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摩洛哥 (上篇)

五洲留痕

<h3><font color="#010101"> 近些年以来,很多朋友问我:摩洛哥怎么样?我真的很难用几句话来回答类似的提问,于是,有了以下这几段话。<br> 摩洛哥是非洲国家,但不是黑皮肤的种族,而是属于阿拉伯人,逊尼派。俊男美女众多,混血儿尤其漂亮。<br> 摩洛哥是非洲与欧洲的混血宝宝,既充满了浓厚的欧洲遗风,又拥有非洲大陆极具浓郁的异国风情,兼有阿拉伯味道。<br> 摩洛哥地理位置优越,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形地貌多样,风景优美。目前拥有三千余万人口,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有争议的西撒哈拉),约4个半江苏省,人均GDP约三千美元。<br>  摩洛哥是伊斯兰教国家,君主立宪政体,多党制,政局稳定,言论自由,在非洲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摩洛哥无严寒酷暑,气候适宜,与上海纬度相当,但绝无“黄霉季”和“湿冷季”。一年四季都有适合旅游的地区和景点。旅游业相当发达,当然首先是适应西方游客的爱好和习惯的。随着中国游客的井喷式增长,针对中国人的接待能力也在快速提高。<br>  摩洛哥没有可怕的“非洲疟”,很少传染病。环境多原生态,很少污染,空气清新。苍蝇、蚊子也很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同摩洛哥的关系十分悠久,已有长达7个世纪的传统联系。摩洛哥是非洲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近年来高层互访频繁。<br>  2016年5月,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又一次正式访华期间,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摩方并宣布自6月1日起对全球中国公民实现免签!期限90天。这个消息太令人兴奋,要知道,摩洛哥签证曾被国人戏称为“全球最难办的签证之一”。幸福来得太突然。而且,两国还在谋划开通直飞北京的航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摩洛哥是非洲第一旅游大国,超过南非和埃及。2013年就已接待1000万游客。是什么原因?<br> 三毛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br> 在摩洛哥,你可以:<br> 自驾 感受撒哈拉沙漠的广袤与奇妙;<br> 登山 体验阿特拉斯山脉的雄伟与壮丽;<br> 冲浪 相拥大西洋的惊涛骇浪;<br> 怀旧 行走古城穿越千年;<br> 探奇 欧非并蓄的别样风情;<br> 寻访 异域异族的文化特色与生活习惯。<br> 还有:文化交融的神奇~世界三大宗教融汇、碰撞、激荡、和谐共存,古罗马、柏柏尔、阿拉伯、安达卢西亚风情的融合贯通,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在这里刻下并抹不去的欧罗巴文化印记。<br> 还有:著名的四大皇城、“谍影重重”的世界名城卡萨布兰卡、云端蓝色小城舍夫沙万、风之城索维拉、分界之地丹吉尔、涂鸦小城艾西拉、古罗马遗迹之地……<br>  古老的文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生存在这里。摩洛哥,一个极为特别的旅游目的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果你曾经造访过摩洛哥,就请再次重温那景那情。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国家,想去这个国家旅游,那么请跟随我的镜头,先来一次神游吧。<br> 上图是摩洛哥全境的游览线路示意图,需要10天~12天时间,全程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不走回头路,包括了绝大部分景点和名城。但此图没有将北部的丹吉尔、舍夫沙万及西南部的阿加迪尔划在其中。<br> 要想较完整的认识摩洛哥,必须走环线,这是王道。<br> 截至目前,摩洛哥共有9项世界遗产,均为世界文化遗产:<br> 梅克内斯历史古城,<br> 马拉喀什老城,<br> 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br> 索维拉的麦地那,<br> 菲斯旧城,<br> 本·哈杜筑垒村,<br> 得土安的旧城区,<br> 杰迪代的马扎甘葡萄牙城,<br>  首都拉巴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旅游而言,摩洛哥景点的历史、建筑也许没有如金字塔、佩特拉、耶路撒冷……那样具有震撼力。摩洛哥更多的是众多细小之处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动,是对摩尔文明、北非历史、东西方文化的浸润有所了解后的深刻认知。<br>  一个外国人在摩洛哥旅游,选择的线路、景点必然有着充分或勉强的理由,或是感受独一无二的风情,或是了解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或是欣赏奇异风光,或是追寻往日的故事,每走一步,就会更深入摩洛哥人的灵魂深处,才能逐渐看懂这个国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想以专题为先后撰文,然而担心内容交叉而导致增添读者负担,故而仍以所涉景点的先后顺序排列,再写几个专题加以完善。