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古名城高州九街十二巷

无语

<h3>  大高州简史。</h3><h3> 530年,南朝梁代大通中,高州建制成立,高州市北25公里处的长城镇旧城村。</h3><h3> 589年,隋开皇十八年,茂名县成立。</h3><h3> 634年,唐贞观八年。南宕州从定川迁治茂名县城,更名潘州,从此,茂名县城便为潘州治,并称潘州城。</h3><h3> 776年,唐大历十一年,高州治从高凉(今阳冮境内)移治良德迁治电白县(今高州长坡旧域),从此,旧城从县、郡治升至为州治。</h3><h3> 972年,宋开宝五年,罢潘州并入高州。</h3><h3> 1280年,元十七年,高州治改为高州路。</h3><h3> 1368年,明洪武元年,高州路改为高州府,高州府治从电白(今高州长坡旧城),迁治茂名县城潘州城,现今高州城。</h3><h3> 城门五处:东曰迎阳,南曰广济,西曰通川,北曰北门,又一门曰小西门。</h3><h3> 1930年,民国十九年,对城内中心大街进行全面修葺。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全国各大城市中以最长的路赋予中山的路名。故改名为中山路。</h3><h3> 1936年,民国二十七年,建造鉴江大桥,城区与西岸有了路桥相通,加大了城区扩展的范围。</h3><h3> 1937年,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七曰抗曰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中央政府)下令全国拆除城墙,茂名县政府(民国时期)征集民工11万,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28日完成拆除城墙(即系现今环城路),填平水濠。当时城长614丈,高一丈五尺。厚九尺(城内外砌砖,中间填土。城濠周长540丈,深1.2丈,宽8尺)。</h3><h3> 五个渡头(西江、小西门、西门、南关、还有一个不知是否系平江)</h3><h3> 四大井中三大名井。思前井(荖园)、升平寿井、龙泉井。</h3><h3> 现建广济门,通川大道均有出处。</h3><div><br></div> <h3>  高州县城的九街是万历年间形成的。明末清初是十八街十五巷。 </h3><h3> 历史上九街:大街、拱宸街、常平街、近圣街、砚塘街、仙桂街、后街、竹栏街、金华街。 </h3><h3> 历史上十二巷:耽菊巷、安荣巷、天文巷、马路巷、乐义巷、勒古巷、赐宝巷、仓边巷、高第巷、兴贤巷、大陵驿巷、打铁巷。 </h3><div> 大街改为中山路。新华街改为南华路。人和街、观善街合并为西关路。拱宸街被永镇街、北直街合并。新街改为府前路。勒古巷拼入公园路。大陵驿巷改为新安街。 </div><div> 现在街道:升平街、常平街、北直街,永镇街,集贤街、仙桂街、新安街,竹栏街、后街、新街。</div><div> 现在巷:马路巷、乐义巷、安荣巷、天文巷、金刚塘巷、赐宝巷、东门巷、东升巷、高第巷、黎江巷、仓边巷、勒古巷、三元宫、菠萝步、兴贤巷。</div><h3><br></h3> <h3>高城大街,中山路东门入口街貌,由东向西走。东接冼太庙,西接西关街。从古至今,大街一直保留着一个有趣的布局,北衙南商。其实中国也如此,北为政治中心,南为经济中心。北边以衙署为中心,府署、道口、镇口、县口、都司口、学官、考棚一字排开,占街道三分之一,南边几乎全是商铺。</h3> <h3>市委门楼。市委门楼,人民会堂,高州中学三者各自独立成标识,连在一起看,又觉得威严大气。市委广场,现红棉树的位置是原“秀川图书馆”,可惜已焚毁,却也造就市民庆典休闲好去处。</h3> <h3>人民会堂,建于1958年。2000年“三个代表”会议场所,市县镇乡三级代表出席。