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写在2022年5月2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七年前的5月2日,在徒步墨脱的起点,林芝派镇的兄弟客栈,我,小树,海风,SJ,老谭五人有幸结识,从而在墨脱路上发生了永生难忘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就在昨天,已调往外地的海风回金昌了,中午她风风火火的去影院看《珠峰队长》,可惜我因事没能陪同;</b></p><p class="ql-block"><b>傍晚,久不联系的小树从杭州发来消息,晚上观映;</b></p><p class="ql-block"><b>而困在上海的SJ正因不能观映而遗憾;</b></p><p class="ql-block"><b>只有老谭大哥自由自在,天马行空。</b></p> <p class="ql-block"><b>七年前,我们因墨脱而聚,今天,我们又因《珠峰队长》而彼此万里相联,缘分和命运谁又能说得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惟愿彼此安好,把记忆珍藏在永远的墨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2年5月2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为七年前的原文</b></p> <h3><font color="#010101">墨脱,在藏文中意为“隐秘的莲花”,是西藏最具神秘性的地方之一。<br>墨脱县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高达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降到南部仅数百米。<br>由于处在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断,加之气候潮湿多雨,使得这里成为全国唯一不通汽车的县,这也使徒步穿越线路更加具有神秘色彩,还有那终年积雪的多雄拉山,延绵的热带雨林,让人终身难忘的蚂蟥区,万分惊险的老虎嘴,最后一天30多公里处的绝望坡……<br>2015年5月,带着对这朵隐秘莲花的向往,我走进了墨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5年5月3日至6日,共四天三夜,从林芝派镇—拉格—汗密—背崩—墨脱,行程共128公里,成功完成墨脱徒步穿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兄弟客栈,徒步墨脱的集散地,每年“五一”之后,全国各地驴友纷纷来此汇集。2015年5月2日上午,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颠簸,终于到达徒步起点派镇,放下背包,赶紧到边防派出所办理手续,据说派出所每天只有半天时间办理边防手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栈里面挂满大大小小的合影。我们的合影在SJ的手机里,可惜损坏了,这是SJ后来告诉我的。</font></h3> <p class="ql-block">三年后失而复得的照片,重新贴上。</p> <h3><font color="#010101">各地俱乐部的旗帜。<br>我也把金昌俱乐部的旗子挂了上去,墨脱即将印上金昌人的足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兄弟客栈卫生间的励志名言,和神回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栈墙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签名,这是主人允许的。好不容易在卫生间外墙找个空档,咱也高调一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雅鲁藏布江,对岸就是派镇。<br>由于没赶上2号早上开往松林口的大板车,只好等待半晚,坐第二天的车。<br>闲来无事,沿着雅鲁藏布江走走,运气好的话,可以远眺到南迦巴瓦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南迦巴瓦峰羞羞答答,露出一丝真容。<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到客栈,在木制露台上遇见许多驴友,其中就有重庆老谭,杭州小树几个。