喜欢依水而居,常沐浴,故有“似水民族”的美称——傣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  1,中国傣族自称“傣″、“傣那″、“傣亚″、“傣棚″、“傣端″等。西双版纳自称“傣″、德宏自称“傣那”、红河、元江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p><p class="ql-block"> 早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芒蛮″、“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哀牢″,缅甸史籍称“掸″,印度史籍称“阿洪姆″。</p><p class="ql-block"> 关于傣族起源,主要有二种主流观点以及众多说法。</p><p class="ql-block"> 其一,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起源于川北陕南,阿尔泰山以及更远一些地区。在其他民族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过程中,傣族一度居留云南。并建立起南诏王国在怱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南迁至云南南部以及东南亚大部地区。此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被一些学者所放弃。</p> <p>  2,傣族起源另说:为印度尼西亚群岛;为两广及云贵地区傣族的说法。</p><p> 随着对傣族历史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p><p>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一度与壮族先民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迁出的,有学者认为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其中原因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p><p> 其中还有土著说,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印度曼尼坡的孤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傣族是由古越人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是古掸人演化,其中以古越人演化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有人提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与傣族并无关系。“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因此也不存在承袭问题,因为可靠的证明不多,傣族的族源至今在争论中。</p> <p>  3,傣族,为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全球6600万傣族使用傣语。在类形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化等原因,傣语内部虽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差异较大,已经难以互相通话。</p><p>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傣文是多种方言的文字,其中中国境内傣文有四种,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五十年代改进后在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有关。</p><p>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傣族在中国境内人口115,9万人(2000年数字)。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三十多县内,边疆傣族地区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埌。</p> <p>  4,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一些民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既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先民。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的傣族右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标志着以西双版纳为主体的“傣族″,正式形成。古籍中的“哀牢″可能是早期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份已融入傣族之中。</p><p> 元朝汉、傣民族间交流日益加深,大量汉人迁徙边疆,带去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流传。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初记载表明,德宏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p><p> 元朝时期,境外缅甸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的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一种割据分裂势力。</p><p> 明统一以后,思伦法盘据麓川,除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呼所有的傣、掸民族地区都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号“麓川国″。大有摆脱明版图而自行独立的发展之趋势。思伦法卒后,傣族各部纷纷独立,后来出来了,明朝三征麓川之役。</p> <p>  5,傣族地处边疆,外敌入侵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侵佔国土,还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在政治、军事、文化上进行侵略。派遣、间谍、借考察、传教等名义,深入边疆进行赤祼裸的武装侵略。自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当地汉、傣等民族人民同英、法帝国主义,反抗侵略展开了英勇的斗争。</p><p>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投入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反侵略战争,为保卫边疆做出了贡献。1938年修筑了滇缅铁路,耿马土司、孟定土司率领所辖傣、佤大小头领,亲自指挥全民参战,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族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抗战,组织救国军、抗日游击队同敌人进行斗争。其中有;杨炳南领导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织的耿沧支队等。当地的傣汉人民为保卫抗日战争大动脉滇缅公路做出了重大贡献,及时抡修保证畅通。1944年滇西抗战进入了大反攻,终於于1945年1月20日将日寇驱逐出国门畹町。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寇之典范,开抗战之先河。</p><p><br></p> <p>  6,西双版纳自元、明、清设置土司制度以来,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在这里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都属于召片领所有,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成其为一个区域的统治者,称为“召勐″(一片土地之主)。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为领主直接佔有,成为私庄和赐给家臣的薪俸田,另一部分为农奴的份地。份地为村寨集体作有,领主利用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势,通过村寨头人把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农奴耕种份地必须承担各种封建的负担,这种封建负担是领主剥削农奴主要手段。</p><p> 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及村社当权头人,组成一个领主集团,约佔总人口的7%。只有佔农户5.7%的人,为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将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滾很召″,两个等级。这是一个因各种原因失掉土地或人身自由的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p><p> 在德宏、耿马、孟连等边疆傣族地区,这里的农民佔有的份地比较稳定,甚至可以世袭占有,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在芒市、盈江等地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地主经济发展较快,富农经济也发展了起来,促使大土地所有制趋向解体。</p> <p>  7,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p><p> 南传上座部佛教于七世纪未由缅甸掸邦传入中国云南地区,八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十至十五世纪进入鼎盛。约十一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才开始有了贝叶经文。临沧、普洱两地间,上座部佛教更晚,根据耿马县志记载;传入耿马的时间为公元1473年。