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寺庙知多少……

游山玩水

<h3><font color="#010101">1.惠山寺,位于惠山直街与横街的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br>  “梁溪十大名刹”之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南禅寺,位于无锡南门古运河畔,始建于梁武帝太清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号称“江南最胜丛林”。<br>  “梁溪十大名刹”之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崇安寺,最早是王羲之的宅社,晋哀帝兴宁二年(公元364年)改为寺院,初名“兴宁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宋太平二年(公元977年)改称“崇安寺”。<br>  崇安寺的历史最悠久,但其变迁却最复杂,结局也是最“惨”。崇安寺现在已经“有名无寺”,彻底、完全成为了一片繁华的商业区。<br>  “梁溪十大名剎”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净慧寺,位于新区新安净慧寺村的太湖边。<br>  相传此地系东吴周瑜水军都督府督署,到宋代时,南朝义将储褔路经此处,因观其地濒万顷太湖,地势轩敞,包孕吴越,作为太湖边重要的军事守地,改为储福大将军的帅府。<br>  净慧寺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据史载:大宋绍定年间,香火盛期,有僧侣三百余众,寺田五百余亩。明朝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到净慧寺,有香花桥上度步,河水倒转向西流之传说。如今寺内还保留有老营桥、六步桥、兵工桥,寺内有将军墓、双塔莲花石幢、和尚墓、旗杆石、古桂树等古迹。<br>  清乾隆皇帝到常州指定要游净慧寺,因一时无法修通道路,无锡官员将净慧寺匾额移到崇安寺,乾隆御赐赦重建净慧寺匾额,并留诗一首曰:南海莲花九品香,西方绿竹千年翠。<br> “梁溪十大名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保安寺(无梁殿),位于无锡南门外伯渎港(原南站乡政府所在地),始建于梁大同年(公元535—546年)。宋元明清四代以来,该寺屡毁屡建。现仅存无梁殿和殿前一棵明代银杏树。<br>  “梁溪十大名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祇陀寺,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的东亭,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由邑人王建舍宅为寺,座落梅里乡祗陀村。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得名崇教禅院,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为祇陀寺。<br>  “梁溪十大名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胶山古寺,位于锡山区张泾、安镇、查桥三地交界的胶山。始建于梁太清初年,距今已有1450年历史,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重建。在历史长河中,屡毁屡建。寺内有一眼古泉曰“窦乳泉”。<br>  “梁溪十大名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华藏寺,位于无锡西南九龙湾南侧的华藏山下的杨湾湖山村,这里原名青山。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高宗皇帝将太师张俊赐葬于青山,为了每年祭祀张俊,特在墓左侧建造了寺院,赐名“华藏褒忠显亲禅寺”,称为青山寺。为了避免与河埒口青山寺混淆,便将这青山寺改名为华藏寺。<br>  “梁溪十大名刹”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七云禅寺,位于无锡锡东九里河畔吼山南麓,始建于南北朝,距今1500余年。明朝时期七云古寺香烟最为鼎盛,远道而来的香客多以船为交通工具,高峰时曾有数百条船同泊的奇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0.青山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的青山湾,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无锡县志》载:“青山寺旧祀水帝。”香火旺盛不衰。此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南宋时已成寺院。清乾隆年间增建500罗汉堂。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左右)因太平天国战乱全寺俱毁。民国期间由地方乡绅和实业家捐资重建,并在附近建一亭,供香客游人休息观景。50年代,青山寺还有38间房屋。60年代,革命电影《锡北烽火》摄制组曾到此拍摄。70年代起青山寺逐渐被废弃。1988年在青山寺周围兴建了青山公园。2003年起青山寺大规模重建。<br>  青山寺也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1.横山寺,位于雪浪山下,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距今800余年。