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经过60多年的建设,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h3><h3> 以色列现有人口850多万人,犹太人占75%,阿拉伯人占20%,其它种族占5%。</h3><h3> 主要宗教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h3><h3> 包括戈兰高地和约旦河部分地区,以色列实际管辖面积约25740平方公里。</h3><h3>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国歌:《希望之歌》,国微是橄榄枝和来自圣经中的七盏金灯台所组成。</h3><h3> 国会大厦</h3> <h3>以色列具有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内盖夫沙漠四个不同区域,其中沙漠占国土面积的75%。面对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这样一个几乎是一穷二白的状况,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飞速发展。</h3> <h3>前总理佩雷斯说过:‘犹太人是唯一一个在两千多年前被逐出自己家园的民族’。散落在欧州各国的犹太人,两千年来受尽凌辱,1896年,中欧地区的奥斯曼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即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隔年在瑞士巴塞尔召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特别是二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更促进了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潮。</h3><h1> 站在橄榄山上,眺望耶路撒冷老城区</h1><h3> 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古城,在这座有4000年历史城池上,弹痕累累,刻满了征战和兴亡的印记。据统计,它先后遭受过入侵者征服共达37次之多。</h3><h1> </h1><h1><br></h1> <h3> 1948年5月14日,经联合国决议,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地区正式宣布成立,这天也定为国庆节。国歌内容:藏于我心深处的,是犹太人的灵魂。朝向东方故国的,是凝望着锡安的眼睛。纵然两千年颤沛流离,希望仍未幻去,锡安与耶路撒冷,啊,我们会以自由之身重归故里。</h3><h3> 自以色列重新建国后,因石油资源、水资源、土地争议、宗教信仰等问题,战乱不断,从1948年至1982年先后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h3><h3><br></h3> <h3> 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的犹大山地。东部为穆斯林区,包括著名的神庙区,神庙区的圣地有摩哩山的岩顶及岩顶上的圣殿和阿克萨清真寺(伊斯兰教),哭墙(犹太教);西北部为基督教区,有圣墓教堂;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其锡安山为犹太教的另一圣地;南部为犹太教区。做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这片老城区里座落着无数的教堂。</h3><h3>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勤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使馆设在了特拉维夫。</h3><h3> 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从而加剧了巴以冲突。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一项决议:“任何宣称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无效”。</h3><h3> 回望这座三教圣城,世界教十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禁令人感慨万分。</h3><h3> 远远望去,清真寺那金色穹顶和伊斯兰新月旗帜、犹太教会堂和厚重的哭墙,以及基督教堂的尖顶和十字架;耳边传来的穆斯林的宣礼声、犹太教徒的祈祷声和基督教堂的钟声,小小的山城看上去仿佛一派和谐。</h3><h3> 如今的耶路撒冷,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象征着这个尽管高度发达但依然不得安宁的世界;代表着在如今这个文化多样性的开放世界中,人类的固执依然在不停的伤害着自已。</h3><h3> 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最大的瓶颈,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城市中千百年来比邻而居,却始终难以和平相处犹太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和基督教徒,到底谁才是这里的主人,到底如何解决和平难题,整个世界都在看着。(部分文字摘自网络)</h3> <h1> 金顶清真寺原称圆顶清真寺,也称阿克萨(阿拉伯语:极远的)清真寺或远寺,位于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城耶路撒冷,其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由于清真寺的圆顶是金色的而得名。