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垛桥延伸的记忆

酒心巧克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中河上有很多桥,然而记忆中总有那么一座桥难以忘怀,它就是柴垛桥,我有记忆以来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柴垛桥弄并不长,也没有几户人家,就分布在桥西的小路两边。有记忆时过桥靠南面有座架在河埠头上的木房子,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拆了,那两户人家也不知搬到哪里去了。而我家就在桥西面,紧靠河边,对面的河埠头有一片空地,住对面的叶老师家搭了个棚养着几头奶山羊,桥弄就5号到12号几户人家,我家隔壁是一户棉花店,她家的男人是做木匠的,不知怎么弄了头小黄牛养在家里,后来牛死了,她家的男人也死了,没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就只能靠弹棉花为生,她家的小女儿是我同学,听说嫁到香港去了,这么多年再也没见到了。还有9号和11号分别是陈姓和张姓两家人,陈松炎和他妹妹,还有个母亲,好像不经常住这里的,松炎后来听说在卖狗皮膏药,说是山间的云雾草,可治多年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实他没学过一天医。11号原先是一户姓王的人家,因为7号和11号两家女主人经常吵架,或许是7号家没了男人女主人心里凄苦,所以性格有点变样,以至别人都以疯婆儿称之,她两家后面有个小天井是相通的,所以更容易引发口舌之争,之后和同事换了房,于是才有了张家搬进来,张家有七个兄弟姐妹,排行老四的三儿子是我同学,前些天我还去始板桥新村看望现在住在那里的88岁高龄的张家姆妈。对过是两层楼房,除了叶老师一家还有叶老师的岳母和小舅子,有在杭州牙防所工作的陈先生一家,他家的女儿慧智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和我家二哥是一个班的同学,还有姓黄的一家,黄家的大儿子也是我小学同学,黄家搬到武林门以后这边就留给黄家的外婆和舅舅一家了,还有一家姓范的人家,兄弟姐妹有五个。过了圆洞门就是原先的安徽会馆,后来改成了杭六中分部,开始还有些教室和操场,后来改成校办工厂就只剩下一个礼堂和食堂了,食堂后面本来教室的位置盖起了一幢老师宿舍。下雨天我们在礼堂里上体育课,打乒乓,跳马。图片上窗户的位置开了个大门,原先的大门是礼堂舞台的后面,那壁画下面一块空地原先是我们冬天晒太阳,打旋罗陀的地方,后来被学校搭建了校办工厂的仓库。分部大门进去木板墙壁上有扇小门,后面有条楼梯,上去就是图中翘角的房间,不过我从没上去过,据传说上面有狐狸精,是否真的就不可考了,不过那时有三位女同学住在上面,算是住校女生宿舍,是校广播员我校文宣队的陈小英和我高中班同学方佩玲以及隔壁班的朱超英三位女生,无知者无畏,我想她们没听说过传说应该不会害怕。分部大门对过是12号墙门,里面住的是六中的老师,老师的子女和我们同年的也是同学,可是总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人,玩不到一块去。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扇子巷或过桥的堂子巷挑,或者打井水,那时杭州有很多水井,离我家最近的是对面6号墙门里后天井里的一口水井,不过很少去那里打井水,叶老师的岳母我们叫小英奶奶的不愿意让我们去那里打井水(叶老师是市体委的老师,他大女儿叫小英,本来应该叫外婆的,不过她们叫奶奶嘛,我也跟着这样叫了。)去得最多的还是12号墙门里和过桥凝海巷李云泉眼科门前的两口水井,12号墙门里最外面的一个墙门里陆老师的一双儿女就是我的同学,哥哥是我小学同学,之后好像二年级就转校了,没想到妹妹成了我高中班的同学,吴老师的三女儿也是我小学班曾经的同桌,现在旅居德国,好在有了微信联系,那个剪短发的叫小红的小女孩是金老师的女儿,好像比我要小,那年在王老师的追悼会上看见,不过已经是个中年妇女了,听说女承父业,也在六中工作,只是现在好像也退休了。还有里面墙门里的裘老师的儿女玲儿卯儿丑儿和另一位老师的儿女克英克明克慧兄妹,再往里面还有赵慧民和荣兴两夫妻都是体育老师,更有汪用时等老师,回忆就像流淌的河流,静静的流淌在记忆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站在柴垛桥上往北看就和图上画的一样,西边是学校的围墙,河对面是一排排民房,依稀还记得住在那里的小学四班的同学,那一排像木笼的是过去河边房子的阳台吧,好像住着王建军同学,眼皮上有个疤,所以叫他吊眼疤,但愿王建军同学看到不会生气。那个延伸到河边的河埠头好像是李汝俊同学家的后门,她家前门就有挑水的自来水龙头。望过去的桥是清泰街上的荐桥,再过去有回回星桥和本来叫传芳桥,解放后改名的解放桥,还有很多桥,盐桥,梅登高桥,下仓桥,一直延伸到京杭大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望南面望是12号墙门的一排厨房的窗口,过去是一排围墙一直到井弄,河对面原先是一座庙,后来一直空着,边上住着一个原先庙里的小和尚吧,还俗了,娶了老婆,好像是领养了一个儿子,我们都叫他庙娘舅,为啥这样叫我也不清楚,好像家里大人让这样叫的。