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它是我们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武侠世界充满凶险、刺激又隐含禅意和玄机……</h3><h3><br /></h3><h3><b>"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b></h3><h3><b><br /></b></h3><h3><b>"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慳錢。"</b></h3><h3><br /></h3><h3>无论带着何种想象,功夫、兵器、镖局、侠客都是江湖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其实,真实的武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江湖中产生了最多故事的镖局行业,其消亡也不过数十年。镖局不但赖于江湖上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关系密切。</h3><h3><br /></h3> <h3><b>镖局讲的是侠义,侠以武犯禁,任侠使气。</b></h3><h3><br /></h3><h3>所以要有气,要有反法家的范儿。而镖局所展现最重要的三个元素是"情、义、礼"。这三要素汇集在一起,也就构成了镖局在经营方式、分配原则、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h3><h3><br /></h3><h3><br /></h3><h3>开镖局的大多数是武林世家,家族世代传承,有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血脉亲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招贤纳士之举,但在他们的地位划分和股份份额上,却出现了雇佣关系。</h3><h3><br /></h3><h3>还有一种是军中袍泽,统治阶级裁军后,一些士兵没有了饭碗,行伍之兵重德守讲道义,恪守武德军规,退役时除了一身的武功之外,又别无谋生之技,于是凑在一起开设镖局共度余生。这种镖局成员的凝聚力是个"义"字,在战场上共同出生入死的兄弟,镖路之上当然也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最后一种是来自当地一霸,多属于无所事事,经济状况良好,好管闲事,例如西门大官人,但准确的说不应该叫镖局而是叫做镖行。</h3><h3><br /></h3><h3>身为镖师闯荡江湖自然也要一身绝技。兵刃講究的是槍、劍、戟、斧、鉞、鈎、釵、鞭、鐧、錘、抓、鏜、棍、槊、棒。用马志明先生的话就是什么带钩儿的,带尖儿的,带韧儿的,带刺儿的,带峨眉针儿的,带锁链的,扔出去的,勒回来的。</h3><h3><br /></h3><h3>拜师学艺之后先练拳术,练家子的叫做三皇炮捶。《京都会友镖局》一刊中有记载,三皇也叫做三才,就是天(伏羲)、地(神农)、人(黄帝)。后练六合刀,最后练梨花枪,36点、24式。十八般武艺,差不多都练到了。以后又练水上的功夫,分水揽、雁月刺、峨嵋刺、梅花状元笔之类。在镖局还要有上房的功夫,讲究头朝下,脚朝上,离地还有四五尺,云翻转身,鲤鱼打挺,上身不摇,底身儿不晃,就跟一小猫似的。这功夫叫做"登萍渡水"、"走鼓沾棉"。水陆空功夫学会了,就学使暗器。一般都知道,有些镖行的人能使飞镖,飞镖也叫斤镖,好听点儿叫做紧背花装弩,飞蝗石子。等到这些本事都学会就可以走镖了。</h3><h3><br /></h3><h3><br /></h3><h3>走一趟镖,按路程远近、货物所值取不同的"镖利",然后进行验镖。主顾们用八仙桌上面铺满蔬菜瓜果,而把瓜果切开里面暗藏珍珠玛瑙等奇珍异宝。竹签一别,黄土泥封实。俗称"南瓜镖"。商定后签订"镖单",在镖单注明起运地点、商号、商品、数量等,双方各盖图书。护送到指定地点、商号后取得镖利。走镖时通常是总镖头负责"押镖"。带上官府开的通行证(当然了,镖局属于民营企业,驿站则属于国企,驿站收取的费用更高一般百姓消费不起。李自成当年就是银川驿站的驿卒,后来崇祯皇帝撤裁驿站、李自成丢了饭碗一怒之下参加了农民军逼死了朱由检,不过这是后话。)——遇到关口的时候,拿出通行证给官兵门阍看一下。为了避免纠缠,镖师有时便顺手塞给他们一些碎银。</h3><h3><br /></h3><h3>晓说里面有讲,大镖局保过最大的一单是三百万两漕银,而镖利则来自三百万两漕银的火耗。政府的规定一般火耗不能超过成品的3%,但通常情况下不会超过2%,那么余下的1%就是官员的灰色收入。再分一半给镖局,三百万两漕银一镖下来分得一万五千两。当然了,通常的镖局一单也就在几百两左右。押镖的人员可分的二到三两银子,镖师可以拿到十两银子。