大家彼此交流信息,很快就熟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客栈露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晚上老板娘何姐安排晚餐,老谭,SJ,小树,海风,我五个人一桌,又是一番神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徒步第一天(5月3日)。<br><br><br>临晨四点出发,先得乘大板车抵达松林口。天气不好,黑乎乎的云遮雾罩。坑坑洼洼走了一个多小时,松林口到了,依然什么都看不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海风因为高反,上山一开始就返回客栈,赶紧用电话通知客栈何姐接应一下,在信号盲区到来之前,得到海风平安返回的信息,总算放下心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一天进山的有四个商业队,我们不近不远的尾随着。<br>天气没有好转的迹象,天开始大亮了,能见度依旧很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然而,徒步墨脱是所有驴友的梦想,除非身体原因,没有人会轻言放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常常会问自己,你为梦想努力过一次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这已经是开山第三天,上山的积雪任然很厚,行走非常吃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途中休息,小树他们在后面有一段距离,用手机自拍一张,只是小米3太不给力,时不时关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脱下手套,再来一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快到垭口时,雪雾又弥漫开来,能见度更低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先行到达垭口。修整一下,大炮也排不上用场,低温下相机无法正常工作,悲剧。<br>天气恶劣,狠狠心拿出来比划两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谭也勉强登上了4000米的垭口,只是自制雪套已经不见踪影,身上薄薄的雨衣,能否抵挡多雄拉山的严寒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重要的保暖帽子也没有,老谭该不是要挑战低温极限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黑衣为杭州小树,旁边蓝衣为四川SJ。</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垭口上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了垭口就该下山了,积雪陡然加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风雪弥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多雄拉山的严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山过程中,老谭走在最后面,在距离拉格四公里多的地方迷路了。经救援,在半夜才到达拉格。(下文有搜救过程的详细记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天,成功翻越4221米多雄拉雪山,上山积雪没膝,过垭口雪愈米厚,沿途遭遇大小雪崩十余次,生不如死。原先预计行程20公里,因搜救老谭,多走12公里,到达拉格宿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徒步第二天(5月4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谭由于身体原因,留在拉格休养。今天上路的只有SJ,小树和我三人,商业队战线拉得比较长,这样我们根本不担心迷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从拉格一出发,身体就有点不舒服,半晚上的折腾,体力消耗太大。坐下来喝点热水,前面断断续续开始进入蚂蝗区,尽量不停下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热带雨林,也有了简易的木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快到汗密了,来一张做个纪念,只是身边草丛树枝上蚂蟥蠢蠢欲动,不敢久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到汗密摘下手套才发现,左手还是被蚂蟥亲了一口。