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去西藏的念想一直存于心中,尤其想自驾进藏,2016年9月终于成行。出发前一个月开始做出行功课,计划滇藏线进,青藏线出。着手调查路况、制定每天的行走路线、了解沿途住宿情况、采购各种所需物资、对车进行出行前的安捡,等等。当行程安排出炉,车中装满了物品,我们出发了。</font></h3> <div>安久拉山垭口</div><div><br></div><div> 从昆明出发,一路高速,过大理,从丽江出高速,沿G214继续前进,经香格里拉、德钦,进入西藏界。G214沿线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德钦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曾自驾来过,此次未曾停留,用往日的镜头展示这一段的景色。</div> 大理苍山(摄于2005年春) <div><br><div> 2007年秋天,沿这条西行路线前行,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到德钦。一路天气大好,到丽江时,远远就看到玉龙雪山。</div></div> 丽江玉龙雪山(摄于2007年秋) <div><br><div> 进入香格里拉地界,沿金沙江前行,哈巴雪山也露出了真容。在雪山下的农舍前,我们停留了很久,看不够这天上人间。</div></div> 哈巴雪山(摄于2007年秋)<div> </div><div> 松赞林寺五世达赖时期所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滇、川一带藏区的藏传佛教黄教中心。</div> 松赞林寺(摄于2007年秋)<div><br><div> 依拉草原与纳帕海是连成一体的,丰水季节是海,枯水季节是草原。</div></div> 依拉草原(摄于2007年秋)<div><br><div> 香格里拉到德钦,G214从海拔3000多米下降到海拔2000米金沙江畔的奔子栏镇,又上升至4292米白马雪山垭口。这200多公里路程让我们领略到干热河谷风光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别样景致。2007年时,可以随便站在旷野山头俯瞰金沙江大拐弯,心旷神怡。現在修了覌景台,成了景区,要收门票。</div></div> 金沙江大拐弯(摄于2007年秋)<div><br><div> 白马雪山是滇藏线云南段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垭口4292米,也是云南海拔最高的一段公路。2007年行进在这一段公路时,感觉很险要,近40公里的弹石路,围着大山不断攀升,公路没有护栏,边上是悬崖峭壁,眼晴只敢向前看,不敢侧视。如今,这一段路被近20公里的隧道群贯通,道路不再艰险,从香格里拉到德钦时间也缩短了1个多小时。然而,有些美景也留在老路上了。</div></div> 白马雪山(摄于2007年秋)<div><br><div> 梅里雪山是一组雪山群,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三座,主峰卡瓦格博是云南第一高峰。天气晴朗时,过了白马雪山垭口不久就能看壮观的雪山群出现在眼前。相机的镜头捕捉不了全景。</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梅里雪山(摄于2007年)</font></h3> 梅里雪山全景,分段拍摄后拼接。 (摄于2007年) <div><br><div> 2007年,在飞来寺住了一晚,盼望第二天能看到日出。天佑我们,清晨,当太阳跃出地平线的一霎那,最高峰卡瓦格博顶峰出现了一点红,太阳的逐渐升高,亮红色向下蔓延,卡瓦格博峰好似半空中燃起的大火炬,随后,其它诸峰都被点燃,眼前的雪山群成了金灿灿的烈焰,‘日照金山’就这样展示在眼前。</div></div> <div>日照金山(摄于2007年秋)</div><div><br></div><div> 此次进藏,G214旁的玉龙、哈巴、白马和梅里雪山都藏在厚厚的云层中。因为曾经相遇过,心是满足的,那些美景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多年过去了,飞来寺旁变化很大,G214道路边观梅里雪山的最佳山坡地围墙围住了,须60大洋才能进入。其实,海拔6000多米的若干雪峰不是围墙能围住的,在几十公里的G214上,梅里雪山无处不在,天空晴朗时,抬头就看到。在国道旁修长长的围墙破坏的是大自然的美感。</div> 藏在云雾中的梅里雪山(摄于2016年秋)<div><br><div> 盐井是西藏芒康县一个纳西族乡,南距云南德钦110公里,北距西藏芒康120公里。从德钦飞来寺到盐井的公路是G214上一段艰险的路。澜沧江边陡峭山体上的这条狭窄公路,处于干热河谷地段,没有植被,土石松动,常有落石飞下,极易形成塌方和泥石流。车行走在路上,我们是紧盯前方山坡上的风吹草动,以防塌方和落石。进入盐井也就进入了西藏,由此,县(市)与县(市)之间领限速条和司乘人员安检将伴随整个西藏境内的行程。</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澜沧江河谷两岸宻宻麻麻的盐田架子,是纳西族和藏族上千年的岩盐制作场地,这些盐田和像宝石般的卤水井池构成的梯田画面,同样美伦美换,劳动者真的伟大。在盐田干活的是妇女,她们从江边岩洞背来卤水放入卤水池,盐卤澄清后再放到盐田风干,男人们只负责卖盐。有意思的是,盐井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乡,可我们没有看到纳西族建筑和纳西打扮的人。后来得知,明末清初,随着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势力的衰落,这里纳西族被当地占强势的藏族所同化,不仅服饰、饮食、住房藏化了,连姓名、语言和宗教信仰也与藏族无二了。