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管四班同学 绵阳聚会行

沧海桑田

<h3><font color="#010101">38年前的毕业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京的部分同学在去绵阳的列车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期待相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车站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西同学出发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到站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丽的涪江,完全没有当年的模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榻酒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绝对没有的景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欢迎晚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组织者丁亚平同学为此次聚会付出了洪荒之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班长高成顺激情发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专程从英国回来的王小清同学心潮澎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文艺骨干高锦鹏同学已经激动不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代小朋友也情不自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分别38载后的第一面。颜值不减当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愉悦的相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黄大瑷同学即兴演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体育委员张力凤同学豪情满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日本赶来的姜建华同学激情依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金华同学有话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宝刚同学是每次聚会的记录者,谢谢你!无名英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孙廼敬同学始终是我们的开心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记录难忘的时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到了,我们的母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原来的样子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时过境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依然温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追忆:1965年春天,绵阳城北郊多了一个神秘的单位,对外称“65.1”工程和201信箱。后来人们才知道,她就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绵阳分校是清华大学的三线基地,主要由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整体搬迁至绵阳组成。清华分校的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设计、自己搬石头、自己砌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盖起了一幢幢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办公楼。清华分校占地1000亩,红房绿地,大树参天,环境幽静。<br>   清华分校在绵阳办学14年,培养出了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王路江教授在内的1417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诞生于这里,我国著名科学家吴佑寿院士、周炳琨院士均长时间在这里工作。<br>   清华分校于1978年秋至1979年春搬回北京清华园。上世纪70年代末分校迁回北京本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从绵阳城东郊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后来由四川省教育厅接受办成“西南工学院”。2000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清华楼<br>清华楼位于西南科技大学校本部旧区龙山山脚,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旧址,建于1965年。<br><br><br>清华楼位于西南科技大学校本部旧区龙山山脚,古朴庄重,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的旧址。<br>清华楼的来历<br><br><br>1965年春天,绵阳人眼中和耳中多了一个十分陌生的信箱代号——651信箱。651是个什么单位?当绵阳人从一辆辆穿梭往来于绵阳青义这片建筑工地、上面印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名称、参与短期援助的解放牌汽车上,从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的四川省建六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口中,从地方干部口中,最终破释了疑问——这里建造的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651是该项工程的信箱代号。<br><br>1966年春夏之际,中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清华、北大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之一,远在几千里之外的651建设工程也随之陷入了瘫痪停顿之中。<br>1969年岁末,651工程在停停顿顿、历时五年的磨难后,终于结束了它所担负的这段历史使命,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br>1976年至1978年间,清华绵阳分校先后为原绵阳地区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工厂企业单位培训了一批批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以此增强和提高绵阳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br>当年的绵阳城市小,名气不大,环境条件差,物资供应短缺匮乏,文化生活更不值一谈。加之分校位置偏僻,信息不灵通,从北京来的教职员工中,众多人是夫妻两地分居,种种矛盾因素,最终引发出来自北京的分校员工一致要求返回北京的强烈愿望。<br>1979年初春,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中央批准分校迁回北京。<br>整整25年过去了,这片历尽政治沧桑的校址后由四川建材学校变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西南科技大学。绵阳人忘不了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难忘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时光荏苒,初心依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绵阳分校纪念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真空专业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学校大门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坐一次当年的教室,此时此刻我们好想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和蔼可亲的、耐心细致的、不辞辛苦的各位老师们,您还好吗?衷心祝愿各位师长健康幸福快乐平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睹物思人,物是人依旧(同学情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宿舍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忘不了的大食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在这里同吃一锅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设备比当年好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想四川泡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露天舞台,记得大合唱比赛,还有高锦鹏指挥时的白手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竹林,当年毛主席逝世时我们砍竹子做花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女生宿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的宿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乐开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是当年的担担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帅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帅哥靓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羌寨瞭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踏破铁鞋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春永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不减当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好的时刻总是短暂的,还没有好好相聚就要分手了。38年前我们来自祖国各地相聚于此,短短三年半的大学生活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忘不了互相帮助的同学情、忘不了学工同住大库房的兄弟情、忘不了师长兹兹不倦的教诲情。这种情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和追求,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永记心间!同学们明年再见!</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