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摄影:穿行在莫斯科地铁站一一新疆摄影家《2016金秋俄罗斯摄影采风团》记行之七

李向东

<h1><font color="#010101">  9月30日是我们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天气依然阴雨绵绵。吃过早餐后,我们改变行程乘车前往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从这里拍摄莫斯科几座最具代表性的地铁站。<br> “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地铁入口处立着诗人的雕像,目光深邃。<br>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著名的俄国诗人、无产阶级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他被公认为那个时代一切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代言人。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创作了气势磅礴的著名长诗《好》。以史诗的形式,描写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展望社会主义苏维埃祖国的美好前景。从一个未来派诗人转变为无产阶级歌手,一方面招来了未来派的攻击,另一方面也受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再加上爱情的失意,内心十分痛苦,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悲愤的自杀了,终年只有37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还是世界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轨道系统(第一是纽约)。我们在拍摄地铁站时,直面川流不息的人群,差不多每隔1分钟就有一趟地铁进站,人们上下车秩序井然,人群很快就能疏散完。<br> 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其建设工程耗时仅3年,一期工程建了两条线。第一条线路从索科尔尼基公园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广场,共13站,长11.6公里。后来又建成3条、4条线,到1943年5条线全部通车,40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穿起来的环线地铁。1962年,世界上最早的行车自动化系统在莫斯科地铁试用。 <br> 如今,莫斯科地铁全长220多公里,其布局与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9条线,包括8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全长300公里,有150个站台,4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有5000多节车厢。地铁每天平均开8500多次列车,担负全市客运量的45%,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速度很快,时速最高达90公里。地下铁道考虑了战时的防护要求,可供400余万居民掩蔽之用。<br>  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各有其独特风格,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颜六色的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镶嵌,除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照明灯具也十分别致,如同富丽堂皇的宫殿,享有“地下艺术殿堂”之美称。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早建成的车站其名为卡冈诺维奇。<br>  莫斯科地铁各个地铁站以民族特色、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地铁站。这些地铁站,例如革命广场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共青团车站,里面金碧辉煌如同沙皇宫殿。还有些是以著名文学家为主题,配上各种人物的雕塑和历史题材的浮雕画面。另外,不少地铁站也以俄国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的建筑风格被归入当时的“斯大林式新古典主义”。大厅两侧的每座大理石拱门都镶着不锈钢。一盏盏照明灯围成圆形,嵌在穹顶。地面中央的红色大理石“通道”,犹若一条红地毯,仿佛在欢迎每位乘客。地铁站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花板:千万别以为只是灯饰围成圆形这么简单,其实每个圆圈里面都另有风光。天花板的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展上获得大奖。</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进入第一个地铁站开始时是可以用三脚架拍摄的,但随着人流的不断加大,马上就有工作人员出来禁止,原因怕影响人员迅速疏散。我们只好收起脚架,后面几个站,我只好提高感光度、开大光圈手持拍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地铁站的尽头和中转走廊两边,镶嵌着苏联名画家杰伊涅卡的马赛克壁画,共有31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设计方案于1938年在纽约国际展上获得大奖,使“马雅可夫斯基”站成为世界级的地铁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该地铁站二层的中转行人走廊</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为什么运输交通的地铁站要建的这么华丽?只要了解一点沙皇历史便会理解。当年沙皇把国内所有资源都用在了皇室,所以才有了奢华至极的冬宫、夏宫、叶卡杰琳娜宫等等。而前苏联领导人希望宫殿不仅是皇室的礼遇,广大无产阶级也应该享受同等的权利,所以要把无产阶级上下班乘坐的交通工具变成地下宫殿。还有一个原因是战时的苏维埃认为,包括舞蹈、音乐、诗歌、地铁建筑等在内的艺术,可以鼓舞人心、增强大家战胜法西斯的信心,所以才有了如今这么多富丽堂皇的地铁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中转走廊出口处的工农赤卫队雕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莫斯科地铁5号线共青团地铁站在科尔特瑟瓦雅地铁线以及莫斯科整个地铁系统中最有名气,它也是莫斯科的标志,部分原因是它处于莫斯科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共青团广场,这个地铁站是到莫斯科和俄罗斯其它地区的枢纽,它的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史,激发民族的荣誉感,使人们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共青团地铁站于1952年1月30日建成,是环线第二级的一部分。