</font></h3> 下盐井的盐田<div> <div> 离开下盐井,前进到上盐井时,看到G214旁有一天主教堂,好生奇怪,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地方,藏传佛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怎么能让其它宗教来染指?进去看看,不是礼拜日,教堂关门。观外景是一座藏式建筑的教堂。据说1856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建了教堂。这是西藏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堂。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在教堂任职的15位神父中,有7位遭到杀害,可见宗教之间的斗争也是激烈的,能在藏区立足的教堂实属不易。<br></div></div> 拉贡教堂<div><br></div><div> G214沿着澜沧江陡峭的崖壁向前延伸,翻过4200米的红拉山垭口,再沿芒康河前进,映入眼帘的是芒康河谷田园风光,傍晚抵达进藏后的第一个县城芒康。芒康自古与来就是茶马古道的一个节点,G214与G318在芒康交汇并道。</div> 芒康藏式民居<div><br></div><div> 清晨,出芒康,车在澜沧江峡谷中穿行,红色的江水也在峡谷中穿梭。告别澜沧江,就开始翻觉巴山,一路盘山而上,大都是之字型的路。越过4940米的垭口后,又开始翻东达山。第一次站在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垭口,感到了冷风刺骨。东达山垭口不仅是川藏南线海拔最高的公路垭口,它还是中国的太平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的分水岭垭口。 垭口东西两侧分道扬镳的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分别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div> <h3>东达山垭口</h3><div><br></div><div> 过左贡县,没停留,继续前进。</div> 左贡藏式民居<div><br><div> 爬业拉山时回望邦达镇,弯弯曲曲的河流淌在邦达草原上,这里海拔4200米,草原长80公里,宽20公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在草原北面。G214与G318在芒康交汇并道,过邦达后,G214往北到西宁,G318往西进拉萨。</div></div> 邦达草原<div> <div> 行驶在G318上,明显感觉与G214不同之处是,车辆多了,全国各地的车都跑在这条道上;有骑摩托车、自行车,基至步行背包进藏的;不时能见到磕长头去拉萨的藏胞。</div></div> <div>G318道旁</div><div><br><div> 业拉山是沿G318由东向西进入西藏翻越的最后一座横断山脉垭口,也是横断山脉的最大天险。站在这个垭口往下看,便是号称72道拐的天险路段,眼睛所及的之字形的公路仅是天险路中的一小部分,业拉山垭口到怒江河谷几十公里的路途,海拔落差2000余米,180度的U型大拐弯有50多个,其它小幅度的弯不计其数。走过,才更知天路的艰险,由衷地敬佩修路的人。</div></div> 业拉山垭口<div> <div> 进入72道拐天险路,业拉山主峰在左侧,云雾的包裏中,闪现出些许红色。数不清的弯拐路转的头晕,来到怒江河谷地带,两岸耸立着垂直的石壁,壁间距离不超过五六十米,在深深的峡谷底端,一座桥与对岸的山洞对接,有武警严守大桥两端,不许停留,不许拍照。从滇藏线到此,我们翻越了横断山脉中的若干垭口,从金沙江到澜沧江,再到怒江,横跨了整个三江并流地区,怒江天险是最险的一段路。</div></div> 云雾中的业拉山主峰<div><br><div> 经过了数不清的拐后,来到怒江边,磕着长头的藏胞也行进在这条道路上。在后来的路程中,也不时碰到这样的朝圣队伍。西藏海拔之高,道路之艰险,气候之恶劣,让每一个行者都会面临缺氧的痛苦,会望而生畏。而这些从遥远的故乡开始,用身体丈量着大地,磕着长头到拉萨的藏胞,他们不畏艰险,用虔诚的信念去追求心念的幸福。我们在心中为之一震的瞬间,感悟到宗教在他们心中的力量。</div></div> <h3> 出怒江河谷时,回望走过的路。傍晚抵达海拔3260米的八宿县。</h3> <h3><font color="#010101">怒江河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清晨,离开八宿,路过安久拉山垭口。4468米的垭口有些让我们意外,与其它大山</font>陡峭起伏的垭口不同,它非常平缓,垭口处还有一个小湖泊。若不是看到垭口标识,还不知是山垭口。安久拉山垭口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继续前进,来到一段极易塌方路段,有很长一段是棚架路。藏区的路在易塌方地段采取了这种方式预防。</h3> <div>安久拉山垭口</div><div> </div><div> 过安久拉山垭口,中午抵达然乌湖。然乌湖是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组成的长二十多公里的冰川湖泊,周围有雪山、冰川、村庄,是G318线上景色绝美的一个地方。我们在湖边住了一晚。这是在路上遇到的藏族孩子平措。</div> <div>去来古冰川的途中</div><div><br></div><div><br><div> 秋天是青稞成熟的季节,走在然乌湖畔,滿眼皆是田园风光。<div>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高寒、缺氧及干燥,饮食简单,主要有青稞、牛羊肉、奶品和茶。青稞是藏地的主要农作物,耐寒、耐旱,当主食外,还可酿酒。