<br> 在这篇游记中,可以初步领略摩洛哥古老的皇城和前卫的海滨城市,有海滩、高山、峡谷、沙漠,看清真寺、逛麦地那、走市巷,观笑颜、尝美食、品国饮,忆远古、察民俗、寻文化……<br> 从上海到摩洛哥,目前还没有直飞航班,得经过第三国(地)中转,如巴黎、迪拜、多哈等。可以选择经首都拉巴特或卡萨布兰卡入境。前文的线路可以顺时针前进,当然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旅游,前提是不重复、不回头。<br>  本文的旅游脚步从拉巴特启动。可以选择上海的上午、中午起飞的航班,在次日傍晚(时差8个小时)抵达拉巴特,入住酒店休息,选择近河边、海边的酒店,景观好。纠正时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皇宮大门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早上好!<br> 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四大皇城之一。<br> 蓝色的菲斯;<br> 红色的马拉喀什;<br> 白色的拉巴特;<br> 黑色的梅克内斯。<br> 拉巴特始建于12世纪的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为1912年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平添了不少欧陆风情,如今已是历史古城和现代首都相结合的政治中心,因此整个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历史与现代化交融的文化遗产”。<br> 1672年,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皇室的祖先)穆莱·伊斯梅尔定这里为首都。<br>  拉巴特城区人口目前约达近百万。高楼大厦不多,平面交通、车辆不少,没有地铁、高架路等现代城市交通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皇宫广场一隅的皇室清真寺。<br> 皇宫广场较大,游客可以自由活动,但可不能进入宫殿。<br>  皇宫后墙外就是舍拉废墟遗址,也是一个景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 皇宫<br>  这个宫殿的建筑风格是现代派的阿拉伯式,与另外三处皇宫的建筑式样已有很大不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宫殿前有待卫站岗、巡逻。士兵们身穿多种款式的军礼服,很神气,但弄不明白各种军服的区别。国王不在时可以走近卫兵,甚至可以要求合影,就看你的运气了。而国王在内或者有重要会议、活动时,就不允许游客及外人靠近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于18世纪的城墙,厚重的土黄色建筑无声地诉说着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城墙下种植着艳红或洁白的夾竹桃与高大的仙人掌。<br>  1912年,法国人侵占古都菲斯后,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也企图割断摩洛哥人与其祖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把首都从菲斯迁至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定邦于此。<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清真寺的残墙。<br>  拉巴特有很多清真寺,最古老的当属位于城东南、皇陵附近的哈桑清真寺,它建于1195年。曾经是北非最大,毁于15世纪的一次大地震。18世纪的里斯本大地震再次重创了它。现在的遗迹是拉巴特最著名的古迹和游客必访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桑塔<br> 哈桑大清真寺原来是摩洛哥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拉巴特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1195年,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大门。毁于2次大地震。而高达19米的哈桑大清真寺宣礼塔却奇迹般保全了下来。芒苏尔国王原想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清真寺宣礼塔,但未及竣工他已去世,再因外族入侵、战乱频繁、资金困难,工程一断再断,直至发生大地震。法国殖民时期,法国政府出资挖掘了遭掩埋的清真寺废墟,将宣礼塔修建到44米高,仍耸立在原址上。玫瑰色的方塔形建筑雕刻精致,美轮美奂。现在成了鸽子的豪宅。<br> 塔前的大广场上全部铺设着白色的花岗岩,并坚立着一排排或高或低的花岗岩石柱,达312根,那是地震摧毁折断后的清真寺石柱,经整理后堆筑起来的,蔚为状观。