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艺术不分家,我除了喜欢剪纸之外,还很喜欢根雕艺术。我做梦都想把这两种艺术能结合到一块儿,这个梦想在这次非遗班上实现了。真的要感谢沈师大吴桂萍老师的创意,在她负责的剪纸衍生品课程中,她大胆地将剪纸语言与木头相融合,并通过树脂材料很好地把剪纸的质朴效果表现出来;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剪纸这种纸质艺术成功转化成可以使用的家庭用品——茶台。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剪纸媒质不宜保存的弊端,也丰富了茶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趣味性,是剪纸艺术由简单的观赏型向实用型转变的有益尝试,是剪纸艺术表现方式的一次跨越。
我是铁岭市西丰满族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我从小受母亲熏陶,开始认识剪纸,喜欢剪纸。可惜母亲去世得早。19岁时我从师当地著名剪纸艺人杜猛学习剪纸,并在《铁岭日报》、《辽宁农民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剪纸作品,从此我才走上了剪纸创作生涯。在这个培训班上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很多,都是因为有一份喜欢,一份执着,才把一生的梦想献给了剪纸事业。
对与剪纸的概念我一直很模糊,也从来没考虑过。在第一期非遗班上,乔晓光教授说:“剪纸作为一个文化物种,包括传统生活形态和现代艺术形态两个类型。传统生活类剪纸是在平面类材料上用剪刀或刻刀进行剜铰,通过镂空、上色和折叠等手制作民俗生活需用的纹饰花样。 在接受培训之前,我认为剪纸不过是一种民间艺术,登不上大雅之堂,不会有人重视它,但我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剪纸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植根在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
乔晓光教授在《苦难的母亲河》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在漫长的农耕历史岁月,封闭的乡村生活持续不断地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妇女剪纸群体,中国多民族乡村妇女的剪纸传统是最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没有乡村妇女的剪花,我们难以想象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吉祥信仰的实现和过度。他在《吉祥是苦难中绽放的花朵》这样写道: “生存与繁衍,是民间文化最基本的主题,民间吉祥艺术正是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了文化价值的选择和追求。生存并祈求吉祥,是人类共通的普遍情感。深入乡村的剪花世界和剪花娘子的生活命运,我们发现了吉祥和苦难深刻的关联。苦难是吉祥的温床,但民间只表现吉祥。民间剪纸的纹饰谱系与民俗方式,围绕不同民族的吉祥信仰观代代相传。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时代,一切都处在快速变化之中。当代艺术与设计更像迎着新时代晨光的寻觅者……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新时代的创造,都需要我们回到心灵之源。激励我们不断地去发现村庄里活态的文化,从中吸取创造的灵感与力量。感动和支撑我们并不是艺术,而是民间艺术背后人生的磨难与文化尊重的缺失。我深信,在那些不断被遗忘和沉寂的村庄里依然存活着我们民族最非凡、最时尚的文化资源……”
作为剪纸传承人,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幸经历这个流变的节点及过程,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些人无法逃脱的责任。沈阳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承担的这次非遗培训工作,就肩负了这样一个使命,他们通过对基层剪纸传承人的系统培训,及大地开阔了这些人的视野,丰富了这些传承人的知识,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向民间学习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为剪纸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努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是民族自信和情感的自我觉醒。
我们这些基层剪纸艺人,对基层的现状比较了解,都亲身经历了剪纸发展的起起伏伏,就拿我们西丰县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曾兴盛一时,后来逐渐衰落,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是因为还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加上自己对这门艺术的喜爱,才没有放弃。我是2014年被授予铁岭市西丰满族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起初我并没有在意这个头衔有多重要?直到参加了沈师大的非遗培训班后我才明白,剪纸传承人的真正含义,也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传承人我们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手艺,还要把这门艺术保护好,作为一种活态艺术传承下去。过去我们只重视手工,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内涵,很多隐藏在图案之中的历史和人文信息被人为地摒弃了,很是可惜。作为吉祥文化的代表,剪纸艺术必将再度迎来他的春天。