</div></div></div> 然乌湖<div><br></div><div> 来古冰川距G318国道20多公里,在然乌湖上游。来古冰川由六条海洋性冰川组成,相机的镜头只能捕捉到其中的一条冰川。从然乌湖畔到来古冰川的途中,看不到游客,偶尔碰到村中的孩童搭讪几句,双眸所及的是雪山、冰川、湖泊、青稞和牦牛,信手随拍都是好片。</div> 来古冰川<div><br></div><div> 据说我国有四万多条冰川,但它们所在的位置特殊,人们不易看到。这么近距离地观看冰川,对我们而言也是第一次。冰川断裂掉在冰湖中的巨大冰块散发幽蓝的光。冰湖对岸是来古冰川巨大的冰舌,不是想象中的雪白,而是黑灰色的,这是海洋性冰川的特点,冰川在流动中夾带大量的沙土砾石。从高空看,来古冰川是黑白相间的,我们站的高度不够,只看到黑色的部分。</div> <div>来古冰川冰湖</div><div><br></div><div><br></div><div>清晨,然乌湖好静谧,薄薄的雾气升腾着。</div> 然乌湖<div><br></div><div> 然乌湖下游出口是帕隆藏布江,出然乌湖沿G318前行,帕隆藏布江与公路并行,40多公里后来到米堆冰川景区入口处。入口处到米堆村有近8公里的峽谷路,从村子到冰湖须爬山2公里多。海拔近4千米,徒步走在树林中也不觉缺氧。米堆冰川的奇特之处是冰川与森林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冰存在于0度以下,森林须在0度以上生长。由于海洋性冰川水气补给快,流动速度快,气温还没来得没融化它,它就流进森林了。</div> 米堆冰川<div><br></div><div> 米堆村,米堆冰川因村庄而得名,一个美丽宁静的藏族村庄。</div><div><br></div> 米堆村<div><br></div><div> 米堆冰川雪山主峰海拔6385米,冰湖的对岸同样是黑灰色的冰舌。宁静的冰湖曾暴发过巨大的威力,那是1988年的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达到这个高海拔地区从未出现过的30.1度,连日的高温使得冰川融化断裂,巨大的冰体冲入湖中,洪水泥石流向山下冲去,冲毁了村庄,冲毁了G318上的18座桥梁和40多公里的公路,致使G318终断了半年。正是这次灾害使人们走进了峽谷,发现了米堆冰川的美色。</div> 米堆冰川与冰湖<div><br></div><div> 波密是藏东南的一个县,境内到处是茂密的森林、溪流、雪峰和冰川,被喻为‘西藏的小瑞士’,有人将其比喻为‘波密画廊’。正打算好好欣赏画廊景色,谁料波密境内318全线修路,在山路上被堵5小时后,天渐黑,好几百辆车行进在烂路上,尘土飞扬,能见度很低,灰头土脸,已无景可观了。</div> <div>波密县境内</div><div><br></div><div> 摸黑赶到波密县城扎木镇入住,第二天计划前往林芝。早餐时,听一驴友说到波密的云岗杉林非常漂亮,离县城20多公里,当即决定去看看。在驴友的推荐下,我们来到岗巴村,帕隆藏布江边村庄,四周都是雪山,生态和空气极好,新开张的桃花源山庄藏式木屋大窗非常诱人,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整两天。窗外,雪峰在云雾中,江边树木葱葱,景色养眼。出门穿过野桃树和野核桃树林,边走边拾野核桃,石头砸开滿口清甜。移步江边,只见苔藓遍地、溪流淙淙。春天,当遍野的桃花开时又是怎样的景色呢?</div> <h3>波密岗巴村</h3><h3><br></h3><h3> 走在云岗杉林中,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高大粗壮的树干直插天际,地表和自然倒下的树杆长满苔藓,不时有蘑菇冒出地面,树杆上长有脸盆木小的灵芝菌,树枝上挂着松萝,……,西藏有这么好的原始森林?的确,波密有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森林,也是受人类干扰较少的森林,有学者认为林中标准木的树龄都在300年以上。走在这样的林子中,有身临仙界的感觉。</h3> <h3>波密岗云杉林</h3><h3><br></h3><h3> 穿过一片森林,一个湖泊出现在眼前,当地人称草湖,丰水季节是湖,枯水季节是草地。四周的山脉都是森林,远处的雪山在云雾中不时显露,马和牦牛在湖畔吃草。我们坐在湖畔的枯木上,静静地欣赏着。这片森林很大,我们用三个小时走了一小部分。很美的林子,但愿人类克制欲望,让它自然生长下去。</h3> <h3>岗云杉林中的草湖</h3><h3><br></h3><h3> 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与印度毗邻,距波密117公里。计划中没有墨脱,为了感受墨脱公路,跑了30多公里,穿过3公里长的嘎隆拉隧道,出口一看雨雾太大,能见度低,就返回了。墨脱公路上最多的是经幡,就像一条挂满彩旗的迎宾道,实际上不是迎宾是祈祷,这是一条险道,建国后修了五十多年,于2013年才正式通车。然而,因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泥,道路随时都会终断。若不是天阴下雨,或许我们会一直前行到墨脱。</h3> <h3>墨脱公路景色</h3><h3><br></h3><h3> 通麦天险是波宻到林芝的必经之地,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全长14公里,是G318最险的一段路,有‘死亡路段’之称,过去通过须平均耗时2一3小时。2016年4月改建工程完工,由5个遂道2座特大桥连通,我们用了10多分钟就走完了这段路程。老318在遂道左侧。</h3> <h3> 鲁朗是林芝地区的一个小镇,G318穿镇而过。鲁朗一带山坡是牧场,山腰以上是森林。民居、木栅栏、草场、牦牛和雪山构成了一幅幅田园景色。路过时看到当地正在打造旅游小镇。</h3> <h3>鲁朗</h3><h3><br></h3><h3> 鲁朗的扎西岗村很有名气,特意进村转了转,村庄在一山坡地上,四周都是牧场,远观和近观都很美,民居色彩丰富,村中大部分人家开家庭客栈。