三人中今天只有我中彩,小树和SJ安然无恙,小树乐得哈哈直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拉格至汗密,顶着中雨在热带雨林穿行28公里,因为老谭的原因,昨晚多走12公里,到汗密扎营几近虚脱。这一天,初次遭遇蚂蟥,墨脱路上,我流过汗,也流过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徒步第三天(5月5日)。<br><br><br>汗密至背崩需要32公里,一路都是雨,手机也懒得拿出来拍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天天是绿色,心里对绿色也有些过敏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木参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汗密出来到背崩,要经过二十公里长的蚂蝗区,不想让蚂蟥光顾,一路上不能休息。只有桥上蚂蟥很少,相对比较安全,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对我来说,自拍真的很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虎嘴,墨脱最难走的路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终于冲出蚂蝗区,在瀑布边洗漱一番,前面就是解放大桥,边防军会在此检查所有人的边防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汗密至背崩32公里,这是最漫长的一天。依然在雨中穿行热带雨林,途径近20公里蚂蟥区,过塌方区,老虎嘴,接受边防军检查。<br>这一天,SJ的鬓角,小树的腰部相继被蚂蟥袭击,万幸蚂蟥没再骚扰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树蒙受蚂蟥骚扰,留下的斑斑血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天宿于背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徒步第四天(5月6日)。<br><br><br>今日将徒步36公里,抵达终点墨脱。<br><br><br>从背崩出发,同行的商业队均选择乘车前往墨脱。我自己是要徒步到墨脱的,小树和SJ也是此意,今天一路上只有我们三个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旁边就是雅鲁藏布江,路还遥远,不及欣赏美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巡山工老蔡陪我们走了一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酷热,有点中暑感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绝望之时,拯救我们的路边水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攀越绝望坡,用时将近三个小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天在酷热中徒步36公里,在绝望前终于抵达墨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假期所限,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要坐车赶回拉萨,晚饭和小树一起享受了美味的墨脱石锅鸡,不得不匆匆话别。<br>SJ由于第二天临晨要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拍照,早早就回客栈休息,最终没机会说再见。<br>不过回想起四天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也没什么遗憾的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墨脱,我会怀念你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谭大哥的康复照,在心里面他已经是亲人了。