<br>  塔后就是大西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皇陵<br> 墓室内安放着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的石棺,两侧分别是哈桑二世国王及其胞弟阿卜杜拉亲王的石棺,一大两小。穆罕默德五世当年即位后一直致力于国家独立,因此在位期间还被法国殖民者流放到马达加斯加。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1956年终于美梦成真。他因此被尊为“国父”。<br> 现在执政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即位于1999年7月23日。为阿拉维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君主。<br> 皇陵位于哈桑清真寺遗址后面,寝宫对游客开放,可入内参观,但只可以在上层环廊走动,石棺所在的大厅仅接待重要人物祭奠。<br> 这个皇陵占地面积不大,绿瓦顶、乳白色大理石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精致而不奢华,庄重而大方,墙面的雕花和金色穹顶的装饰显示出工匠的水准和主人的气派。<br> 陵墓左侧有清真寺和讲经台。<br>  在现代摩洛哥,各地都有很多学校、医院、街道、广场、车站等等以“穆罕默德五世”、“哈桑二世”、“穆罕默德六世”命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乌达雅城堡(Kasabak des Oudayas)<br> 大西洋畔的一个要塞。这是摩尔人跨海远征西班牙时的军事堡垒。城墙高8米,宽2.5米,可以抵御海风长年的侵袭。<br> 进入城堡,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城。又一个“蓝白小城”。<br>  17~18世纪,来自安达卢西亚的移民将这一带的房屋刷成蓝白两色,搭配鲜艳的门窗和各色花台,移植了迷人的地中海情调。进入城堡后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切突然变得那么宁静了。堡内有一个欧洲风格的小花园,有着古老的水井和房子,一个小型博物馆。沿着弯曲而上的小巷前行,两旁的蓝白房屋门窗大多紧闭,而每一扇门都不一样,每个角落都有风景,每个拐弯后都有惊喜,异样的木门、门饰、信箱,民族特色浓郁的花盆花缸点缀门边。与蓝色小城舍夫沙万、突尼斯的“蓝白小城”西迪·赛布很有几分相象哦。</font></h3> <h3>  乌达雅城堡内的小花园,有着几分欧式风情。</h3> <h3><font color="#010101"> 搞不懂这辆汽车是怎么开上来的!<br>  追溯历史,这里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建城,当时是一个腓尼基/迦太基居民点。几经战乱几经修建,迄今仍屹立在大西洋畔。砖石铺就的小巷四通八达,东走西走总能到达城堡最高处的平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一个岬角处看城堡。岬角附近有摩尔咖啡馆,静静地坐在那里,茗一杯现磨的香醇咖啡或一杯薄荷茶,听着大西洋的浪头拍打着城墙,远眺海天一色的景象,真的不虚此行。<br>  在小城尽头、城堡的高处有一个很大的观景平台,可以眺望大西洋、布里格里格河口、海堤、城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濒临大西洋,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Oued Bou Regeg)河口。<br>  这是在乌达亚城堡眺望河口区域和哈桑塔。河口两岸停泊着色彩缤纷的小渔船,也可以从此岸摆渡至彼岸。河对岸就是萨累市,与拉巴特同属一个大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的海滩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火车站。有没有城市公园的感觉?<br> 摩洛哥的交通比较发达,其铁路设施质量排名非洲第一位。沿海地区的城市都有铁路贯通,电力化为主。客车车厢分为一、二、三等,比较干凈。车速不快,准点率也不敢恭维。<br>  中国铁路将全面进入摩洛哥,并已开始筹建高铁项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的市内集市,干凈、整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非洲国家的农贸市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的庭院。<br> 这里当然不是对游客开放的景点。但是,曾经进去数次后,也就将它当作一个政府机构罢了。因为摩洛哥与中国关系友好,也罕见恐怖活动,因此,馆内工作人员行动自由。大使馆占地面积不小,大使夫妇、参赞、武官、秘书等大多在此办公。包括政务处、商务处、文化处、武官处……林林总总真不少,有些处室还不在馆内办公,在拉巴特另有房产。<br>  在拉巴特观光,旅游车停靠三个地方可就可以将景点悉数走到。一是皇宫旁,参观皇宫、老城墙等;二是皇陵附近,参观陵、塔;三是乌达亚堡附近。经过城市大街时顺便看看拉巴特的马路、建筑、百姓。拉巴特的麦地那可以不去。