</h3> 扎西岗村民居<div><br></div><div> 离开鲁朗,开始翻色季拉山。G318在色季拉山垭口附近修路,不时堵停。4728米的色季拉山垭口是眺望南迦巴瓦峰的最佳点,可惜云雾缭绕,没有看到南迦巴瓦峰。傍晚抵达林芝。</div> <h3>色季拉山垭口</h3><h3><br></h3><h3> 林芝到拉萨正在修高速,己通车的路段是:林芝到工布江达,墨竹工卡到拉萨。工布江达到墨竹工卡有200多公里正在修高速,这一段G318也不太好走。</h3> <h3>林芝段高速路,尼洋河在路旁。</h3><h3><br></h3><h3> 巴松错也叫错高湖,藏传佛教红教著名圣湖,距离G318道40多公里。进去时下着小雨,到了湖边雨停了,云雾慢慢散去,湖水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清翠的山间。通过浮桥上岛,岛上有一座1500多年的红教寺庙。湖面海拔3700多米,我们犹豫着要不要登上附近的山头俯瞰湖面,在美景的诱惑下,只好不惧海拔,努力登上了一个山头。此举感动了上苍,落下了太阳雨,双彩虹从湖面升起。</h3> <h3>巴松错</h3><h3><br></h3><h3> 出工布江达20余公里,来到尼洋河畔的太昭古镇。古镇曾是西藏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古时进藏的青藏西、中、东道和川藏驿道四条道,除青藏西道外,其它三条都要经过太昭城。元朝时开建驿站,清朝时这里设‘太昭宗’,成了规模不小的重镇。如今,古城早已不在,但大致格局尚存。</h3> <h3>太昭古城</h3><h3><br></h3><h3> 过墨竹工卡后,开始翻越海拔5020米的米拉山口, 米拉山是林芝地区与拉萨地区的分界。</h3> <h3>米拉山垭口</h3><div><br></div><div> 下米拉山后,沿拉萨河前行,来到达孜县境内,在GPS的指引下,寻着甘丹寺的方向前进。上山8公里几乎都是180度的U型弯,寺庙建在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顶,俨然一座屹立在云端的城堡。这是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筹建的,是黄教的祖寺。下午4点多,僧人都已下课。我们走在各殿堂之间,欣赏着极富视觉冲击力建筑。</div> 甘丹寺<div><br></div><div> 中秋节这一天到拉萨了,特意预订了看得见布达拉宫的酒店。夜晚,坐在酒店的露台上,遥看远处的“布宫”,心情是激动的,向往西藏终成行。</div> 公元7世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全藏各部落,从山南的泽当迁都拉萨,在红山上兴建布达拉宫。1645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这里便成旧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div> 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它,都是一件艺术品。入内参观得有体力,红宫中若干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上镶嵌着黄金和宝石,令人炫目。</div> 建于吐蕃王朝鼎盛时期的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第一的地位,寺里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寺院。在地理位置上,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从社会生活层面上看,大昭寺是精神中心。藏传佛教的信众们每天都会选择围着以大昭寺释迦牟尼佛殿为中心的“囊廓”,或以大昭寺外墙一圈的“八廓”,或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的“林廓”,行转经仪式的路线。据说,三个环路是圣路,走了就与佛祖近了。<div><div><div><br></div></div></div> 大昭寺金顶<div><br></div><div> 佛祖12岁等身像是大昭寺的中心,是西藏的中心,千年来,这尊佛像成了信奉藏传佛教人们的精神支柱,成为了藏民族的魂系所在。 每天,大昭寺门前及墙前的石板地上,都有数百名的信众磕着长头, 磕累了,坐起来喘喘气,聊聊天,然后继续磕。众多朝圣者沿着川藏、青藏和滇藏公路磕等身长头,就为到这里朝拜。</div> 大昭寺门前<div><br></div><div> 回眸间,只见寺内无数盏酥油灯,点燃一片金黄的时空。 能去一次大昭寺,能在的释迦摩尼佛祖面前祈祷祝福,能给长明灯添上从家乡带来的酥油,就算功德圆满,这是每一个来大昭寺朝圣藏族同胞的心愿。</div> 小昭寺供奉着8岁等身佛祖。原先面积很大,后因屡遭火灾,又遭其它教派到破坏,重修后的寺庙小了很多。<div> 相传佛主圆寂前曾塑造过8岁、12岁、25岁三尊等身像。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与尼泊尔和大唐和亲,8岁等身像由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入西藏,12岁等身像由文成公主带入西藏。松赞干布建了大、小昭寺供奉这两尊佛像, 大昭寺为赤尊公主建,大门向西面朝尼泊尔,供奉8岁等身佛祖;小昭寺为文成公主建,大门向东,面向大唐,供奉12岁等身佛祖。大、小昭寺之间相距不到一公里。人们围绕着大、小昭寺周围盖房居住,逐渐形成了拉萨城。在随后的岁月中,几经战乱,围绕着这两尊佛像的争夺与保护,发生了很多故事。在文成公主入藏70多年后,另一位和亲的大唐公主将两尊佛像换了位置。<div> </div></div> 小昭寺<div> </div><div> 八廓街是拉萨最著名的转经道和购物街,也是西藏文化的窗口。