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纸坊街东口南侧的人行道上,赫然树立着一块“州桥遗址”的铭牌。所谓“遗址”,往往标志着这个位置,历史上的过往,曾经有过什么东西。但是,这个地方有所不同,它所标示的地方的地下,确确实实埋藏着一座完整的“古州桥”。而且,这座“州桥”,因“杨志卖刀”杀牛二的故事而妇孺皆知。
一般来说,地下埋藏有“坟墓”或者建筑物的残基是常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在一座闹市中心、主干道路的地下,埋藏一座“古代的著名桥梁”,却是世界少有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4年8月,在改造中山路的下水管施工时,开封市老一代文物专家推断,原皮鞋厂门前的路面下,应当有古州桥遗迹。希望借此机会做些下挖探查工作。
果如所言,从路面下4.4米处,文物工作者发掘到了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州桥。
这座古州桥为三伏三劵的砖砌拱桥。由于当时的条件,文物专家采取竖向打洞的途径,冒险钻进券洞探察内部结构和桥宽,探知桥宽30米(券洞东西尺寸)。纵向挖探沟初勘桥面跨度,探知南北跨度17米(桥面南北尺寸)。
砖券厚1米,为桃形高尖拱(两心园券)。券洞高6.58米、矢高3.7米,券洞宽(拱跨)5.8米。
对地下“古州桥”的基本建筑形制,总体尺寸有所掌握。关键是,当时考古初勘时发现,这座砖拱桥桥墩的基础下,纵横交错布置的三层方木,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的“三层方木”,完全不符合拱桥桥墩基础的结构形式。
它们是什么呢?“初勘报告”推测它是宋代州桥的“筏基”。认为明代的砖拱“州桥”是利用宋代州桥的“筏基”建造的。从提供的勘探图判断,应当说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这奇怪的“三层方木”,不太可能是宋代州桥的“筏基”。从它们的布置情况看,不像筏基构造形式。从它们所处位置看,又不符合宋代州桥基础的标高。
因当年的重大发现,无条件深入探讨。使这个牵涉到古城变迁历史“密码”的实证,在平静地埋没了几百年后,又无声无息地沉寂了30多年。
今天,恰巧木厂街改造已经开始,对于进一步考古勘探,提供了便利。故应该重提“古州桥”考古问题,抓紧机会搞清“三层方木”究竟是什么东西?很可能会出现考古新发现,新惊喜。
(见明代砖拱州桥截面图) 砖拱券桥的实物参考照片(也就是说,1984年考古初勘的明代州桥,大概就是照片上这种样子) 按照1984年的初勘报告,认为发现的明代州桥,可能是三孔桥。正如下面图示的样子。
但是,跨度仅仅17米(即河床上口宽不足17米),是否会有三孔也是难讲的。不从桥梁侧面考察,是吃不准的。 一般三孔拱券桥的截面工程图纸(示意,并非州桥实际图纸) 按照拱券桥之结构关系。正常情况下,桥墩基础下打木桩。木桩顶面有承托梁(板),上面再砌筑墩台。
从图示的拱劵桥梁结构可以看出,拱券桥的桥墩必须支撑在十分牢靠的基础上(如图示的桩基),1984年初勘发现的水平分布、纵横交错的“三层方木”,不大可能是宋代“石柱、梁板式平桥”的筏基。为什么呢?第一层方木是直接摆放在河底淤泥里,没有可靠支撑力。纵横交错的第二、三层,是摆放不平的。(看初勘图,如果是筏基,只可能在一个桥墩台下面,不可能横跨两个墩台底下)
这三层方木,每根方木的断面大约0.3米见方。三层接近一米厚,也不是作“筏基”必要的,木材用量是惊人的。
这三层方木的尺度、布置形式,像什么呢?看看后面的宋代梁板式平桥就明白了,它们特别象宋代州桥的“桥面”结构。 很明显,1984年发现、至今仍埋藏在中山路地下的古州桥,不是宋代的州桥。因为,“东京梦华录”说得清楚州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其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循栏-……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密排石柱的“平桥”,大概是什么样子呢?举个例子,就像帖子里照片上的古桥样子。 密排石柱平桥的断面图。注意,它的每一个单独石柱下的基础,也是桩基。不会用“两、三层”纵横交错的方木“筏基”。
因为,把柱基用三层木筏基支撑,材料“成本太高”,实在使用不起!而且,承载力反而不比单个桩基础可靠、有力。 古代设备简单,“石柱”以一个个“石磨盘”叠摞起来而成。
平桥的“桥面”,由两、三层木梁纵横排列,上面再铺设砖石或砂石泥土路面。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整个桥面被淤泥埋没起来,这种桥面的“两、三层”方木梁结构,就极似明代砖券州桥桥墩下的“筏基”状态。 这就需要考虑考虑:宋代的平桥是淤没在河床里的,明代建造新州桥依然在同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的宋代州桥,是桥面先被发现呢?还是宋代的“筏基”先露出来呢?无疑,当然先露出来桥面。密排石柱的平桥桥面,是不是“纵横交错排列三层方木”呢?是!!
