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杨天桂老师,短发,圆脸,微胖,戴眼镜儿,随时一脸喜气的笑容,有些萌萌哒的可爱。
一直想听杨老师上课,每次都阴差阳错,今天早上,终于有了机会一睹其风采。我们八中跟岗学员第一节课下就立马跑到702教室候课,很想感受这个满脸喜气的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
杨老师今天上的是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前三章,这是一节很朴实、很扎实的课。
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学会读出音韵节奏是重点。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杨老师的教法行之有效,为学生将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细致入微 面向全体
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对孔子其人及其学术思想的了解后,杨老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具体通过文本,进一步了解先哲圣人在学习、修身、做人方面想法和做法。
在学生齐读第一章后,开始疏通文意,杨老师由词入手,紧扣“而”的用法和“朋友”一词的解释以及“说”的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词逐句的理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反复强调学生记好笔记,不厌其烦,不甚其细。疏通文意之后,她又让学生读一句原文说一句译文,力求每个词每句话都弄通,最后又指名起来翻译,直到全班每个学生都对文本理解了才放心。
疏通文意之后,杨老师就让大家练习背诵,齐背以后,又分层次地进行抽查,确信每个同学都会背了才进行下面的教学。
如此面向全体,细致入微,学生如果还学不好文言文是很难的。 (二)循循善诱,逐步放手
这节课杨老师一共带学生学习了前三章,看起来程序方法没什么大区别,都是疏通文意、练习背诵、指导朗读,实则大有不同。
学习第一章,杨老师是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如加字法、换字法、保留法、省略法等等,由词到句逐步疏通。在学生熟练背诵之后,指导学生感受读出节奏的区别,体验音韵之美。
学习第二章,方法和程序同第一章完全相同,但是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杨老师明显开始放手,多数听从学生查资料、看注释后的汇报,对有偏差的地方适时加以纠正。在这一章杨老师注意突出“三”的用法:实指与虚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从“三顾茅庐”、“孟母三迁”、“三过家门而不入”中理解两种用法,真乃温故而知新!
学习第三章, 杨老师的程序来了个翻转,先让学生自己划分朗读节奏,通过前两章老师对朗读节奏的划分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很快就划出了正确的节奏,然后再疏通文意、练习背诵、品味内容。
张弛有度、循循善诱、逐步放手,授之以渔,一开始的辛苦会带来后面的轻松,为师之道也。 (三)拓展自然,育人无痕
在对文本的探究中,杨老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不是急于纠正,而是水到渠成地运用拓展来帮学生理解,育人于无形。
例如,学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讲做人的,杨老师微微一笑:“大家的理解是这样吗?”然后紧扣“朋友”之意:“志同道合的人”,让学生再度翻译整句话,又联系前面学过的《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思想,会收获新知,最后明白这句话是讲学习的乐趣的。
学习第二章后,探究文本,理解“反省”,杨老师让学生回顾耳熟能详的近乎标语式的两句话:“每天背上书包,踏出家门,迎着清风,想一想:今天我能做什么?每天放学,走出校门,迎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我做了什么?”文本与生活联系,古人与今天对照,学生一下子明白反省的方法和意义。真正是育人无痕啊! 天然去雕饰,未经打磨也动人。这是为师之基本功扎实的表现。杨老师的课,常态中显功力,朴实中见真情。听杨老师的课,看杨老师的笑,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