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说“岩韵”

山水清音

各位茶友好,一周一茶时间如约而至,今天分享武夷茶的“岩韵”,大家接触岩茶,听的最多的就是“岩韵” 武夷岩茶生长在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特殊地理环境气候中,茶树品种,名丛,单丛品质优秀,再加上武夷岩茶的特殊传统制作技艺,也就产生了武夷岩茶特有的风味,滋味,韵味。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岩韵”。 “岩韵”也就是普遍认为是“岩骨花香”,即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从文献上看,最早提到武夷岩茶的韵味是清代袁枚,他说与武夷岩茶相比: 龙井虽清而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而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诗中曰“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林馥泉茶师在书中提到: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 姚月明先生在《武夷岩茶(乌龙茶)品饮欣赏内质要素探讨》中写道: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活、甘、清、香为正,并十分讲究‘山骨’‘喉韵’‘嘴底’‘杯底香’等体感享受,不能心急,而要细品。 廖存仁茶师对武夷岩茶解说: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制法界乎红茶绿茶之间,必求“绿叶红镶边”,方称上乘,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味甘泽,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涩,有红茶之浓艳。 正因为当时设在武夷山的示范茶厂和茶叶研究所集中了吴觉农,张天福。王泽农,庄晚芳,庄任,吴振铎,林馥泉,廖存仁,童衣云等一批当代茶叶泰斗和专家,用“岩骨花香”高度概括了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把生长在武夷山岩峦沟壑之间的武夷茶与“石”“骨”“岩”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追溯到元代将武夷茶誉为“石乳”,意思是武夷茶是武夷岩石流出的乳汁。 “武夷,仙山也,岩壑奇秀,灵芽茁焉,世称石乳。”(见元.赵孟頫《茶场记》)。诗有“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髄流”(见元. 赵若槷[niè] 《通仙井》)。明代人称武夷茶“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见明.吴栻《武夷杂记》) 岩骨花香中的“岩骨”是一种醇而厚的岩石之味,冲泡五六次之后依然喉底回甘,令人倾倒。而“花香”则与普通的花茶之香不同,它是在特殊的制作工艺下形成的一种自然而馥郁的幽香,让人闻之如临仙界,心底顿入空灵,不觉彻底倾倒于此般清香之中。 岩韵又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受风雨磨难,走过漫漫人生之后,用布满皱纹和睿智的唇,缓缓地向你讲述。这种讲述虽轻柔,如清风,却有着震撼身心的力量。这种讲述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武夷岩茶有“岩骨”,俗称“岩石味、青苔味、豆浆味”,茶汤头三泡中夹带着砂石气,入口后有金石感,入喉后有沉淀感,品啜时有圭角,耐咀嚼,给人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口中、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如何理解“岩韵”的含义?如果从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 如果同一品种在诸多因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种在武夷山内的茶叶品质有别于其它产地,且有与众不同的感觉,那么岩茶即可用“岩韵”一词来表述,其它产地的茶则不用。《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用于比喻同一品种茶叶在不同区域环境下形成不同的结果相当恰当。 品饮武夷岩茶的“岩韵”,就要读懂岩茶,长期品饮,感悟。首先感觉是:有梁章钜提到的“香、清、甘、活”。主要是茶汤入口后,通过鼻腔,舌头,口腔,感觉到的茶汤含在口中翻滚时产生的真香、清冽、回甘、醇和。茶汤咽下瞬间,舌根和喉头感觉到的滑、鲜、爽、无滞涩感。 再深一点感觉是:吴觉农,林馥泉提到的“岩骨花香”。主要是感觉剩留在口腔中茶汁产生的齿颊留香、舌上甘润、口中生津。“岩骨”指茶汤滋味醇和、厚实、鲜滑、回甘快、保持久。“花香”指茶汤香气,由喉底经口腔通过鼻腔徐徐呼出,感觉浓烈、馥郁、清远、幽香、沁人心脾、怡情悦性。 再深一层的感觉领会是:乾隆提到的“骨鲠”,林馥泉、姚月明提到的“山骨、喉韵、嘴底、杯底香”。主要是感觉茶汤咽下后还保留在舌苔、舌根、喉头的滋味:醇味久、回味长、味浓厚、味甜爽、剌激性大、收敛性强、杯底香明显、附杯性强、叶底余香幽香。 其实武夷山茶人俗称的“岩石味”“青苔味”。也就是武夷风土味。 今天的岩韵就分享到这,下周分享冲泡方式和水和器的基本要求。 分享者:武夷山黄岗芽生态茶业 邓小敏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