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张弓

烘炉儿 金秋十月,二大爷家的小侄子终于升格为人父了。为了迎接这个从未谋面的宝贝儿,我的老母亲、家人那可真是忙活了一阵子。又是红包儿、童装,老太太还特意准备了几摞儿“戒子布。”记得与隔辈人见面出院接亲那一天,小侄子看着戒子布、认真的说;“这破玩意儿有什么用啊?您把钱留下就成啦。”我的老妈不高兴的说;“傻孙子,你懂个屁呀?孩子尿了、拉了,这可是少不了的啊。钱有用?尿啦、拉啦,能铺底下吗?”我侄子听了不宵一顾的说;“奶奶、都什么年代啦,现在超市有的是尿不湿,这年代谁还用这玩意儿呀?”听着孩子与奶奶的对话,勾起了我幼时老北京的情节与往事的回忆。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北京西城最普通的一个居民区。记得那时还不讲什么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青春健康,听到最多的也就是多快好省、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尿不湿,那个年代哪有这个玩意儿啊?那时由于每个家庭孩子偏多,哪个家庭没有一个用铁丝编织的烘炉啊?80年代初,就是我们身为人父母之后,也是传承着老一代的传统,继续用着那简陋的烘炉儿。说起来,不论夏天的连雨季节还是冬天,为了孩子能够用上一块干的尿布,家长们总是围着炉火一边做饭一边烘烤。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般的家庭都有几个孩子?不论您是什么家庭,吃穿用都很紧张。就说穿的衣服鞋袜吧?哪个不是老大穿完老二穿。哪个衣服不是补丁摞补丁呀。哪家儿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人们关心的只是吃穿,哪还顾得上健康教育啊。所以,尽管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出生率很高,但是半途夭折者也是有的哇。 回忆老北京的情节永远是美好浪漫的。北京一座穿越古今的城市,这里有咱老祖宗留下的皇城根儿,这里有青山绿水的河边儿。这里有局气厚道有面儿的乡土人情。我与老北京的情节?嗨,还不就是那说不清、道不尽的京腔京味儿的回忆吗?北京的胡同儿文化,特殊简朴的生活,造就了咱豪爽的北京人。想起小时候的冬天,尽管屋子里的家具是那样的简单、几根用铁丝编织的烘炉,虽说有写寒酸,尽管围坐在烘炉边儿上的人,生活都很清贫,看着烘干烤起得缕缕轻烟,闻着偶尔散发出的腥臭味,大人们讲着童谣与故事,孩子们永远问着弄不明白的为什么?串门儿的人说的大都是些柴米油盐的事儿。可人们却无忧无虑的说着笑着。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让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烘炉也早已变成了历史。虽说童年对我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可说实在的,我真不希望我的儿子、孙子再回到那物质匮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