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天堂(二)

梦溪

9月25日清晨,告别稻城县城继续前行。经理塘、巴塘,中午时分我们穿过金沙江大桥正式进入西藏界,芒康县朱巴龙检查站是这里的第一个关卡,看起来要求很严格,一路限时限速,这主要是对游人们的安全负责。 到晚上十点多,我们才赶到左贡县,住在一家叫318的快捷酒店。前台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重庆小伙,听说我们来自湖南,像见到亲人一样,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原来,他老婆是湖南衡阳人。因为第二天一早还要赶路,我们到对面饭店吃完饭,就早早休息了。 9月26日早上五点半,我们就驱车前往波密方向。 到邦达镇时不到七点,我们没有拿路条,还让我出了个笑话。到八宿的吉达乡检查站时,交警拦住我们的车,问我们要路条,我说没见开路条的。他问我们经没经过邦达,我说没有(因我睡着了),他就说我们是飞过去的😃。于是,“飞过去”成了我们一路的笑话。 到业拉山口(4651米)时,天刚蒙蒙亮,来往车辆也不多。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天边大片的深蓝,只在山顶与天相接的地方露出了不到一米的三角形橙红色。 说到这里,我还得说说进入八宿的险峻之处——那就是怒江天路72拐。蜿蜒曲折,长约12公里,到山脚时足足开了两个多小时。说起它的险峻,有两拐处分别提示着:“此处死36人”、“此处死17人”。着实让我们捏了一把冷汗,幸好文的技术过硬,憋足劲开到了山脚才换手。正因为它的险峻,才更具挑战的价值! 然乌湖,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是因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也是藏东最大的湖泊。湖边山腰上是莽莽森林,层恋叠障,在秋色点染下,美不胜收,平静似镜的湖水、巍峨的山川,在这安详之中仿如“西天瑶池”。 进入波密县境内,因为维修和改造318国道的缘故,一段泥泞颠簸的道路“招待”我们,哪还有心情去欣赏路边的美景。 好在那虔诚的朝圣者感动了我们,他们徒步前进,顶礼膜拜地前往圣地,我们能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呢! 波密是藏王故里,这里流传着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波密藏语意为“波窝”,即祖先的意思,寓意波密是藏民族的祖先出生地。据《第吴教法史》、《娘热教法源流》等史书记载:波窝地方有妇女曰母尊,他是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母亲,又叫甲母尊。她和一个叫乌白然的男人共生了九个儿子,最小的叫马娘乌白然,即聂赤赞普。聂赤赞普长得很奇怪,手指之间相连,像鸭子的手掌,舌头很大,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给遮盖住,不到10岁时身体就发育得像大人一样,而且能力很强。当地人害怕聂赤赞普长大后没有办法对付他,总想把他赶走。 有一次,有一个叫“贡通措”的湖发生了决堤,住在“贡通措”附近的3000多户人家被淹没。当地人认为是聂赤赞普给当地带来了不祥,便以此为借口在水鼠年聂赤赞普10岁时将他赶出了波密。于是,聂赤赞普从工布前往山南,一路上经过现在的林芝县、米林县、朗县等,共27处地名见证了聂赤赞普的行踪,于藏历木虎年到达山南。 聂赤赞普到达山南时被当地放牧人看到。因为他长得英俊不凡,举止言谈不同于本地放牧人,放牧人就问他从哪里来。他指指波密的方向,却被放牧人误以为是天上,将他当作上天派下来的,把他报告给当时的部落首领。部落首领就派苯教的十二学士把他扛在肩上抬回村庄,并奉他为王。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为“悉补野”部落,意为“来自波密”。这件事被记录在雍布拉康的壁画上。聂赤赞普为了纪念家乡,就把山南这片土地叫做雅砻(波密倾多沟就叫雅砻沟)。 聂赤赞普在山南生活了下来,一直传到了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与大臣比武被杀,他的妻子害怕被迫害,便叫三个儿子涅赤、夏赤、甲赤逃亡。甲赤隐藏在山南,涅赤隐藏在工布尼洋河旁,据说在工布江达,夏赤回到波密的倾多桑村(桑的意思就是不要告诉别人)。由于夏赤的手掌也像鸭掌,当地人都怀疑他的身份。最后,波密长辈们又将他请回了桑村,任波窝王。 后来,祸事平息,夏赤被接回山南,成为西藏的第九代藏王。第九代藏王夏赤在波密期间曾与一位叫措美布姆的妇女生了一个儿子叫森格章。夏赤离开波密后,森格章成为第一代波密王。至此,形成两个分支,一支是藏王传承体系,另一只是波密王传承体系,波密王体系共传承50代。 经过大半天的颠簸,落暮时我们离开了泥泞路段,来到了林芝地区巴宜区的鲁朗镇。 此时,我们已是饥肠辘辘。正好听别人介绍这里的石锅鸡很有特色。我们寻了路边这家店,味道确实不错,我们不仅填饱了肚子,也品尝了佳肴。 鲁朗意为“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素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之美誉。至今民间流传着“到了工布鲁朗,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的赞誉。借助暮色,还真能体会到这里的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浓厚。 吃完晚饭,我们仍然赶路前往林芝地区住宿。听说有一段路正在铺油路,白天会限行。这一路来也有趣,因为薄雾加夜晚的原因,车与车之间看不清。一台拉萨的车超车后,我们便紧跟其后,他们开路引导我们前行。快到林芝的一拐弯处,那台车停了下来,我们不知发生了什么,还客客气气地谢了他们。当那车窗放下时,我们才知道他引导的车落后了。😃 9月27日,我们沿林拉公路继续前行,开启了拉萨的行程。沿途风景实在是令人着迷,我是相机和手机不停地拍。可惜有时有雨,不便开窗。 沿途,我们经过了工布江达县、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墨竹工卡县、达孜县等地和景点,于下午五点半左右到达拉萨市。 米拉山口——5013米。 晚饭后,趁街灯通明,我们租了车去看布达拉宫的夜景。 回宾馆后,文和琦都睡了,我摸到江边拍星空,没想到拍下了这样两张夜景,也许是城市里太光亮了。 28日,我们决定去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角街。我早早的起来了,用照相机记录下了住地对面云海中的神山。 早上的布达拉宫东门人头攒动,人们在跳着舞,唱着民族大团结之歌。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布达拉宫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1990年8月后重修。 阳光下的药王山。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里面供有蓝宝石的药王佛像,故汉人称为药王庙,又叫药王山。 药王山后面有拉萨十分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从西藏旅游局东面的一条小路一直往南走就可找到。 传说,药王山东侧有个洞窟式的小庙宇,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石窟寺庙,坐落在药王山东麓陡峭的山腰上,叫查拉鲁普。