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灭的神话,永不退色的画卷

疏影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据唐书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麓的崖壁上,南北走向近1700米长、40余米高的崖壁上,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 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这些彩塑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不仅再现了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 还吸收了伊朗、印度、希腊的艺术之长,雄伟瑰丽,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康乾盛世期间,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不幸的是,被各国掠夺者所劫,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敦煌莫高窟在经历了千百年漫长的岁月后,石窟和壁画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建国后,政府组织各种力量对莫高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抢修工作,莫高窟的危机状况有了好转。我们在参观洞穴时,数量和行动上也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许拍照,不许用电筒,不许大声喧哗,只许参观八个洞穴等,旨在保护洞穴内的文物。 伟大的1650!洋洋洒洒的莫高窟,你积淀了一千多年的风沙,撑起了一千多年的份量,你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