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ed2308"><b> 第67军军史(1954年前)</b></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weight: bold;"><br>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军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br>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以后随着晋察冀军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军区所属部队先后几次进行整编。1944年9月,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辖区在北平(今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第?、第9旅和骑兵旅。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br>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撤销第9、第10旅和骑兵旅番号,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11月,参加易(县)满(城)战役。<br> 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定)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9月,参加大清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br>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201师。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br>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br>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br> 1951年6月,第67军赴朝参战。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涌现出范仁和、张富荣、任西和、唐风青、李占广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4年9月,奉命从朝鲜回国。<br> 部队沿革 <br>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前身是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是由以晋察冀军区的冀察军区主力部队为基础编成的冀察纵队发展而来的。辖199师、200师、201师。<br> 199师的前身是著名的红1师之一部,37年秋红1师改编为115师独立团,37年11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1分区,38年春分区邓华政委率以分区机关之一部及分区3团改编的邓华支队挺进平西。38年5月与120师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4纵队挺进冀东,为第4纵队11支队,同年10月返回平西,后称平西分区,晋察冀军区第11分区,45年秋11分区部队改编为郭天民纵队7旅,分区机关为旅机关,46年3月改称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49年2月改称67军199师。该师有红军基础,是坚持平西抗战的老部队,战斗力强。是军主力师,也是20兵团第一主力师。<br> 595团的前身是红1师红3团之一部,37年秋改编为115师独立团3营、37年11月独立团3营营部率1营1连,2营两个连,3营1个连与地方抗日武装合编为1分区3团,38年春编入邓华支队挺进平西,38年5月3团机关一部携2营(含原独立团3营营部一部和2营的两个连)与平西抗日武装合编为11支队33大队,后称平西7团,45年秋随分区编入郭天民纵队7旅为19团,46年3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第13团,49年2月改称199师595团。该团是红军团队,战斗力强劲是师主力团,也是军的主力团。<br> 596团前身是由1937年11月,以王平率领的八路军第115师骑兵营、教导队、工作团部分红军干部、战士为骨干,在河北省行唐县组建的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第12大队,1940年10月,改称第3军分区第20团,1941年春转隶第1军分区,1944年年底调入第13军分区。1945年10月编入晋察冀第2野战军冀察纵队第9旅为第25团。46年7月调入郭天民纵队7旅为20团,46年3月改称5旅13团,后称596团。该团是一支具有红军基础的老团队,战斗力强是军、师主力团<br> 597团前身为抗战初期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第12、16区队,1944年7月由第12、16区队合编为第11军分区第44团,45年秋编入郭天民纵队7旅为21团,46年3月改称5旅15团,后称597团。该团基础较老、战斗力较强。<br> 200师的前身是由吕正操部队改编的冀中人民自卫军第2团,38年4月2团与地方武装组建冀中军区第7分区,45年9月编入杨成武纵队(冀中纵队)为11旅,46年春改编为冀中军区独8旅,47年1月编入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为6旅,49年2月改称67军200师。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br> 598团前身是由7分区主力部队组建的杨成武纵队11旅33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2团,47年1月编入2纵队为6旅16团,49年2月为598团。该团较有战斗力是师主力团。<br> 599团的前身是由6分区地方武装组建的72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3团,47年1月编入2纵为6旅17团,49年2月改称200师599团。<br> 600团的前身是由7分区地方武装改编的79团,46年春编入独8旅为24团,47年1月编入2纵为6旅18团。