<br><br><br>老谭,一路走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附:《生死墨脱夜---多雄拉山搜救老谭纪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r> 当我和杭州小树两个人从拉格营地步行六公里,返回雪崩区下方找到老谭时,他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额头和双手冰冷,说话语无伦次,但张嘴就喊出了我的名字,我知道他在风雪中,一个人苦苦挣扎了五个小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我这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身上。<br> 看到老谭糟糕的样子,我的心里一沉,老谭还能在雪地里,坚持走到四公里外的拉格吗?<br> 老谭,53岁,只知道他来自重庆。一天前在林芝派镇的兄弟客栈,第一次遇见老谭,身着西装羊毛衫,脚穿矮帮登山鞋,当我听说他也要穿越墨脱时有点不敢相信,并劝他一定要备好装备,老谭没吭声,似乎早有盘算。<br>除了四个商业队近30人,就剩五个人没向导独自走墨脱。因此,兄弟客栈的老板何姐把我们安排在一个桌吃晚饭,五个人分别是重庆老谭,53岁,无任何登雪山经验,自称走过珠峰大本营;S.J.来自四川的白领,自称在雪地扎过营;杭州小树,26岁,新驴,临时学习登山杖及雪套使用方法;海风,攀登过马牙雪山;金昌车夫,野驴一头。<br> 所以,大家彼此都是萍水相逢,一餐之缘而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第二天,也就是5月3日,早上四点坐大板车到五点松林口,天空阴沉沉地,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半个小时后,雨夹雪洋洋洒洒。海风今天状态非常不好,似乎有高反症状,只好劝退返回兄弟客栈,剩余四人紧跟着商业队趁着夜色和雨雪一路攀缘而上。<br> 天亮之后,当我看到老谭依然身着西装羊毛衫,身披一件雨衣,腿上是用塑料袋和胶带纸做成的简易雪套,手上一双普通棉线手套,头上没带保暖帽,着实吃了一惊。此时已经完全进入雪线,雪已经能没过膝盖,能见度不足二十米,我感觉老谭这身打扮一定会出大事,所以劝老谭放弃。老谭毅然决然的样子,根本不听劝。<br>小树,SJ和我因为不认识路,所以一路上紧紧跟随第一个商业队。老谭远远的拉在队伍的最后面,还在迷雾和风雪中奋力前行。四个小时后所有队员均达到垭口,老谭最后也挣扎了上来。<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令人沮丧的是,下山的积雪更厚,大部分地方都超过一米深,老谭已经冻得说不出话了,SJ把她的加厚魔巾借给了老谭。大家时而步行时而滑行鱼贯而下,没多长时间,老谭就在下降中丢了自己的单杖。<br> 没有登山杖,在这么深的雪中行走将是不可想象的,我只好把我自己的双杖让出一根给老谭。接近下午14点,经过四个小时队伍还没完全下到坡底,但离U字型的山谷已经很近了,从山谷底部出去约七公里就是今晚的宿营地。<br> 然而,更危险的事又来了,随着中午气温的升高,山谷四周的雪峰上的积雪开始慢慢往下崩落,一次又一次,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大小雪崩连续开始了,哄隆隆甚是吓人。安全起见,一路狂奔,快速通过雪崩区,大约十七点,我和最早一批人员一起到达拉格营地。<br> S.J.和小树,老谭和后面的三个商业队一起,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br>跟客栈老板旺久订好了我们四人的床位和晚饭,每人150元,含住宿,一晚饭,一早饭,费用各交各的。人已经累得不能动弹了,这么厚的积雪消耗了所有的能量。强忍着将湿透了的衣服和鞋子围烤在火堆,豪饮两罐红牛,每罐20元,爽得有点肉疼,腐败的代价啊。<br> 半个小时后,S.J.和小树跟着一个商业队一起到了。老板旺久的饭菜也已做好,老谭依然不见人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还有两个商业队没有到达,我们三人对老谭的估计依旧乐观,认为只是晚点到拉格,至少会跟着最后一批。于是我们开始先用餐(其余人都属于商业队,住宿,吃饭均提前预约好的)。小树是个小伙子,身材虽不高大,但相当壮实,饭量好,一口气虎吞五碗米饭,眼看饭盆见底了,看得我和S.J.目瞪口呆。我吃了两碗饭,就着三个菜,倒也吃得香甜。<br>拉格,只开着两个客栈,另有两个,因为还没有到旺季,主人还没进山营业。所有的房子都是用木料搭成主框架,再用木板隔成一个个的小房间。旺久在住屋的旁边另搭建一间,中间放置一个大火炉子,劈柴烧得房子暖洋洋的。吃过饭,大家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炉房烤火烤衣服,十几个人围坐一起,开始吹牛。<br>我的鞋子,帽子,袜子,护膝,雪套,手套完全湿透了,好在到达客栈早,抢占了有利地形。<br>吹牛之间,时间已过十八点半,小树和S.J.深色凝重的跑来说,最后一个商业队也到了,老谭却还没到,只是他的背包让别人背回来了。