因为各个城市的麦地那都相似,在合适时去一个即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街头一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巴特希尔顿酒店的室外泳池。接待国宾的宾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拉巴特吃过午餐后即可沿大西洋畔的公路北上前往摩洛哥的最北方城市、地中海的门户城市~丹吉尔。今晚入住丹吉尔地中海畔的酒店,伴随地中海的涛声而眠。<br>  途中经过大西洋畔的小城艾西拉,不妨停车休息,顺便进入小城参观一番,定会有个惊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艾西拉(Asilah) 一个袖珍小城,没有可记载的景点,但名气不小,因为有这么一批当地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在小城各处墙壁上画满了彩绘。这些作品色彩艳丽,艺术水平极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br>  每年8月,壁画节在小城举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街头彩绘本不稀奇,但是高水平的画作在艾西拉。<br>  风格各异的彩绘,与门、窗、墙的巧妙结合,赏心悦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狭窄的街道,错落的房屋,对比感强烈的色彩,姗姗而行的妇人,随处不在的壁画。不变的小城,不时更新的彩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丹吉尔(Tangier) 是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全国最大旅游中心,人口约30余万。城市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多在这里调整航线,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br> 海峽对面就是西班牙,天气晴朗时都可以肉眼望见。<br>  丹吉尔新城整洁、漂亮,因为曾被殖民统治的缘故。而旧城房屋密集,式样千姿百态,街巷交错,滿目店铺,人山人海,喧哗热闹,外人如同进了迷宫。<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丹吉尔城以白色为主基调,白房、绿野和蓝水交相辉映,沿海滨山坡而建,地中海气候使她风和日丽,舒适宜人。<br>  从海角向南,大西洋海滩绵延10多公里,靠近市中心的海湾以及海峽南岸往东,海滩游泳场众多,东部的(游泳场)还不受大西洋风浪的干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雄踞在旧城和海港之间的卡斯巴城堡遗址,保存着古代的迎宾厅、清真寺、法庭、苏旦王宫(现已改为博物馆)等,游客云集。<br> 从海港乘上渡轮,不足半个小时就踏上西班牙国土了,当然,你需持有有效护照和签证。<br> 丹吉尔及邻近的西属摩洛哥领地休达和梅利利亚是摩洛哥人、非洲人、难民偷渡去西班牙的主要通道。当然,也是在西班牙的摩洛哥人往来两国间的主要路径。<br> 在丹吉尔,挂着西班牙牌照的汽车很多。<br>  摩洛哥和西班牙历史上互有占领,纠葛很深,交往很多,至今仍有领土纠纷和诉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直布罗陀海峽的地标。灯塔下面的咖啡馆的咖啡不怎么出色,但咖啡馆的地理位置超一流。<br> 来到这里的朋友,千万记得留出哪怕10分钟时间,喝上一杯现磨咖啡。<br> 插入地中海的故事。<br> 地中海,因介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而得名。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宽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西经直布罗陀海峽通大西洋,东北以土耳其海峽连接黑海,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到印度洋,平均水深1450米,最深处5267米。<br>  2.8亿年前,巨大的古地中海覆盖了整个中东、中亚、印度次大陆包括中国,2亿年前古地中海逐渐退缩,7千万年前退出中国大陆,800万年前因大陆靠拢并发生碰撞,古地中海大为缩小而逐渐呈现封闭状态,失去了与世界大洋的联系。古地中海完全封闭后成为一潭死水,600万年前干枯了,留下一个比大西洋海平面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大约在550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构造变动,把直布罗陀海峽崩裂了,大西洋的海水由这个裂口灌入地中海盆地。缺口的水流量是今天尼亚加拉大瀑布的1000多倍,尽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今天的水平也用了几百年的时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名鼎鼎的“非洲之洞”。距离市区不远,大西洋边,可以进洞。