如果说,明代人建州桥时,把砖拱桥建在宋代州桥的“筏基”之上(即仅仅利用了筏基),那么,宋州桥那么多的石柱,明代人拆掉弄哪里去了呢?怎么建砖拱桥的时候,一块也不用上去呢?
这不合乎常理、不合乎逻辑。
换言之,只有砖拱桥建在宋代“密排石柱平桥”的桥面上,才会在明代州桥的桥墩下见到“纵横交错的方木”。这纵横交错的方木是什么呢?好像,是宋代州桥的“桥面”,才合乎情理。
如果,万一这个道理合乎地下古州桥的客观实际,哎哟!了不得,明代州桥是“叠摞”在宋代州桥之上的。
谁又能说没有这种现象呢?请看图片,广东某地就惊现,后世的桥梁“坐落在宋代的桥面之上呢!
今天,我们是不是再探探,开封的古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宋都开发委员会”设想的州桥开发,是搞一处州桥广场,体现“州桥明月”。当时的设想图是这样的,拟在“三毛广场”那个位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市也曾憧憬过“地下州桥博物馆“开发。由市人防办推动的“地下州桥博物馆”项目。当时,由中国船舶总公司(原六机部)第九设计院做了初步设计。 1984年发现的明代砖拱州桥,建于什么时候呢?人们都说“建于明洪武初年”,明初百废俱兴,和修城墙基本同时期,修建了州桥。
但说它是在明末崇祯15年(1642年),李自成围攻开封时,被黄河水“淤没”于地下不见了。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编者认为是不对的!因为:
第一,有人说,明末“如梦录”上有“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所以,有明一代砖拱州桥“还很牛逼”呢。只是明末才被人为的黄河水患淤没。
其实不然,最可靠的目击证人是明代人李濂。他生于1488年,卒于1566年。在其“汴京遗迹志”(成书于1546年间)里他说:“今省城延庆观前有小砖桥,汴渠故迹微存,俗名臭河儿”。可见,之所以李濂只字不提延庆观东边不远的州桥,只说臭河儿上的小砖桥。证明起码1500年,李濂12岁懂事以后,就没看见过这座“砖砌的拱券式州桥”。
第二,“如梦录”原话是“再南是州桥,下即汴河,其桥脚北过县角,南至小纸坊街口。又名天汉桥,桥上东头,有金龙四大王庙,西头有敕建石碑,并碑楼,盖罩傍。又有开封府惠民局施药亭碑,开封守周爻立,李縑(左言字)撰记。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最宜月夜,汴梁八景之一,所谓“州桥月夜”也”。
细读这段话,可知在“桥高水深”四字前,脱印“曩时”二字。前面的两段话讲位置、现状地面建筑,话锋一转,即是说“过去”的景观如何如何,是汴梁八景之一。绝非指一直到崇祯十五年前,还是“桥高水深,舟过皆不去桅”。
第三,既然,起码1500年以前,砖拱州桥就淤没了。到底是什么时候“淤没”的呢?“汴京遗迹志”还说“洪武32年(1399年)黄河泛滥,而河及闸具被湮废”,“冲塌土城(原宋外城),水从封丘门流入里城,官廨民庐淹没倾圮”。“天顺五年(1461年),河复决,冲入汴城,宗藩皆避水邻邑”,“自是(1461年)以后,黄河不入汴城,殆百年矣”。“今(1546年以前)南薰门(现大南门)内东西有河弗涸,不复通舟楫矣。是河之上,有东西二桥见存,东曰小桥,西曰雷家桥,在今南察院前”。
