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江苗寨

向辉💕

七点钟的苗寨,已经醒过来,山色青濛、云雾缭绕;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的木质吊脚楼,黑瓦黄墙,凭着绿树的掩映,和云雾炊烟的弥漫,远远望去,有一种难以靠近的沉默和肃穆。但鸟的歌声落在山间田野,打破这千年古寨的一切肃静。 晨色渐渐明朗,山脚下渐渐热闹起来。早起的旅人们开始拿起相机边走边拍,镜头下是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一间栋略显沧桑的吊脚楼,渐渐由黄泛黑的木头经由昨晚夜雨的洗刷,散发古旧的潮气。晨风从廊中的马灯旁穿行而过,留下一声微颤的问候。悠长的巷道,漫不经心地从一家挨一家的房屋前经过,一直到河边。河上有桥,中间水泥,两边是木,桥上盖着木质亭子,将一切日晒雨淋挡在亭外。身着民族服饰、盘起头发戴着红花的苗族女子站在桥头,脸上是恬恬淡淡的笑容,背上背着的娃娃,伏在母亲身后,一双大眼扫描来往游人,陌生而好奇。 越来越多的旅人奔向一家家苗家餐馆,当脚步穿过木质长廊,再踏上木质阶梯,脚下是一连串儿吱呃吱呃的声响,一种叫古朴的东西回旋在旅人耳边。餐馆内多供应苗家牛肉米粉、腊肉肠、磁粑、还有苗族米酒。价格都高于外面的,不过旅人们也不计教这些,在这里,品尝正宗的苗族美食才是值得追求的。食辣食酸,是苗族人的饮食习惯,又红又尖的细长干辣椒剁得细细的,制成各种辣调剂,烫碗河粉或米线,放一把葱花、几片牛肉,浇上汤再洒一层辣子,一拌,搁你面前,没有谁会犹豫片刻,端起来吃一筷子:辣;再来一筷子:香辣。此后,你停不下筷子,一口气吃完,余味绵绵。 在饭馆吃饭,不是吃完才买单,往往是饭菜刚上桌,人还没坐定,老板立马就叫你给钱。商业化给这个古朴宁静的原生态村寨披上了现代化外衣。不仅是餐馆,旅店、手工服饰、特产等所有随旅游业应运而生的商业存在,已布遍大街小巷,山上山下。而在这里不少地方,我们也看见“旅游扶贫”的大标语。自给自足的单一生存模式无可避免地将千年苗寨久久困在大山中,打开山门,迎接游客才是苗人走向致富的正道。只是,商品经济浪潮对大山的冲击,无疑会令一些曾经流传千年、百年的东西渐渐失落,比如古老的传统——喊寨。在那久远的年代里,为防止火灾,每天有人敲着铜锣,走街串巷,扯着嗓子警示各家各户防火灭火,这样的警示每天两次。现如今,喊寨已被高音喇叭、摄像头取代,现在的大街小巷,再也看不见人们敲打铜锣走街串巷,路上遇上谁打个招呼问声好,口渴了随便钻进某个吊脚楼讨碗水喝…… 走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古镇,青山绿水、稻田水车,鸭群小径,一切依旧,就像数百年前的一派宁静与有序。变了的,是世道人心。同游人们讨价还价,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所流露出的精明和焦虑,真的是很久以前这个千户苗寨的真实面目么? 然而,有些东西是不会变,也不能变的。当暮色四起,璀璨灯火将苗寨装点得光华美丽,原汁原味的苗族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身着苗族百褶裙、头戴银冠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巾、手捧芦笙的小伙儿们迈着祖祖辈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步调,哼唱着祖祖辈辈们唱过了的苗语歌曲,在这苍老的大山和古旧的寨子中,你恍若回到数十年、百年前,那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一边用歌舞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恰如今天的情形。 除了歌舞,他们的语言、纺织品、民族服饰、某些习俗等,在现代商品生存模式中,依然以一种古老的方式存在着。这是他们的民族之本,倾注了数辈苗人的心血与期待,一旦它们也消失了,纵然有青山古老、村寨旧朴,这里就再也不是旅人们为之跋山涉水而来的千户苗寨,也不是旅人们能将心灵安放的诗与远方。 旅游业带动了这里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经历旅游与商业洗刷的苗寨人们,还将走上一条保持其特色、守住其本的文化创新之路,那样,苗寨才是真正的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