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通,走进教育的真实

闲客

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2016年10月12日,我来到了南通,来到了心中的教育圣地。 开幕式是精心设计的。一个短片,诗一般地告诉我们:我从哪里来,我听谁讲课。在十天时间里,一共聆听了十七个专题讲座,走访了两所学校,观摩了七节课堂教学。而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不敢眨一下眼睛,生怕错过每一秒钟的精彩。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为我们作了第一场报告。能够坐在李老师的台下静静听她的学术报告,除了深深的敬意,就是满怀的虔诚。这位老人已经七十八岁高龄,却自称自己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反思自己的语文教育历程。教师应该是思想者,应该志存高远,瞬间我的心胸开阔了起来。听着李老师讲授她的情境教学,我们陶醉其中,整个会场已经完全成了她的情境课堂了。 严清老师所作的《培养“语文人”的教育断想》的讲座,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而是能把阅读、言说、写作思维当作一种习惯,把“语文”融入自己血液的人。我们都是“语文人”。我们要享用语文生活。 “思维力”,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姜树华老师的讲座让我们警醒。关注思维力,是我今后语文课堂首先要思考的事。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为我们今后的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提供了最鲜活实用的范例。 朱自强谈了他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让我们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他质疑“工具论”的语文观,提出了“建构论”的语文观:语言是人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具体建构性、创造性的学习,发展学生个人心智的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灵性的人。他对儿童文学的解读,对绘本的解读,见解独到,给我们很深的启迪。 李庆明的《母语教育文化的重建》讲座,“以民族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很前卫。”(主持人评)他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语言与文学要分家。他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读写结合”的种种弊端,“要重建高卓的阅读文化”。慷慨激昂处,李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歌唱家一般的音乐功底。 李伟忠老师用生动的课例来诠释他的“情理课堂”的主张。 杨启亮教授也七十多岁了,他这次是专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的的关于基础教育的讲座。我们只是来“蹭”听。他的讲座让我们醍醐灌顶,知道了关于基础教育各畀不同的声音。杨老师的话深入浅出,他不仅指出了基础教育的本来应该呈现的形态,还指出了现行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一一我们可是身在其中,浑然不觉呀!更重要的是他在报告的最后,为我国基础教育指明了道路。他说他要保养好身体,活到中国教育真正雄起的那一天。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祝福。 我们走进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这所学校安静,低调,只用它深深的文化底蕴与每个参观者对话。走进它,我只想说,这是一所让人想读书的学校。这也是李吉林工作一辈子的地方。 南通市崇川学校,投资3.5亿打造的一所学校,在这里感受了姜树华老师的课堂。 作为培训者参训,还特意安排了组织培训以及培训的实施等方面的讲座。 刘昕老师漫谈式的个人专业发展报告,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她是心胸开阔的人,她是幸福的老师,这些连同那些絮絮叨叨的普通生活,一并传递给了我们。做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老师,培养出幸福开朗的普通劳动者,也许是最好的状态。 友谊地久天长! 从宾馆到教室,濠河两岸两点一线的生活结束了,我甚至来不及看一看南通白天的模样。等一天的学习结束,已经华灯初上。等我再回望,我已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