李濂如此清晰的史料脉络,如此明白无疑的方位表述,充分证明:
1,李濂生(1488年)前的1399年或1461年,两次黄河水患,已经把州桥淤没。故李濂一生从没见过砖拱桥。
2,如果砖拱州桥建于明洪武年间,应当淤没于1461年以前,而不是到“崇祯15年”才淤没掉。至今,至少已555年。
3,大南门里(现建行朱雀广场)的小桥,直到“文革”时期,还存在,改造内环路,变河为暗渠时才掩盖不见。
4,为什么大纸坊街东口,比朱雀广场标高要高呢?因为,这一带是“祥符县衙”,道路、及两旁院落不断填垫。所以,州桥附近比大南门里高,比延庆观也高。“州桥”只有被埋压在中山路地下边。 <p>小结:</p><p>1,1984年发现的砖拱州桥,肯定不是宋代的州桥。</p><p>2,如果砖拱桥建于明代洪武初,那它一定在1461年以前,某个时间被黄河水患淤没。不会是在崇祯十五年。因为,生于明中期的李濂一生从没见过它。(见过一定写入书里,它和延庆观前小桥相距不远)</p><p>3,最最重要的是:砖砌拱桥的墩台底下,压着的三层方木究竟是什么?初勘报告说“是宋代州桥的筏基”,小编认为不合乎桥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道理。它们(三层方木)应该是宋代密排石柱的平桥的“桥面”,才合乎工程逻辑。如果说,进一步考古发掘证实这些问题,也许是“明代砖拱桥”叠压在“宋代梁板木桥”的桥面上,构成“桥摞桥”奇迹。至少,明代的州桥,一定叠压着宋代州桥的什么东西。</p><p>4,因此,借助木厂街、袁宅街拆迁的时机,从东侧抓紧机会勘探一下“地下州桥”究竟啥样,很必须!</p><p>5,明代州桥宽30米,说明什么?说明明代的“中山路”路宽,至少30米(一般桥比路窄)。而解放前的中山路全省最宽,是冯玉祥改造的,仅仅18米。1990年代改造的中山路,也仅仅达到30米。怎么不拥挤?比明代差不离。(有趣的数据)</p> <p>地下州桥博物馆设想图二:</p><p> “地下古州桥博物馆”的技术路线,并不困难。</p><p>1,以“地下钢筋混凝土连续墙”,构建一座南北30米✖️50米(东西)的矩形方筒。以此方筒作四周支撑墙壁,界定出地下博物馆空间。方筒顶面即路面基本标高,把路面铲除制作成“高架桥面”代替原路面。(相当于高架路桥下是“博物馆”)</p><p>2,逐步掏除“方筒”里的泥土,州桥就在博物馆里展露出来。</p><p>3,地下水位靠“地下连续墙”隔水控制(壁内外地下水压差不同,实现博物馆内的地下水,低于州桥底平面)</p><p>4,我们看到的砖拱桥,一定是555年以前,丝毫没扰动的古桥。其原真性、完整性、稀缺性无与伦比。世界上任何城市也不会有。如果,是“明桥摞着宋代州桥”或者一部分,那种状况更加神奇。</p><p>5,相信,在开发地下博物馆的过程中,桥洞里的古代遗物是丰富的。</p><p>6,“地下州桥博物馆”是神秘的,参观时,先看文物,再用虚拟现实技术表现,宋代南北御街、东西汴河漕运、杨志卖刀-……。雅俗共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