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田家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版的乱世佳人<br>作者:田家双<br> 电视剧《曹操和蔡文姬》以戏说的方式演绎了蔡文姬与曹操、左贤王、董祀之间多角而离奇的爱情故事。虽说艺术高于生活,但离谱太远,过犹不及,且无休止地纠缠于低俗的男欢女爱,既浅薄,又乏味,反不如真实的情形来得生动和富有教益。<br>  蔡文姬,集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于一身,在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居功至伟,乃彪炳史册之旷世才女也。斯人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但学而不厌,老而弥坚,编修《后汉书》,著《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郭沫若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nbsp;蔡文姬以其凄婉动人、苍凉悲壮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不尽的思索。<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家学渊源<br> 蔡文姬(177~?)名琰,字文姬。《后汉书》:“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br> 其父蔡邕(133~192),字伯喈,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识,通经史,精天文,擅数理,妙解音律,长辞章,工书法,书《熹平石经》,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跌宕有致,古朴天成,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 ,相传又自创“飞白书”。<br> 当时的文人骚客,包括曹操在内经常出入蔡府,蔡府可能类似于现在的“文化沙龙”。<br> 蔡文姬生于这样的家庭,可谓家学渊博,耳濡目染,备受艺术熏陶。蔡邕年逾不惑,方有独苗,悉心教育,自不必说,亲撰《女训》,即为佐证。由是,蔡文姬不仅精于音律,博学有才辩,书法也颇得其父神韵。<br>  在艺术殿堂上俩父女的名字是交相辉映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命途多舛<br> 蔡邕曾因弹劾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故里,亡命江湖十余载。文姬从出生开始,就随父母四处飘泊,浪迹天涯。直至她少年之时,才先后定居洛阳和长安。这一时期,生活舒适而娴雅,又是豆蔻、及笈的多梦年华,她应该是幸福的;但自从第一次婚姻之后,她的生活就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开始了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悲惨命运。<br> 正值妙龄二八,文姬嫁给了河东世族弟子卫仲道。据传,卫仲道到圉镇求学,在铁底河边初遇文姬,两人相恋并缔结姻缘。卫仲道是个有名的才子,与文姬志趣相投,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惜乎,好景不长,未及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夫亡无子”。卫家人嫌她“克夫”,难免施以脸色。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归宁于家”。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足见文姬不受世俗羁绊的鲜明性格。<br>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蔡家遭遇了一场大灾难。<br> 公元192年,王允设计诛杀董卓,天下人莫不拍手称快,惟“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三国志》)。《三国演义》的描写更为生动:“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乃侍中蔡邕也。”<br> 蔡邕何以做出如此举动?原来,董卓本为凉州豪强,自知文化浅薄,故附庸风雅,笼络文人。董卓见邕人才出众,三日之内,三晋其官,拜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侯,且“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三国志》)所以,蔡邕“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但自知罪大,请求“黥首为刑以继汉史”,然终未获准,被缢死狱中。<br> 父死后,母从死。此后,文姬孑然一身,漂泊于乱世。<br> 但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br> 公元195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引匈奴,兵犯长安,杀王允、劫献帝、奸淫抢掠。