由于江泽民曾在里面参加会议,现在人民会堂上空颇多燕子作客,至今不敢将其进行修葺。怕燕子不再回归。</h3> <h3>孙中山纪念堂,建于1934年。</h3> <h3>现作会议室用</h3> <h3>高州中学前楼。高州中学与高州二中(原址)相邻,九十几年前成立。早在清代为教学集中地,常平街,升平街,北直街,仓边巷,马路巷,均是生员考试住宿点。现在高州中学,一中、二中、四中已是高州教育代表。</h3> <h3>市委“光明楼”。神圣的书记楼,80年代建筑物,内外均重新装修,外墙风雨痕迹较深。虽不奢侈,胜在实用。</h3> <h3>市委楼拆除后办公楼新景点。长幅石雕塑长城背景,四“心”打造政府服务新形象。😇</h3> <h3>平面图案是象形文字造型,俺不懂😨</h3> <h3>公安局。该楼基建时遇上古时河道,建筑过程中颇费周章。</h3> <h3>市府门楼。左有“枪杆子”保佑,右有财爷提供财力。这个县老爷自有福气😜</h3> <h3>市府“堂正楼”。因政府机关办公场所规范化,市政府部门办公室精简合并,综合调配。顺理成章折除前面一栋楼,扩大堂正楼前面视野,显得光扬大气。据目测当年孔府庙,应在该楼及后面的位置。想恢复孔府庙将是遥遥无期。</h3> <h3>财政局。当年狱署。曾经是财税同进出,后地税、国税分设迁出。门前石狮自有玄机。门右狮抓娃,左狮捉球。有一年财税分别购六一礼物,一箩枪,一筐布娃娃。诸君可猜,财税枪娃名属哪家😇</h3> <p>  大街始建于唐朝,是一条千年老街。原来是青砖。两边铺上长条石板,就是因为够宽,够长。才叫大街。</p><p> 1000多年来,大街经历了风风雨雨。已经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p><p> 大街骑楼建于明末清初,这些骑楼集广州粤派风格兼有西方异域风味而形成高州特色的骑楼风格。最早的骑楼是马来西亚华侨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中山路中段开设“锦纶㤗”商行时建造,由李孝式先生亲自设计,带有典型南洋风格。不知道在哪😱此后,中山路、南华路、南关街等其他地段的商铺纷纷效仿,形成了粤派西式兼容的骑楼街。这些骑楼多为砖木结构,高二至三层。分为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楼身和楼顶立面表现欧陆风格,倚柱、壁拱、窗套、檐口、山花、柱头的灰塑等采用几何图形或花草装饰。体现出浓厚的异域风情。一座座骑楼毗邻而立,形成长廊,遮风挡雨,被誉为“风雨走廊”。 </p> <h3>高城大街,西大门入口。骑楼保存得较完整,但基本翻新,采用米黄色,经雨水洗刷,又变得面目可憎。2010年利用世行无息贷款1亿铺设大理石街面。曾因太滑而遭吐槽😕</h3> <h3>解放街,原称十字街。改革开放的成衣街,很多人由此赚到第一桶金。此街还有附一小、天主教堂。原大戏院、百乐城、解放商场,现悉数消失。</h3> <h3>十字街转角骑楼</h3> <h3>解放路剩存三户双层木屋,岌岌可危😰</h3> <h3>昔日金华街,现为南华路,南接南关街,北接中山路。高城繁华批发中心。低档货为主,假货也不少!😯😁</h3> <h3>升平街。首起中山路,尾接仓边街,其左侧接常平街。里面有个云潭黄氏宗亲读书馆旧址,该馆建筑经典,颇有历史价值。曾有人多番申请保留。无疾而终。旧二中一分为四,一给高州中学初中部。二给东风小学。三作保障房。四给刘杰夫作保障房及商品房。刘氏全拆。右边是升平寿井。</h3> <h3>升平街1号。</h3> <h3>升平寿井外观。井水仍可使用,留作战备用井。</h3> <h3>升平寿井,高州市文物单位。</h3> <h3>常平街入口。左是红墙,代表官府。2016年新修葺,半旧砖在下,半上为新砖。在右为高州中学。常平街无年例,12月做“冬旗照”?但被同化,也照二月初二做年例。街内有2口古井。</h3> <h3>常平街入口1号,高州中学初中部学生宿舍区。