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险的旅程——穿越川藏线有感

戎马生涯1280671

以成都为起点拉萨为终点全长2142公里的川藏线,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艰险。相对一马平川的青藏线来说,川藏线几乎都是行进在高山峡谷峡谷之中。 他的艰苦除了高原特有的缺氧、高原反应、强紫外线照射外,还有转得人发晕的盘山路和颠得人跳起来的烂路,倘若再心痛银子,吃住就会很差。川藏线的险,在世界所有公路中肯定靠前。除了山高路陡,蜿蜒曲折外,塌方、落石、泥石流对过往车辆构成严重威胁! 穿越川藏线的历程是人生不惧艰险的一种历练。这也正是吸引无数游客行走川藏线的魅力所在。这次川藏线之行,真实的体验了川藏线的艰险。这是一种苦与乐并存的全新体验! 川藏线的艰险应该讲是从成都到达天全县二郎山开始。过去在没有二郎山隧道之前,翻越二郎山就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得小时候有首歌叫做《歌唱二郎山》其中歌词‘二呀麻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到达二郎山就开始了川藏线的高山峡谷之行。 川藏线的道路几乎全是与高山峡谷伴行。山高路险,峡谷深邃,由于冰川雪水融化,水系发达,是江河的源头,沿途可以看到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这些江河形成了长江,黄河,滋润了中华大地,书写了华夏文明。 川藏公路的建设很有特点,多是建在山脚,傍水而行。优点是海拔低一些,缺点是容易受洪水,泥石流的袭扰。芒康那段路最典型。要嘛就是建在山顶,优点是可以避开洪水,泥石流,缺点是一直穿行在高海拔区域,人感到难受。东达山,兔儿山几百公里都是在海拔4500米的山顶上行走,有高反的人如炼狱般饱受煎熬。 每当车子行驶在山巅或者翻越山口的时候,往往由于海拔很高,常有云雾相伴。 有时车辆行至山巅,远远望去车子似乎在云中穿行,所以,把进入西藏的道路称为天路一点都不为过。 偶尔,公路贴近雪山之巅,给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看雪山的机会。这时的雪山显得更加的高大威猛。 像巨龙一样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在川藏线上是常态。这是一段非常好的盘山公路,大部分盘山路没有这么新,这么好。 去羊湖的盘山公路,蜿蜒起伏,在斑斑点点如同豹皮般的山体中格外显眼。 在如此巨大的山体面前,盘山公路渺小得像一条细线。 在山顶上回望,俯看山下走过的公路,才会体验到路途的艰险。 盘山公路上,载重的货车,像甲虫一样缓慢,艰难的爬行!行走川藏线,最好使用大排量的越野车,好的车辆和车况对翻山越岭很重要! 这样的公路,大概世界公路也少见。这就是川藏线著名的怒江九十九道拐。取名九十九道拐可能也是便于记忆,朗朗上口,其实真实的道路远远不止九十九道拐。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从山顶直到山下。足以和张家界的天门山盘旋路媲美! 让人惊叹,震撼的盘山公路。真的佩服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同时要向修筑川藏公路的军人和工人致敬! 《天路》里的歌词用在这里很合适,‘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带来安康’这条连接川藏的公路,的确给川藏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康。推动了川藏两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大张的老虎🐯嘴,等候多年,似乎要吞噬过路的车辆。这也是川藏线上的安全隐患,张大的虎口始终是要吃人的,只是等待时机罢了。 川藏线的公路大多依山傍水,容易受到洪水,滚石,泥石流的袭击。每年的六、七、八三个月是川藏线的雨季,此时段,自然灾害频发,不宜旅行。比较凶险的路段是芒康和通麦天险。在芒康,一条100多公里的路段,在今年八月份雨季时,遭到洪水,泥石流袭击,仅塌方就有160多处,尽管我们去的时候,道路已经疏通,但行驶在这条满目苍痍的路上,如履薄冰,提心吊胆。 公路在山洪的冲击下,垮塌严重,路基已经被掏空,车辆行驶在上面,随时都有垮塌的可能 垮塌的公路旁边,就是波涛汹涌,混浊不堪的河流,一旦掉入其中,后果不堪设想! 