大批妇女被胡兵掳走,而被掳人群中也有蔡文姬的身影。“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蔡文姬在《悲愤诗》中曾描绘:在前往胡地的途中,“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试想,一个弱质芊芊的女子,被一群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掠去,一路上要经受多少屈辱和折磨!<br> 《后汉书》:“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br>  仅寥寥数语,湮没了黄尘古道,也掩盖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猜想……<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没于胡地<br> 传世的猜想是,匈奴兵见文姬天姿国色,将其献给左贤王,遂为王妃。我以为,未可信也。《后汉书》上只说,“没于南匈奴左贤王。”这句话理解为沦落于南匈奴左贤王部,也是说得通的。《三国演义》中也这样转述:“蔡琰,乃卫仲道之妻;后被北方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入中原。操深怜之,使人持千金入北方赎之。”并没有臆断文姬嫁给了左贤王。<br> 但“赎”这一字眼,透露出一种信息,蔡文姬在匈奴是没有人身自主权的,或仅仅是女奴而已。因为“赎”字,可用于替妓女赎身,而用于赎王妃?我不敢与闻也,王妃何等高贵体面?曹操作为政治家,正准备南下荆襄,难道不晓得安顿北方,竟以“赎”王妃的方式,冒匈奴之大不韪,辱匈奴于不堪乎?<br>  蔡文姬在诗中说:“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如此痛苦悲戚的诗句,会出自王妃笔下?一千多字的《胡笳十八拍》,情深意切,但于丈夫,却只字未提。也许正是因为那段历史太屈辱,以至于不堪回首、难于启齿,其内心是失落和痛苦的,其灵魂是孤寂和悲戚的。所以,王妃身份深可疑也。<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归去来兮<br> 《后汉书》记载,曹操遣周近为使,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赎回文姬。<br> 文姬归汉,遂成一段佳话。<br> 文姬归汉的故事发生在208年,与赤壁之战是同一年。曹操忙于筹划并荆襄、下江东,应该无暇顾及文姬。是什么原因,使其惦念文姬,甚至“慨当以慷”,不惜重金呢?<br> 电视剧《曹操和蔡文姬》乱点鸳鸯谱,说曹操早年对文姬一见倾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甚至“建铜雀台,亦因君故”,以为不找出二人的风流韵事,就无以解释曹操的金璧豪举。曹操长文姬22岁,乃父辈也,虽说爱情不受年龄限制,但曹操何许人,身边岂乏美女?文姬年逾30,徐娘半老,二嫁其夫,经大漠风尘,身心交瘁,纵有爱情因素,亦不足以令曹操萦怀。况且,在没有史料的情况下,先以暧昧的眼光来品藻此事,未免过于武断了。<br> 《后汉书》载:“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诚然,曹操举孝廉时,经常出入蔡府,与蔡邕私交甚笃,“痛其无嗣”,赎其女归来,也在情理之中。但曹操促成文姬归汉,仅仅是为尽故人之谊,亦恐不能服人。而以爱情论,俗套而已,况凭空猜测,反添亵渎之嫌。<br> 要知道,曹操文韬武略,尊重文化人,重视文化作用,兴建安文学,“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蔡文姬临水照花,才华横溢,且才名远播。金璧赎才女,体现了曹操的文化关怀,思贤若渴,唯贤是举,哪怕是女流之辈!尽管未免有“作秀”之嫌,但亦堪称文化之幸矣!<br> 其实,曹操借文姬“作秀”的可能性的确很大,何况此公擅用此法,忍关云长“过关斩将”,受祢衡“裸身之辱”,无非想赢得爱惜人才之美名。金璧易得,一才难求!<br>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蔡邕生前的许多著作和未完成的《续汉书》,在李傕之乱中,毁弃殆尽,曹操深以为憾,知文姬深得其父真传,是续写史书的最佳人选。如此“作秀”,一举多得,“慨当以慷”,有所不值吗?<br> 试想若文姬只是貌美,而才智平平,曹操还会如此慷慨吗?<br> 另外,曹操此举,也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文姬归汉”足以彰显国家之强大。<br> 蔡文姬被劫掠到胡地是痛苦不堪的,但她毕竟在此度过了12年的风雪年华,既为人妻,亦为人母。母爱与祖国,何以割舍,何以抉择?一旦抛夫别子,回归祖国,关山重重,大漠莽莽,生离便是死别,人心何堪?<br> 《悲愤诗》写道:“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人心之不忍,文字之不能,泣泪成血,有胜于此者乎?<br> 车轮辚辚,12年的生活,渐行渐远……回首关山无数,感念母子情深,文姬肝肠寸断,和着血泪,一路弹唱,“胡笳十八拍”不绝于途……<br>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br>  这是唐朝诗人李颀发出的跨越千年的呜唈之声。<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琴瑟相谐<br> 蔡文姬回到陈留故里,但残垣断壁,无处栖身。