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色拉寺有趣的辩经 <p class="ql-block"> 到西藏不去看辩经那真的是一种遗憾。</p> 色拉寺辩经是在每天午后三点进行,有专门的辩经场。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__什么“幡动”、“心动”、“风动”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在辩论中自然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__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__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这里的争辩不是争输赢,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理解或是寻求答案,这是一种追寻智慧的方法。当然这里也得分高下也讲究能力和面子。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这个看起来很过瘾! 来个先声夺人,不理我不行。 似乎发了个妙问,自鸣得意。 <p class="ql-block"> 越辩越来劲。</p> <p class="ql-block"> 感觉他提出的问题很犀利。</p> <p class="ql-block"> 又在酝酿新的攻势。我注意到他的姿势很到位。</p> 有理有节,应该是学长们。 <p class="ql-block"> 也有帮腔的。</p> <p class="ql-block"> 也有挠头的时候。</p> 请教而不是发问。 貌似冷静的智者或是旁听生。 据说喇嘛要在佛经以最高学位毕业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 饶有兴趣而的观众,虽然听不懂,却也是聚精会神。
这是十年前看过的一场辩经,那个时候僧人似乎也纯朴一些! 最后这张最逗,似乎在说就这样了反正我赢了。
其实辩经就是辩论的一种,这种行式借用了非常激烈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听取到足够多的意见,大家把重点放到了问题之上,一问一答,一争一辩通过层层分析,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结论,而是仔细的去厘清前因后果。 辩完了经该喝酥油茶了,这厨房够大。 <p class="ql-block">遇见一个小和尚挑水,想起一个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