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据说藏王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鲁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接着,又在石窟里开凿了转经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药王山上现今的一片废墟原是座门巴扎仓(藏医学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质,也称药王庙。释迦能医治百病,相传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从吐蕃王朝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问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中医书叫《医学大全》。此后金城公主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使得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汇到藏医之中。8世纪,著名“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四部医典》。药王庙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使这座小庙日见兴盛。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今的藏医院。它的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桥的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 猫儿静静地靠着布达拉宫的城墙,舒适地晒着太阳,仿佛这里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我被它这舒适的样儿所陶醉,若不是文叫我,也会这么静享这安逸时光。 有佛的地方,就会有旋转的转经轮,有转经轮的地方,就会有千千万万虔诚的转经者和朝圣者。 在西藏,在拉萨,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在我们行走的这一路上,我们都会看见三步一拜的朝圣者,他们当中既有两鬓斑白、步履蹒跚、风烛残年的老者,也有咿呀学语、稚气未脱、充满俏皮的儿童,有男人,也有女人......,只见他们全身俯倒在地,三步一叩首,嘴里念着一般人都听不清的“七字真经”,虽然极耗体力,却依然一脸肃穆,神情坚毅的一往无前,这是我去年去青海湖和今年来西藏所看到的,所经历的。 看到这些朝圣者,不由得油然而生的感动。 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 星空为幕,山川为景,气势恢宏,震撼心灵,藏文化经典史诗巨作文成公主实景剧,这个景点是以拉萨自然山川为背景,在高原圣域的璀璨星空下,还原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文成公主历经艰险的漫漫征途和曲折起伏的心路历程,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 29日从拉萨出发,经曲水县、尼木县、仁布县、日喀则市、拉孜县、定日县前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前一站定日县白坝镇。 去的路上有风景也有惊险发生,但是抯挡不住我们“攀登高峰”的雄心! 中午,路过扎什伦布寺,因为赶路便在外面观看了其容貌。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 明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 。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 扎什伦布寺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 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宫,与扎什伦布寺遥遥相望。 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水泥槽罐车来不及刹车,来了个侧翻。因吊车吊了几次没有吊动,被阻车辆都放行了。🙏 看到这欢迎牌坊,就像真的到了珠穆朗玛峰一样。 暮色还是那么美! 晚饭后,已经十一点多了,在回旅店的路上我看着星空概叹那唾手可得的星星。于是,回到住地一个人拿起相机和三角架就出了门。到了一处开阔地,也顾不上4条狗冲我嗷嗷直叫,开启B门,设置参数,拍出了这灿烂星河。 30日——去珠峰大本营,是需要边防证的,好在有朋友在那里等待,不然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到此一游”了。 一路上都是山路,各种S弯,海拔慢慢升高,经幡不时出现,更难能可贵的是能看到一些花在盛开。在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下,仍有生命在生生不息的生长,让我们赞叹更是敬佩。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旗云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像波涛汹涌的海浪,有时则如古战场上奔腾的万马。偶尔还可以看到高原雄鹰在旗云上空飞翔,更点缀了险峰的无限风光。 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珠穆朗玛峰的全景图蔚为壮观,我在回日喀则的路上拍到了这幅图片。 从珠峰返回的路上小憩时,遇上一少年,聪明乖巧,见着我们就喊“叔叔好!”我们送了苹果、柚子等食品给他,他还给我来了个pose。 10月1日清晨,从日喀则出发,沿省(藏)道304,追寻诺亚方舟沉船处,向圣湖纳木措湖前行。 终于见到了纳木措湖。 “纳木措”意为天湖、灵湖或神湖,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宵,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湛兰的天、碧蓝色的湖、白雪、绿草、牧民的牛毛帐篷及五颜六色的山花,交相辉映,组成一幅大自然美丽、动人的画面,身临其境,无不感到心旷神怡。   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处约33米以上。纳木措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总想在纳木措湖边小住一晚,拍拍星空和银河,可我们还要前行,行走唐古拉山口,走出西藏……于是,我来了个“偷天换星。” 10月2日,从那曲地区出发,沿着唐古拉山脉,顺着沱沱河,交遇通天河,穿越可可西里……那神奇的天路,高原的精灵(藏羚羊),可爱的野驴,高原的雄鹰……让我陶醉,心感沉静,仿佛与大自然融合,化着白云一朵,在苍穹之下与动物相亲,与雪山相融,与高山相连,与蓝天并肩,自由自在乐享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