洞口仅2人多高,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洞口竞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堪称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br> 大自然神奇之手太神奇了。<br>  石洞旁的大西洋之滨,礁石错立,仙人掌伴生,也是很不错的观光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丹吉尔是一自由港。港湾的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爭之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晚间,宿在地中海畔,听着有节奏的波涛声,想着地中海的故事,恍如人间一梦!地球人,实在实在是沧海一粟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丹吉尔住宿一晚后,开始新的一天。经过得土安(Tetouan)到达舍夫沙万(Chefchaouen)。这是两个值得游览的特色小城。<br> 得土安,在丹吉尔东南方向,距离仅20多公里。这是一座历史名城。保留着一种独特的西班牙~摩尔人的风格。<br>  上图是得土安市区穆莱梅迪广场旁的一座基督教堂,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的城市的中心保留着教堂,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现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城中心的哈桑二世皇宫广场。<br> 这里聚集着皇宫、玛蒂玛之手(摩尔式水池)、商业市场、政府机关等。周边街道整齐、清洁,居民不多,游客也不多。<br> 在历史上,得土安也曾经修建过皇宫建筑。<br>  这座城市,曾经是攻打西班牙的桥头堡,也是被对方痛打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得土安,“法蒂玛之手”水池,典型的摩尔风格。在摩洛哥各地随处可见。<br>  法蒂玛之手,穆斯林认为这手掌是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右手。法蒂玛是传说中的月女神,其夫阿里是什叶派穆斯林领袖。这个手掌符是西亚及北非地区常见的一种掌型护身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得土安市政厅,上端有自由铜像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得土安老城有三面被围墙包拢,有七座城门,老城内有三十多座清真寺。老城内是阿拉伯人聚居区。这里指的阿拉伯聚居区应该是阿拉伯风味更浓厚的所在了,毕竟,摩洛哥的城市尤其是新城区现代化、混搭化了。<br>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两天是在摩洛哥北部的丹吉尔大区观光的,摩洛哥共有17个大区。从丹吉尔进入内地要翻越里夫(RIF)山脉,其东南部的门户就是沙温省,首府即沙温小城,有5万人口。距离丹吉尔120公里。直线到地中海40公里。<br> 这几年在旅游界很热的“蓝色小城”舍夫沙万(Chefchaouen)就座落在山脉之中。小城南、北各有一座一千多米的光秃秃的石头山,两山之间是谷地,有一条高山溪流通过,沙温就建在溪流的台地之上,海拔约700米。<br>  你在丹吉尔~菲斯间的公路上行驶时,如果远远地看到大山中的那座城,那就是沙温,现在也叫做舍夫沙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几年前仍名不见经传的沙温何以名滿天下?它没有机场,不通铁路,山虽不高路却崎岖,它没有古迹,没有花园,不出美食,也没有剧场影院。一条起伏多弯的公路将小城与外界连接起来。但却吸引着欧洲各地、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高峰时何止万人。而更有部分欧洲人已常居此地,俨然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了。<br>  在山区公路行车,很疲劳,但时常会有惊喜等着你。比如那一道彩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与(希腊、突尼斯)“蓝白小镇”不同的是,这里的房屋上半部分为白色,下半部分是耀眼的天蓝色,门窗用钴蓝色描漆,连路面也是天蓝色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些蜿蜒曲折、盘旋而上的小巷似乎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旁边修筑着一间间2~3层的民居,墙体极厚,门小,窗小,有个小天井种着花养着藤,屋顶有平台用于晾晒衣、物、羊皮,这样的房屋结构冬暖夏凉,极适应地中海气候,极具有地中海风情。若干年前是没有电、没有电器的。<br> 家家户户的木门各具风彩,或简或繁,或平或雕,或方或圆……但,都是蓝色。<br>  也因此,沙温的旅游纪念品之一就是那一扇扇木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有着许多摩尔人留下的印迹,同样,在丹吉尔、得土安、沙温也有深深的西班牙烙印。<br> 新城中心是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市政厅、内政厅、教育厅等座落在这个环形广场周围,广场中央有漂亮的花草。