传入景谷的时间是十七世纪中期。</p><p>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祇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润派"润派是属于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建立了塔寺,制定了僧制。润派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多列和仝祗两个派别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寨的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和保山,此派由缅甸瓦山传入。</p><p> 傣族还供奉自已村寨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又称“坡曼″,是傣族的保护神。他们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后为谢恩,他们集体杀牛或猪,各家备供品送入贡奉社神的房内。</p> <p>  8,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的亲朋好友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的来到女家,沿途还燃鞭炮和放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p><p> 婚礼首先从女方家门口开始:男方走进女方的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到门口时,竹门以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再付礼钱。三是进了屋后,新娘却被人藏起,新郎再付礼钱并敬酒恳求,几经周折后新娘才被送了出来。这一系列过程意未着考验新郎,也充滿欢乐和情趣,增加了喜庆的气氛。</p><p> 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唱歌是决不能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婚礼是男女赞哈们(歌手)大显伸手的好机会。人们一边喝酒,一边吃菜,一边听赞哈的歌声,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出:水、水、水的欢呼声!</p><p> 今天是凤凰起舞的时刻,今天是孔雀开屏的时辰,在吉祥的日子里,来的都是最尊贵的喜客,欢迎你们;男女贵宾,我们要唱最好最美的歌。首先祝福新婚夫妇,他(她)们是人间的好儿、好女,像芭蕉叶一样美丽。像椰子一样稀奇!当晚参加婚礼的宾客集合在场院或广场上,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声声、象脚鼓震震,人们翩翩起舞,将直到天明!</p> <p>  9,青年男女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阻绕。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棵心拴在一起。举行仪式时在竹楼的堂屋里放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用芭蕉叶做成的两个圆椎形帽子,傣语称其为“索累东″,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手镯、银裤带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p><p> 拴线仪式开始:摆迈和黑迈(新郎和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来宾的祝贺!接着由主婚致贺词,在座的人都要把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听贺词,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每人从桌下扯下一团糯米饭团,在酒里蘸一下然后点鸡、盐、白线,每人需连点三下,然后将饭团放回原处。这时,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两人的“灵魂"巳经拴在了一起。从此将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接着,在座的老人们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吉祥,生的儿子会犁田、盖房,生的女儿会织布栽秧。</p> <p>  10,拴线后,桌上的鸡献给主婚人一只,另一赠送给小伙子们,愿他们也找到称心如意的姑娘,也来幸福的“拴线"。其余的东西送到帐子里等三天以后再吃。拴线后便是婚礼宴席,席上的菜肴多为傣族特色,其中一碗是“生血加料血炖″以象征婚姻吉祥。</p><p> 结婚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直到天黑才能回女方家。第三天,男方父母挑着凉粉等东西来女家认亲戚,并分别赠与各亲友凉粉一块。婚后的第五天,新郎、新娘挑着凉粉去男家认亲,同时也向众亲戚赠送凉粉一块,新娘接受亲友们的回赠,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p><p> 结婚后,男方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子回到自己家去住,在男家也要住满三年。又可以回到女方家里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妻二人盖起自已的房子,经济能独立才离开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为止。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傣族青年人建立自己的小家已不在是梦,</p><p> 傣族结婚后,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间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这就算离婚了。如夫妻一方,无论多大年令,有一人死去,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棉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p> <p>  11,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筒裙。西双版纳妇女穿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短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对襟,短衫,黑色筒裙。</p><p> 内地傣族妇女服饰与边疆傣族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和“大袖傣″等。如玉溪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貼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约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纵″斗苙帽,帽沿上翘。花腰傣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滇国青铜器上面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点,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p><p> 傣族男性则着大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青布包头。男子纹身很普遍,既表示人的勇敢,又能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十一岁开始即请人纹身,纹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獅、龙、蛇、鹰为主。所纹部位大多以四肢、胸腹、背部,一般纹一条腿需二天,纹全身需十几天时间。</p> <p class="ql-block">  12,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梗米,西双版纳地区人们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糯米放在香竹筒内,用水浸泡十五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脫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而适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p><p class="ql-block"> 傣族肉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喜欢吃鱼、虾、蟹、螺獅、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傣族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岩石上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用竹蔑串起来晒干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泼上,然后用盐搅拌,用糯米团腊肉蘸食,其味无比。</p><p class="ql-block"> 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的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酸果。最常食用的是酸笋。把新鲜竹笋切成絲,放清水中漂浸,之后捞入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到半个月待变酸,傣族人家,随便哪家都存有百余斤酸笋,他们一天也离不开。</p><p class="ql-block"> 酒为傣族人所嗜好,一般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较低,味香甜。