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离开那坡在外奔波已近十载,但家乡的一物一景凭着儿时的童趣记忆和偶尔返乡探亲访友的感触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是我抹也抹不掉的美丽记忆。要说起对家乡最留恋的莫过于家乡的梯田。对于很多人来说,梯田也许已没什么稀奇了,还有什么留恋不留恋?美不美的?但对我来说,也许是有养育情吧,加之现在的远离更会产生美的原因吧,越来越感受到她无限的美,对她的留恋也愈发的无法割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我的家乡——那坡县德隆乡西南面的三章村牛郎坡一带,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有许多的梯田。在这里,山坡纵横交错,大大小小的梯田沿坡而上,沟沟岭岭间,梯田层层叠叠,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田埂,顺着山野的地势,布满山坡,盘环而上、蜿蜒相接,高低错落,一直铺到半山腰的山雾中。成百上千的田,几乎找不到一块田的面积与形状完全相同的,田埂弯弯曲曲,田的形状也千变万化,有的像一轮弯月,有的像细腰的美人,有的像一把弯刀,虽婉约典雅而不失大气厚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我记事起看到家乡的梯田就是这个模样。家乡的老人也讲不清楚梯田源于何时。听父母亲说,形成梯田的这一景象,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劳付出,才有今天此等“美景”。父辈们虽然说不清家乡梯田源于哪时代,但他们都知道开垦梯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在他们的那个年代里,由于生活所迫,开荒造田便是农村劳作的主要活动之一。依山而造的田,一般要选能通水的地方挖掘、平整土地,人们常常或以几户为伴,或以小队为群,你挖我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造了这坡造那坡。而每每维护梯田,更需要辛勤付出,冬天要用火烧田傍,去除杂草;春天要用刀割田傍上的野草,以利于水稻的生长和人们在田埂上行走;梯田灌水要恰到好处,便于犁田、耙田和栽秧。可以想象,家乡的梯田是家乡人祖祖辈辈挖山不止开垦出来的,是世代族人向大山要地要粮求生存的劳动成果,是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印证着家乡人朴实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每逢寒暑假,长辈们都会领着我和兄弟姐妹到田里帮工。说是帮工,到了田里,长辈们都会让我们尽情地“玩”:教我们插秧,教我们摸田螺;教我们割草,教我们捕鱼;教我们收谷,教我们捉蚱蜢。在这里我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在这里我读懂了山里人的质朴和坚韧。家乡的梯田珍藏着我太多太多儿时的快乐和向往,家乡的梯田承载着父老乡亲太多太多的希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苏醒。山里人开启了一年的忙碌,要整田插秧了。家乡的梯田主要靠山顶的泉水灌溉,整好田就得引水灌溉。由于父亲在学校任教,每到春耕,我就跟随母亲到田里引水灌溉。也许是太年少,每次和母亲走过软滑的田埂,我总是走不稳,在田埂上不敢迈开步子。这时,母亲就会过来拉着我的手,告诉我在软滑的田埂上走必须用力踏在地上,稳稳地一步一步地走。照着母亲的话,我终于能顺利的跟着母亲把自家的每块梯田都灌满了水。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一块块梯田就像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蓝天,倒映着我和母亲。而邻居的大伯们已开始耙田了,大声吆喝着耕牛耙过一道道梯田,山坡上不时响起耕牛酣畅的叫声和大伯们赶牛清脆的鞭声。过了几天,梯田上便到处都是山里人忙碌插秧的身影,大人们戴着斗笠弯着腰,卷着裤腿站在刚能淹没小腿肚的水田里,一边插一边往后退,那插秧手势和移动的脚步,就象画笔在纸上划出了一道道的绿弧线,直到碧绿满地。小孩们也在旁边模仿着,一根一根地插秧,即使插出来的秧苗歪歪扭扭不成行,大人们也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为了省时多干活,父老乡亲习惯把午饭带到地头,大家就在田埂上就餐,虽然吃的只是米饭和青菜、黄豆,但它的香甜味足以驱散人们的劳累,欢声笑语溢满山坡。伴着晚霞,劳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听得见淙淙的流水声,与那人们的吆喝声、蛙鸣声一道演奏出了春天浑厚的交响曲,使人沉醉,令我回味。<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夏天,梯田的庄稼生机勃勃,茁壮成长,郁郁葱葱的。一片片绿色的梯田,风一吹,掀起了绿色的波浪,层层叠叠的梯田就变成了重重迭起的绿色彩带。阵阵微风送来的清新拨动着心弦,空气中夹杂着稻禾与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这生机盎然的山区田园风光,使人着迷,让人留恋。