</h1><h3> (摘自百度百科)据传,金顶清真寺建成于公元705年,高88米,宽35米,有102根石柱。公元780年,该寺毁于地震。此后几经翻修。</h3><h3> 1099年,十字军攻占了耶路撒冷,将清真寺的一部分改为天主教堂,另一部分改为武器库、马厩和营房。11世纪初增建了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大圆顶,镏金装饰。1187年,埃及重新夺回了耶路撒冷,下令修复清真寺,并增加了内部装饰,重修圆顶。1948年,以色列攻占了耶路撒冷,拆毁了清真寺外大部分建筑。1969年遭一名观光客放火焚烧了该寺。多次的战火和纷争使清真寺遭受重大损毁。</h3><h3> 据说,在多次改扩建之后,1994年由约旦国王候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这个圆顶覆盖上了24公斤纯金箔。</h3><h3> 闻名世界的标志性建筑,金顶清真寺总是频频被摄入投向耶路撒冷的镜头中,它雄伟而炫目的金顶,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都会在蓝天下产生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庄重之美感。</h3> <h1> 建在橄榄山上的主哭耶京堂(造型是不是有点像眼泪)。</h1><h3> 据传,主哭耶京堂是一个罗马天主教堂,根据《路加福音》第十九章,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时候,震惊于第二圣殿的美丽,并预测其将来的毁灭和犹太人的离散,当众哀哭。后人在耶稣哭泣的位置建了一个小礼拜堂。1187年耶路撒冷沦陷后,教堂被毁。后经多次修建、重建,1953年在围墙的修建过程中,工人发掘出古墓,并发现公元前136年至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两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陵墓风格。</h3><h3> 现在所看到的主哭耶京堂建成于1955年。</h3><h3> </h3> <h3>透过桥洞,可以看到金顶清真寺下就是赫赫有名的“哭墙”。</h3> <h3>犹太教圣地——哭墙。</h3><h3> 为了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第二圣殿,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便会来到第二圣殿护墙(仅存长约50米)遗址前低声讼经、祷告,哭诉流亡之苦。</h3><h3> 到哭墙祷告、哭诉前要洗手净面,而且男士在左边,女士在右边。</h3> <h1>大卫城塔</h1><h3> 耶路撒冷的旧城由四个城区组成,东南的犹太人区,西南的亚美尼亚基督徒区,东北的穆斯林区和西北的基督徒区,大卫城塔建于耶城最高处的亚美尼亚教区。</h3><h3> </h3> <h3> 犹太导游带着我们沿耶稣当年受难时带着手铐、脚镣,背缚十字架,走过十四站苦路。这条路在耶路撒冷城内“哭墙”旁边,沿途有教堂、民居、学校、市场和市政建设。</h3><h3> 耶稣以“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为口号,三次进入耶路撒冷传播天国福音。然而他的信念难以避免地激怒了统治者。耶稣被逮捕,并以猥亵神明之罪被审讯,继而被引渡给罗马总督,被判定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h3><h3> “十四苦路”就是耶稣被士兵押往刑场之路。</h3><h3> 耶稣,是《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是神的儿子,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故称基督。</h3> <h3>每年的安息日(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下午三点都会有大批虔诚的基督教徒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加重走苦路的仪式。</h3> <h1><br></h1><h3> 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圣诞大教堂位于伯利恒的马槽广场,建在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地一一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之上。2012年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留存至今最古老和保存完好的基督教堂。</h3> <h3>前往马槽广场。</h3> <h3> 伯利恒(希伯来文原意为面包之家)是以色列南部一个3万多人的小城市,由于是耶稣和大卫王的出生地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全球数百万基督教徒前来朝圣,同时还有百万游客前来观光。</h3><h3> 伯利恒位于犹太山地顶部,耶路撒冷以南,海拔680米。</h3><h3>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00年吉普赛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该地最初取名贝特拉马,公元1350年改用现名。</h3><h3> 伯利恒是往返古叙利亚和埃及的商旅驿站。在历史上曾被众多帝国所统治。</h3><h3> 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以巴隔离墙。</h3><h3> 因为伯利恒不允许以色列导游和车进入,因此我们在此都要耽误较长时间,换乘不大的巴勒斯坦旅游车和非以色列人导游。</h3> <h3>伯利恒夜景</h3><h3> 伯利恒每早5点钟开始,室外的喇叭就播放经乐,每半小时左右一次,连播三次。