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之--“师能”是这样炼成的

徐良水

自从1974年10月走进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来,已整整43个年头了。40多年前的选择,至今无怨无悔! 我的教师职业生涯可谓丰富多形: 从教师身份来说:代过课,当过民办,感谢邓小平恢复高考而使“银儿子”变成了“金儿子”。 从教过的学校性质来说:教过半日制、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普高。 从当“官”来说:只要学校里有的都过了一把瘾。 从专业成长来说:虽没有高大上的光环,但还是比较成功的。 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炼师能”显得格外重要! 怎样从一个愣头青走向浙江省教坛新秀?走向《高中数理化》的封二人物?走向《中学生数理化》的封面人物,个中坎坷、个中滋味只有自已知道。 阅读--炼师能的第一要素 有道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无短板”的一桶水! 此水从哪里来? 阅读是也!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只有订阅官方的报刊。 请各位注意邮戳,那是1974年3月。 一份《人民日报》月价1.5元。这是什么概念? 太便宜了?不,已经是天价了! 当时农村起早摸黑在田地里打滚,年终时生产队分红才2毛钱,也就是说我父亲要在生产队里做一个多星期才能订上一份《人民日报》! 现在想想,父爱是那么地高山仰止! 从那时起,阅读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要全面发展,阅读也一样! 各类书籍都应该猎涉! 从图中你或许也发现了我对研究类,哲学理论类还是很感兴滴。 后来,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对化学学科类的报刊特别喜爱。从发票的厚度也可看出那是一大箩一大箩订阅的,因为此时自已有工资了。 一直订到在滨江工作期间,长达40余年! 积累---炼师能的第二要素 怎么积累? 剪报、做题卡、手抄本是个不错的途径! 剪报要分类保存,用起来方能得心应手! 积累资料也不能单一单调,跨学科的东东也要收集,以备不时之需。 你看: 江山“九寨沟”--廿七都 远去的知青点 “东方红”诞生的前前后后 泥茶壶还能延续多久 上课或科研时是否或许会用到?! 值得注意的是:积累与保存并非收藏。 在电脑非常普及的当下,或许你会嘲笑以上的积累方法是多么原始甚至无聊。果真如此吗?君不见:你那电脑或移动硬盘中积累了几个T的资料却从来没去看过吧?这样岂不与垃圾无异?! 备课--炼师能的第三要素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正如演员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此简单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说了。 这是1984年的第5本备课笔记,为不破坏其本原才附了一张有日期的小纸条。当年写的却是详案哦! 1996年高一备课笔记。 2001-2000年高三复习备课笔记之目录。 专题名称也很有趣吧?! 这也是如何避免高三复习落入“炒陈饭”旧窠的一种方法,更是持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炼师能的重要一环! 记得当年有个高三学生因为那天有化学课而不去参加物理竞赛,很能说明问题吧?! 这些都是分大专题复习或新授课的备课笔记。 一般分为:总论与分论。 要备出质量比较高又符合学生“口味”的课,就得付出比常人多的多的精力与时间,没有坚韧的毅力和高度责任心是无法做到的。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在课堂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备课也需从笔耕走向敲键盘。 这两本就是苏教版必修1的备课笔记。 值得说明的是,并非网上载来的。 这样的备课当时是顶风而为!因学校领导不相信教师,规定:备课必须用手书写,其余均不作数! 真是荒涎之极! 编撰--炼师能的第四要素 编写和撰写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成熟度的高端呈现形式。 述而不作不应该是教师的写照! 这是本人所编的第一本《灵泉谷》。 《灵泉谷》(三)及目录。 那时恰好在学习五笔打字,还不会排版什么的,版面还是由计算机老师周根海帮忙排的。 那时学校里还没有计算机房,学敲键盘完全靠自学。显然,1998年以前写文章、写书、画化学仪器图完全是手写和徒手画的! 这是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灵泉谷》,当时我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吴同传老师那里要了他仅存的一本。 当化学教研员时还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虽然是兼还是用心去做的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在衢州地区若用“独树一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教研室主任郑兴泽的大力支持下将其汇编成册,也算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可资之鉴。 《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发表在2015年第12期《教学月刊》上。 本人的第一篇文章是在1985年发表的,至今已发表了3000余篇文章。 这是本人1989年主编(实际是全部由本人撰写的!)由三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销量10万余冊。 时年33岁。提前实现了5年内书架上必须有自己所写的书上架的梦想。 时至今日,主编了4本由出版社出版的书,参加过30余部教辅书的编撰。 这样的书架至少有4个。其中,最上面一格的书籍全部为鄙人所撰,最最上层一箱一箱的是刊有拙作的报纸。 当年除了订报便是买书,一般都在千元甚至几千元以上,在那几百块工资的年代也是一个不菲的支出。 曾经有这样一些人不知是由于“葡萄酸”还是出于嫉妒,主观而且武断地认为:写文章会影响教学。 事实果真如此? 请看2007.3.6滨江中学高二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中化学成绩这栏,本人(徐良水)是否将其他人远远甩在了后头?! 事实证明,写文章根本不会影响教学,反而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因为他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思考、对试题的研究、对学法的指导……都胜他人一筹。 以上炼师能的四要素只是根据自已专业成长而写就的一点体会,不知诸位看过之后是否有同感? 如果认同,当你看完结束语后,请为其点个赞或打个赏! 结束语 师能的炼成当然还有多种途径,而以上“四要素”无疑是个“捷径”! 尽管现在退休了,但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尽管退休了,多年炼就的师能却不能退休,因为----知识无穷尽,师能无上限,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