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天,一场秋雨过后,古城西安的银杏都黄了。整条路上,落满了橙黄橙黄的树叶,踩在脚下,漱漱作响。带着这份和秋天相遇的美好,深圳市学前教育的名师们来到了西部地区的教师摇篮---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大建校70多年来,秉承“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30万余人,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沐浴在这样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校园中,文化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话题。 图中的老教授王国杰,今天正是哼着我们熟悉的苏联歌曲《喀秋莎》踏入教室的。洋溢在他身上的青春活力,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所以,课后,女粉丝们不断要求合影。 王教授用自己跨越50年的两张照片作为今天讲课的开场。的确,还有什么比岁月更能包容所有文化的内涵呢?他带着我们,从陕西出发,从5000年中华文明出发,开始了一场与时空和文化的对话。 一边听课,我们一边在思考,为什么陕西师大会为我们安排一场看似和幼教专业无关的课程呢?难道仅仅因为我们身处十三朝古都西安吗?王教授的课越讲越精彩,我们终于明白,这是一场中华文明的追根朔源之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文化之根在哪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起点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秦汉周礼文化。我们常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正是炎帝和黄帝的氏族部落结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王教授通古博今的知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通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尽管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孩子,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也承载着授业传道的使命。 本质上讲,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阐释,传播就是意义的共享和生命空间的对话。在课间,名师们和王教授对话,共同探讨在幼儿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怎样融入幼儿园课程,变成孩子可理解、可输入的文化生活。大家观点一致地认为,传统文化从来没有远离,只看我们在为儿童选择课程的时候带有怎样的教育价值观。 在幼儿园,我们奉行大课程观的概念,即一日生活皆课程,那么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影响我们的24节气、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都是幼儿的课程。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王教授的讲座,有些一些不同于常人的观点。当他看到课间大家都在手机上阅读时,他说出了“上网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听讲座,听别人的讲座不如听王国杰的讲座”豪言壮语。这是一种带着文化底蕴的自信,也透着老教授独特的幽默。这个问题的抛出,也引出了我们第四组成员对于儿童与电子产品的关系的讨论,成为今天晚上(2016.10.24)我们小组“秉烛夜谈”的探讨内容之一。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经验来自于亲身体验,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所以,在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所有的教材内容都可以被虚拟现实替代的今天,我们的课程仍然需要帮助孩子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只有真心来过、看过、体验过,我们的课程才能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里,从他们内心生长出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这段话回应了今天王教授的讲课。
在一段幽远、高亢的秦腔中,老教授唱着秦腔离开了我们的教室,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他让我们思考:一个卓越的老师,是用文化演绎出来的,是用一生来书写的。 PS:在黑白的光影中,让我们记住这些面孔:深圳市教育局吴筠副局长、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马芹娣处长、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王素娟科长、旷静老师,她们都是为深圳儿童创造幸福童年的耕耘者。
出品人:2016深圳名师高级研修班第四组
组长:陈碧琴
组员:万丽珊 覃东晓 王东晓 张小玲 胡晓 王晶 王锦莉 钟金兰 叶利军 王丽 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