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课堂开始 ——启东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核心组成员青岛之行观摩体会

海风抚月

2016年11月3~4日,全国苏教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区协作体观摩会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隆重召开。 启东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核心组的29名成员,赶赴现场,观摩学习。 务实的专家引领,精彩的课堂展示,让大家感触良多: 课堂之变在学生 课堂精彩,在于学生。 高水平的学生:会学习,真交流,善互动。学习的,是学生走进文本后的心得体悟与读书方法;交流的,是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后的自我感受;互动的,是生生之间的认同赞赏与补充完善。这样的语文学习在真实地发生。 把交流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确实不甚容易。我们一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感悟,如果没有了辅助就被动等待。事实上,老师有责任激发学生真心阅读、大量阅读的愿望,先从自主阅读、大胆交流开始,且不论对错,先养成习惯,这是提升阅读品质的基础所在。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才会读书,会说话,会作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需要做的,在于助推学生的有效阅读,引导学生凭借日常课堂的“学习经验”积累,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沉醉于曼妙多姿的语言文字中。 学生的改变,就从每一堂家常课开始。 课堂之变在教师 课堂精彩,在于教师。 教师的观念要依循理念的更新:把教材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这“教材”并不局限于课本,应精心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以期一课一得。 江苏省特级教师,启东市和合小学杨裕海校长在活动中执教精读感悟课《月之遐想》广受好评。杨校长以教材文本《望月》为基点,用自选文本《你说月亮像什么》,及丛书文本《荷塘月色》《雨后望月》作补充。紧扣“遐想”主题,体会其美、其妙、其趣、其法。课中,渗透批注方法,放手学生品读,巧妙植入微课,有机融通读写。这样的课堂,在试图让“语文主题学习”从浅表阅读的初级阶段步入深度阅读的上乘境界。沉稳、沉静、沉潜,是大家对本课的最直观感受。 看来,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学生阅读习惯的改变。教学就课堂而言,它是一个时空定值,因此,文本的多一定要与学习点的少,研究域的清,主问题的精,训练线的明保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其实意味着,我们对于一节课在孩子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精准定位,是对于一节课的超越性联通整合。 教师的改变,就从每一堂家常课开始。 课堂之变在课程 课堂精彩,在于课程。 课程研发与更新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目前,“单元整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课本中,单篇课文之间仅有内容上的关联。而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教材文本,或着眼“人文主题”,或着眼“语用主题”,进行有机整合、重组与拓展。“单元整合”,意在扩充阅读容量,促进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质。其课型也颇为丰富,除“基础阅读课”外,还有——“精读悟法”课:课内整组教材阅读,细品悟法;“群文阅读课”:丛书精选几篇,同法阅读;“读书交流课”:丛书单元课前阅读,课上展示交流…… 课程的改变,就从每一堂家常课开始。 一次活动,带来许多收获:有触动,有启发,有思考,有判断。让我们在课堂中改变,在改变中前行,不断探寻语文教学的本质!

课堂

阅读

学习

学生

语文

文本

主题

教师

教材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