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我的学校是博山北亭子小学。那是一所百年老校,我的父亲就读于斯,我的师长就读于斯,我从小学至初中也就读于斯,那真是充满着深深的情感。</font></h1> <h3><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font color="#b04fbb">学校大门前的“后乐桥”,此桥“桥上流水,桥下走人”。</font></span></h3> <h1><font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谕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博山知县盛津颐以范泉书院及怡园西院为校址,创立了官立高等小学,称为"怡园小学"后改称为北亭子小学,这是山东博山的第一所官立小学。我们上学时,校园坐落在風景秀丽,环境优雅的怡园里,学校的对面是淄博市图书馆,也称"南亭子"即"范公祠",是宋代大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祠追缅。学校的隔壁是淄博市文化馆,学校背山面河,河上横跨石桥,称之为"后乐桥",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我们上初中时的教室独处在怡园的西北角,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文石,茂树参差。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竞有罕见的南方黄杨树、芙榕树及木瓜树和杜鹃树,据说以前还有一株梅花树。另外还有夜来香,玫瑰花等等一些不知名为花卉几十种。印象最深的是两棵青藤斜挂在参天的国槐树叉上,象一条拔河用的绳子挂在树上。就这样偌大一个花园,占地数十亩,竞被我们一个班所独占,就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可以和北大,清华一较上下了。<br> <br></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怡园是清初赵执信的祖叔父赵尽美的私家别墅,院内的建筑风格兼具北国的雄奇和江南的秀美。后来赵氏衰微,卖给了淄川洄村的翟建镛,乾隆十七年(1752年)博山的蒋今长、钱兆昌等捐资购回怡园。在“后乐桥”桥东首以北修山门一座,门前置石狮子一对,(现石狮子与后文的“八音石”移至博山公园)园内修“小蓬莱”牌坊式门一座,拱桥一座。 从对面范泉流出来的泉水一分为三,一股经暗渠流入范河,一股流径“后乐桥”进东关村,再经轳橹把入范河,此景留下了“桥上流水,桥下走人”的千古美名。另一股就是流经我们学校,贯穿全境的明暗两渠,沿东墙根从杨老师屋下流出,清澈甘甜,杨老师门前有一个小锅炉,是供我们全校师生喝水的,而我们夏天都是带个杯子直接从明渠里舀水喝,水渠从办公室后面流出,经小操场再流入我们教室所处的花园内,水渠在花园内弯曲流转,经小石桥分为两股入清音阁,在阁内围着石栏杆环阁而流,然后汇成一股经龙头奔龙嘴澎渤喷出。下接莲花池,待水半满后,又从莲子缺口处再次喷出,在水池边上有荷叶承接,溅出水花后再入鱼池,池中金鱼成群,故名“鸢飞鱼跃”。</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站在清音阁上,望“飞瀑直下,溅起水花四射,游鱼追逐,抬头远眺,范河水绿水潺潺,后乐桥横跨其上,秋谷山峦叠翠,新泰山碧霞元君行宫,红墙绿瓦,碧水蓝天”颇有范公笔下《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font></h1> <h1><font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过,那个时候的鱼池却成了男同学的天堂,一到夏天纷纷下水洗澡游泳,甚至课间从教室里出来,一边狂奔一边脱衣服,直到清音阁的木栏之上,一个大鹏展翅直飞入池,真是惊心动魄。记得有一年夏天,可能是放暑假以后,东关、北岭的同学都在鱼池游泳,鱼池的西边有棵柳树,上图中还隐隠可見,那棵树临池而立,倒垂的柳枝直入池中,煞是好看,这时却上去了好多人,有的在看别人游泳,有的是游泳完在此休息,还有人想做一个高难度动作,借柳枝的弹力反弹入水,孰料“卡嚓”一声,一树光腚皆入水中。 我们的教室就是北亭子大殿,也称为吕祖庙,是由原来的“适我堂”改建,此殿巍峩高大,飞檐立柱,三面榭廊,八层高台,能聚我全班同学五十余人在此就读。殿前有一假山,此山石被称作“八音石”,有三米多高,玲珑剔透,四面用一米多高的石条砌成,配以鼓边框就。 吕祖大殿、八音石、清音阁、莲花盆、鱼池都在一条中轴线上。</font></h1> <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教室门前的“八音石”,现移至博山公园。</span></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一九七0年毕业照,背景就是“适我堂”改建的“吕祖大殿”。</span></font></h3>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由于历史的原因,毋庸讳言,从六六年至我们七零年底毕业,基本是不学习了,或者说很少学习了 。 课间休息或体育课是最为得意的,所有同学都有所爱好,男同学力气大的玩“骑马打仗”,就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有时会有好几对,然后捉对儿厮杀,直打一对将另一对打下马来方为胜利。喜欢打代代的(弹琉璃球)从地上挖上个坑称之为“皇”,从墙角或不远处画上一根扛称之为“彊”,博山人家家都有玻璃球,这筽是男孩子的保留节目,还有跑到清音阁下玩“打龙瓦婆”的,也叫做“官、打、巡、贼”,秋天来了扛老扛,冬天来了打雪仗。女同学也不甘弱后,踢毽子,跳方,抓头扞(也不知道是那三个字)就是一只手扔起一个用布缝的毽子来,然后迅速的将地上的石子抓起来再接住毽子,第一次一块,第二次两块,依次而推,还有好的,不是石子而是牌九,或麻将,或用砖头磨成正长方形的条块,玩起来分为平的,立的,好象女同学都会玩!有些年领大一点的同学,或性格深沉的同学不愿掺和就谈谈心,即便有点卿卿我我,那也决对不敢公开。 总之,那时的北亭子就是我们的天堂。</font></b></h1> <h3><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79, 187);">在校时的清音阁</span></font></h3> <h3><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二O一六年,高楼环之中的“清音阁”。</span></font></h3>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现在的北亭子,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完成了作为学校的历史使命,于八十年代初寿终正寝了。但是"怡园"这座始建于1685年的私家花园,还应该继续着它300多年来的辉煌吧!但是很不幸,北亭大殿,一座飞檐斗拱,楠木为梁的巍嵬建筑被毫不犹豫的扒掉了。小学的办公室,尚不知它在怡园是什么身份,但它是一坐青石到顶,精磨细研的二层楼房,被毫不犹豫的拆掉了。所有的厢房,榭房,廊房被毫不犹豫的拆掉了。生长了几百年的参天大树被连根掘起。继之而起的建筑是什么呢?空心砖,水泥板盖成的不伦不类的洋火匣子,在清音阁前面,也就是在鱼池之上盖起了一座居民楼,不到30年就成了危楼。现在我们想想,当初这些人是怎么下的去手啊?不幸之中的大幸,万幸。清音阁被保留下来了,石狮子、八音石被保留下来了,为怡园的修复留下了种子,我们迫切希望,能有人振臂一呼!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恢复怡园,与范公祠,因园连成一片,成为人们心中的市中花园!</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