非历史1号。</h3> <h3>常平街从北直街角度看景。</h3> <h3>常平街“岁魁第”,隶属苏府。此类祖宅为该姓祖先福荫而来。</h3> <h3>永镇街,从中山路角度观看。</h3> <h3>永镇街从环城路角度看。左为中心粮站,计划经济时代,最吃香的部门之一。原城内储备粮仓,又叫二仓(在旧二中旁)已毁。当时亲历其拆毁,却忘记拍摄留存😠</h3> <h3>北直街苏府“昌后居”,仍为青砖大瓦屋</h3> <h3>北直街国民党时期建筑</h3> <h3>北直街为数不多的双层朩屋。</h3> <h3>北直街,从永镇街角度看。</h3> <h3>北门口,五大城门之一,唯一能确定并且使用的城门口。此门为原址新建而并非遗迹。工行承建而用的公产房。</h3> <h3>仙桂街上。首接永镇街,被十字街打断为两段,尾接新安街。该街将一小和附一小进行物理位置分离。</h3> <h3>仙桂街下,从解放街角度看。</h3> <h3>后街首起市体育馆,尾接南华路。被府前路,解放街分成三段。与中山路同走向,伴随中山路大致四分三长度。曾为暗娼街繁华之地。</h3> <h3>府前路右边角度看后街中段。左边建筑为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右边是高城特色甜酸水果生档,生意非常好😄</h3> <h3>后街尾接南华路,地下排水相当糟,此是城内最糟之地😟</h3> <h3>南关街,从环城路口角度看。冥通银行汇集地。</h3> <h3>南关街骑楼。中山路及南关路、南华路尚存为数不多的骑楼,有特色,值得一看。😄</h3> <h3>竹栏街之上街,左楼为1号门户,直接到鉴江河堤。李德时代拟拆迁,扩建为沿江路。几经艰苦劝迁,甚至动用行政暴力,如老师,如农行员工,最后不了了之。😶</h3> <h3>竹栏街,由南向北走,站南向北视角。</h3> <h3>竹栏街,在淦江桥头往南关方向角景</h3> <h3>竹栏街之下街。半边拆缩成为现在的沿江路,直去可遇人民医院。当年计划供应豆芽豆腐豆饼的豆水组,寻不到原址😠已拆除。</h3> <h3>竹栏街,这条街在过去居住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竹器编织生产。家家户户都编织竹席、竹箩、竹栏、竹梯。还有商品用的装饰小手工业“猪笼饼”的微型猪笼、玩具秋蝉、蚱蜢等。现也有竹器品销售,不多。</h3> <h3>府前路,新街段。左右两边都是新街地段,商铺林立,二十年来,高州城内年例最大最豪坊间。近5年则被占地更为广阔的南湖塘追上称一。</h3> <h3>新街,横巷。寻不着1号。😕</h3> <h3>西关街1号,从人民医院旧门诊对面小巷看起。应该是历史角度。</h3> <h3>西关街内街国民党时期建筑</h3> <h3>西关路内街,干净、安静。曾专门内入寻找1号,没有遇上😣</h3> <h3>西关街从小西门对面角度看景。左则塘虱粥是非常有名的夜宵店。此角度为现时民众眼中的西关街。</h3> <h3>北街,现起始在平江桥头。原纺织厂宿舍为1号。该地段原为较场尾。北街原起始位感觉应在北街小学。</h3> <h3>原较场尾并入北街。</h3> <h3>北街苏府“武功第”,该府祖先荣获清朝武状元而得称号。</h3> <h3>北街“学禄第”府。</h3> <h3>原北街小学中学原址,现为六中。外来工子弟居多。</h3> <h3>有米的较场尾人家。后面为农校校舍和艮龙塔所在地。艮龙塔,找不到入口😵</h3> <h3>集贤街,南北向小巷。右则为1号。</h3> <h3>集贤街1号。</h3> <h3>集贤街东西向,东面角度看。</h3> <h3>马路巷从常平街看起</h3> <h3>马路巷1号门户。</h3> <h3>马路巷终于北直街</h3> <h3>乐义巷,右为1号门户。</h3> <h3>乐义巷尾。传说中的镊耳巷?</h3> <h3>大陵驿巷门楼,但不知道何时改称新安街。南接中山路,北接仙桂街,两街并接小西门。