<br> 201师的前身是1949年5月以冀东军区机关及其直属队、各分区独立团、警备团为基础整编为华北军区第210师,同年8月编入67军为201师。<br> 601团前身是1949年5月以唐山警备1团为基础与14分区独立14团合编的华北军区第210师628团,同年8月随所在师编入67军为201师601团。<br> 602团前身是1949年5月以秦皇岛警备团(原13分区警备团)为基础与12分区独立2团合编的华北军区第210师629团,同年8月随所在师编入67军为201师602团。<br> 603团前身是1949年5月以14分区独立13团为基础与唐山警备2团合编的华北军区第210师630团,同年8月随所在师编入67军为201师603团。<br></font></h3><h3></h3><h3></h3><h3><b><font color="#010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是晋察冀3个主力纵队之一,也是20兵团的主力军。 </font></b></h3><h3></h3> <h1><b><font color="#ed2308">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font></b></h1><div><br></div><h3><b> 1951年6月,第67军在第20兵团序列中作为第三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其时的代军长是李湘。10月中旬,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第67军坚守的朝鲜中线金城地区迎来了美第9军的凶猛的一拳。</b></h3><h3><b> 10月13日,美第9军动用了韩2师、美7师、美24师和韩6师,在自西向东的24公里正面发起猛攻,并有200余辆坦克、14个榴弹炮营和100余架飞机进行火力支援,一天之内就将10万发炮弹砸在第67军阵地上。美军采用的是“坦克劈入”战术,欺负志愿军反坦克火力薄弱,以坦克为先导冲锋,掩护步兵实施战术迂回,分割包围志愿军连级或排级阵地,然后以优势火力猛烈打击,再施以步兵轮番攻击,最后夺下阵地。第67军防守地域较宽,因而采用了平均配置兵力的方法,在美韩军如此攻击下,当面守军很快就被敌炮火杀伤大半,难挡以住后面敌步兵的集群冲锋,导致部分阵地很快被美韩军夺去。好在志愿军于敌坦克冲击道路上设置了许多反坦克障碍物,又以反坦克小组连续突击,总算制止了美军坦克的深入。第一天下来,经过反复争夺,第67军部队守住了大部分一线阵地,统计杀伤美韩军5000余人。14日,美韩军继续发起攻击,以猛烈炮火大量杀伤了志愿军守军,夺取了第67军199师和200师防守的几乎全部一线阵地。第67军一线防守部队撤至金城川以北继续抗击,二线步兵团也全部加入了战斗。这天美军又伤亡4000人,而第67军也伤亡达2000余人。鉴于如此严峻的形势,第67军将第二梯队201师2个团拉了上去加强一线防御,同时调第68军203师担任第二梯队。15日,美韩军又出动3个步兵团和约100辆坦克,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竟日猛攻,占领了志愿军部分阵地。经过3昼夜艰苦鏖战,美韩军只突入第67军防线2公里,第67军统计杀伤敌军1.7万余人,取得了重大战果,很快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电表扬。1951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我军三天歼敌一万七千”的重大消息。</b></h3><h3><b> 此后美韩军改全线突击为逐次重点攻击,集中空、炮、坦火力反复杀伤志愿军守军,步步推进。残酷的战斗日日延续。第67军部队则顽强抵抗,反复与敌争夺,甚至集中劣势炮火与美军对射。同时边打补充,边打边组织,实施机动防御,节节迟滞敌人。战至10月17日,美第9军推进至月峰山和金城川以南一线,深入4公里,达成了预定进攻目标。美第9军军长霍格企图乘胜扩大战果,继续向北进攻,一举夺下整个金城以南地域。其时第67军199师和200师已伤亡惨重,无力再支持下去。只好将第二梯队201师全部和第68军203师拿了上去,继续进行逐山逐水的苦斗恶搏。这样打下来,美军进攻速度固然缓慢,但志愿军伤亡太大,消耗掉了预备队而无力反击,防线仍遭不断突破而被迫收缩。战至10月22日,美9军突进纵深6-9公里,占去阵地132平方公里,终于在金城以南地域停止了下来。</b></h3><h3><b>11天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是第67军从未遇到过的火力劣势下的防守战。因为与美军作战的经验不足,阵地设防不够坚固,兵力配置不当,预备队过早出动,终至陷入消耗战,丢失了大量阵地,部队受到很大伤亡。在这次防御战中,第67军及配属的第68军203师伤亡达10300人,交足了一笔学费。同时,志愿军统计杀伤美韩军2.3万余人,击毁坦克39辆,击伤8辆;美第9军统计己方阵亡710人,负伤3714人,失踪73人,共损失4497人,同时击毙志愿军2.9万人,俘虏1022人。</b></h3><h3><b> 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后,第67军又参加了志愿军司令部组织的局部战术反击,对美韩军占据的8个阵地攻击11次,并成功夺回4个阵地,全歼守敌。1951年11月9日,第67军将阵地防务全部交给第12军,尔后奉命回撤休整转为兵团二线部队。一年后,志愿军轮换防务,第67军重返一线,继续守卫金城地区。在此之前,军长李湘因突发败血症和脑膜炎,病逝于朝鲜战场,年仅38岁,由邱蔚继任第67军军长。</b></h3><h3><b>1953年5月,志愿军发动夏季反击战役。在第一阶段作战中,第67军分别向金城东南杨口以北的科湖里南山韩8师阵地和直木洞南山首都师阵地发起进攻,共作战6次,歼敌1795人,推进阵地1.5平方公里,己方伤亡875人。在第二阶段反击作战中,第67军攻占韩8师据守的金城西南栗洞南山阵地和690.1高地东北山腿,歼敌1750人。6月12日,第67军向“十字架山”发起进攻。此山又名座首洞南山,位于金城以东北汉江西岸,守备部队是韩8师所属第21团。十字架山的阵地工事异常坚固,每个支撑点都有2-3条坑道,地面有2-3道环状堑壕和与坑道相连接的发射点、掩蔽部、地堡等,在山腰山顶之间构成了3-4层明暗火力点,形成了环形防御,被韩军称之为“模范阵地”、“京畿保垒”、“首都高地”。战前,为保证攻击战斗达成突然性,军长邱蔚大胆冒险,下令在敌前沿构筑秘密屯兵洞700余个,炮兵和坦克发射阵地100余个,在进攻发起前夜,将主攻部队200师的9个步兵连秘密开进潜伏区和屯兵洞内,炮火突袭后发起猛攻。经过46小时激战,第67军基本歼灭韩军第21团,攻占其全部阵地,并击退反扑之韩军第10团,将阵地向前推进4公里,扩大面积10平方公里,毙伤俘敌5500余人。继第60军后,再创阵地战以来一次突破敌团级主阵地,歼敌一个团大部的战例。战后,中朝联合司令部通报表扬“六十七军反击座首洞南山阵地打的好”。