这些市政建筑都是西班牙式的,但都是老房子。<br> 山腰上座落着阿诗玛(Ahsma)宾馆。<br>  老城有个Uta el Hamam广场,狭长形,广场中央有个水池,水池边有棵参天的松树。附近就是天堂宾馆了,西班牙人开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批的旅游者开发了这里的旅游产业,旅馆、民宿、咖啡馆、餐厅、画廊、工艺品店陆续增加着。这些旅游爱好者也是投资人、店老板,他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装饰风格:阿拉伯式、柏柏尔式、现代欧式等等。<br> 在沙温的餐厅,最常见到的是摩洛哥特色餐“塔吉”和“库斯库斯”,最常喝到的是“阿伏嗄”(Avocate),一种很好喝的牛奶水果搅拌汁。这些馋人的东东将在后面的专题中详述。<br> 几十年来,一支中国上海的医疗队常驻在沙温省医院,为当地老百姓服务。记得去探望一眼吧。<br>  告别蓝色小城后就将去另外两个颜色的皇城:黑色梅克内斯和黄色菲斯,还有古色的瓦卢比利斯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瓦卢比利斯遗址、梅克内斯和菲斯这三个著名景点的位置呈倒三角形,彼此相距仅几十公里,从北方过来就先到遗址参观。<br> 公元前3世纪,瓦卢比利斯是腓尼基人殖民地,至公元前25年被罗马人占领后得到快速发展,曾占地40公顷,人口2万,城墙高大,街道宽阔,是现代公认的罗马帝国边缘殖民城镇的典范,历史价值极高。瓦卢比利斯的繁盛一直持续到公元3世纪,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当地的中心行政城市之一,负责生产并向罗马帝国输出粮食,同时也是罗马人与永远无法征服的柏柏尔人进行官方接触的地方,双方只是在互利时才进行合作。<br>  古罗马人撤出北非后也带走了它的文明精髓,瓦卢比利斯随之衰落。公元3世纪,这里被柏柏尔人统治,后来又被阿拉伯人征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755年,葡萄牙大地震波及这里,瓦卢比利斯被摧毁。但仍留下一些残垣断柱,近现代经过一些修复,依稀重现了昔日的辉煌。<br>  照片景深处的建筑是罗马会堂,元老院集会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祭祀用的神庙遗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壮观的凯旋门。建于217年,1933年加以修复。一条大道通向那一端的丹吉尔门。大道上留下了昔日车轮碾压的痕迹,两旁是民居、市场、浴室、磨房等的残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远处的凯旋门,近处的地面马赛克装饰,据介绍这里曾是大型公共浴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瓦卢比利斯几公里处,有一座由房子簇拥起来的小山包----穆莱·伊德里斯。<br> 这是一座小山城,人口不足一万,却是一座圣城,伊斯兰教的第五个圣城。<br> 史说,穆莱·伊德里斯其实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重孙的名字,公元785年,他为了逃避倭马亚王朝的迫害来到这里,并在788年建立了摩洛哥阿拉伯化的第一个王朝,最初的都城就建在这里,后来,他的儿子里斯二世建造了菲斯城并迁都。伊德里斯一世遇刺身亡后一被安葬在这座小山城的一个清真寺里,周围部落受他感化,皈依伊斯兰教的柏柏尔人闻讯而来,很多人决定不再离开这里,用一生守护圣人,久而久之,这里便建起了一座城。后世许多去不了麦加朝圣的摩洛哥人就来这里的圣陵朝拜,保持着强烈的宗教执念。<br>  非伊斯兰教信徒不能进入圣陵清真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图中绿色顶的圣陵清真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梅克内斯~摩洛哥最年轻的古都。<br>  描述摩洛哥四大皇城,总以“黑色”来形容梅克内斯,其实,这并不是黑颜色的城市。1672年,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Mulay Ismail)建造了梅克内斯并定为首都。当年他的由黑色苏丹人组成的军队一度所向披靡,因此,梅克内斯才会冠以“黑色”別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上图中的放大部分,曼苏尔城门。<br> 摩洛哥的老城都修筑着城墙,也因此修了很多城门,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座曼苏尔城门了。当初伊斯梅尔设计建造它时是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立的纪念性的碑门,但直到他去世后数年才完工。<br>  在曼苏尔城门前方是一个叫海迪姆的大广场,也是白天、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游客都会在此逗留,游览购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梅克内斯还保留着部分城墙和两道城门。长长的城墙用黄土夯实,千年不倒。