这条河流,平时看不出它的凶狠,到了雨季,山洪爆发,凶险无比。我们到哪里已经过了雨季,仍然可见奔腾咆哮的河水,堪比桀骜不驯的黄河! 为解决临时的通行问题,用虚土填补垮塌的路基,行驶在这样的路面上,着是有点害怕😨! 垮塌的路面十分的狹窄,车轮几乎是貼着塌方面行驶。需要胆大心细,技术高超。车辆只能单向放行,倘若在此遇到部队运输车队,那就惨了。等待几个小时能过去也算是幸运的了。 在这样的路上行驶,需要勇气,技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一般习惯在城市开车的人到这里开车是一个全新的考验。这就是川藏线自驾游最艰难险阻的一段。假如没有把握,还是包车让有经验的当地驾驶员驾驶车辆。毕竟我们是玩耍不是玩命! 在路旁的河水中,还残存着被泥石流卷入河中的重型载重卡车的残骸。警示着我们选择合适的季节出行的重要性!避开雨季出游这是最基本的安全要素。 遭到泥石流重创的通麦县城,满城都留有泥石流的痕迹,被泥石流毁坏的车辆残骸还停留在路边。 除了泥石流,山上的滚石,对路过的车辆也是一种威胁。风化的山石在风雨作用下很容易滚落,在路上多有小心飞石的警告牌。看到有滚石在路面上,没有经验的驾驶员会减速通行,而有经验的驾驶员会加速通行,哪怕颠得很厉害,毕竟保命要紧! 在滚石高发的路段,为保证行车的安全,通常修建了这种防滚石的简易隧道,可以防止一般的落石造成车辆人员伤害。但遇到大的滚石也无济于事。 通麦大桥是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驶过通麦大桥就进入西藏地界。过去老的通麦大桥承重有限,每次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行,通常需要等候六小时才能过桥。前两年桥体突然垮塌,交通中断,需要从昌都绕行。 如今新建的通麦大桥,迫龙沟大桥,使天险变成通途。再也不需要担心过桥和等候过桥花费很长的时间。 通麦天险是川藏线一段连老驾驶员都谈之色变的危险路段,这段路路烂,坡陡,弯急,车多。飞石,泥石流频发。翻车,撞车经常发生。如今修了隧道,避开了那段令人生畏的路段。 川藏线的路险,还体现在常年不断的修路上,由于经常遭受滚石,泥石流的侵害,路面需要经常维修,封道成为常态,出门需要向其他驾驶员打听道路通行状况。此外,主道不能通就只能走便道,那就意味着要走泥泞不堪的,颠得人骨头散架的烂道。 这种便道非常简易狭窄,遇到会车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一边是塌方的公路,一边是幽深的山涧这样的路十分的危险。 所有车辆都在小心翼翼的通过危险路段,唯恐发生不测。 路面很烂,乱石铺路,高低不平,颠簸得非常厉害。 垮塌的巨石还横亘在路边,头上还悬挂着摇摇欲坠的山石,让人生畏 车辆连续下坡,刹车刹的车轮冒烟,焦味弥漫。一辆大货车中招了,翻在路基下,好在翻得不厉害,一辆大型吊车正将它吊回路面。造成长时间交通堵塞。 川藏线的艰苦还在于每天要乘车赶几百公里的路程,坐得腰酸背痛。由于要赶到计划的目的地,往往需要早出晚归,有时需要黑夜兼程。由于缺氧,睡眠也是问题。如果高反较重,头晕呕吐,也很折磨人! 在路途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横跨大河深沟的简易拉索桥,走上去晃晃悠悠,着实让人害怕😨 在高海拔地区,攀爬这样险峻的高山,非常劳累危险,在亚丁我们为了目睹牛奶海,五彩池的风采,带着高原反应,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攀爬了四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凶险。 这种陡峭崎岖的山路,一旦失足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首次 穿越川藏线,从中体验到了川藏线的艰险。也欣赏到了青藏线的大美风光。是苦与乐,危险与享受并存的旅程。 对所有旅行者来说,想要穿越川藏线,最需要的是决心和勇气。高反是肯定有的,只是轻重不一,大部分人都能很快适应过来。危险也是有的,但发生意外的机率还是非常小,要靠运气。给我们开车的师父老是调侃说:人品好,运气就好,就能化险为夷。 过去有句术语叫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藏线也是蜀道的一部分。可见穿越之难,然而,知难而进,挑战艰险,丰富人生历练或许这就是川藏线吸引无数人穿越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