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学习之旅--之二

我们的课程 10月14日上午,50位来自深圳市各区的名师来到深大师范学院A103教室参加深圳市名师顶岗置换高级研修班培训。在简短的开学仪式之后就进入了专题的学习,令学员们惊讶的是第一个专题竟然是《科学健身与中小学体育》,这仿佛跟以往任何一次的培训安排都截然不同,于是带着疑惑的学员们跟随着席翼教授一起走入一个充满误区的体育与健康世界。 席翼博士拥有众多身份和头衔,深大教授,全民健身与学生体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质学会理事,中国运动生理学会委员,国家体质健康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全民健身协会秘书长。他致力于体质与运动能力评价与优化研究,同时也是乒乓球技术等级制度(段位制)的发明人。 席教授一个简单的问题“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就迅速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学员们纷纷发言,然而大家给出的各种答案中没有一个直击本质——无法抗拒的退行性变化。此时,大家已经完全被席教授的答案吸引住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有关每个人的健康问题逐次展现,冠心病,骨质疏松,关节炎,动脉退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一系列真实有效的实验数据和图表以及真实案例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员都积极投入到讲座中,每一个论断的抛出都引来学员们更细致的问题,足见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席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示教会大家该关注体检报告中的某些具体数据。例如:关注血压中的舒张压,血脂四项中的高密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即使我们要面临无法抗拒的退行性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运动来延缓和解决机体退行性病变。 然而如何科学运动就成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席教授通过讲解生理机能给出了科学的健身和运动建议。每天或一周内绝大多数时间保证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就是适合多数人的一项运动。但是快走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如果需要防病和治病,则需要将快走和疾跑科学结合这种间歇性运动。例如:快走20分钟+2分钟疾跑+20分钟快走+2分钟疾跑……,以此类推,根据个人体能,每次5-7公里为佳。阻力训练可以通过哑铃在家完成,但是依然要进行科学训练,每组10-15次,每次训练3组。膝关节有问题可以通过站桩得到缓解甚至治愈,糖尿病人也可以通过快走的方式降低病症指数。 席教授不仅是运动生理学专家,他更是一位营养学专家。在讲座中学员们学到了日常生活中一些饮食注意事项。关注减肥的学员们了解到减体重并不等于减肥。席教授还建议大家扔掉普通的体重秤使用身体成分秤,不能盲目减体重,如果误减肌肉而不是脂肪则适得其反,影响健康。 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该结束课程的时间了,然而学员们热情不减,围住席教授问了各自关心的很多问题。这样一堂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培训课程让每个学员都学到了切实可行的运动方法,获得了饮食健康方面的一些诀窍,也解开了很多心中曾经的误区。学员们在这堂培训课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必将是受用终生。每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才能去谈其它,家庭和工作无不依托于健康。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做教育的学员思考: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应该调整体育的比例?(北师大附中 钱石) ——记林进材教授讲座 10月14日下午,深大师范学院B306教室,深圳市名师顶岗置换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有幸聆听了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台南大学教育系林进材教授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策略及其机制》。 讲座伊始,林教授就直奔主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难道是严肃型、刁难型专家?殊不知,林教授用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特有的台湾普通话,结合自身的成长和从教经历,向我们娓娓道出台湾的风土人情、教育现状以及从教者应有的教学策略方法等。掌声笑声不时响起,他嘴中的“看夕阳”被我们听成“看戏言”,他依然乐此不疲,跟着我们重新纠正读音,两岸文化接轨可真是顺利! 之后,林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自身的经验,点出教师教学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若干问题:教学复杂化;只看到学生的错看不到学生的对;考试难度大,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让孩子看不到未来等,课上模拟情景再现,互动环节更加浓郁,在林教授的巧点妙拨下,名师们也对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经验仅能培养出照章行事的教师,反省却能雕琢出专业自主的教师”,林教授一席经典语录,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进取之心。是呀,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学习,需要不断反思,需要高度的教育实践,要始终关注教学效能才是。 随后,林教授深刻地指出,提升教师教学效能首先要建立教师品牌、学科品牌、学校品牌;其次要照顾班上有困难的学生,先学会做人;还有家庭环境与学习的重要关系,家庭教育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等。 最后,林教授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不经努力就放弃更可耻”与学员共勉。大家受益匪浅,意犹未尽,纷纷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林教授的精彩讲座,对教育教学工作又多了一份更为深厚的情愫!(赵小丽随笔) 摩顶放踵办教育 诚心正意守初心 记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的题为《师德:难以承受之重》的讲座 十月十五日上午,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为深圳市名师顶岗置换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做了一场题为《师德:难以承受之重》的讲座。张教授基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野,分析师德难以承受之重的原因,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的教师要走出教育困境,实现职业理想,必须让社会重新建立起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张教授认为师德如此沉重主要是: 一、与西方国家文化教育相比,中国的老师不仅有传承知识的神圣使命,还要肩负起道德培养的历史重任。 