往南面过去的一座桥是府桥,桥边有条小弄叫洋棺材弄,(我老师说那是杨广才弄,我只记得小时候用杭州话叫的谐音是洋棺材弄)弄堂口第一家是二哥的同学曾德强家,记得我家房子大修时去弄里父亲同事家暂住过一些日子,他家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有两个是跷拐儿,父亲因为他同事的儿子给他添了孙子,而我家上面都是孙女,所以父亲总是感叹说,人家两个跷拐儿炮仗都放响了,我家都是次噱儿,炮仗放不响,直到我儿子出生才不再说了。府桥过去是铁佛寺桥,再过去是三圣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后面的桥就记不清了,只知道有上仓桥、六部桥、南星桥,一直通到钱塘江,有时钱塘江开闸放水,中河里还可以看到小鱼。上面图中的船是我们叫粪坑船的装大粪的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一座柴垛桥,分割成两个街道,桥东是清泰街道的,而我住的桥西属涌进街道,应该是古涌进门的地界吧?柴垛桥属涌进街道琵琶街居民区第二小组,不识字的奶奶那时是小组长。桥东一边是堂子巷,一边是凝海巷,分布着我小学的好多同学,分别这么多年了,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了,城市的变迁,同在一个城市也很难碰到。从堂子巷口排过来记得的有金水根俞惠良,再过来点是王孝萍和李金山,他们是贴隔壁住着的,对面有陈祖贻王维贤,很多年以前好像碰到过李金山,他在一家五金店里工作,好像在龙翔桥一带,那里改建成龙翔服饰城了,也就再也没见到了,找到李金山了,他说没有在五金店工作过,那或许是其它同学,是我记忆的片段出错了。他们家斜对面是陆炳文刘小燕,再过来就是李汝俊同学家了,过来还有何鑫弟,盛园珍,张海英,金国民同学,记得王建军是堂子巷最后几家了,他家对过有金国民同学,过去就是凝海巷了,凝海巷的钱勇民同学因为高中也是一个班的,所以有联系,他隔壁的傅国良同学在警察学院当院长,过去的墙门里有王浙宁程欣同学,墙门里也有一口水井,我偶尔也会去他们墙门里打井水,程欣同学墙门对过是董文龙同学,过去一个墙门里是顾小虹同学,同样墙门里也有水井,也是我打水会光顾的,只是记忆中那个露着两颗小虎牙,个子小小的小男孩,我都还没看到过他成长后的样貌,听说他就已经走了,愿他在天堂过得好。一路过去靠近四舍里的是眯着眼的谢炳祥同学,他对门是章国良同学,弯上去就是四舍里,那时好像是个贫民窟,里面也住着好多小学四班的同学,邵丽梅家曾经设过一个学习小组,她家所在的一条小弄堂我都叫不出名字了,里面是赵国民王家强潘炳祥同学,当时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的,金建华家也设了一个学习小组,有任新凤张平俞吾源郭锡良徐伟华等几位同学,还有在羊坝头家里开箍桶店的寿阿兔,阿兔还有个堂姐妹寿彩霞也是我们班的,几年前碰到过自己在开汽修厂的张少骏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了?这些同学因为小学最后阶段的一次按居民区重新排班,我被分到一班后就很少有交集,到现在都四十多年没联系了,记忆却不会消失。</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那时过了桥也有这样一片空地,是泥地的,有时有卖梨膏糖的会在附近人家借一张条凳,点上一盏马灯,那种打气的灯,很明亮,外面有玻璃罩,不会被风吹灭,卖梨膏糖的站在条凳上,手里敲着一面小锣,就像评书先生一样会说一大段评书,当你听到最有兴趣时,他却刹锣了,开始卖梨膏糖了,不过那时我们只有听故事的份,没有闲钱买他的梨膏糖,有人会抢着买他的梨膏糖,想着卖完了他可以接着讲,不过当他卖完了,也就散场了,不会再接着讲了,要听只能是以后的事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小桥流水本是何等安逸,然而原本清澈的河水不知何时被污染了,河中本来经常有竹排,木排漂流而过,有时过江的翻水坝不放行,这些竹排木排会在河道中停留几日,我小时候有次拿着一根竹竿点着木排,不知怎么一阵头晕就栽入水中了,是放木排的给我捞上来的,那时也就五六岁吧,长大了天热下过大雨水质好点的时候还去河里游过泳,并没有跌倒河里去过的害怕。桥上靠北好像是我家的地盘,夏天等太阳下山就会在桥面上洒上水,然后搭上铺板就在桥上乘凉了,有时睡到天亮,有时下雨了或天凉了父母会让我们搬进家里去,平时张家的几个孩子会来缠着父亲讲故事,有时帮我父亲拔几根白头发作为交易,我之前写的新宫桥的由来,猫儿桥的传说就是那时听父亲讲的。那时河里不时的也有装大粪的木船经过,还有划着船来卖螺蛳卖大白菜的,那时也就几分钱一斤。不知什么时候,对面河埠头有哪个染坊排的污水,不时的就看见河水变换着颜色,有红的,黄的,绿的,更多的是黑的,天热河面不时泛起河底的淤泥,充彻着沼气,特别下过大雨,有从钱塘江进来的鱼儿很快就浮头了,引得路人争相捞取。</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以前河边也有这样的河埠头,可以停靠小船,记得井弄里靠河的一面就有这样的河埠头。我家对面的河埠头也是这样的台阶,水质好的时候也会在河里洗衣服,只是后来更多的是洗马桶,那时家里没有卫生间,用的都马桶痰盂。记得有次有住六中本部旁边墙门里父亲的一个叶姓同事的女儿,洗马桶不小心让马桶盖被河水冲走了,当时是我在脏水里游泳过去帮着捞回来的,正好有当时高中班的同学看见,我初一入团挂靠在她们高中团支部,讨论入团时她投了赞成票,是朱婉玲同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现在的柴垛桥只剩下一个桥名,再也不是原来的面貌了,上面是中河高架,涌进立交桥,河岸两边再也不是一排民房,两边都设置了游步道。