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艾艾贴
节气
「立冬」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八,立冬。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地始冻,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之。”立冬过后,草木日渐凋零,一些动物也开始冬眠,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积蓄能量。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季节的更替转变而潜藏于内部,养生当顺应自然界闭藏之律,以敛阴护阳为本。
避寒藏暖
古人说,冬天养生,最要顺应避藏,避寒藏暖,就要早卧晚起。“冬夜伸足卧,一身俱暖”,一觉初醒,温香沉沉,晨光依然熹微,于是再回笼一觉,任凭自然醒,多美。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阳气不足,将难以抵抗病邪,阳气对人体来说尤为重要。立冬早睡晚起也是在保护我们的阳气: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同时,立冬前后要多晒太阳。晒晒太阳哼哼小曲,既能补益,又能放松。但进行日光浴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
艾扶正气
立冬过后天气渐寒,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邪气则盛。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 立冬前后要经常艾灸涌泉穴,涌泉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也就是肾经的“根”,是肾气的起始。这类穴也叫“井”,我们看到井就会想到是出水的地方,也就是源头,是精气的源泉。而肾经的起穴又叫“涌泉”,就是让精气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艾灸涌泉穴,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对肾脏产生良好的效应,激发其内在活力,加强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温煦、滋养作用,从而使人精神健旺、精力充沛。 除此以外,还可以艾灸背部的重要穴位。沿着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用艾艾贴进行艾灸,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经行于背部,两者所经过区域即为人体阳气聚集之所,灸之可以扶正培元、祛邪防病。 立冬食补
民谚说:“立冬补冬补嘴空。”这个时候,多吃一些温补食物,不仅能抵御寒气,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对一些本身就体质虚弱的人,还能起到防病的作用。
《饮膳正要》说:“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主张食用温热一类食物来应对寒气。温性食物有南瓜、桂圆肉、栗子、大枣、核桃肉、鸡肉、鸭肉、虾等。今天艾艾君推荐一道姜母鸭,这道滋补美食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适合于秋冬季节食用。 材料:
鸭半只、老姜1个、枸杞少许、芝麻油1大勺、广东米酒1/3瓶、老抽1大勺、白糖1小勺、盐适量。
做法:
1、将鸭肉洗净后切块,老姜切成片。锅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烧至6成热时放入姜片,慢慢地煸香。待姜片煸至微微发黄时将鸭肉倒入。
2、炒至鸭肉变色时倒入适量的老抽炒至上色。炒均匀后倒入广东米酒。继续维持中火翻炒约15分钟。
3、炒至鸭肉水分炒干,颜色变深的时候,加入糖,八角,桂皮,香叶,加适量的盐调味。加入没过鸭肉的开水。开大火烧至沸腾,转小火慢慢炖1.5个小时。出锅前10分钟将洗净的枸杞加入,开大火拌匀烧至汤汁浓香即可。
关注更多养生知识,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