历史上的横山寺是一座僧人众多,佛像灵验的古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2.崇福寺,位于惠山区堰桥西高山,始建于三国时期,因吴王孙权之母在此叩拜而得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3.成性寺 (龙 寺),位于军嶂山龙寺生态园内,是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佛教古寺,始建于唐,时称“孚泽庙”,为无锡最早的古刹之一。<br>  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寺庙规模不断扩大,至明神宗时,赐“成性寺”额。明清两代,该寺又经多次重建或修缮,列入记载的就有7次之多。人们为何将成性寺称作“龙寺”?传闻之一,北宋亡,康王赵构(高宗)急促南迁至临安途中曾避难于此。传闻二,明建文帝被叔父朱棣篡夺其皇位而避难于该寺。旧时民间尊称帝皇为“真龙天子”,成性寺因上述两则传闻的缘故,习惯上称作“龙寺”。<br>  现龙寺有三宝,“大圆满觉”匾额、宋朝大将李纲手书“敕赐孚泽庙”额牒碑、成性寺“铁鹤”。寺院内还保存着一棵五百多年的古银杏,还有当年曾掩藏建文帝脱难的罕见的竹种,阔叶“龙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4.石村古寺,位于锡山区锡北镇张泾石村,是一座拥有700余年历史的寺庙。传说原址只是一块石头,后有一比丘僧在上打坐修行,过往行入皆称他为石头僧,后逐步演变成寺。古寺在抗日时被毁,后经信士集结善款修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5.香山禅寺,位于锡山区东港镇香山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6.福慧寺,位于锡山区东港镇东青河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7.祥符禅寺,位于滨湖区马山灵山胜境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辈出,素有“山连鹫岭,法继慈恩”之誉。据传说,唐代玄奘三藏法师曾游于此,因见寺后主峰与西天取经的灵鹫山颇为相似,遂赐名为“小灵山”,杭恽将军见玄奘法师如此喜欢这块“风水宝地”,就出资在山脚下修建了“小灵山剎”,并由玄奘的大徒弟窥基出任第一任主持。到了北宋祥符年间,寺庙改名为“祥符禅寺”。然世事沧桑,祥符禅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毁于战火。改革开放后,斥巨资重建,高僧住持,香火日益兴旺,成为太湖沿岸重要的佛教圣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永兴寺,位于无锡华清大桥西堍匝道,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迄今已有1700余年,是无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现为中国佛教中观音文化展示地之一。该寺主殿供奉的主佛为9.19米毗卢香樟木观音座像,其高度属国内之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朝阳禅寺,位于惠山区阳山镇安阳山东侧,原为历史名刹翠微寺退寮,名朝阳庵。始建于公元547年,现在的寺庙于90年代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斗山禅寺,位于锡山区锡北镇的八士斗山。<br>  斗山上建寺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时期,斗山上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建有斗山寺。沧海桑田,原有寺庙早已煙灭,现在的斗山禅寺是1998年全新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1.芙蓉禅寺(双刹贤寺),位于锡山区东北塘。<br>  根据芙蓉山双刹贤寺记载: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芙蓉山太乙峰建显济寺,南宋宁宗曾御笔题词,钦赐匾额。<br>  《无锡县志》又载:芙蓉山西麓延福寺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该寺僧众戒律严谨,深得官府赏识。无锡县知事将惩罚触犯律法的人、僧人犯戒之权交于延福寺执行。<br>  芙蓉禅寺在历史上曾有两次残毁,第一次毁于太平天国之手,第二次残留之处毁于大跃进。<br>  1997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芙蓉山为宗教活动点,2004年易名芙蓉山双剎贤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2.幸福禅寺,位于锡山区安镇山河村,始建于清顺治六年,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3.龙海寺,位于惠山山北石门下,始建于南宋淳佑二年,由当时安海龙山寺的住持释戒定上人命高徒清声法师倡建。相传,初建时的龙海寺歇山顶三间二进的结构,左右陪护屋,周以墙维护。后因宋元交兵,整个寺院被毁于一旦。公元1322年,释融恒法师奉祖庭住持觉路大师之命重兴,但到公元1367年,刚刚兴盛起来的龙海寺又在战争中毁灭。自古庙宇多磨难,屡毁屡建。<br>  公元1422年,由于寺院年久失修,眇漫和尚决定鸠资重建。当时任刑部郎中的倪维哲为新建的寺院提匾曰“善演妙法”,并复联云“开来继往喜今朝民安国泰古剎重新,元始要终忆昔日教讲律修宗风丕振”。而当时的吏部主事杨端仪则为寺院提额云“龙游沧海”,也正是因为这幅匾额,当时还叫做龙兴寺的寺院改寺名为“龙海”,并沿用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4.