</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桥也拓宽了很多,再也看不到原先柴垛桥的样貌,老家原先房子的位置应该在西湖大道的中央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河道两边都建了游步道,栽种了很多绿化,河道里还有河道清理船清理河道垃圾。</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望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只有它们见证了曾经的历史,那曾经的飞檐峭壁,那高大的风火墙,那圆洞门,那地地道道的徽派风格的建筑,都因了城市建设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那一口口甘洌的井水,水温常年保持在4度,冬暖夏凉,那时没有冰箱,夏日里或打水回家来用大木盆浸泡西瓜,或将西瓜用网兜装着直接放到水井里去,等傍晚在桥上乘凉时切开一家人分享是何等的惬意,然而这一切只能在记忆里追溯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草长莺飞二月天,<br /><br />拂堤杨柳醉春烟。<br /><br />儿童散学归来早,<br /><br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充分见证了我们儿时每当放飞风筝季节的情景,那时的柴垛桥上,每当放风筝的季节,(杭州人叫鹞儿)总会人头攒动,一个个昂首看着天空上翻飞的鹞儿,随着风向不断的变换着鹞儿飞的方向,那时的鹞儿都是自己用竹篾条做框架,用桃花纸自己糊的,最常见的是方块鹞儿,框架是一个王字,也有衣裳鹞儿,框架王字最下面一根篾条两头短一点,就成了衣裳鹞儿,还有做成圆形的弓箭鹞儿,最简单的是一张纸折叠的帽儿鹞和棺材鹞。还有一首童谣:鹞儿鹞儿飞得高,回来吃年糕,鹞儿鹞儿飞得低,回来抱弟弟。这样的场景,不知几时得见?现在的风筝都是买现成的,也少了许多我们儿时的乐趣。</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望着远远摇来的河道清洁船,望着河两岸的游步道,突然发现那座府桥不见了,那能眺望到的不知是哪座桥了,我老师说府桥还在,那从柴垛桥往南望过去的第一座桥应该是府桥,只是它不在原位,而且应该是重新修建的桥了,或许名字还叫府桥,只是不再是原先那座桥了,本来府桥对应的是源茂里,现在源茂里还在,桥却偏离了很多,不知道中河上消失了多少桥?只留下了刻意的人造景色的影子。</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河边的垂柳也是移栽来的,好在“五水共治”让河水恢复了清洁,希望今后能更美好,让居住在中河边的新的一代留下新的美好记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然而记忆中的中河已经消失了,该念旧,还是欣赏现在的中河?我已不住在中河边了,对于我也已经无所谓了,但愿能给后来人留下一份新的记忆,也唯有这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好几条小巷小弄都消失了,成就了宽敞的西湖大道,一头连接西湖,一头连接城站火车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就连连接柴垛桥的柴木巷里的杭州六中的大门也已经消失了。</font></h3> <h3>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进校门的一段走廊,边上是宣传栏,每次有什么活动信息都张贴在这里。</h3> <h3>学校的操场当时看着还蛮大的,上体育课,做课间操,有的全校集会也在这操场举行。</h3> <h3>  这幢大楼说是六中实验大楼,应该是我毕业后建的了。</h3> <h3> 这个从柴木巷移到佑圣观路的六中校门也是我毕业之后的事了。</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杭六中也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样貌了,这幢大楼应该是我们离开学校之后才建的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现在的杭六中,我初中就读的学校大门在佑圣观路,以前校后门的位置,为了城市建设,学校也只能大开后门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78年出生的大侄女还在柴垛桥留下一张照片,只是看不清全景,看不出柴垛桥的样貌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后记:一稿完成,听取了朋友们的意见又做了几次修改,希望能通过此文找到那些失联的小学同学和曾经的老邻居,其它还想着在此基础上再续柴垛桥延伸的记忆之怀念六中老师们,请朋友们多多关注。</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