顺带一提明末清初时期,十两银子是乡绅一年的生活费用。</h3> <h3>押镖行进中遇到状况,通常遇到的是荆棘条子,就知道前面有事了。不能自己挑开,必须做好准备和劫路人见面。镖头此时会下令"轮子盘头",让车马掉头然后大家下车。并且来一套黑道切口。<b>"合吾一聲鏢車走,半年江湖平安回"</b>。如果喊完镖号还是不行的话,就要唇典对话和自己人交流做好防范了。这个时候地方势力中的领头,便率领着他们的乡兵、练勇,一人一把鬼头刀,从树林中窜出。燕别翅排开挡住去路,狂妄宣称:"车过压路,马过踩草。但看在咱们江湖一家份儿上,我们也不能不给你们留点面子,但你们必须要赢得了我手中的家伙,否则就一棍一个不管埋了。"</h3><h3><br /></h3><h3>镖师多年行走在江湖之中,当然知道江湖中的规矩。况且一路来这样的事遇到的也不算少。镖师以礼节对之,先递上自己的镖单、路引、揖礼请求:"小字号以走镖为生,有幸路过贵地,失礼之处,还望多多包涵。合吾、合吾。"说完双手抱拳,以礼相待。俗话说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镖师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对方是个识相的,见到镖师如此谦和,还有衙门的批文,也就做个顺水人情,把路让开,放他过去。但也有些专门惹事之人,把镖师的礼敬当成胆小怕事,认为这些镖师根本没有真本事,不仅不让路,还要和这些镖师过过招、见识下手段。镖师三让还是不通,也只好让他长长见识—"亮青子",拔刀、卸旗了。</h3><h3><br /></h3><h3>真的动手的情形,100次也未必有1次。可是干镖行的死在贼人手里的,也不在少数。金庸笔下武侠小说里镖局的结局都是惨淡的。<b>倚天屠龙记,龙门镖局被殷素素灭门。笑傲江湖,富威镖局被青城派灭门。英雄志,燕陵镖局被昆仑派灭门,镖局的尚武、正义、扶弱、助人的精神,指导着几百年来镖局的后人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自己的人生价值</b>,有的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凶悍的敌人,他们也不能后退,因为人在镖在!</h3> <h3>实际上,镖局并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产物,真正意义上的镖局,在清朝才出现,随着金融业的兴起,如钱庄票号等,就出现了集武装押运、物流运输,乃至安全保卫等该功能为一体的镖局行业。根据《山西票号史》,最早的真正意义的镖局,因为晋商在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首先诞生于山西。</h3><h3><br /></h3><h3>到了清末,金融体系的崩坏,导致镖局行业随之没落。清末现代化后青楼、镖局同时没落,科举废除了,大名士也没有了。洋务运动后商人开始逐渐登上了舞台,八大胡同也不在旗楼赛诗了。尽管一些镖局仍在民国甚至建国初期存在,但其社会职能与规模完备,已早不能与最兴盛时的清初中期相比。</h3><h3><br /></h3><h3>商业社会的形成,大家为了各自小利,江湖没有了大产业链之后,最后的江湖道义也随之消逝了。清末民初,镖局不但保镖还可以保"贼"。因为镖局和贼是"朋友",所以贼到北京来买东西时,镖局就有保护的责任。当时官面上有专管拿贼的采访局,贼一进京,采访局就在后面跟上了。可是一看见贼进了镖局,他们就不敢拿了。因为镖局有后台,称之为"大门槛",也就是当时在朝廷最有势力的大官。当时最大的镖局—会友镖局,其后台老板就是李鸿章,他算是会友的东家,可是也不用他出资本。因为会友派人给他家护院守夜,就请他当名誉东家。会友镖局老一代掌门宋迈伦,在慈禧妹夫醇亲王主持神机营时,是其中的一名好手,后来宋迈伦成了镖王,镖局还担当起了为皇室保驾的责任。采访局得罪了镖局,镖局跟李鸿章一提,一张二寸长的小纸条,就要了采访局的命。所以他们不敢找镖局的麻烦。 </h3> <h3>此时的镖局就没有了规矩也就没有了江湖。<b>江湖重的不是立,而是破。不是立规矩,而是任侠使气,破规矩。</b>江湖是有纷争的,有恩怨的,是以规矩的方式破规矩的。是深厚蕴籍,荡气回肠,是言而有信,出门一笑大江横的。<br /></h3><h3><br /></h3><h3><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h3><h3><br /></h3><h3>无论镖局也好江湖也罢,理应的是信赖,是义气相付,有不失自傲与风骨,同时所托甚大,而气度雍容之象。大有目下无尘,独在云巅,天下掌中相付之意,一言九鼎。</h3><h3><br /></h3><h3>那就是</h3><h3><br /></h3><h3><b>你办事,我放心!</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