朝阳寺,位于无锡新区坊前春暖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5.如愿禅寺,位于新区梅村伯渎河畔,紧邻泰伯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6.甘露寺,位于锡山区鹅湖镇甘露,它是建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的总称,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其主体烈帝庙供奉隋司徒陈杲仁,民间传说他身备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绝,而为后世所敬仰。一千多年来,寺庙屡毁屡建,屡塌屡修。解放初期,原无锡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毁于浩劫。1992年无锡县人民政府批准异地重建,1994年落成并开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7.永宁寺,位于梁溪区广瑞路后胡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8.显云寺,位于滨湖区方庙路。该寺原来取名为“花云庙”,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为纪念花云将军善战忠诚而建。据史料记载,花云庙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花云是明代朱元璋的先锋官大将,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花云将军阵亡,朱元璋传令下属建庙祭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追封花云将军为东邱郡候,建忠臣祠,花云忠义列传第一人。忠义,花云的战马也是段传奇。相传当年花将军在征战中曾在锡南方庙村投宿住夜,由于人困马乏,花云将军的战马系在树上,死了还站着。当地百姓为此马厚葬,当时的树墩被称为“立马墩”。<br>  相传建庙当年,恰逢花云将军生日那天,方庙村至蔡家桥一带天空祥云重迭,云气神奇美妙,发人遐想,其形象的变幻有超凡的魅力,云天相隔,令人寄思无限,百姓聚集而观。当地官员上报朱元璋,朱帝大悦,花云将军生前战功显赫,死后依然呈祥保百姓平安,亲自改名为“显云寺”。<br>  2008年,由于无锡重点道桥工程建没,显云寺易地复建。现易地到附近蔡家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9.植福禅寺,位于锡山区鹅湖镇青荡村薛司娘桥。植福禅寺始建于公元1869年,兴盛时期,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曾是无锡一座著名的护法伽蓝道场。素有“植福庵”之称。<br>  时过境迁,文革中植福庵土地被占,仅剩一个破旧小院落。三间石棉瓦大殿及一个戏楼和一座藻井。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落实。200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大雄宝殿奠基。历时五年多,植福寺从一个破落小院变成今日的庄严道场。新建的植福寺占地20多亩,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古今兼容,南北相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0.嵩山寺,位于锡山区厚桥嵩山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1.长泰禅寺,位于滨湖区南泉古镇,始建于南朝,名列四百八十寺,鼎盛时期据说寺院有大小建筑5000间,并有“长泰八景”。寺内有“千僧井”,500多年的“古银杏”,还有“画猫壁”。当年的画猫壁据开化县志记载,是唐伯虎画的一幅猫图壁画,因为长泰寺那时候老鼠太多,唐伯虎就在长泰寺的一堵墙上画了这幅猫图,老鼠见了这活灵活现的猫,再也不折腾了。但遗憾的是这幅传奇的璧画毁于战火,现在我们看到的石刻猫图是后来制作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2.开原寺,位于无锡梅园浒山与横山之间,相传始建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荣德生捐资十余万元,由鼋头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开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重建基本结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3.凤阜寺,位于惠山区玉祁街道文昌公园内。<br>  凤阜山,又称大墩。因其地形似凤凰展翅欲飞状故名凤阜。古时,大墩是芙蓉湖中一高阜。<br>  始建于宋代的凤阜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文昌阁矗立于凤阜山巅,是玉祁标志性建筑。1830年,青城(玉祁,前洲一带)的文人雅士在文昌阁成立“登云”文社,吟诗作词,泼墨挥毫,极尽一时之盛。1993年,原玉祁镇人民政府拨款38万元修复文昌阁。<br>  凤阜山上还曾经建有黄歇庙,山下还有黄巷。黄歇在江南治水时,就居住在凤阜山上。黄歇是战国有名的“四君子”之一,就是春申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4.圆通禅寺,位于锡山区鹅湖镇鹅湖东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5.