夏天更让我难忘的是在梯田捕鱼。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个习惯,每年三四月份,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梯田里放养鱼苗,到了七八月份,鱼儿就可以长到大人的两三个手指那么大了。每到中元节,大人们带着孩子来到梯田,全家老少要在这里进行一年的第一次收获——捕鱼。大人们绕着梯田来回走上几趟,看看到底哪块田里的鱼儿多些大些,然后就挥锄在田埂切开若干口子放水,再让孩子们用杂草围挡缺口处,以防鱼儿顺水流到下块田。放水约十来分钟,鱼儿就开始一个一个的冒出头来了,大家都瞪大眼睛注意观察鱼儿聚在哪个角落。待水面略平泥面时,一家老少从不同方向顺着稻垄,弯着腰,轻手轻脚地把鱼群包围起来,小心翼翼地用双手顺着水道捕捉鱼儿。大人们依着身高,边捕鱼边护着禾苗;孩子们只想着捕鱼,全然不顾其它事,常常捕完鱼也成了个“小泥人”,禾苗也被“糟蹋”了不少。看着鱼篓里的禾鱼,有红的、黄的、灰的,个个活蹦乱跳,我们的心也蹦了起来,咽着口水,背着装满禾鱼的鱼篓,向家里飞奔。一碗鲜美的禾鱼汤就是儿时中元节的“山珍海味”,在梯田里捕鱼更是我儿时最难以忘却的快乐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分过后,庄稼成熟了,家乡的梯田变成了一片金黄色,那道道山岭,层层梯田,不再是夏日的一片葱绿。站在山岭上从上往下望去,一层层金黄稻浪,美不胜收,或者全是金黄,或者是黄绿相间,犹如一幅幅油画。每当田野一片金黄,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的时候,总给人一种“春华秋实”的感受。秋收的时候,小伙伴最喜欢到田里帮工了。那时候,人们种田很少用农药,每当稻谷成熟时,稻田里有很多肥壮的蚱蜢,如果捉了蚱蜢,晚上炒上一碟那可是我们难得的“加菜”。在收割时,小伙伴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捉蚱蜢了。更有趣的是每天大人们刚把稻谷割下来,我和小伙伴总是先拿几棵稻穗在田边烤着吃,迫不急待的享受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br> 冬天,是家乡梯田休整的季节,但也别有一番风味。秋收过后,梯田上只剩下一行一行的稻根,此时的梯田变得粗犷起来。站在山顶上眺望,视野开阔,你的心会变得十分豁达。到了更冷一些的时候,晚上就会下霜,清晨起来就会看到梯田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那田野又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家乡的梯田突然间又柔美起来了,让人感觉无比激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br> </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曾记得,2003年底我在百合乡任职时开始主张推动种桑养蚕产业。我始终怀着一个梦想,要让老百姓尽快找准发家致富的路子。在那儿,我们从3亩桑田试验率先起步,坚持试验、评估,考察、学习,培训、推广,一步一步走来,虽然艰辛,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心中只想为老百姓的增收选准一个产业,再难也要扛了下来。难得的是最终得到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落实和推进。种桑养蚕使百合乡群众脱贫致富,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生活越过越红火。百合乡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得到了推广,而今,全县的桑园面积累计突破了5万亩,种桑养蚕成为那坡县重要的农业产业。毗邻百合乡的家乡梯田如今也种上了桑叶,父老乡亲从桑蚕产业发展中换取生活的改善。今年清明节,带着妻儿回乡祭祖,告别城市的喧嚣,伴着和风细雨,望着那绿油油的桑园,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初芽萌发多琢磨,定准目标历十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感恩干群皆心齐,敢把穷帽摘脑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心心朝前途变化,梯田如今是桑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莫嘲吾等深山远,今世笑谈问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梯田,供给了人们物质的生活,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造就了一代代朴实勤劳勇敢的山里人。一批批山里人走出山野,却走不出对家乡梯田的留恋。无论走到哪里,这山梯田,始终是山里人感情的寄托,是山里人永远的恋想,因为那拾级而上的梯田,有一代代山里人信念的传承,是一代代山里人的精魂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5.9为《那坡情缘》而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