<br>十九点钟了,老谭依然没到拉格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两个客栈。让我吃惊的是,大家对老谭的生或死无任何反应,依然忙活着自己的事,谈笑着彼此的户外经历。只有小树,S.J.和我依然担心着老谭,尽管彼此萍水相逢,但那也是一条人命而非蝼蚁。<br>旺久的脖子干农活受伤了,还有要照应这么多住客,不能搜救老谭。事态严重,八点天黑之前不能找到老谭,就他身上的装备结果可想而知。<br>小树和SJ建议我们三人去找老谭,我没有立刻回答。一个人在脑海里像过筛子一样回忆,拉格至雪崩区的整个路线,其中有几个危险点,有几座木桥,来回的距离等。总之,我得评估搜救人员的安全系数,其他两人毫无户外生存经历,更不用谈救援什么水平了。<br><br>屋外依然零星的飘着雨夹雪,来回大约十二公里,其中还要穿过两公里长的原始森林,爬两个雪坡,虽是缓坡,但临近天黑,还是有安全隐患的。但是只要组织得当,安全返回还是有保障,只是搜救人员太少,就算找到,也救不下来。我用眼神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希望还能有人加入搜救,从他们躲躲闪闪的目光中,我看懂了。<br>不能再犹豫了,今晚不去搜救,老谭肯定挂了。我对三人做了分工:小树准备带足热水和高热量食品;我负责访问最后和老谭分手的人,尽快可能多的了解老谭的情况我俩有事也有照应失踪地点(他俩我怕问的不仔细);SJ负责筹措安全器具。<br>十九点十分,所有都准备停当。由我和小树进山搜救,S.J.留守拉格,万一我和小树也出问题了,也有个照应,约定好如二十三点还没返回,即组织人员支援并报警。<br>冲锋衣还没烤干,湿漉漉的,因为一路从山上滑雪而下,一直没来得及换下的衬裤也能拧出水来,裹在腿上异常难过,抓绒帽将就戴上S.J.的,森林里是雪水,考虑再三,向老板旺久借了长筒胶靴。我自己除了头灯,还带上了备用强光手电,还在旺久的房子后面,找了一根三米长的绳子,以备不时之需。<br>忘了交代一件事情,在垭口上搽拭眼镜时,因为气温低的原因,我的眼镜架断了,一路下山就没戴近视镜,夜晚的视力对我是一个考验。<br>雨雪还在稀稀拉拉的下着,能见度还好,再有个把小时天就会完全黑下来,我和小树出发了。<br>出了拉格,往多雄拉雪山方向去,先得穿过约两公里的原始森林。森林里就一条小道,下雨时又是排洪水道。尽管吃过了晚饭,又是轻装上阵,但由于一整天的消耗,腿脚还是疲惫不堪。趁着这个时候,给小树讲了点夜晚雪地户外的简单常识,以及强调了此次搜救的底线和纪律。小伙子是个热心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唯一欠缺的是经验,而只有我自己清楚,我也只是户外活动的一个新兵呢,我暗暗下决心,无论是否救得了老谭,我必须把小树安全带回拉格,这是一个冒险,我在前行的步履中心里矛盾重重。好在已经对前前后后都筹划很仔细,可以说上了安全锁。<br>这片森林已在海拔三千米以下,没有积雪,无法留下脚印。按照计划,每隔几十米,我会用登山杖打断路旁的小树枝,做好标记,以防迷路,后来返回时发现这条路很好辨认,标记没有用上。<br>快速通过了森林,进入积雪区。下午走过的留下的脚印非常明显,雪也停了,一切似乎都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r>我和小树一边注意两边的蛛丝马迹,一边轮流呼唤“老谭,老谭”,同时记下路旁容易被辨认的标志物。搜寻了大概四公里多,到了瀑布桥边,依然不见老谭踪影,这里是我最初设置的最远距离,过了桥就该上山了,危险性将陡然增大。按照设想,我和小树就该从这里返回了。<br>当我提出返回的要求后,小树只是对我说,“车夫哥,再走一段吧,如果我俩再不找老谭,他肯定挺不过今晚,估计真就挂了”,为了不留遗憾,加上白天对这段线路的记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我觉得应该满足小树的这个愿望,于是,我俩吃力的爬上了这个五十米高的雪坡,坡顶依然不见老谭。<br>按照目前的情况,我断定老谭已经凶多吉少,他离开大家的视线已经超过四个多小时,身上衣服肯定湿透了,因为下山时我的冲锋衣也湿了。再加上他的背包也被别人好心背走(但这好心很可能加速老谭的命运,因为老谭因此完全失去了补给的可能,只有等死了),失温随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那将是灭顶之灾,一旦完全失温,即使找到了他,我们也回天无力。<br>爬上雪坡,眼前是一个广阔的大平台,由此再上一个平台就是雪崩区了,那是禁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最多十分钟将完全天黑,我的视力更差了,我要求小树以我为圆心,在周围各个雪窝里搜找,不能离开我的视力范围,有几次看到倒在雪地上的黑影,都是树干而已。<br>天终于黑了下来,我俩也精疲力尽,趁着天气没有变化,必须马上返回。点亮头灯,并且打开了强光手电,返程依然要从平台到下雪坡,我们找得更仔细了,每一个雪坑都不放过。