街上永远少不了朝拜和转经的信众,周边的藏式店铺,售卖藏族服饰、宗教用品、印度和尼泊尔商品,也有不少藏餐馆。</div> 八廓街<div><br></div><div> 在八廓街上行走,总能看到僧人、古稀老人、男人、女人、孩童,走在转经的路上,手持佛珠,或转经桶,口中念念有词。</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八廓街的“玛吉阿米“藏式餐厅,是一个非常火爆的地方,每天都人满为患,不提前预定是没有座位的。餐厅的名字源于一个美丽神秘的传说:几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八廓街的一幢藏式酒馆里,来了一位男人,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此后,男人常常光顾这家酒馆,女子却再也没有出现。”传说中的男人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因为他的诗句脍炙人口,餐厅的生意火爆,连锁店开到了北京和昆明。<div><br></div> 八廓街的玛吉阿米<div><br></div><div> 没有挤进玛吉阿米,那就在八廓街上随便一家甜茶店喝一壶甜茶。</div> <br><div>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黄教六大主寺之一,去那里主要是去看辩经。寺庙建成至今600多年,一直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辨经,是喇嘛们学习佛学知识的一种方式,每天下午3点至5点是 色拉寺的辩经时间。柳树林中几百个喇嘛或两两,或三五,或一群,有坐有站,一问一答间,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各式各样的手势和丰富的肢体动作,在我们眼前晃动。听不懂,这么热闹的场面让人难忘。</div> <div><br></div><div> 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七世达赖喇嘛时开建,后世达赖喇嘛在这块地方都建有自己的宫殿,是一座藏式风格园林。</div> 罗布林卡<div><br></div><div> 秋天的拉萨河很美,河畔一片片金黄,经过时,我们一次次地停车赏景。</div><div>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一路奔腾千余里,在拉萨南面汇入雅鲁藏布江。从松赞干布时代开始,拉萨河谷开始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萨河是西藏文明的“摇篮”,也是拉萨的“母亲河”。</div><div><br></div><div><br></div> 拉萨河<div><br></div><div> 我们喜欢风景文化兼有的旅行,选择了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山南。在西藏的历史上,山南拥有若干"第一":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等。从拉萨出发,走机场高速,穿过嘎拉山隧道,进入山南境内。沿雅鲁藏布江前行,这一段雅江河流平缓,沙洲遍布,河谷开阔。雅江两岸山体沙化严重,崖壁间裸露出大片的沙地。</div> 雅鲁藏布江<div><br></div><div> 桑耶寺,建于公元767年,在山南扎囊县桑耶镇,雅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脚下,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松赞干布时期建的大、小昭寺等神殿只供奉佛像和佛经,无常驻僧人,也没有合乎佛教戒律的仪式活动。赤松德赞时期,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大师传经,选址盖了桑耶寺,并从吐蕃贵族中选了7位青年,在桑耶寺剃度出家为僧。由此西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div><div> 桑耶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筑风格,主殿乌策大殿的顶部是印度风格,中部是汉族风格,下部是藏族风格。寺院庙的布局与密宗的坛城相似。若爬到对面的山上,就能看到全景。可惜我们爬不动了。</div> 桑耶寺<div><br></div><div> 藏王墓在琼结县穆日山脚下,是吐蕃王朝第29代到42代藏王及王妃的墓葬群。松赞干布的王陵是陵区最大的陵墓,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也长眠于此。天上下着霏霏细雨,我们在庙里凭吊一代枭雄。</div> 藏王墓<div><br></div><div> </div><div> 雅鲁藏布江有一条支流叫雅砻河,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2200多年前,雅砻部落的首领聂赤建立了“蕃”王国,在泽当的扎西次日山顶建了王宫“雍布拉康”,在山下开垦了第一块农田。由此,雅砻人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王国逐渐强大,到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终于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国,并迁都拉萨。</div><div> 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建筑,是西藏宫殿式建筑的雏型。