通过学习,我对自己的剪纸创作有了清晰思路,不再像过去那样人云亦云,盲从跟风。我是满族剪纸传承人,要保持本民族特色,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挖掘和提升自己的创作,丰富作品的内涵。听过王纪、吕焰、刘延山老师的课后,让我有了找到了“根”的感觉。我会从这些大师们的教诲中不断丰富自己,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为当地的剪纸事业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次培训中,学校的课程安排很有针对性,特别是剪纸衍生品课程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传承人的帮助非常大。大家都知道,剪纸的材料非常低廉,加上人们固有的观念,无论剪纸的艺术价值有多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靠剪纸生活是很难有保证的,这也是剪纸走向衰落的最直接原因。加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传统风俗习惯的弱化,剪纸的很多功能作用失去了市场,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剪纸的边缘化。尽管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谁也无能为力,很多农耕时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个问题。于是拯救或是保护这些民族瑰宝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直至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作为高等院校的沈阳师范大学毅然从学术的角度肩负起了挽救民族文化的重任!特别是在美术设计学院张鹏院长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些生活在最基层的剪纸艺人才有了这样宝贵的学习提升机会。 剪纸的跨界和衍生品的诞生是人们一直期待的事情,在民间也有过一些尝试,但都不成规模,也没有理论支撑。沈师大在这方面做了充分准备,而且有了一套完整的计划。在这次培训班上,剪纸衍生品作为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亮点。无论陶瓷雕刻,还是服装设计,以及扎染、木雕、还是艺术设计等科目,都强调了剪纸语言表达方式,兼顾了地域性和表达效果。我们木雕小组的衍生品设计是剪纸木雕茶台。在这个设计中吴桂萍老师从树脂工艺饰品中得到灵感,她首先给我们讲了树脂材料与木质结合的特点,效果,在确立了创作方向后,给了我们所有成员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因为是第一次,我们谁也不知道最终的效果。不过我们每个学员都对这样的尝试报以极大的热情。门小龙老师是我们这个小组的老大哥,他心灵手巧,经验丰富,很多年轻学员都得到了他的指点和帮助,曲金利老师一直在默默为大伙付出,这里要提出的是我们组的两名女将,费艳丽和杨柳,因为是女生大家都担心她们能不能适应这种笨重的体力劳动,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因此杨柳和费艳丽被冠以女汉子的雅号。 得心应手 聚精会神 精雕细磨 小心翼翼 两个帅哥杜伟豪和孙浩南,还有两名大学生杨天策和王麒弘,他们非常有思想,有韧劲儿,作品也颇具新意,他们克服很多压力圆满完成了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最大,我有过做根雕的经验,对木头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但把剪纸弄到木头上还是头一次,我非常在意这次实践,我想,若这种方法可行,很可能改变一批人今后剪纸的创作方向,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各种木制家具或产品的设计中。这样,不但传承了剪纸文化,也丰富了家具的表现形式,真正实现了剪纸艺术的单纯的观赏型向实用型的跨越,这正符合此次培训的宗旨。是剪纸艺术的真正延伸…… 放眼未来 等待爆发 这是学员的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迎亲
作 者:李忠杰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工艺茶台既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工艺性要求比较高,好的创意可以提高茶台的品味,品茗时会给人以艺术享受。这个剪纸茶台的设计取材于满族婚俗中的“迎亲”场景,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叙事性,人物造型拙朴,场面热烈。加上中间浮雕式荷叶的对比,效果更加突出。 作 品:祥 龙
作 者:杜伟豪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祥龙为祥瑞之物,具有降福纳祥之意,作品造型流畅,画面朴实生动,给人以大气豪放之感。 作 品:生财有路(鹿)
作 者: 孙浩南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取路的谐音“鹿”具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寓意。这是吉祥剪纸的典型手法,作品造型夸张,线条简练,有一种灵动之美。 作 品:春 牧
作 者:门小龙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俗话说,牧牛河边走,日子过得有。取图牧童牵牛的场景,寓意吉祥如意,生活富庶。 作 品:欢欢喜喜
作 者:曲金利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取材传统的喜鹊登枝图案,画面生动饱满,布局巧妙,朴实大方。 作 品:连年有余
作 者:费艳丽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画面有莲花,水纹和鱼,寓意连年有余,丰衣足食。这幅作品画面饱满,剪纸语言朴实生动。 作 品:苍 龙
作 者:杨 柳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寓意腾飞,作品构图严谨,灵动大方,简洁富有韵律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 品:舞 龙
作 者:杨天策 王麒弘(在校大学生)
指导老师:吴桂萍
作品创意:舞龙,作品具有强烈的边塞风格,造型古朴硬朗,装饰味道强,主题深刻,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举一反三,开拓思路,使真正的剪纸衍生品早日诞生服务社会,服务生活。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校正和完善。比如:在我们创作时,因为画面采用的是开槽灌注树脂的方式来表现剪纸的,在镂刻时一定要反向思维,不然出来的是镜像效果,失去了剪纸的原汁原味。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沈师大给我们搭建了这样好的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手中的剪刀,心中的画笔,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沈师大的智力支援为依托,以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为动力,最终为实现剪纸人的梦想,复兴我们的国粹剪纸而努力奋斗! 我们木雕小组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