</h3> <h1>万国教堂</h1><h3> 教堂正面是马赛克拼画墙面,描绘的是耶稣对世界受难的假设。</h3><h3> 教堂建于1919年至1924年,由十六个国家捐资所建。每个国家的标志纂刻在雕塑(壁画)前和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h3><h3> 由于建设经费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捐款,因此被称为万国教堂。</h3> <h1>圣母安眠教堂是为纪念圣母玛利亚而建。</h1> <h1>圣墓教堂</h1><h3> 也称“复活大教堂”,是14苦路的终点,耶稣墓地,是基督教的圣地。</h3><h3> 耶稣受尽磨难,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相传,三天后耶稣复活了,并在尘世间行走了40天后才升入天国,因此耶路撒冷被基督教徒视为耶稣受难、复活的圣地和基督教会的诞生地。之后,基督教被广泛传播,并在公元三世纪古罗马帝国之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公元312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也皈依了基督教,并于次年颁布了《米兰敇令》,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公元335年,君士坦丁之母海伦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在耶稣墓地建造了圣墓大教堂,以纪念耶稣的受难与复活。</h3><h3> 因为基督教主要分为七个教派,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进行了判定,圣墓教堂内每一个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现由三个教会,六个宗派共同管理。</h3><h1> </h1><h1><br></h1> <h3>许多虔诚的基督教徒,把信物放在对着教堂大门的红色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带回家供奉起来,以求保佑。更多的人则是长跪亲吻这块传说浸透着耶稣鲜血的石板。</h3> <h3>七盏金灯台。</h3><h3> 七烛台是犹太民族最为常见的宗教标志物之一,在以色列的国徽、钱币、犹太教堂等地方都有它的身影。</h3> <h3>不知大卫城堡里陈列的这座金灯台为何是九盏?</h3> <h1>喀西马尼园</h1><h3> 喀西马尼园原耶路撒冷橄榄山下的一个橄榄园和压榨橄榄油的地方。</h3><h3> 这里是耶稣被犹大以亲吻为暗号出卖的地方。</h3> <h3> 这里曾是耶稣被捕前与其十二门徒共进晚餐的地方。</h3><h3> </h3> <h3> 用现代学者称之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意大利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达芬奇杰作《最后的晚餐》来讲述这一历史故事。</h3><h3>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祭司长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h3><h3> 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耶稣对门徒门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听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图片来自“百度”网。</h3><h3><u style=""><br></u></h3> <h3>2000多年的橄榄树。</h3> <h3> 踞特拉维夫六十公里,有一处濒临地中海的古城——凯撒利亚。</h3><h3> 公元前22年,希律王为讨好罗马皇帝,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在此建造了歌剧场、会场、旅馆、竞技场、澡堂以及神庙、市场、大灯塔等市政设施,并以凯撒命名,意为“罗马皇帝之城”。其后几经战乱和地震,建筑崩溃或沉于海底。</h3><h3> 经后人不断挖掘和逐步复原,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建筑的宏伟与精美,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h3><div><br></div><h3> </h3> <h3>凯撒利亚海港。这里曾经是鼎盛几个世纪的古代港口。</h3> <h3>好像钓鱼人在向大海跪拜。</h3> <h3>凯撒利亚古城遗存。</h3> <h3>2000年前的剧场经“现代化改造”后仍在使用。</h3> <h3>不远处还有一个“海景”剧场,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h3> <h3>仍在开发的遗址。</h3> <h3>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哈教圣殿及花园。巴哈依花园依山而建,背靠有“上帝之山”盛名的卡梅尔山麓,以金色穹顶的主建筑为中心发散,直至海滩、海港。</h3><h3> 走走、看看,很美!</h3> <h1>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一一海法。</h1><h3> 海法是以色列北部的港口城市,西濒地中海背倚卡梅尔山。是工商业中心和著名旅游胜地。</h3><h3> 海法是“美丽的海岸”之意,巴哈伊空中花园是巴哈伊教先知巴孛的安息之地,从开工到2001年收费向游人开放,断断续续达百余年。</h3><h3> 在花园顶端,可俯瞰花园全貌和海法港的地中海美丽风景。</h3> <h1>走走看看</h1> <h3>谢谢分享与点评!再见!</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