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一般的寺庙,是先有寺庙后建塔。而有这样一个寺庙,因为一座塔而建起寺庙,并远近驰名,这个寺庙就是青海省西宁市的塔尔寺。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鼎盛时期僧众曾达3600人之多,与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麉、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甘肃甘南的拉卜椤寺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丛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次带我们的武师傅和何师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宗喀巴大师是闻、思、修全面结合的典范。他从小离家学法修行,向藏区的各大高僧拜师学艺,一生学识渊博,游历甚广,论著颇丰,广布传教,门徒众多并多有成就,在藏区享有极高的声誉。<br>宗喀巴大师所处的年代是藏传佛教的衰败时期。那时派系林立、思想混乱,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形势令人堪忧。大师肩负起振兴佛教的使命,大刀阔斧地进行正本清源,身体力行地复兴戒律、整顿教风。他创立了格鲁派,建立学院式寺院,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僧侣,给当时的藏传佛教带来了清新之风,结束了纷乱格局,主导并影响着当前藏传佛教的主流趋势。如今的达赖和班禅就是他两大弟子的转世系统,他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二个被称为“佛”的一代宗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经堂是塔尔寺规模最大的建筑,是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可供三千余僧人集体打座诵经,其最珍贵的是殿内悬挂着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均为手工制作,特别是堆绣技术,现已失传,此处可称孤品。<br>大金瓦殿位于寺中心,绿墙金瓦,灿烂辉煌,为该寺主要建筑,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原来的石塔经过数次的翻修改建,现以大银塔代替,镶上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并兴建了大金瓦殿,以千两黄金和万两白银装饰成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光彩夺目。最神奇的是寺外有一颗菩提树,枝繁叶茂,据说与大银塔内的胎藏菩提树连为一体,塔内终年不见阳光的菩提树依靠塔外的枝叶提供养分,存活至今,令人不知该赞叹造物的神奇,还是宗教的力量。<br>塔尔寺的酥油花堪称一杰,享有盛誉。寺里每年举办酥油花雕刻大赛,并将前两名作品摆放在酥油花馆展览。我们在酥油馆中看到的便是当年大赛的第一、二名,这两幅作品人物、动物、花卉均惟妙惟肖,色泽艳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准。<br>据了解,酥油花燃点极低,要将酥油雕塑成各种作品必须在低温下操作,参与者众多并需耗时几个月,长时间的低温雕刻常常使一些雕刻大师手指被冻伤甚至落下残疾。但因为对宗教的信仰和艺术的执着,塔尔寺的酥油花大赛年年佳作频出,酥油花艺术代代传承,人才辈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br>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br>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白天可以看到在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有的是房屋,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内陆流域一个大型咸水湖,面积 60200公顷,海拔4078米,该块湿地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泡,常年蓄水,属浅水小型湖泡,大面积为沼泽地。 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称黑海,湖泊面积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属咸水湖。<br>中文名<br>哈拉湖<br>外文名<br>Hala Lake<br>容积<br>160.0亿立方米<br>湖总面积<br>60200公顷<br>海拔高度<br>4078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br>敦煌莫高窟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鸣沙山: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br>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北方以北,一条弱水,从遥远的祁连山麓浑浑浅浅的流出,黑黑的雪水在供给完河西丝路郁郁葱葱的草木和两岸人畜饱饮之余,又穿山越漠的越境去滋润北极的蒙古,于路途的变化中,或急或缓,或平坦或曲折,或艰深或肤浅甚者日渐羸弱,只剩骨架,这水便是“弱水三千”的弱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弱水不动声色,抖落着一身的星光和月光,出了甘肃,进入蒙古,放眼过去,左手边是广袤到地平线的戈壁,右手边是流沙起伏让人时刻感到焦渴的巴丹吉林大漠,身后的天际则有一溜寸草不生又及其低矮的石头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风吹过,流沙涌动,弱水就这么夹在戈壁和沙漠之间,用巨大的针脚缀合着流沙边塞的荒芜与凄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弱水流入蒙古荒原滋养完大片的荒漠牧场之外,在贫瘠的大地上向着极北的尽头延伸缀连着,像是再也走不动了,于是乎,在一片广阔的称其为瀚海的戈壁滩上了断所有的尘缘,将所剩无几的最后几滴水,缓缓的流入它最终的归宿地古居延泽,终就在最深的荒芜中戛然而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每年春节过后,祁连山消融的第一股弱水已是和着初春的足音远抵居延,河水所到之处养育出以胡杨林为主体的荒漠绿洲。弱水身旁,胡杨流经亿年的风骨幽幽地散发着远古的沉香,不知是先有了三千里弱水,亦或是先有了三千年胡杨,或许,在孤独寂寥的远方,弱水、胡杨物竞天择的相逢想必是为了彼此的不寂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红尘中的每一次遇见,不必细究谁是谁的永远,谁又是谁的过客。你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却不问这瓢水是否和你今生有缘?那个踏风而来的身影,可是你梦中打马而过的青衫?这河岸太长,走着走着恍若如旧梦。<br>夜色浓稠,胡杨林弥漫着清冷的寒烟,铺向看不到尽头的天边,与那下一次黄叶的时节,只不过隔了一载寒暑。衣襟和遗落在衣襟上的凡尘烟火,吹吹风,也散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机会再来走一次</font></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