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之盐

有德有得

第十天(9.12),飞来寺(云南)-盐井(西藏)-芒康-巴塘(四川),7小时,320公里,宿巴塘。 今天就将离开云南经过西藏进入四川。每天的旅行都有主题,今天带给我们的是盐井。 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它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端,位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人文景观。 盐井乡距离飞来寺100公里,很快我们就驾车到达了盐井乡,可是网上看到的盐田呢?他会怎样的出现呢?离开滇藏公路,沿着弯弯曲曲狭窄的水泥路,向着江边开去,几公里后,眼前突然出现村庄和层层叠叠的屋顶,红色的盐田傍江而建出现了~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 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历史,而盐田又成为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汹涌澎湃的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 顺着盐田之间的小道下坡,高高的圆柱形的盐水井就挖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深近10米, 劳作的人们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然后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或是红色的盐粒了。 依山傍江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人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景观。 盐田都是居民们自己搭建的。澜沧江沿岸建好的盐田静静伫立,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艺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盐田人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板,最后再铺上一层细细的沙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曾有人试图用水泥建盐田,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的盐田。 向下渗透的卤水在悬空的盐田下形成的白色的挂柱 依江而建的盐田 辛苦劳作的妇人 离开盐田,来到了盐田乡。当地物质的贫乏让我们只能选择吃面。 于是加加面的出场顺理成章,结果让人意外、惊喜。 在卓玛的笑声中,她先递给我们每人一个盘子,里面盛着数十枚卵石。每人一个小碗里盛着一小点面,面条和着肉末。 加加面,顾名思义,就是吃完后不断地加。卓玛先前给的卵石派上了用场,吃一碗捡一颗石头,用来记录吃的碗数。不断地吃,不断地加,吃得撑了不要了,就把筷子交叉放在碗上。 热情的卓玛和小妹,唱着欢快的藏族歌曲,不停地劝你再吃一碗,盛情难却,我吃了二十几碗就有人仰马翻的感觉~ 加加面,给人带来物质满足的过程中,精神也得到极大的欢愉。来盐井,不吃加加面,遗憾终生。 吃饱了,喝足了,就该享受了,泡温泉了。 曲孜卡温泉位于芒康县滇藏公路旁的曲孜卡乡,号称藏东第一温泉。温泉区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各不相同,有的不足30℃,而有的超过当地的沸点。 依江而建的温泉池中看不中用,泥沙太多已弃用多时,让人扼腕叹息。 我们浸泡在温泉中,尽情欣赏蓝天白云、四周雄伟的高山、成群的牛羊、滔滔的江水及郁郁葱葱的桃李。留下的是只能从后而看的充满童心和欢乐的老男人的背影。 所谓乐极生悲就是为被快乐喂的饱饱的人而准备的。油快没了,红灯亮了,最耗油的我的斯巴鲁森林人油灯亮了,沿途没有加油站,也没有可加油的地方~ 各种措施,关空调,关用电设备,减人,唯一没有减去的是我们快乐的心情,我们简直是一群散心病狂的快乐分子,我的车也被感染了,一路欢歌笑雨,红灯亮后,竟然跑了95公里山路,顺利滑行到了芒康。 盐井之盐,在我的书架上,旅行的快乐,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