广福禅寺,位于太湖鼋头渚景区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6.太平禅寺,位于新区梅村茅塘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7.天台寺,位于锡山区羊尖市村。据《常昭志》记载,天台寺初建于梁代梁武帝天监年间,始建时为观音教院。宋政和年(公元1111年)重建,僧人利渊讲天台教于此,故改名为“天台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清康熙初,僧人纯修重建,乾隆年间邑人席永世等筹资整修,并树牌立匾。相传初建时规模宏大,有1048间,后多次毁于兵火,于文革期间最终灭迹。1996年经原锡山市政府批准筹资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8..云庆寺,位于锡山区羊尖镇西南部的宛山南麓,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云庆寺曾是一座规模宏大、香火极盛的江南古刹。<br>  明嘉靖二十六年,由邑人顾大栋在宛山之颠建了一座六角形七级石塔,名为“报亲塔”。塔顶原置一石盆,内养七星鲤鱼一尾,每逢月朔架云梯上塔添水。至康熙年间,被雷击中,塔塌一角,鲤鱼震死。<br>  民国初,曾借寺办过学校,有人作过联与文。联云:宛然树木树人勤施教化,借得好山好水乐育英才。<br>  解放后,云庆寺和尚解散还俗,云庆寺成为宛山小学校舍。1975年寺舍全部被拆除,易地重建为宛山小学,云庆寺夷为平地。1997年,信众在宛山东南部建起了云庆寺佛教活动点,但因房舍简陋,场所狭小,不能满足佛事活动的需要。2002年,经原锡山市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重建云庆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9.常寿禅寺,位于惠山区藕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0.龙泉寺,位于滨湖区钱荣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1.梵寿寺(宋帝庙),位于惠山区洛社镇杨市。始建于唐末,宋初重建,距今已愈千年。历史上的梵寿寺(宋帝庙)香火鼎盛,梵音缭绕,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廿八的宋帝庙会,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香客、游人到梵寿寺(宋帝庙)进香、游玩,在杨市街头巷尾,商贾云集,贸易火爆;当地百姓纷纷置办酒席,盛情招待上门的客人。<br>  2011年9月奠基,重建的梵寿寺(宋帝庙)。<br>  2015年1月9日,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无相长老为梵寿寺(宋帝庙)揭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2.正法寺,位于锡山区锡北镇张泾陈家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3.太平寺,位于滨湖区大池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4.同福寺,位于锡山区东湖塘东升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5.方湖寺,位于滨湖区南方泉方湖村。<br>  据《开化乡志》、《无锡县志》记载:方湖寺在县西南四十里开化乡。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僧笠庵建方湖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br>  现在寺内存有两块古石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6.裕庆寺(南草庵),位于滨湖区新安震湖村。<br>  南草庵是裕庆禅院及钱武肃王祠旧址,现称南草庵。裕庆禅院、钱武肃王祠建于唐宋年间。相传该地原有东平王庙,以纪念安史之乱时孤守睢阳而死的张巡。在南草庵东南百米处,有一石拱桥叫张桥,就是与南草庵内的张巡有关。古桥原名“感应桥”,重建时改名“张桥”。桥身上朝南一面刻有“古感应桥”,朝北一面刻有“重建张桥”。<br>  裕庆禅院经过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多次修缮。历史上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后来在太平天国时期的一场大火中,殿堂以及和尚收获的18亩田粮食,均烧毁殆尽。其余房舍也年久失修,到解放时已大部倒塌,所存无几。<br>  现在已全新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7.静心寺,位于梁溪区刘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8.凝禧寺,位于新区硕放,始建于永乐末年(公元1424年),据记载:该寺为明永乐帝朱棣不忘幕僚姚广孝助他夺建文帝之位之恩而建,至今已近600年。清乾隆年间重修,清咸丰年(公元1860年)毁于战火。<br>  2008年恢复筹建并重建。<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9.鸿山古寺,位于新区鸿山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0.伽蓝寺,位于滨湖区东绛大桥村。从前是一处关帝庙,文革中庙宇尽毁。文革后几经变化,90年代重建后改称“伽蓝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1.