茶是当地人的特产,但傣人都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变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p><p class="ql-block"><br></p> <p>  13,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七尺,下层无墙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什物。房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晒台可以晒物,纳凉。</p><p> 德宏地区的傣族多住平房,剖竹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傣族的竹楼,房顶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气和潮湿。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美观牢固。可以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忧。在彝山傣族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主居。</p><p> 傣家竹楼内部用篱笆作墙把房屋分开成两半,内室较小,是臥室,禁止外人进入,外室较为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和作饭的地方。火塘上面架着的铁三角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扯除。楼屋门外设有走廊,一侧搭着上下楼的楼梯,一侧搭有露天凉台,阳台上堆放着贮水的坛坛罐罐,四周设有围栏供家人洗漱,冲凉。</p><p> 傣族居住的地方,黑白气温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以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为土木结构坚固耐用。</p> <p>  14,傣族有500部长篇叙事诗。内容丰富,其中有歌颂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亊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亊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國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作品。</p> <p>  15,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堪比迈"或“楞贺桑堪″,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六月份下旬七月初,公历四月初,农历清明后十天举行。它象征为“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为三天,头两天为送旧,最后一天为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大家围塔而坐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来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洗毕,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泼水祝贺,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p><p>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时,傣族群众在澜沧江上举声势浩大的赛龙舟,届时将有几十支龙舟队伍参加比赛,赛后将龙舟拆散放置在佛寺的竹楼中保存,待等来年泼水节拿出拼装后再用,此称为“旱黑″。</p> <p>  16,花街节是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汇集至“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着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p><p> 如果两人情投意合,就相约在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飯,用鲜花汁染成一半金黄,一米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炸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飯后他(她)们的亊情就差不多啦。</p> <p>  17,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傣语称,“亳瓦萨″时间在傣历的九月十五(公历七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公历十月中旬)。</p><p> 这两个节日的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来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像面前祈祷、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p><p> 从关门到开门节的三个月内,是傣族宗教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节日时间:要放火花、爆竹、高升、赶摆。关门期间男女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p><p>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清洁常沐浴故有“似水民族″的美称!</p> <p>  18,傣历: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基本计算规则保持一至,仅纪年起始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起始,小傣历由公元前638年为起始。</p><p> 傣历十个母(天干)十二子(地干)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大循环代表年、月、日、时辰次序,周尔复始循环使用。一般情况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三季,每四个月为一季。单月30天,双月29天,一年354天隔4--5年,在8月加1日,29+1此年称“平",一年则355日。每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年为十三个月,384天。</p><p> 每个月份,“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曰,(每月的最后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到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到晦日。使用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金星、木星、土星为纪周日。</p><p> 傣族以十二属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岁。</p><p> 傣历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与现代标准回归年有误差。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内,用闰月来补差。傣历月序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  19,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几套武术动作,做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p><p class="ql-block">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风格。步伐多已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列,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p><p class="ql-block">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分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武术中拳术最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还善于把动物姿态揉合在武术动作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孔雀拳,蛇拳、鹭鸶拳、猴拳等。</p> <p>  20,在傣医药学中,介绍的傣族药方,用药配药和治疗方法,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内地的中医,有些药方甚至有“偏方″气死名医的效用。在西双版纳、德宏,傣医中一直流传着“八大偏方″:“雅叫帕中布″,“雅溪里门囡″、“雅寄″、“雅澎冷″、“滾嗄仙恩″、“麻登憨″、“雅叫哈得″和“雅不踏不胆幸"。其中“雅叫哈顿"在70年代己被《国家药典》收入。“雅溪里门囡″和“雅叫帕中布"被《云南药品标准》收载。</p><p> 傣医诊病方法主要由望、闻、问、摸、切。傣医还根据患者的肤色,体质及生病季节的不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选用不同的治法。</p><p> 1990年,西双版纳州,傣医研究所对全区傣族民间医药进行了统计,收集傣族医药典籍200多册。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8年4月10日,成立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形成了教学、监床、科研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机构。许多傣族医药专家与汉族科研人员一道,对傣医药进行了挖掘,研究和整理,让傣医药造福于民。</p> <p>中华民族 56--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