张教授从西方传统的道德设计的真理、法律、上帝三个维度阐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渊源,他认为西方的教师责任较为单一,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传承知识,而道德教育则交给教会;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是一个人伦社会,它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教导学生认真做人。张教授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传统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学生善良真诚,教会学生有责任有担当,学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精诚所至、心无旁骛,达到至诚如神的境界。有鉴于此中国的教育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外来文化严重摧毁甚至颠覆中国文化中很多有价值的有利于教育的思想,让我们的教师无所适从。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很多西方的思想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整个社会开始讲民主自由平等,这些观念固然是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表现,但是嫁接到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基因却发生了变异。很多人对这些思想断章取义,再加上有很多歪嘴的和尚念经,使得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变得不伦不类,中国文化中比如教育秩序、师道尊严这些思想被认为是禁锢学生自由的枷锁。老师在这样的困境中,无法力挽狂澜,既不能兼济天下,也无力独善其身。 张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从教二十多年,一直只是觉得自己很累,但是从来都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问什么会这么累,张教授的观点发人深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但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放弃教师的职业操守,北宋先贤著名的思想家张载就曾经提出“四为”教学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尚且能有这样的坚守和情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教育失去信心和希望呢? 我认为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比社会上其他职业的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朝着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忍受痛苦与孤独。传承知识,传播思想,要有摩顶放踵创办教育的精神,更要能够诚心正意守住初心。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刘燕) 核心素养全面育人 课程统整滋养学子 ——记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的题为《核心素养与课程统整》的讲座 10月15日下午,深大李臣之教授为深圳市名师顶岗置换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做了一场题为《核心素养与课程统整》的讲座。 秋日的深大,云高风清,鸟语花香,李教授旁征博引,精彩生动的讲解,先进的理念,吸引着学员们认真专注地听讲,大家徜徉在学术的殿堂里,轻松愉悦。 李臣之教授首先讲到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三个大的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力。其中,文化基础又包含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有两个方面: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进行跨界课程整合,李臣之教授把课程分为三个维度:社会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的(季节、物种……),个体的(兴趣、基础、能力、经验);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这三个维度进行实施——课程统整。 统整的原则就是兼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兴趣、动机、态度与目的,协助学生获得统整的学习经验;校外参访、表演、庆典,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并实现自我。 统整的途径分别是科目内,学科间,学生个人经验,科目与活动,校内外领域,课程设计人员的。李臣之教授讲到学科内课程统整就是整体优化,以数学课为例,将三课时的内容进行重组;语文课将三篇课文实行专题性、综合性教学设计成为一个课题——科学家眼中的动物,还可按主题把单元内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文带文课,对比阅读课。特别以《风筝》一文,进行整合的具体事例分析。 学科间统整列举了中华路小学、明德实验的经验,具体讲了台湾归仁学校的案例,这所学校位于穷乡僻壤,因为实施改革——课程统整荣获了台湾“营造空间美学与发展特点学校”优等奖,学校实施了归仁十三窑,具体做法为话窑(文史巡礼)→闻窑(窑艺芬芳)→造窑(梦想窑廊)→品窑(食艺美窑)→想窑(复制铭窑)→飘窑(窑向国际),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文化得到认同,情怀乡土,视野得以拓展。 反思我们的教学,一味对文化基础知识过于重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课堂上一味强调学科知识,封闭僵固,培养了一些能力薄弱的学生,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合。 当前我们的课程也普遍存在“体系性”缺失,分科过细,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呈现碎片化状态,如果没有经过统整,课程内容将是支离破碎,凌乱不堪,不易学习,缺乏教育意义,难以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臣之教授的讲座启示我们对课程教材进行转化,使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更加接近,教学的情境性更加突出,变成学生愿意思考,表达的过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学科课程合并和重新安排,意味着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整合,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整合,其最终指向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让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有能力,有可能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作者:南山北师大附小菅峥) 整个案例分享,张老师把学生高中三年的林林总总完整地呈现给研修班的全体成员。从高一新生未到校之前张老师做的一系列精心准备,到学生高三毕业。张老师全方位,多维度,立体交叉式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核心素养的养成,设计内容丰富的学习内容,体验式的主题活动…… 听者,如沐春风。