五世达赖时期,加修了金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br><div><br></div><div> </div></div> 雍布拉康<div><br></div><div> 山脚下的 西藏第一块神田“索当”,每当播种时,人们会在神田中抓一把土撒在自家田里,祈求丰收。</div><div><br></div><div><br></div> <h3>西藏第一块田地“索当”</h3><h3><br></h3><h3> 在贡嘎住了一晚,第二天翻越岗巴拉山。通常以岗巴拉山为界,将西藏分为前藏和后藏。从山脚到5030米的垭口,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必须小心驾驶。过了垭口,第一眼看到羊卓雍错,就被她惊艳到了。</h3> <h3>岗巴拉山路</h3><div><br></div><div> 羊卓雍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高原堰塞湖,在山南浪卡子县境内,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无法看到全貌。透过云层依稀看到的雪山是拉轨岗日山。眼中的羊湖,像温润如玉的宝石镶嵌在山间。 </div><h3> </h3> 羊卓雍错<div><br></div><div> 下岗巴拉山沿湖边公路前行,车动景亦动,行走在画中的感觉真好!不停地停车赏景拍照,几十公里的沿湖公路,处处美景,真不想离开。</div> 羊卓雍错<div><br></div><div> 继续前行,过浪子卡县,向江孜县进发。 在浪子卡和 江孜交界处是乃钦康桑雪山, 西藏四大神山之一 。周围耸立着10余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发育了50多条冰川 , 卡若拉冰川是其中的一条,属大陆型冰川,也是离公路最近的冰川。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公路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5020米。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div> 卡若拉冰川<div><br></div><div> 继续前进,从倒视镜中看到乃钦康桑雪山,一阵惊呼后,停车。这座海拔7191米的雪山同样的美丽,任性一下吧,与雪山留个影。<br><div> </div><div> </div></div> <div>乃钦康桑雪山</div><div><br></div><div> 傍晚抵达江孜,海拔4050米。江孜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南去亚东,西去日喀则的交通要道。江孜周围都是良田,一派秋收景象,原来这里也是西藏的粮仓。</div><div> 远处突兀处是宗山古堡,宗山不高,平地拔起,城堡依山势而起,与陡悄的山岩融为一体,白墙红檐。江攻古城和新城围着古堡,蓝天下,它犹如雄狮,守望着江孜大地。<br><div> </div><div> </div></div> <h3>远眺江孜宗山古堡</h3><h3><br></h3><h3> 选择古堡附近的藏式酒店入住,夜晚,看着窗户外的古堡,不由得想起电影红河谷讲述的历史,1904年,英国军队从印度入侵西藏,江孜的百姓和军队英勇抗击,在宗山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弓箭、梭镖等与入侵之敌展开血战,战斗持续了8个月之久。英军炮击宗山,在无弹药的情况下,勇士们用石头又抵抗了3天,最后跳崖殉国。这座英雄的古堡是江孜的骄傲。</h3> 宗山古堡夜景<div><br></div><div> 宗山古堡的山下有一白居寺,建于1427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这座寺庙有些独特,一是,三个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在西藏是少见的;二是,寺里的壁画融合了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的绘画风格而成,人物造型颇具西域风情;三是,白居塔内有近百间佛堂,有十余万尊佛像和近千幅壁画,就像一座佛教艺术馆。四是,这是西藏唯一的一座塔式寺庙。</div><div> </div> 白居寺内的白居塔<div><br></div><div> 前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去了 距江孜城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的旧西藏贵族庄园---帕拉庄园。据说帕拉家族是仅次于达赖家族的大贵族,有若干庄园,这只是其中一座。庄园主参与了西藏叛乱,跟着14世达赖跑了。遗留在屋内的金银玉器珠宝琳琅满目,卧室里有裘皮服饰,国外名牌皮包和化妆品,还有进口酒和罐头食品。贵族的生活是奢华的。庄园斜对面是帕拉家的农奴院,150多平方米的地方,曾有14户农奴60多人生活其中。低矮、阴暗、潮湿,形同牢笼的房屋,里面什么都没有,睡觉也在地上。旧时西藏奴隶主和奴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div><div> </div><div> </div> 帕拉庄园<div><br></div><div> 中午到达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下午来到扎什伦布寺,这是藏传佛教黄教六大名寺之一,是后藏最大的寺院。1447年由一世达赖兴建,四世班禅时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同样,红色的殿堂是佛堂和历代班禅的灵塔殿,其中的强巴佛殿供奉着一尊27米高的铜塑弥勒佛。寺院中巷道纵横,行走其中仿佛像走在一座古城中。</div> 扎什伦布寺<div><br></div><div> 在日喀则住了一晚,第二天沿G318返回拉萨。