南山寺,位于新区坊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2.金龙禅寺,位于锡山区东港镇张缪舍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3.广惠禅寺,位于惠山区前洲西塘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4.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新区梅村伯渎河畔。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br>  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房,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br>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5.孔庙(无锡县学),位于梁溪区学前街睦亲坊巷3号。是古代无锡唯一的官立学校,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清雍正四年(公元1716年)改称无锡金匮县学,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曾为市第八中学校址。现存戟门、明伦堂、讲堂三所建筑,均为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重建,1982年重修。戟门,即大成门,原为孔庙正门,五间四架。无锡县学历经宋元明清,基址不变,尚保存了古代碑刻七十余通;明伦堂前后檐柱大都为明代青石方柱,屏门上方悬挂“明伦堂”匾额一方,落款“新安朱熹”,为国内罕见的朱熹手迹。1990年市政府将明伦堂和讲堂辟建为无锡碑刻陈列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6.南水仙庙,位于梁溪区南长街598号。该庙始建于清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为纪念嘉靖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庙头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廓,后为正殿、二殿,为庙祀无锡县令王其勤。该庙原地有“双忠祠”和“松滋王侯庙”。<br>  1928年南水仙庙内创办培南小学,1946年成了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1989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建成无锡市道教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7.西水仙庙,位于梁溪区西水墩。<br>  无锡西北乡,有一条芙蓉圩,河面宽阔,相传在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是由无锡县令刘五纬倡导开浚出来的。当年刘五纬到任后,发觉西北各乡,每年庄稼欠收,不是旱荒,就是水灾,农民缺粮严重。他就带着差役,下乡察看。原来这一带地方的河流,大多淤塞,干旱时无水灌溉,黄梅时节又是一片汪洋。于是刘五纬走遍各乡,察看地形,觉得必须把水道开通。南面再开一条圩河,这样年旱可引运河之水灌溉农田,水大则开闸放水入运河。同时河面阔了,也能兴起渔业水产之利,但是这项工程浩大,需要人力物力。刘五纬在乡10天,回到县里,他与师爷们进行谋划,决定由县里出一部分力量,同时发动各乡农民,以工代赈,按计划先将各乡小河开通,并开了一条大河向南直通运河,这就是芙蓉圩。为了鼓励人们兴办水利,刘五纬亲自下乡督工。用了一年多时间,芙蓉圩开成了,由南而北,直通无锡城区的北塘。从此水利畅通,旱涝无忧,同时也兴起了渔业,农民渔民乐之。刘五纬因操劳过度,不久因病殁于任所。后来无锡乡民集资在西门太保墩建起一座庙宇,即西水仙庙,以祀刘五纬。因他开发水利,尊为水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8.东岳行庙,位于惠山直街。<br>  该庙原在城内中市桥南。五代后唐同光初(公元923年),无锡周太乙募资徙建于此。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增建五岳楼。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增建两庑。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邑人邹文锦重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正殿及王母殿。.<br>  东岳行庙供奉五岳之首,泰山神黄飞虎神像,俗称大岳大帝。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执掌幽冥地府的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审核,方许施行。故祠宇宏壮,香火极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黄飞虎诞辰,无锡城内有八庙朝东岳之民间庙会,又称“老八谢”。庙会期间,倾城而出,人山人海,形成蔚为大观的无锡惠山民俗盛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9.佘宕庙,位于惠山区玉祁民主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0.太平庙,位于惠山区玉祁五牧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1.