每隔二十米呼叫一次老谭,可惜仍旧没有任何回答。<br>因为没找到老谭,在失望中感觉脚步更沉重了。真希望老谭此刻已经自己回到拉格,就算我们白跑一趟也无所谓了。<br>老谭,对不起,请原谅我们的放弃,我们尽力了,尽管很微薄,原本是要找到你的。<br>和小树的搜救搭档可以说是最佳:小树年轻,激情四射,无所畏惧;而我是理性有余,激情不足。两厢中和,应该是理性有余,激情不减。老谭,你在哪里?<br>下了雪坡,小心翼翼地跨过瀑布桥,终于离开了危险地带。转过一个小山脚,我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微弱的一丝灯光在晃动。小树判断拉格有人来接我们了,我说,接我们的话应该不止一个灯,很可能就是老谭。<br>“老谭,是老谭吗?”<br>我和小树边喊,边一溜小跑。<br>“车夫,车夫。”<br>老谭的声音很微弱,但很清晰。<br>天呐,真是老谭。<br>依然那身破西装裹着雨披,老谭已经独自在雪地里承受了五个小时。虽然精神稍有点恍惚,双手和额头冰冷,所幸还能做简单的交流。<br><br>我先简单询问了老谭是否受伤,以及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谭说他没受伤,现在只是冷和累。我示意小树将热水递给老谭,喝了大半瓶热水,老谭状态明显好了起来。老谭说胃不舒服吃不下东西,但在我们的坚持下吃了两块巧克力。<br>我摘下了自己头上的棉帽,戴给了老谭,并匀给他一只手套(他的线手套已经湿透,扔在半路上了)。但我仍然因为疏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差点踉成大祸,稍后将会谈及。<br>老谭找到了,但怎么回去又犯了难,让小树回去报信路上不放心,毕竟四公里的路程,不能再找不到他;我回去吧,怕小树照顾不了老谭,老谭再出现什么意外。何况就算来了人营救老谭也是三个小时后的事了,因为报信和来人来去八公里,再加上运送老谭还得四公里。看老谭的身体状况,随时有完全失温的危险。<br>最好的办法是让老谭自己走出去,四公里路程慢一点也就一个多小时,另外通过走路,老谭也可以维持自己的体温,降低失温风险。但是老谭能自己走出去吗?<br>“老谭,你现在不要紧张了,已经安全,这离拉格很近,转几个弯就能看到客栈的灯光,你得打起精神来”我只能这样对他说。<br>“嗯,嗯,我坚持得住,就是太累了”这是老谭的回答。<br>“现在,你做两件简单的事就行”<br>“不能睡觉,坚持走”<br>“我试试看”这是老谭的表态。<br>说这话时,我们已经上路了,小树在前边带路,我在后面随时观察老谭动向,老谭居中,成一字队形。<br>“老谭,还不能松劲,能不能走出去,完全靠你自个,你得自己救自己”。<br>为了防止老谭走路时睡着,我有意问他遇险的情况,老谭断断续续的说出了遇险经过。<br>老谭因为装备的原因,抵御不了垭口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低气温掠走了老谭大量的体能。在下山过程,一度勉力支撑,丢了登山杖让他陷入更大困境,好在半山腰临时拿走了我一根。在雪崩区,老谭陷进齐腰深的积雪里,在恐慌中连呼救命,不远处走在最后的商业队把他挖了出来。看到老谭疲惫的样子,好心的领队替他背上了背包,但这好心也让老谭陷入了绝境,这是后话。老谭跟着商业队慢慢出山,因为在雪崩区,商业队越走越快,快速通过这个危险地带,可能以为老谭跟着雪中的脚印也不会迷路吧。慢慢地老谭离队伍越来越远,直至看不到人影。更要命的是,在老谭陷入的雪堆中,留下了老谭的左脚鞋,恐慌中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丢了一只鞋,当他发现一只鞋不见了时,已离开现场太远,已无法找回了。<br>这时候,已是下午十六点多了,在四周白茫茫的雪地里,老谭精神紧张是必然的。按照他的说法,我推测这时老谭犯了第一个错误,按理说,雪地里过去了三十多人的队伍,脚印是很好辨认的,但鬼使神差,或许是紧张失去了判断,或许他压根没有雪地行走的经验。老谭沿着脚印较少的路摸索前行前行,后来老谭说,有次他甚至跟着一串稀疏的脚印,走到了河边,因为没了脚印,又原路返回。无法正确判断足印,注定了老谭迷路的必然。<br>从老谭迷路到我们找到他的地方,正常行进需要40分钟,考虑到老谭身体状况,又只有一只鞋子的不利因素,推测他可能花费了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在下午十八点左右,老谭已经到了距离拉格四公里的位置。如果这时有正确判断,沿着脚印最多的一条路走,就能走到拉格。<br>然而,老谭做出第二个错误的选择,因为失去了判断线路的能力,再加上体力达到了极限,天上还飘着雪花。老谭最终离开了道路,在附近找了个石洞休息了下来,等待救援。<br>同时,老谭犯了第三个错误,没能在离开的道路上做上标记,以至于我和小树进山时没有在他附近进行搜索。