这一段的拉萨河畔景色同样如画。</div> <h3>拉萨河畔风光</h3><h3><br></h3><h3> 下午抵拉萨,联系4s店,做了保养,确保下一段旅途的安全。这趟旅行中,爱车很给力,没出状况。西藏境内各县都有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加油站,加油不成问题。只是加油时必须出示驾驶证、行驶证和身份证,同时还得给加油者照张像,手续有些麻烦。</h3> <h3> 在拉萨休整后,沿青藏线G109向藏北地区进发。清晨从拉萨出发,周围的群山若隐若现,云彩浮动在半山腰。经过羊八井,远处是雪山,近处的牧场一片金黄,星星点点的牦牛在觅食,壮阔的高原美呈现在眼前。</h3> <h3>藏北草原</h3><h3><br></h3><h3> 几天前听说纳木错下雪封山,到当雄时天有些阴,在路边的面馆吃了一碗热腾腾的兰州拉面。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时,蓝天白云下的雪景煞是美丽。</h3> 那根拉山口<div><br></div><div> 在那根拉山口看到了纳木错。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多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最深处超过了12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div> 纳木错<div><br></div><div> 赶紧下山,接近湖边时,只见山顶和湖面乌云翻滚,牧民们赶着羊群跑。突然,一阵冰雹袭来,紧接着又开始飘雪花。当我们来到扎西岛时,四周一片混沌,什么都看不见,一开车门,雪花就呼啸地扑了进来。这不是暴风雪吗?生活在南方的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担心雪大封山出不去,当即决定出山。来到那根拉山口时,天又开始有点放晴,正准备再次到湖边时,只见湖面新一轮的乌云又在翻滚,只有离开了。看到了纳木错美丽的身影,但没有近距离的欣赏她,留点遗憾吧!当晚住当雄,就因为下雪,供电出故障,全县城停电,花了300大洋,住了个无电无水的酒店。</div> 纳木错<div><br></div><div> 第二天早饭时得知纳木错又封山了,庆幸我们的决定正确。离开当雄沿G109向那曲前进,天空下着小雨,50多公里后,在九子拉山谷地带见到了藏北八塔。1000多年前,这片开阔的草原是蒙古格萨尔王征战的地方,有战将在此殉职,为了表彰其功勋,格萨尔王修建了八塔。后来,有部分蒙古骑兵们留在了藏北,与当地藏民族融合,成为藏北牧民的先辈。牧民常到这里祭拜英雄,也一直保持着赛马习惯。</div> 藏北八塔<div><br></div><div> 那曲草原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一路行走中,满眼皆是空旷、辽阔甚至有些荒凉的感觉。黄色的高原草甸中不时出现湖泊,更常见的是弯弯曲曲的河流。牦牛和羊群是草原的主体,总能见到它们。</div><div> </div> <div> 那曲草原</div><div><br></div> 在那曲吃了中饭后,继续向安多前进,近140公里的路程,都在高低起伏的草原上,傍晚抵达。在海拔4800米的安多留宿,真正感到了高反的难受,头痛胸闷、喘不上气、睡不着觉。坚持到天亮,吃过早饭后,高反也没有了。其实,在西藏境内,不时会出现轻微高反的感觉,吃过饭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及时吃饱饭,能量够高反就会弱;不要轻易使用氧气,不舒服时可服用丹参滴丸或者喝一杯葡萄糖水。当然,出发前一周,我们就开始服用红景天胶囊,随后每天都坚持服用。 那曲草原<div><br></div><div> 头一天安多还是艳阳高照,第二天却是风雪交加,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晚上高反闹得没休息好,白天还得在在这样的天气中翻越唐古拉山垭口。更没料到的是,大量的军车也行驶在青藏线上,民用车必须让道。</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在风雪中走走停停,雪停了,蓝天出现,四周好漂亮。安多到唐古拉山垭口90公里的路程,我们用了5个多小时。几百辆车如长龙般行驶在唐古拉山的雪地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电影中见过的景象,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了风景中的一员。</font></h3> 唐古拉山<div><br></div><div> 因天气和车辆太多的原因,过唐古拉山垭口已不允许停车,没能在G109最高海拔点5231米处留影。过垭口后,车窗外的景色大美,也只能在行车中抓拍几张。</div> <h3><font color="#010101">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界线,发源于山北的长江和黄河由西向东流经祖国大地,发源于山南的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向了国外。过了唐古拉山后再也没有碰到下雪,虽然海拔仍在4500以上,但没有之字型的盘山路,地势极为平坦,道路可该说是一马平川。青藏铁路就在G109的左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 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区域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这是我国大地上最美的一片荒野,是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等濒危野生动物出入之地。