曹操怜其孤苦,安排将她嫁与典农都尉董祀,又一次改变了文姬的命运。<br> 董祀为典农都尉,负责管理屯田耕种。祀出身望族,通书史、谙音律,一表人才。但这场婚姻来自曹操的“包办”,文姬大为尴尬,并不幸福。因为此时文姬已年过三十,心力交瘁,一嫁再嫁,难免心灰意冷,且每思儿子,常发悲声。而董祀年轻有为,自视甚高,对此婚姻岂能满意?郭沫若的《蔡文姬》剧本将二人写成青梅竹马的恋人,虽清新自然,情深意浓,但人物情感却缺少了跌宕和层次,反不如真实的情形来得生动。《悲愤诗》叹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真实地反映了文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忧虑,既想努力做个好妻子,又自己瞧不起自己,郁郁寡欢,终难释怀。<br> 但最终董祀与文姬琴瑟相谐,却缘于一场生死之灾。<br> 婚后一年,董祀获罪,被判斩首。文姬闻讯,不顾嫌隙,蓬首跣足,来丞相府求情。当时曹操正大宴宾朋。闻文姬求见,兴奋地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之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文姬因求夫心切,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声泪俱下,感人至深,举座诸公,无不动容。操亦生同情之心,叹曰:“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求:“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不止。曹操念及故人之情,想到其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苟存。遂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董祀之罪。<br>  有人认为这段插曲是曹操所设之谋,虽无证据,但“曹瞒诈术深”,似不为过。此后,董祀感念妻子恩德,夫妻感情日笃。董祀辞官和文姬溯洛水而上,在蓝田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隐居。夫妻琴瑟相谐,育有一儿一女(后为司马师之妻)。一代才女有此归宿,弥足欣慰矣。<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六、传承文化<br> 若干年后,曹操狩猎经过蓝田,曾前去探视文姬。《三国演义》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观之。问于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br> 据《后汉书》记载,曹操曾问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否?”文姬答:“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虽如此,但凭记忆,还能背出四百余篇来。”曹操听后大喜过望:“既如此,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后来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并接替父亲编修《续汉书》。<br>  由此可见,蔡文姬整理了很多文化典籍。现在依然能看到的蔡邕《笔论》和《九势》,有可能就是通过文姬而流传下来的。传说钟繇学书于文姬,并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王羲之。虽不足全信,但文姬能书却是自汉以降,举世公认的,而文姬使蔡邕精绝一时的诗、书、琴等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堪称居功至伟。<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千古传唱<br>  文姬死后葬于蓝田。墓封土高7米,如今依然林木葱笼。一代又一代的守墓人在此繁衍生息,以致成为村庄了,即现西安城东南蓝田县蔡王庄。1991年此处建有蔡文姬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伟哉,文姬!旷世才女!<br> “才气英英,读胡笳吟,惊蓬坐振,沙砾自飞。”(陆时雍《诗镜总论》)除《胡笳十八拍》外,其《悲愤诗》,更被称为我国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文姬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忍受生离死别之痛,人生际遇非同寻常,《胡笳》《悲诗》千古传唱。<br> 美哉,文姬!乱世佳人!<br>  她曾在大漠深宵旷野中傲然独立,胡笳声声搅动起无尽的悲愁和苍凉;也曾在蓝田清晨竹简前伫足思索,焦尾阵阵诉说着无尽的诗情和向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她告诉人们什么是坚忍不拔,什么是“魅力女人”,什么是力量,什么是希望?<br>  同是乱世佳人,好莱坞同名电影中的那句著名的台词:“tomorrow is another day",却远不及《胡笳十八拍》来得雄浑,来得激越,来得深沉,来得壮美……</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