神仙庙,位于惠山区玉祁礼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2.惠山三茅峰古庙,位于三茅峰之巅。该庙始建于明代,为三官道院,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之神。后又供奉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百姓呼为“三茅老爷”,与句容境内茅山道院供奉的主神相同。文革时被废弃,移作他用,至九十年代才重返宗教,现为三教合一,称”老祖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3.无锡县城隍庙,位于城中三皇街后西溪。<br>  据《锡金县志》记载:“元至大中(公元1308年),州同知宋泽始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熊懋徙今地。正统中毁,知县项丕重修后府,同知范泽、知县荥华、甄津、刘五纬相继修治。康熙间,知县吴兴祚又重修之。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大殿圯,邑人窦文铭倡修。嘉庆初,增建西偏厅宇。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仅存头门、仪门,同治八年重建内殿。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再次进行大修,现存建筑有仪门、戏台、西偏厅、廊庑等古建筑,于2002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因建恒隆广场,“无锡县城隍庙旧址”悉数拆除。<br>  现在所见的是回迁的“无锡县城隍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4.花神庙,位于太湖鼋头渚景区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5.徐偃王庙,位于滨湖区长广溪石塘桥西堍。<br>  此庙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的国君徐偃王建。相传有一年吴国遭受大灾荒,饥民遍野。由于徐国离这里不远,徐偃王便派粮官运粮来此,救济灾民,当地人感其恩德,在桥西立庙祀之。现庙里还留存着一块高2米,宽1米的碑刻以及石香炉等文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6.龙王庙(青龙宫),位于滨湖区马山龙头渚景区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7.宋帝庙,位于滨湖区大池路。此庙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是纪念民间传说中的八贤王赵德芳而建。1966年文革期间庙宇基本被毁,庙内的古树名木逐步枯死,现在仅存一棵古银杏树。<br>  宋帝庙山门口立着的对青石门墩,就是原址范围内发现的。据专家鉴定,该门墩为明代遗存,上刻有一对高浮雕麒麟,左门墩侧面刻有一枝莲花,右门墩侧面刻有两朵万寿萄。据称,这对雕刻极为精美的明代石门墩,相比寄畅园和东林书院的同类石门墩,亦同等精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8.关帝庙,位于锡山区鹅湖镇荡口古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9.唐·张中丞庙(金匮县),位于新区坊前春暖村。<br>  纪念唐代御史中丞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0.唐·张中丞庙(无锡县),位于惠山直街。<br>  张中丞庙是纪念唐代御史中丞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这两位率先抗击安史之乱的英雄。史书记载,当时,十万叛军长时间围困睢阳(现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妄图冲破这座扼守江南的重镇。张巡和许远率守兵顽强抗击,场面可歌可泣。<br>  由于安史之乱,安禄山大兵围困睢阳几个月,城内粮草断绝,守城的军队和老百姓把城里所有的青蛙老鼠都吃光了,到最后没有办法,张巡就带头把自己的小妾也杀了,把孩子都交换给别人,杀了吃了,这个是非常惨烈的。由于张巡等血战睢阳,为郭子仪、李光弼部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有许多纪念张巡的祠庙。<br>  张巡和许远都不是无锡人,但无锡人却对这两位给自己带来太平的先辈表现出了深深的敬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1.袁村庙,位于新区坊前春明。</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72.忍草庵,位于惠山头茅峰章家坞山腰,占地10亩。此庵始建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后屡有兴废,清末民国间复建,庵内有贯华阁一幢、天王殿三楹、二层六开间僧房一楹、松泉、松苓泉、古银杏、古腊梅等文物古迹。贯华阁为惠山著名的七楼八阁之一,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满族词人纳兰性德与顾贞观于此阁彻夜长谈,成为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美谈。1983年,忍草庵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以来,忍草庵杂草丛生,古建筑破烂不堪。2015年再次探访时,部分建筑已坍塌。</span></p> <h3><font color="#010101">73.水墩庵,位于锡山区锡北镇八士斗山南麓,为寒山寺僧蜀乔建于清初。