<br>老谭在山洞中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他点燃了SJ借给他的羊毛魔巾,我不知道,老谭点燃的一刹那,是否和童话里的小女孩擦亮火柴棍一样,充满对温暖和烤鹅的期待。总之,没有了背包和给养,老谭马上从死缓变了死刑,随时的失温就是那颗行刑的子弹。<br>老谭说,他在山洞里想了很多,也准备了最坏的结果,他唯一念念不忘的就是不能亲手把登山杖还给我,以及烧掉的SJ的围脖。他说,冥冥中,我一直认为会有人来救他。<br>晚上快二十一点时,老谭决定最后碰一次运气。出了山洞,看看能不能碰到附近找马的牧民,没想到一下子碰到我俩返回。<br>老谭一开始并没有提到丢鞋子的事,当然在黑夜里我和小树也没注意到,白天留下的脚印在头灯的照射下很清晰,路很好认。行进了大概二十分钟,老谭明显脚步踉跄起来。于是开始一人搀扶,一人领路,两三百米轮流交换。一路上老谭最多的话就是,“车夫,还有多远啊”,“转过弯,穿过树林老谭就能看到灯光了”其实离得还很远,每次都这样敷衍,老家伙似乎也没起疑心。<br>三人中小树个子最高,老谭次之,我最矮。因此搀扶老谭我相对吃力些,怕他睡着,又不敢用肩膀扛着,只能半踮着脚搀着,苦不堪言。渐渐的,我和老谭分不清谁搀着谁了,反正是一起东倒,一起西歪,我也快坚持不住了。按照推算,应该还剩一公里的路程,树林也走了快一半,正迷茫间,一转弯。<br>一缕灯光远远的透过树梢,终于看到了拉格。<br><br>老谭的身体越来越重,随时都有摔倒在地的可能。老谭提议歇一会,我和小树使劲架住他,不让他坐下来,我知道,这会儿一旦坐到地上,老谭很可能再没力气站起来。我使劲的骂老谭,“还有十几分钟可不能装孙子装死猪”,“坚持啊,老谭,只有你才能救自己”。老谭说,我实在没有力气了,一只鞋在山里面就丢掉了,我就歇一会儿。拿头灯一照,只见他左脚上只套着半只袜子,前脚掌完全裸露在外面,身边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可以保护老谭的脚,只有继续走下去。我的鼻子一泛酸,眼眶里热热的就涌出来了。老谭示意可以继续坚持走,这就是老谭。<br>我和小树左右搀扶着老谭,前面几百米已经没了积雪,是碎石路,我穿着雨靴也感觉咯脚,不知怎么的,老谭一声不吭,或许他的脚早已麻木了吧,或许他强忍着剧痛。<br>最后一百米,我是和老谭大声数着数走完的,小树已经跑步到客栈准备姜汤和炉火了。<br>二十二点半前,老谭终于得救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谭因为自己对雪山的轻慢遭到了惩罚,又因为自己惊人的毅力,不言放弃的信念获得了救赎,最终,他拯救了自己;小树具有的仁爱之心,阳光和激情,感染着周围的人,他的这份美德将会送进入他新的高度;我只是花了一点力气,干了举手之劳的事情。<br>S.J.和小树去安顿老谭,我在火堆旁烤着湿漉漉的衣服,直到二十三点半。第二天从拉格的到汗密将是二十八公里热带雨林穿行,我还能坚持明天的行程吗,心里没底。<br>一夜无梦,睡得香甜。<br>第二天一早到老谭床前,看他气色还不错,疲乏之外,头疼的是左脚仍无什么知觉。嘱咐老谭留在客栈休养几天,再定行程。包里一双39高帮军靴,准备徒步完墨脱后送给当地老乡。一问老谭正好穿,一并留给老谭了。艾玛,老谭又占了我便宜。<br>临走,老谭非要留下联系方式,找个话题敷衍过去了,哈哈,个人隐私,无可奉告。<br>以后几天只剩S.J.,小树和我三人了。当我们穿过拉格至汗密的热带雨林时,当我们跨过汗密至背崩的解放大桥时,当我们爬上背崩至墨脱的绝望坡顶时,每每提起老谭,都会禁不住开怀大笑。而我和小树每次都会捂着肚子笑得岔过气去,这种笑声依稀在我三十多年前曾有过。有时也会想,老谭这会在哪段路上,回家了吗,还好吗?<br>从5月3日徒步开始,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共有三十多人,到5月6日墨脱终点,只有小树,S.J.和我三人完成了派镇--拉格--汗密--背崩--墨脱全部线路,其余的商业队到背崩后均放弃徒步而选择坐车到墨脱。<br>5月6日下午六点阵雨中到达墨脱,5月7日早六点半离开墨脱,中间一晚住青旅,由于墨脱不通电,家家自备发电,大街上街灯均不亮,黑黢黢地也无啥看头。墨脱是个啥样还正不知道,看来墨脱之行对我来说只是“墨”字而已。<br>曾经无数次幻想到了墨脱,自当独立空山,静听莲开,可这朵隐秘的莲花始终与我无缘。或许,在多雄拉雪山之夜,与老谭的那段缘分,就是我的心蓮静开吧!<br><br>后记<br>5月9日夜,陌电呼入,接之,奇人老谭也。此公拉格休息一日,即随后续进山者步行至汗密,汗密又修整二日,随即步行至背崩,九日乘车越墨脱直指波密。身况均好,唯左足依然红肿不消。问及何以知晓电话,答曰,派镇兄弟客栈一电求之。<br>之后,老谭相约渝城相会,对曰:若有缘,或得见。乃一笑挂之,返金矣。。<br>(全文完)</font></h3> <h3>以下为QQ空间跟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