</b></h3><h3></h3><h3><b>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邱蔚兼任中集团指挥员,指挥第67军、第54军135师和第68军202师(欠1个团)。战役准备期间,第67军先后攻歼了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处以北的529.3高地韩3师1个营、690.1高地韩军1个排,占领了轿岩山北面山脚,形成了进攻的有利态势。7月13日,金城战役发动,中集团军左翼第67军199师猛攻海拔700余米且陡峻难行的轿岩山,遭韩6师顽强抵抗,虽占领中峰、东峰,但主峰西峰未克且伤亡很大。同期,右翼200师歼灭官岱里高地敌1个营,又沿公路向敌纵深发展,占领了龙渊里、东山里,割裂了韩6师的防御。后邱蔚向199师投入攻击二梯队,继续猛攻,打出了一个舍身堵枪眼的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战至14日下午,终于将轿岩山阵地攻克,韩6师和韩8师的防线被击溃。第67军继续发展进攻,扫荡歼灭了金城川以北守敌。200师接着南渡金城川,占领了梨船洞以西及西北地区,全部达成了第一步进攻任务。7月18日后,联合国军司令部组织韩7师和韩11师等部队发动反攻。第67军协同第54军一部,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坚守602.2高地及其以西无名高地、巨室里东北山一线阵地,相继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直打到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生效,只丢失了巨室里北山一个阵地,巩固占领了其他阵地。在金城战役中,以第67军为主的中集团部队共作战4次,毙伤俘敌25352人,志愿军伤亡10290人。</b></h3><h3><b> 1954年9月,第67军奉命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在朝鲜战场的3年间,第67军共歼敌87847人,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各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b></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简 史</b></h1><p>67军前身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军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p><p>1948年5月,编为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2纵队。</p><p>1948年8月,编为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2纵队。</p><p>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7军。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第6旅改称第200师;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调入,编为独立第53师。</p><p>1949年6月,独立第53师撤销,人员分别补入第199、第200师。</p><p>1949年8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入,改称第201师。</p><p>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p><p>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归第20兵团建制。</p><p>1951年6月22日,第67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p><p>1951年11月,第8军第22师师直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4团补入201师,师机关部分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一、三营补入200师,部分师团机关干部、部分连队和第66团第二营、师教导队、警卫营补入199 师,其余人员补入第67军军直。</p><p>1954年9月30日,第67军回国,驻防山东青岛,隶属华东军区。</p><p>1955年2月,转隶济南军区。</p><p>1970年3月,调防山东淄博,军部驻博山。</p><p>1982年12月,炮兵第12师、高炮第69师调归第67军指挥。</p><p>1985年9月,高炮第69师缩编为济南军区高炮第10旅,高炮第643团与步兵第201师师部、67军高炮团3连等合编为67集团军高炮旅。</p><p>1985年10月,炮兵第12师缩编为第67集团军炮兵旅。</p><p>1985年11月,坦克第8师调归第67集团军建制。</p><p>1986年6月,第67军正式整编为第67集团军。撤编第201师,调入第136师;67军炮兵团机关和直属队、67军通信营、201师通信营合编为67集团军通信团;201师601团、炮兵团、工兵营,67军工兵营,199师工兵营舟桥连、200师工兵营舟桥连合编为67集团军工兵团。</p><p>1992年10月,高炮第10旅改称第67集团军高炮旅,原集团军高炮旅撤编。</p><p>1994年5月,第602团(原属第201师后编入第200师)改建为济南军区特种大队。</p><p>1998年9月,第67集团军撤编,第199师、第200旅、装甲第8师、高炮旅调归第26集团军,第136师与河南开封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编为河南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36师,炮兵旅与济宁陆军预备役师合编为山东陆军预备役炮兵师,通信团改编为河南漯河陆军预备役通信团,工兵团改编为山东沂源陆军预备役工兵团。</p><p>2003年11月,第199师缩编为第199旅,第200旅撤编。</p><p>2011年10月,装甲第8师撤销番号,部队分编为装甲第8旅、机步第200旅。</p><p>2013年12月,济南军区特种大队扩编为26集团军特战旅。</p><p>2017年4月,第199旅编为第80集团军合成某旅,第200旅编为79集团军合成某旅,装甲第8旅编为78集团军合成某旅,高炮旅编为80集团军防空某旅,特战旅编为80集团军特战某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