<br>  精美的大理石柱面,典雅的吊灯,以及站台顶部那些代表着建筑者精湛技艺的马赛克镶嵌画,大量的社会主义绘画,让人仿佛回到苏维埃年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地铁站尽头的列宁半身雕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从地下二层换乘站坐电梯可直达革命广场站</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莫斯科地下铁道系统是以十月革命后挖掘的防空洞为基本模式构筑而成的,因而它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br>  卫国战争时期,莫斯科地铁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大量莫斯科市民在地铁隧道里躲过了战争灾难。<br>  莫斯科早期建成的地铁站,宛如一座座地下艺术宫殿,其气魄之宏大、造型之华丽在世界上是少见的。每个站都经过建筑师和艺术家精心设计,铺以大理石的墙面和地面。</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美轮美奂的莫斯科地铁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站,早已成为了到莫斯科不可不看的景点。相比较而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使用效率世界第二”等等这些头衔,都比不过“地下的艺术殿堂”这个美誉更吸引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与红场只隔一条街道的革命广场地铁站,建于1938年,是早期建设的地铁站之一,其特点就像其名称一样仍保留着浓郁的苏维埃历史印记,它的候车大厅就像一座博物馆,大厅和走廊间每一个门洞两侧壁槽内放着青铜制人物雕像:工人、农民、士兵、游击队员、水手、空军飞行员、抱着婴儿的母亲等共76个群众形象,都是卫国战争时期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和战后恢复时期的劳动者形象,这里展示着苏联人民的革命英雄史,使人感到俄罗斯人仍然涌动着追求美好的激情,也是唤起人们昔日记忆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拍摄这座地铁站时我发现,有些雕像的某个部位特别亮。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摸某个部位会给人带来好运。所以他们匆匆赶地铁的时候也不忘走过去摸几下,看见什么摸什么,什么狗的鼻子、鸡的脖子、人的脚尖、胳膊肘等,久而久之,有些雕像的某些部位就锃亮锃亮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环线及环线以内的各站,每个地铁站的电动扶梯口处都有一个铜牌,上面第一行的文字是:历史与文化的纪念碑,以下它标明此地铁站的设计者、建筑工程师和通车年月,地铁站的建设反映着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2014年9月7日,莫斯科第177个地铁站"斯拉夫林荫道"在莫斯科城市日这天举行了开通仪式。<br>  由于"斯拉夫林荫道"建成不久,它的设计十分简洁而又现代,布置同巴黎地铁站有点相似。这个车站采用了绿色的大理石地板,所有装饰都是铁艺构件,实用性也很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莫斯科胜利公园地铁站是俄罗斯最深的地铁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现在已经被朝鲜超越),地铁站距离地面达97米。</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胜利公园地铁站修建于2003年,位于莫斯科地铁三号线上,地面通往站台的电梯长达126米,呈45度倾斜,光是从地面下到地底就得花上约2分钟的时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从检票口到站台由一个巨大的通道连接,人站在扶梯上由地面缓缓进入地下,这时间大约持续2分钟,扶梯左侧是20个球型灯,每个球型灯之间相隔3米左右,一来一回便是40个。这40个球型灯发出的柔和光芒给深邃幽暗的通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br> 莫斯科地铁覆盖面广,人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它,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一地铁文化。<br>  地铁是大家共享的工具和场所,每一个享用者的行为都可能对其他享用者构成影响,因此大家必须受程序或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俄罗斯人长期受这种环境熏陶,乘坐地铁,就是人再多也会遵守秩序,不会拥挤。在他们看来,一位妇女站在那里,而男性却坐着,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br>  乘坐地铁电梯的线路长,人们都自觉地站在左边,有急事的人可以从右边快速通过。地铁是大工业、都市化的产物,地铁文化是社会基础在人们行为和精神方面的外化。</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乘坐的这趟地铁列车,正好是纪念二次世界大战卫国战争胜利71周年的宣传专列,车箱内部到处都是反映卫国战争时期的电影、电视海报。地铁列车就是一座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老人身边的文字,详细介绍了卫国战争期间前苏联各个城市为国捐躯市民的数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胜利公园地铁站进出口大厅</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胜利公园地铁站进出口大厅宣传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很多地铁大厅里,时时会响起大提琴、小号、手风琴演奏出的旋律,这都是“地铁艺人”在表演。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几把弦乐组成的室内乐队,其高超的专业水准和卖力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到他们在乎的不是投向毡帽里的那几个戈比,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对音乐和艺术的挚爱。这既让人感叹俄罗斯艺术教育的普及,也感慨于国家动荡给艺术家带来的漂泊命运。<br>  在胜利公园地铁站出口,一位拉手风琴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去年也是这位老人坐在这个出口。 <br>  老人虽然穿戴厚实还戴着墨镜也无法掩饰岁月的痕迹,手风琴演奏时而优伤时而明快的曲调仿佛在讲述他一生的沧桑。看到我们几位中国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他,他立刻拉起了中国人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这对于明天就是我们祖国67周年华诞的中国人来说,身在异国他乡也感觉十分温暖。</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