白天的行车中,不易见到这些动物。</h3><h3> 过唐古拉山用了5个多小时,当天下午6点到赶到了海拔4552米的沱沱河,在这里住了一夜,第二天向格尔木前进。沱沱河是长江的源头。</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可可西里无人区</h3><h3><br></h3><h3> 从唐古拉山到昆仑山大都是冻土地带,道路两旁常有这样杆子,是隔绝冻土与路面的热传递的散热管,保证冻土层的稳定,也就保证了路面的完好。行走在冻土地带的公路上,路面是起伏的,我们将其称为波浪路,车速也快不起来。</h3> <h3>可可西里无人区 </h3><h3><br></h3><h3> 前进中,四野苍茫,不时看到单只动物闪现,更多的是高原鼠兔,坡地上都是鼠兔密集的洞穴。来到昆仑山一带,起伏的山脊,宛如雪白的巨龙卧在天边。</h3> <h3>昆仑山脉</h3><h3><br></h3><h3> 很长一段路程中,昆仑山东段的最高峰的玉珠峰一直在前方,过三江源保护区后,玉珠峰完全展露在视野中,这座海拔6178米的雪峰如同一个大写的山字。</h3> <h3>昆仑山玉珠峰</h3><h3><br></h3><h3><br></h3><h3> 过纳赤台后不久,即开始翻海拔4700米的昆仑山山口,一过山口,地貌和植被完全变了,千沟万壑的大山寸草不生,有湖泊,可不长植物,一种大漠荒凉的美。越过昆仑山,海拔从4000多米降落到2000多米,我们从青藏高原进入了柴达木盆地,来到了格尔木。格尔木是柴达木盆地中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临西藏,北接新疆。在格尔木稍事休整后,前往敦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格尔木到敦煌500多公里,全程高速。在柴达木盆地上行走,看到的是辽阔、平坦、苍凉、荒芜、干旱的荒漠景观。茫茫的戈壁上没有人烟和村庄,路上车辆也很少,偶尔见到骆驼群。几十公里的公路没有弯,也看不到尽头。第一次体验大漠高速,与内地全封闭不同,隔一段就有调头口,偶尔会有车逆行而来,吓你一跳。还有一些旅行者往往忘记这是高速路,在路中央摆各种PAOS拍照,车速一般都在120码以上,自己手心出汗不说,还真为他们捏把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赶到敦煌,没进市区,直接来到鸣沙山月牙泉。</font></h3> 鸣沙山<div> </div><div> 我们爬上一座沙丘,观看月牙泉。高大的沙丘之间有一汪清泉,还不会枯竭,真有些奇怪。学者说,是祁连山雪山冰川的融水渗入地下,抬高了地下水位,使得这一带沙丘下面就是水。</div><div> 离开月牙泉后,我们到市区预定了第二天参观莫高窟的票。</div> <h3><font color="#010101">月牙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按预定的时间,我们先来到市区内的莫高窟的数字中心,观看了近一个小时的影像介绍后,乘坐景区大巴前往莫高窟 。不同批次的参观者,参观的洞窟是不一样的。</font>莫高窟洞窟内的塑像和壁画,铺天盖地般存在于洞窟里的每一个角落,在完全漆黑的洞窟里,在一支手电冷光的引导下观看。窟中的那些色彩艳丽、造型生动的雕塑,场面宏大、想象丰富、人物逼真的壁画,并不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都是一些世俗之人为了宗教信仰和某种心愿,请工匠雕塑和绘制的。由此,也可以感觉到千百年来,敦煌这个丝绸之路重镇的辉煌。</h3> <h3><font color="#010101">莫高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十一大假前一天参观了莫高窟,第二天离开敦煌前往西宁,中途在德令哈住了一晚。继续前进中路过茶卡盐湖,特意进去转了转。大假期间人山人海,加之是中下午时段,光线不对,没有“天空之境”的感觉。为何青藏高原盐湖较多?地理学解释,青藏高原曾是海洋的一部分,地壳运动,使这块地面升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茶卡盐湖是最小的一个,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茶卡盐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傍晚到达西宁,完成了青藏线的行程。第二天来到塔尔寺,寺庙建于1377年,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并称为藏传佛教黄教六大寺院。这里是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同样,也是人山人海,有些殿堂挤都挤不进去,大假期间是玩不爽的。</font></h3> <h3>西宁塔尔寺</h3><h3><br></h3><h3> 从西宁返回昆明,全程高速,路过甘肃兰州、西和、陇南、四川广元、成都、雅安、攀枝花,在大假最后一天顺利到家。历时33天,行程8670公里。</h3><h3> 出发前,亲朋好友们都担心我们单车自驾进藏的安全,其实,一路走来,西藏的路不再难行,治安也有保证。有梦想那就前行,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其它的困难都可以克服。</h3><h3> 周遭的友人们,去过西藏的,不止是一次,好几个去过三次,有的第四次又要开始了。我们也好奇,西藏有何魔力,让他们去了还想去?当这趟旅行结束时,理解了,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内地完全不同,一次短短的旅行只能领略到一部分,相信此次进藏也不会是我们的最后一次。</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