<br> 照片中是检阅广场,当年检阅军队、举行仪式的场所。<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地震后残留下来的皇家马厩的拱门。<br> 穆莱·伊斯梅尔嗜马如命,在他的马厩里曾经饲养过一万多匹御马。如今,每年9月份,梅克内斯举办全国骑术表演。皇家仪仗队、迎宾队等也还使用骏马。<br>  在马厩附近,还修建有巨大的粮仓和蓄水池。保证马匹的饲料和饮水。而这一切都是这位多才多艺的阿拉维王朝的开国皇帝亲自设计的,他甚至还设计了自己陵寝的部分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蓄水池</font></h3> <h3>  梅克内斯老城街巷。</h3> <h3>  菲斯 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是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的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h3><h3> 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其中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学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h3> <h3>  菲斯的皇宫大门。游客只能站在门口看看,里面究竟什么模样就不得而知了。大门的修饰很漂亮。</h3><h3> 这是在新城。上图宽阔的道路也是在新城。</h3> <h3>  菲斯的城墙长达17公里,基本完好,仍保存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h3><h3> 穿过城门进入令人脑发胀、心发虚、腿发软的老城。这个占地250公顷的古城究竟有多少条街道?没有正确答案,从6000千多条到9000多条的说法都有。那就是说,如果每天光顾100条小街,也要2个多月才能走遍。纯理论的想法。</h3><h3> 现在老城内还居住着约40万人。</h3> <h3>  著名的菲斯蓝门(Bab Boujeloud 巴布杰罗德城门,也有译为布日卢蓝门)。面向老城外的那面是“菲斯蓝”,穿过去,面城内的那面是“伊斯兰绿”。</h3><div> 老城内有美丽的宫殿,古老的清真寺、神学院、大学,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近800个,现仍存有300多个。</div> <h3>  菲斯老城没有一辆汽车,只有毛驴用来代步、运输。</h3><h3> 狭窄的街道两侧、散在的市埸上,到处都是传统手工业,皮革店、盆碗铺、日用品店、染坊、餐厅、肉铺、菜铺、糕点摊、干果店、香料店、面包房、服饰店、浴室、汲水池、各种作坊、工匠铺应有尽有。马赛克建筑和工艺品随处都有。空间弥漫着香料味、薄荷味、皮革味、牲口味……</h3> <h3>  老城的生活悠然,在永无休止的敲打铜盘声、人的吆喝声、清真寺的祈祷声、驴蹄的踢哒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没有快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过日子,秉承传统、认真生活的处世态度造就并延续了菲斯的传奇。</h3> <h3>  卡拉维因清真寺,建于859年。在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前,这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起来的。其中可贵的大理石是从意大利进口的。</h3><h3> 整座清真寺可容纳2万名教徒祈祷。但是,它不对非伊斯兰教徒开放,多数游客只能站在门外看看。</h3> <h3>  卡拉维因清真寺本身也就是一座宗教学院,也称之为古兰经学院、大学。学校建于公元86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和学术中心,比牛津大学早390年。教授数学、历法、哲学、医学、天文、神学等。</h3><h3> 清真寺里的图书馆仅《古兰经》手抄本就有8000多件,在中世纪就极负盛名。</h3> <h3>  世界一绝,菲斯皮革作坊。你只要来过一次便留下永久记忆。</h3><h3> 找一间楼房,持一枝主人分发的薄荷叶,挡住强烈刺鼻的腐败的臭味,登上有蓬的平台,视线投向下面那几十上百的大染缸。所谓染缸其实是一个个大石臼,装着石灰水、鸽子粪、人畜尿液的混合液体,对皮子进行脱脂、融解蛋白质、软化,随后再浸入五颜六色的染料缸进行染色,染料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为了让皮革呈现天然植物的色泽,只有保持传统的手揉皮革及自然风干的古法工艺。</h3><h3> 眼见这些染坊工厂穿着普通的胶鞋,戴着手套,甚至赤足徒手在染缸里外劳作着,他们太苦了!这样的劳动环境简直是原始社会嘛。当地人说,这些染缸中的染料液数百年来从不更换。</h3><div> 搞不懂染坊工场四周的百姓是如何世代住在这里?也弄不清菲斯有多少家这样的作坊。</div> <h3>  从拉巴特到菲斯,走走看看已经过去4~5天了。走进摩洛哥的上篇就在这里划上句号。</h3><h3> 中篇,从菲斯往东南方向,目的地是撒哈拉沙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