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
(宋.苏轼)
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 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 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 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 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 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 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 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 香榧属第三纪孑遗物,在我国至少有1500年的栽培史。香榧树属红豆杉科,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果为著名的干果。 香榧果炒熟后松脆可口,有特殊香味,其种子胚乳含油率为40%,含蛋白质10%,碳水化合物28%。种仁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料。 香榧树皮含单宁3%~6%,可提制工业用栲胶。香榧果的假种皮可提炼香榧油。 据《本草纲目》记载,香榧具有“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痔恶毒”,“疗寸白虫,消古,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治咳嗽白浊, 助阳道”等功能。 香榧高可达25m,是榧树中的一种,通常通过嫁接而来。香榧生长成熟期为三年: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不过一般一棵香榧树需要几百年才能开花)。花期4月中、下旬,果熟翌年9月,其果实一簇一簇地长在枝条上,素有"三代果"之称,一棵树上,往往一年果、两年果同时存在。香榧的果实为坚果,营养价值极高。干果称“香榧子”,为著名的干果,橄榄形,果壳较硬,内有黑色果衣包裹淡黄色果肉,可食用,营养丰富。在东亚国家榧木是被用来制作棋盘的高级木料。 香榧古时又称“彼”出自(《本草经》)。公元前2世纪,秦始皇巡幸至会稽时尝到了榧子,因香气浓郁,便将“彼”赐为“香彼”,如今坊间尚有“御口封香彼”之说。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被贬的苏东坡亲率杭州市民筑堤疏浚,终于有了今日之苏堤。竣工时节,各地官员纷纷携带贺礼前往捧场。苏东坡把贵重的礼物悉数退回,独独留下了会稽郡进献的特产香榧。之后,徐州好友郑户曹到府上做客,苏东坡便以“香榧”招待。临走前又赠以香榧。并赋诗嘱咐郑户曹“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 每年10-11月间榧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再将榧子仁微炒,至外表褐色、内仁黄色、发出焦香味为度,榧仁即可食用。 榧子营养分析:
* 榧仁内含4种脂碱,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治疗和预防淋巴肉瘤有益,可用于治疗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杀虫能力较强;
* 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常食可润泽肌肤、延缓衰老;
* 含较多维生素A,对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
* 能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适用于多种便秘,疝气、痔疮、消化不良、食积、咳痰症状。
* 榧子味甘、性平,入肺、胃、大肠经;
* 可杀虫,消积,润燥;
* 主治钩虫病、绦虫病、小儿疳积、蛔虫病、燥咳、便秘、痔疮。 香榧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经常食用可润泽肌肤、延缓衰老。食用榧子对保护视力有益,因为它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等有益眼睛的成分,对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 榧果顶端的裂痕是壳破仁出的“机关”。因它酷似“眼睛”,山民称之为“香榧眼”;而诸暨人则叫“西施眼”,“西施巧计破壳尝香榧” 的典故:越国西施想吃香榧,拿到香榧后发现不易破壳取肉,两番观察后,西施发现了香榧大头左右各有两只“眼”,挤压这两只“眼”,香榧壳自然破裂,于是乎这两只眼也便成了传送中西施发现的“西施眼”,这故事便是“西施巧计破壳尝香榧”的来源。 友情提示:食用香榧的注意事项
榧子所含脂肪油较多,易滑肠,大便稀溏者不宜多食;素有痰热体质者慎食。
榧子不要与绿豆同食,否则容易发生腹泻。榧子性质偏温热,多食会使人上火,所以咳嗽咽痛并且痰黄的人暂时不要食用,因为食用榧子有饱腹感,所以饭前不宜多吃同,以免影响正常进餐,尤其对儿童更应注意。榧子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本身就腹泻或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 自产自销并非中间商,主要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本人销售的香榧颗粒饱满,口感一流,量大质优。最重要的是高山种植山泉浇灌,绿色放心食品。欢迎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