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无锡县令吴兴祚撰文立碑于庵,明确告诫周围村民不得擅自捕鱼猎鸟,不得采踏禁区内一草一木。风雨飘摇,此碑历经三百余年,被考古学家贾兰坡誉为“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br>  水墩庵历史上几度兴衰,这块碑也随之饱经沧桑。如果说八十年代初觉文师太无意在河滩烂泥中掘出这块碑是一种缘分,那八三年从窃贼手中夺回并藏于床底长达四年之久就成了一种坚持。而直到现在师太以临济宗特有的静修方式陪伴水墩庵已33年,最初的缘分则变成了厮守。这么一个来自江阴文林人称“小白菜”的女人,正在属于她的心灵家园里遍洒馨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4.玉皇宫,位于惠山区堰桥西高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5.灵霄宫,位于鼋头渚太湖仙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6.圣安宫,位于锡山区查桥吼山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7.西华殿,位于鼋头渚太湖仙岛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8.玉皇殿,位于锡山区安镇胶山半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9.玉皇殿,位于梁溪区崇安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0.千手殿,位于惠山区洛社镇小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1.斗姆殿,位于惠山山北石门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2.灵官殿,位于滨湖区龙寺生态园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3.太湖三山道院,位于太湖仙岛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4.胶西禅院,位于锡山区锡北镇张泾旗杆下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5.离垢道院,位于惠山三茅峰北麓半山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6.入蜀禅院遗址,位于滨湖区雪浪山上。<br>  这座依山而建的尼姑庵,建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面向朝山坞,背靠山顶主峰,是由广东师太和潘师太两位尼姑出资请本地月楼巷著名建筑师陆世根,参观江南数处名庵大寺后设计建成的。<br>  这座庵堂由两位师太私人出资建造,生活自给,不与外界来往,内有一女工王妈专事侍奉两尼。而两位师太均出身贫苦,花季年华便为人小妾,夫君亡故又无子女,在凄苦生活中看破红尘,遂皈依佛门,一心修行,苦度终生。<br>  这次雪浪山大建设中,没有修复入蜀禅院,仅在遗址前立碑示之,因断墙残壁尚存,庵前山塘“懿德池”尚在,从遗迹可见一斑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7.仙云洞,位于惠山三茅峰北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8.红云洞,位于惠山三茅峰北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9.白云洞,位于惠山三茅峰北麓石门。<br>  白云洞道院,原名“迎祥观”,又名“紫微宫”,初建于东晋,至唐朝被毁,直至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因唐朝八仙中的吕洞宾(道教全真派五祖师之一)曾在石门旁一洞内修炼过,故刻吕纯阳石像一座,供奉于洞内(现仍在),该洞称为“白云观”,香火不绝,旁边建一殿宇称“紫微宫”,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文革中唯一未遭毁损的“三茅殿”与著名的句容茅山的“三茅殿”同建同名。考证表明,原有的道教殿堂都建于明、清时代。这里,除了在历史上是苏南地区最集中的闻名的道教活动场所之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存乾隆26年的碑刻,摩崖石刻“石门”,“白云洞”内的“此乡可乐”、“张仙殿”原址的“珠帘绻雨”等,此外还有“隐风石”、“出桥石”、“棋盘石“、“仙人脚”等景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0.朝阳洞,位于惠山区阳山镇朝阳禅寺内。洞内设有大觉禅师供养塔,大觉禅师(1213~1278),原藉四川涪江,俗姓冉,讳道隆,号兰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1.清水洞,位于惠山区阳山镇安阳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2.泰伯陵,位于新区鸿山西坡。<br>  泰伯陵原称泰伯墓,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兴建,史称吴王墩,在盛唐时期号称“江南第一古墓”。<br>  2006年无锡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时,已悄然将泰伯墓改名泰伯陵。申报成功后,景区大兴土木,建成了面积大约是老景区十倍的吴文化广场。</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