讲者,激情满怀。成就了学生,提升了自己。张老师启迪我们做个幸福的,智慧的班主任。 于教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做过教师、组长、校长、现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教授。她的课例介绍来自一线,深入浅出,给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李森教授,一位具有浓重重庆情怀的人。具有质朴的品格,努力追求自己的事业,并为之孜孜不倦地追求。总想着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尽情分享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创新这个时髦的词语,在他的演讲中阐释得极为明晰。课堂与创新的关联,也有着深入的分析。 李大圣一位睿智真实风趣深邃的学者型专家,领导。一场三个小时的演讲,虽是下午,虽然刚刚参观完西南大学的图书馆,大家都有些劳累,但是,在场的学员无一人感到倦怠,都听得兴致盎然!她拥有着绝对的人格魅力,一个下午也是俘获最多的芳心。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简称西师附小,原名实验小学。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随西南师范学院迁址重庆北碚而建立,是西南大学教育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学校占地面积7865平方米,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2000多人。 在校门口和同学一起留念 西大附小校长亲自接见我们一行 这是一所弘扬律色文化的巴渝名校,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 学生的环保作品点缀校园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Sou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南大学附中”或“西大附中”,是西南大学的教育实验基地,是教育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区域)合作体成员;1978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被列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原名“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更名为“北碚二中”;1952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1年,更名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5年7月,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下划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本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共有95个教学班,在职教师208名,在校生5300余名。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中学:校长(郑勇的报告)视野前瞻,构架清晰,实操可行,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善假于物也! 【参观随想】人和街小学,特色鲜明,气质高雅,民办学校。地下体育馆,博物馆,植物园,文字博物馆等等到处都是用心设计。理念融入每个角落,每个器物,每个材料。空间,理念,融合,发展……一连串的词语在我脑中浮现。 人和街小学参观总结 今天我们深圳名师有幸来到人和街小学学习,我代表学员表达三点感受: 首先,是感谢!人和街小学曾校长,对我们真诚的讲解和无私的交流,使我们再一次理解教育的真谛,及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感谢曾校能够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 第二,人和街小学的校园里处处是文化,处处是教育。 校园里每一面墙,每一块砖,每一颗草都印记着文化的音符,教育的弦音。走进校园,教育的文化扑面而来,教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的象征。 第三,课程构建的特色化和育人化。 和德课程群,和雅课程群,和融课程群,三大课程群将行为养成,学法知道,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的践行融成教育两个字,也把教育二字融到三大课程群的建设中,把课程构建提到真正育人育德的高度,深圳也是一个讲课程,说课程,做课程的城市,人和街小学的课程群建设,为我们深圳老师提供了典型范例,提供了可参考和借鉴的范例,今天的15钟课程建设介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微型培训课,我们受益匪浅。 第四,国家文化,城市文化,地理文化被人和街小学续写到了极致,把普世的真理做到了极致,就成就了优秀,成就卓越。 今天的人和街小学学习,是我们重庆执行学习的又一个精神食粮,我们收获满满,也受人和街小学教育文化的感染,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共同走在教育的路上。 作者及单位:红岭中学 孙国芹 历史的敬畏 情怀的感染 ______参观重庆市曾家岩小学有感 十月金秋,丹桂飘香,重庆临别,又一次收获教育食粮,又一次被情怀感染,又一次爱国积淀。今天下午就要登机了,深圳名师顶岗置换高研班教师,在离别重庆之际,再一次抓住学习的主题,于上午九点走进了曾家岩小学,参观校园,观察课堂,聆听讲座,亲临历史,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我仅代表学员谈几点感受: 第一点:大教育观的情怀 曾家岩小学在研究杜威的教育观,夸美纽斯的教育观,陶行知的教育观前提下,建立起本校的教育观:"成为人 为人".这种有独到的大教育观的情怀,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 第二点:敬畏历史的情怀 曾家岩小学依据百年老校的发展历史,顺势传承,注重构建新时期的的历史文化。邓校长在介绍中为我们播放了一组老照片,回忆建校时的学校位置,回忆建校时校长,老师的风貌风采,在回忆中让我们感觉到该校敬畏历史,拥有敬畏历史的情怀。 第三点:热心投入教育的情怀 邓校通过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通过专家的综合论证,形成了学校在新长征路下的新格局:"启蒙养正,明德立人"的办学思想,"真教善导,作圣启蒙"的教风,"学导课堂"正行走在路上,曾家岩小学的新长征之路,充分揭示了该校热心投入教育的情怀,这种情怀也开启了深圳名师的新思维,新愿景。 第四点:培养"教育家教师"的情怀 邓校长说:培养教育家教师,我有信心。这铿锵有力培养名师的决心,令人震撼!曾家岩小学的:"分级制"教师成长模式,是我们深圳名师,校长学习的榜样。 曾家岩小学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离开重庆之后继续探索,校长的"曾家岩小学新长征之路"汇报,给我们深圳名师带来了很多有意义的启示,谢谢邓校长,也祝福曾家岩小学:越办越优秀,越办越卓越,越办越伟大! 作者及单位:红岭中学 孙国芹 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参观的曾家岩小学仅一墙之隔 坐落在市人民政府对面的人民大礼堂,很威武雄壮 与人民大礼堂相对的是三峡博物馆 离开重庆前最后的聚会 有人说教师和医生的职业,只能不断向前冲,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们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这样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去扩大自己的眼界——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