其年例为农历二月初一,城内各街巷社坊年例为农历二月初二。</h3> <h3>高城西大门进入为经商之地。大陵驿巷与南华路为经商旺地。图为大陵驿巷当年经商会社原址,城墙特别厚重。青砖大瓦,仍保留着原来风貌,大门紧闭,透说当年雄风。</h3> <h3>站在门楼向南角度看大陵驿巷街景。</h3> <h3>仓边街。8户人家,较短的街之一。</h3> <h3>安荣巷。首起接北街。一辆摩托车单过,仍保留些许青砖地面,狭长小巷,记录历史。</h3> <h3>安荣巷1号房产,不常住的感觉,大木门紧闭。该巷1号较难找,安荣巷入去,左侧经50米小小巷,右转30米的左边。晕!二层高预制楼。纯人工制造!</h3> <h3>安荣巷比较大,分一,二巷。此巷仍保留着质朴青砖,布满青苔。此镜头路段为规划中的光明路中段,不允许新建。</h3> <h3>天文巷,首接北关街,尾接是保健院。此巷两侧均为规划中的光明路中段,不允许新建。</h3> <h3>东门巷1号,原角雕厂厂址,由西向东立门牌。保健院左则。</h3> <h3>右则为曾为毛泽东保卫张桂芳旧宅。张老非高州原居民,政府拨付房产。其女儿张爱国官任至副市长级别。</h3> <h3>左为张桂芳旧宅,三层高楼房。其正对面是县中队。右却是东升巷旧排列1号。后改为朱国儒家,即东向为1号。</h3> <h3>东升巷。由南往北走。左为1号。右边白墙屋后面是朱国儒老屋,隐藏很多故事。此巷打通为光明中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规,至今无法启动。</h3> <h3>东升巷1号。</h3> <h3>原西起东升巷1号,屋主特别保留门牌作纪念。其实是高同家。按理门牌顺序号应按东西、南北较为合理。但考虑居住出入习惯,可能存在出入。如天文巷、东门巷都是由西向东。</h3> <h3>赐宝巷,南北走向,首起北街,尾接安荣二巷。右边为原酒厂。</h3> <h3>赐宝巷1号人家</h3> <h3>金刚塘巷,首起北关街,尾达保健院。里面曾是浆糊厂,纸合厂。</h3> <h3>金刚塘巷原1号人家,新1号新建无门牌。</h3> <h3>黎江巷,首起西关街,直达人民医院2号楼墙,往左右均可成尾接沿江路。此巷排污为成之最,明道,旧屋排污不畅通。</h3> <h3>黎江巷1号,为公众多1号之新标杆。对面为坭砖平房。黎江巷,首次认识,几经周折才找到。</h3> <h3>高第巷,2016年10月,步行中发现。</h3> <h3>高第巷1号门户</h3> <h3>高第巷内景</h3> <h3>兴贤巷,2017年4月首次登陆发现,找不到1号。</h3> <h3>问图中2位老人,也不知道兴贤巷1号在哪。</h3> <h3>勒古巷,正在消失。已被并入公园路。</h3> <h3>三元宫和菠萝步从北街入口。左是三元宫,右是菠萝步。</h3> <h3>三元宫1号,先由东向西。</h3> <h3>三元宫,由南向北景,较分散</h3> <h3>菠萝步由南向北景,N条小街小巷组成</h3> <h3>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h3><div> 相传,过去鉴江洪灾泛滥,所以才建塔护民。</div><div> 据《高州史》记载:“环城有三塔,北曰艮塔,东曰文光。西南曰宝光”。</div><div> 宝光塔建于明朝万历。塔高65.805米,底层边长5.72米,为全国第二高塔。是广东省最高楼阁式塔,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9年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耗白银十三万多两,由府属六个县衙分担,乡民捐款,县中邑人李铠捐资八万。</div><div> 大部分史料源于托福及摩友。</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