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伟大
——天水集报人重走长征路重拾红色记忆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革命历史,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西北集报联谊会会长、天水集报协会会长汪继良带领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不忘初心,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情,感悟长征精神,共同回忆那段中国革命史上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次探访活动从2016年9月16日开始,历时10余天,天水10多名集报人相继奔赴四川、甘肃两省,穿过阿坝、甘南、天水、定西、白银五市州,途经松潘、若尔盖、碌曲、迭部、宕昌、漳县、武山、甘谷、通渭、会宁10县,行程2500多公里。这是天水集报人经历过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探访活动。沿途中,大家一起唱红歌,背诵毛主席诗词,全然没有路途的疲劳。一路走来,访问团实地参观了川主寺、松潘古城、“胜利曙光”雕塑、郎木寺、腊子口、哈达铺、武山鸳鸯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通渭榜罗镇中央政治局会议纪念馆、会宁三军大会师旧址等地,倾听老一辈在松潘的长征故事,体验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岁月,感受800战士魂归班佑河的悲壮,遥想红军从腊子口天降神兵的神勇,领略长征途中“加油站”哈达铺的魅力,探秘榜罗会议如何扭转危局……追寻会宁会师时的壮阔场景。
天水集报人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拍、一路叹、一路赞,每到一处,历史的回音仿佛就在耳畔响起。触摸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切身感受长征的艰难,让天水集报人深深体会到了永恒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 第一站 川主寺镇
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冒着细雨,一路探访,来到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追寻红军长征足迹。 远远望见,耸立在川主寺镇元宝山顶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纪念碑身高41.3米,整体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碑座组成。纪念塔气势恢宏,据闻在夕阳西下时,纪念碑金光四射,尤为壮观,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金碑”。 第二站 松潘县
驱车到达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这里是当年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出发地。 松潘县也是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有两次(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都是在松潘境内召开。 第三站 若尔盖草原
随后,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一行继续前进来到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班佑村,瞻仰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胜利曙光”雕塑。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建于2011年9月28日,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班佑河畔一次牺牲人数最多的近800多名红军烈士而建。“胜利曙光”四个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寓意着红军烈士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是曙光和胜利。 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在纪念碑前高举中国工农红军旗帜,手执“长征·永远的丰碑”横幅缅怀在班佑河牺牲的革命烈士。 雨中的若尔盖草原,寂静肃穆,沥沥细雨仿佛诉说着红军过草地的悲壮历程。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块纪念碑记录了《金色鱼钩》的故事。 《金色鱼钩》场景 《金色鱼钩》场景 《七根火柴》的故事 此时的若尔盖草原风雨交加,寒风刺骨。天水集报人不畏风雨,不畏严寒,奔走在草地上追寻红军长征足迹,领略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第四站 郎木寺镇
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不顾疲劳,继续前行探访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镇红军长征过的地方。 郎木寺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红军过草地北上途中,陈昌浩在1935年8月29日20时《关于右路军攻打上堡座敌之行动部署》致电朱德、张国焘时3次提到郎木寺。 第五站 哈达铺镇
天色渐晚,天水集报人驱车赶赴陇南 市宕昌县哈达铺镇。 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因为到达哈达铺的时间较晚,加之正在维修,没能进入纪念馆参观很是遗憾。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中重要的转折点,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做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
“到陕北去”! 第六站 茨日那毛主席旧居
一路前行来到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藏旺乡茨日那村,远远看到褚红色的纪念碑耸立在路旁,靠近了看到碑身上“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几个大字。 穿过“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纪念碑”,前行100米,迎面是雕塑“辣子情缘”。站立雕塑前天水集报人眼前浮现出“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亲情场面。
再往后面走就是“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旧居是一个藏式小院,院墙是土墙,院门和汉族地区常见的几乎一样,木门、木框架、人字背顶,院子里是2层木楼。 2楼是毛主席居住的房间,至今仍保留着毛主席当时居住时的旧貌。 第七站 腊子口
这天到达了期盼已久的腊子口,它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腊子乡,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周围群山耸立、悬崖绝壁,峡口如刀劈斧削,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之势。 在恶劣的条件下,经过激烈战斗,红军突破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战役的胜利,为红军顺利进入陕甘宁边区开辟了通道,为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为了纪念腊子口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战役的辉煌胜利,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宽2.5米,象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高9.16米,寓意1935年9月16日攻破天险腊子口。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天水集报人追怀往事,凭吊先烈。将中国共产党党旗和中国工农红军军旗高高挥舞在腊子口战役的战地上。 战地号角已吹响,英勇顽强的革命战士前赴后继,打响了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 天水集报人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合影留念。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天水集报人认真听汪继良会长的讲解、仔细观看展板,体会红军从腊子口天降神兵的神勇。 天水集报人驻足观看腊子口战役沙盘。 听天水集报人讲天险腊子口当时的恶劣环境、敌军的严防死守、红军的英勇进攻、战斗的悲壮惨烈…… “胜利的号角”雕塑。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副会长、西北集报联谊会会长、天水集报协会会长汪继良向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赠送了与他人合编的《中共早期党报图录》书籍及《中国西北集报》、《中国秦州集报》等报刊。 天水集报人深情朗诵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八站 大草滩
大草滩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大草滩镇
红军在大草滩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农民协会,协会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 ,积极为部队筹措军需。
第九站 苏维埃政府旧址
一路追寻,天水集报人来到自己的家乡---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颉家门村,红军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组织开展革命,宣传抗日主张,留下了革命火种。 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鸳鸯村“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 红一方面军浴血奋战、英勇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在武山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天水集报人“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在崎岖的山路上踏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一路前行。 第十站 榜罗镇会议旧址
天高气爽,秋风习习,天水集报人直奔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旧址 榜罗镇红军连以上干部千人大会会议旧址。 天水集报人聆听讲解员关于榜罗镇会议的相关历史。 天水集报人一边听、一边记、一边拍,切身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深刻体会长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毛主席在榜罗镇榜罗学校使用过的油灯、茶壶。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副会长、西北集报联谊会会长、天水集报协会会长汪继良挥毫泼墨题写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十一站 会宁三军大会师
这天风和日丽,天水集报人驱车赶往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沿途红旗飘扬,红歌声声,天水集报人被浓浓的红色氛围所感染,一路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三军会师塔高高耸立在红军会师会宁旧址处,会师塔建于1986年,塔高27.78米,共11层,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纪念塔三塔合抱,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第十一层封顶,寓意着红军长征时途径11个省、自治区。
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雕像。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天水集报人瞻仰长征旧址、缅怀革命先烈、追忆光辉历程。 聚精会神观看红军长征图解。 中国报协集报分会副会长、西北集报联谊会会长、天水集报协会会长汪继良将《中共早期党报图录》赠送于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在会师门前,天水集报人心潮澎湃,振臂高呼:“我们胜利了”、“红军万岁”、“长征精神永存”!激情豪迈的唱着《过雪山草地》、《十送红军》、《大会师》等革命歌曲。 第十二站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满怀激情,天水集报人登上了会宁县城城东南的桃花山“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巧妙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延安宝塔、天险腊子口、遵义会址等22处景点,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 举目远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画卷又一次跃入眼帘。
这次“重走长征路”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于天水集报人来说,却是一次难忘而有意义的行程,不仅实地了解了长征历史、磨练了意志,增长了知识,还让大家在川甘这片红色大地上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着天水集报人不忘初衷,在集报事业中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