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仿佛依然陪伴在我的身边,不曾离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的一生,充满艰难坎坷。据说我们的家族到爸爸时已是三代单传了。奶奶也生过几个男孩儿,但总是几个月或是几岁便夭折。有“高人”给爷爷看相,说爷爷有“斩子剑”,父子不能见面。于是当爸爸还在母腹的时候,爷爷置下几亩田地,说是留给母子以供日后糊口之资,然后,就跟一支抗日联军的部队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长大后,只能从传说中得知爷爷死得很壮烈。据说是为说服一伙“胡子”加入抗日队伍,爷爷只身入虎穴,劝降未果,反被出卖给日本人,最后被日本人杀害 。奶奶领着爸爸守着爷爷给留下的几亩地过活。奶奶若是个精明的妈妈也还好过,可奶奶偏是个贾迎春似的“二木头”(嘿嘿,爸爸在世是绝不会允许我这样评价奶奶的)。亲戚曾讲过奶奶的故事:爷爷生前好歹也是个“念大书”的,年节时分,粮油也是车载斗量的。村人趁家中没人时来偷,奶奶撞见都要躲闪到一边,说是怕人家看见她,会不好意思。</font></h3><font color="#010101"> <br> 奶奶会酿醋,一酿就一大缸。这是全村人的幸事,因为村里有免费的纯粮佳酿了啊。爷爷走后,奶奶依然是不善理家过活。几亩地租给了自家兄弟,可兄弟们常赖租不给,她也奈何不得。爸爸曾讲过,小时候家中淘不起米,和表兄弟们玩耍时,表哥哥从家里偷豆包给他吃。舅舅看见了训斥家人:“也不看着点,豆包都给野孩子吃了!”爸爸从没有埋怨过他的舅舅们的无赖与薄情,只是常常带着无限感激与甜蜜对我们提及他的表哥哥们对他备加呵护的情意。</font> <h3><font color="#010101"> 土改了,一直饥寒交迫中挣扎度日的母子成了“地主”。在全国极度成分论的时期里,“地主”简直是个万恶不赦的标签,人人得而欺之。有多少人在这场斗争中被打死打残。幸好爸爸此时有“贫下中农”的表哥表侄在身边,别人也没敢太为难爸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成人以后,他曾四处打听爷爷走后的情况,但都是口耳相传的一些零碎的信息。向上级组织部门求助查找,也没结果。有人说当年爷爷所在的队伍和大部队打散后,已经和组织失去联系了,身边的战友所剩无几,飘零到何方也未可知;况时隔越久,见证人活着的可能性也越小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一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但那个没见过面的父亲,却影响着他的一生。他曾不止一次自豪地和我们说起:你爷爷曾经在土桥子王举人家里教书。是的,那意思就是说,爷爷在当时当地最高的知识分子家里做家庭教师,没有点真才实学,敢班门弄斧吗?可能也就是这个父亲的影子一直激励着爸爸,在家境困窘不堪的状况下,还要读两个冬天的私塾,还要报考师范学校。爸爸也曾不止一次惋惜地对我们说:时变时,大姑父怕爷爷的书招来祸患,都给烧了;爷爷离家后的一些家书,也都被心没事的奶奶给弄没了(这是爸爸一生中嘴里说出的唯一抱怨奶奶的话)。是的,爷爷是个读书人,可等到爸爸懂事时,除了地主的帽子,还有什么留给他可怜的儿子了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一生有两个执着:一是寻找他父亲的真实行迹。大外甥上军校读研时,爸爸还郑重其事地嘱咐他的大外孙子:以后有机会在军事档案中给查查。那时爸爸已是老年了。可见他一生都在牵挂此事。二是对知识的追求。爸爸在知识最不值钱的时候,他依然坚信知识没有白学的。常督促哥哥姐姐们好好学习。他在求知方面,对儿女的投资是最慷慨的。那时,爸爸一个月46.5元的工资养着一家老少十口人,还要常给哥哥买“小人书”;文革结束后,我在读小学,认的文字还有限,爸爸就给我订《解放军文艺》。那时乡下邮差也没个正规管理,爸爸一生常是宽以待人,少有抱怨,而书经常被弄丢,令爸爸十分生气,为此还和邮差吵了两次。</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爸爸一生最得意的是他“什么都没攒下,但攒下了七个‘搬不倒’”。“搬不倒”也叫“不倒翁”,是孩子的一种玩具,特点可顾名思义。当时我们听着爸爸如此称谓我们兄弟姐妹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爸爸的亲昵和自豪。但现在想来,是不是还有对儿女们一生的希望和祝福?也未可知。但我们知道,爸爸自己的一生是充满苦涩的,可留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乐呵呵的,坚强不屈的,就像那不倒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别人谈起奶奶,能说出一堆诸如不会持家之类的笑话,爸爸却对奶奶向来恭敬有余,体贴有加。当爸爸看着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奶奶的小灶时,常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小孩子吃的时候在后头呢”。我们的目光赶紧若无其事地躲开。环视身边,有多少精明的父母晚景凄凉,而糊涂的奶奶活到八十二岁去世,却是幸福安祥地离开的。为此,我常怀疑,孩子的品格是不是在于从小的教育呢?如果是,如此不谙世事的奶奶怎么造就了如此善良明理、豁达坚韧的爸爸的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记得读师范时,我有一位比较要好的同学,她常以爸爸是位校长而自豪。为此,我在日记中写到:“不一定是只有当了校长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我爸爸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我觉得我爸爸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尽管满是孩子气,但爸爸看后颇有些愧疚地说:“你爸爸不是一个好爸爸,爸爸没能给你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我理解爸爸说此话的原因和心情,我更坚信我爸爸绝对是一个好爸爸:他就像那贫瘠山崖上的一棵松,奉献出一派春光,可谁能知道他扎根的艰难?他就像我们校园里满院的丁香花,把所有的苦水都独自吞咽,撒播出来的永远是淡淡的芳香。<br> <br> 爸爸永远活在我的心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