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源氏物语》,缩简本而已。多少年前,我读过丰译版,也藏有林译版和英文版。以往读这本书的时候,猎奇的成分居多。《源氏物语》号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小说之一,川端康成拿诺贝尔奖的时候说此书是日本文学的顶峰,更有人说不读此书,不足以从根本上了解日本民族的复杂性。但是,以上这些理由,并不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这可是一本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啊。我一介平民,日本民族的复杂性以及文学的成就,我并不是特别关心。当初让我感兴趣去读这本书的,是另一个老少咸宜的原因。
英文版《源氏物语》封面 《源氏物语》又号称是日本的《红楼梦》,尽管它比红楼梦早出来七八百年。以往看的关于《源》书的介绍,大概还是八十年代初这本书刚出版时的文字,大致是这样的,“通过描写此书主人公皇太子光源氏及相关人物的感情历史,反映了日本古代上层社会感情生活的糜烂性和复杂性“。还有人说,书中主人公源氏与众多情人的关系,也好比如日本版的《金瓶梅》。好吧,我就想看看有多糜烂。
电影《源氏物语》剧照 源氏 初次读下来的时候,感觉读得很辛苦。就一个综合感觉,乱!出场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几十人,相关人物几百人,以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目光来看,故事里的人物关系乱,人物称谓乱,人物的道德认知观点乱。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日本平安王朝的故事,一个皇子,历经四代天皇,其中发生在他身上和他周围的与感情生活相关的所有事情,也可以说是风流史吧。下面我说一说我自己的一点感触,但是,这不是书评,我一般也不大看书评,不想面面俱到地评论,我只是希望每读一本书,能有自己的观点。 《源氏物语》剧照 主要人物 乱,真乱!怎么乱呢?只举其中一个例子。铜壶帝是书中提到的第一任天皇,皇子源氏的父亲;第二任天皇朱雀帝,是源氏的哥哥;第三任天皇冷泉帝,是源氏与皇后(不是亲生母亲)的私生子。第四任今上天皇,是朱雀帝的儿子,源氏的侄子,他娶了源氏的女儿。而源氏又娶了朱雀帝的三女儿,自己的侄女。最后,这位三女儿(三公主),又生下了与源氏晚辈的私生子,所谓一代又一代的因果报应。
 无言作答心隐痛(一)
源氏之妾三公主生下了薰君,源氏察觉薰君相貌酷似柏木,深感人世无常,不由悲从中来,低声吟道:“谁人世间播松种,无言作答心隐痛。”图为源氏怀抱着诞生五十日的熏君,源氏的忧郁的表情和熏君天真无邪的幼脸,形成鲜明的对照。 书中有一个故事,源氏被“冤枉地”发配外地,原因是他睡了皇太后的妹妹陇月夜,而陇月夜是朱雀帝的妃子。注意这里的人物关系,弟弟睡了同父异母哥哥的妃子,而这个哥哥的妃子,是哥哥的亲姨!就在源氏被发配期间,他又跟情人生下了女儿明石中宫,这位女儿,日后又嫁给了自己的天皇侄子。其他人物的感情关系,更是乱得一塌糊涂。
还记得纪晓岚说过一句话吗?“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忍,其余的,大可不必忌讳。” 这句话,用来形容这本书的人物关系,恰如其分。另外,当时日本社会的夫妻关系,所谓忠诚,不是说没有婚外关系,而是指无论在外面有多少风流的事情,丈夫都能坦荡地告知妻子。
我在这里没有做道德评判的意思,上面提到的这些乱伦和复杂的情节,只不过是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之一。至于这其中联系到的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和民族性,我说不好也不想去评论。尤其是作者紫式部在描写这些事情的时候,经常是带着伤春悲秋,却也带着同情和赞美的口气来完成的。源氏在书中,是作为一个完美的形象来描写的。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皇室发生了这么多危及彼此关系的事情,整本书里却没有涉及到任何一起杀戮的事件。联想到这本书里所推崇的同时代的大唐王朝以及大唐文化,不禁令人唏嘘。唐玄宗偏宠贪色于杨贵妃,先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步步过度,才有后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
读此书得到的另外一个感觉,就是日本平安时期和唐朝文化的密切关联。这本书从内容到里面诗歌的写作书法,都深受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源氏物语》是以《长恨歌》作为参照来写的。其中细节,多得数不胜数,在这里就不说了,要讨论也只能另开章节。但看这本书的时候,时时都能感觉到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柔美的美学风范,有一种浓浓的异国文化气息始终萦绕其中,特别是其中的那种忧伤,孤独和寂寥的感觉。在现代日本作家的作品之中,仿佛也看到了这种美学的传承。例如,村上春树小说里的灵异情节,或许可以从《源氏物语》里找到根源,源氏的情人六条妃子可以灵魂出窍,下咒害了不少人。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说《千只鹤》,里面无论是从故事的内容,尤其是少公子菊治与父亲情人太田母女的关系,到弥漫整篇小说的文字叙述的风格,再到由这种风格所营造出来的微妙而唯美的气氛,处处都有着《源氏物语》的影子。看日本电影《情书》和《四月物语》等等,你也会得到这种或许是说不清道不明却是实实在在的微妙感知。由此,你可说多少看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与传承。 近十几年来,阅读这本书所花时间很多很多,原因是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关系千头万绪不容易厘清。重读也只是为了希望能够更好地掌握人物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去品味日本文学的底蕴,这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书读完了两遍,只能说大致了解了一点日本文化的源泉,结论更是不敢下了。另外,这本书里并没有提到大和民族隐忍坚狠的一面,看来还得涉猎更多的文章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答案,譬如看看《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