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只要谁一嘟噜起这个名字,我就会感到魂牵梦萦般的怀念。
水土,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地方。
在这小镇,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温馨的少女时代,18岁那年离开时,我哭了。
舍不得离开这生我养我的故里。
至今,我都没有重返过,这用不了2小时就能到达的小镇,然而,我从未忘记过,我亲爱的小镇。
小镇,离开五年了,还记得我吗?
上学时走过的山路,路旁那露珠晶莹的小草;
同学家旁那潺潺的小溪,捞着小鱼,拾着贝壳的下午;
小食店里的河水豆花,和那醉人的渝北酒;
上街忍不住逗留的小书摊,和那一条条蜿蜒的石板小巷;
离开时,坚决不说“再见”的朋友;
说要经常回来的朋友们;
即使如此,我还是离你远去了。
可我又怎能忘记你呢
那依山傍水的小镇,待我是亲切的。
细雨和微风,阳光和绿荫,所有的一切都毫不吝惜地拥抱着一个爱它的孩子。
它只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镇,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笔直宽敞的公路,没有五光十色耀眼的霓虹灯,有的只是那质朴的乡民,只是那自由的生活,只是那田园牧歌式的情怀......
朦胧中,我又回到小镇,在那坡路上跑着,凝视着嘉陵江,走在那街头巷尾。
让我怎能忘记你呢?我生命的起点。
这是我25年前写的一篇关于故乡水土的随笔。
今天再看,觉得当时的我,留恋着过去,是个很念旧的人,现在的我成熟了,便知道,水土,不过只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起点站而已。
我其实还是回过水土好多次,但每次都是去水土小学和江一中参加同学聚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周末,好朋友小彬的爸爸,李叔叔满八十,在我的故乡水土聚会。
好友和我,青梅竹马。我们两家,三代都是好朋友。当然要去。 虽然不远,老爸老妈离开水土这么多年,却未曾再回过。趁此机会,我们来个故地重游。 时隔三十年,我陪着父母要去看看他们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否别来无恙? 再见清澈的嘉陵江,特别是这么多年过去,还来往于嘉陵江两岸的渡船,更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感谢这渡船,让我们在水土的这些孩子,还知道外面的世界的精彩。
以前水土和外界的距离起码两小时。当时没有通公路,到哪,都被宽阔的嘉陵江阻挡着。都要坐船才能出行。
现在好了,四通八达,条条道路通罗马。到哪都只要30分钟左右。 中午我们借李叔叔的八十寿宴,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又聚集在一起开心的叙旧。然后和父母、小洁父母开始了我们的寻根之行。
印象中这坡台阶往上便是当时的水土医院。
我们准备先去看看老爸老妈,把他们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祖国三线企业的老厂。 路过桥边一个移动通讯的店铺,我想起这里曾经是肉店,那时的肉极为稀少,每月每人只供应一斤。我读小学时经常为了买肉,天不亮就跑到这肉店排队等候,那时的治安环境一定很好,要不然我父母怎么会放心我在天不亮跑去买肉。 那年头,每个月定量发粮票、布票、肉票等,钱又不多,让我们觉得什么都很珍贵,连鸭毛、牙膏皮,只要能卖钱的都留起,不辞辛劳地走好远的路,卖点钱去买小人书看,哈哈。
我爸妈出差到北京买到都是像猪油、白糖等等,这里买不到的。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没吃过什么水果,香蕉都少见。生吃的西红柿、藕片蘸糖,当水果吃。
我还喜欢吃炼过猪油的油渣,放点白糖或者盐,太香了!😄
老爸路过这里想起我1、2岁时,他们要上班,把我寄放在这家人家里,每次来接我,我都是坐在箩筐里,哈哈。 转过一个弯,便看到老爸老妈在水土战斗了二十年的老厂。
我真的难以想象,我妈当年大学毕业放弃分配在北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作为川仪六厂的5大元老之一,来到这真算是穷乡僻壤的水土。做的是生产集成电路的高科技产品。扎根于水土,为国家无怨无悔的工作。
我爸本在大学当老师,因我妈不能离开,也调动到六厂,为六厂的发展,和我妈一起并肩战斗。因此,我便成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在水土长大的孩子。 这便是老六厂。 锈迹斑斑的大门紧锁着,里面满地的落叶。代表着这里已经是人去楼空,废墟一片。
几位老人看到这一切,百感交集!
我爸给我说起当年六厂作为三线企业的来历,60年代初,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毛主席为加强战备,提出搞三线工业的建设,由东向西转移,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于是来自全国各大优秀高校的年轻人、干部、工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打起背包,爬山涉水,来到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开始掀起三线建设的热潮,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0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我们仪表六厂便属于其中之一。
我爸说按照当下的说法,当时他们真是怀着满腔热血,使出了洪荒之力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水土这个依山傍水的小镇,建设着六厂。(看到宽阔的嘉陵江,我明白当年为什么会选址在水土建六厂了,哈哈。)
虽然现在看到的老六厂的旧址是一片萧条,但那个时代的六厂却是相当的辉煌,当年卫星上天,七机部的部长,专门跑到重庆等着我们生产的集成电路出厂。大家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使我们六厂成为机械工业部的重点企业,只是到了改革开放80年代,为了厂里更好的发展,又整体搬迁到北碚。
按照我爸的说法,在水土的老六厂已经圆满的完成了它的使命,等待着易主开发,希望它将来能继续发挥作用。
我完全能理解,像我爸、我妈这样爱厂如爱家的老一辈们,对他们付出一辈子的心血的六厂,是充满自豪感,是饱含深情的热爱!
左边绿树环抱的两层小楼便是办公楼。
小时候我经常跑去玩,当时的我,因为小,觉得里面好大,而且景色优美。还有防空洞。76年地震时,我们也跑到木板办公室避震。看到此情此景,很多回忆,瞬间浮现到脑海里。 拾阶而上,便是厂里的医务室。那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经过早已不复存在的水土酒厂,仿佛嗅到了曾经空气中弥漫着酒糟的酒香,那味我现在也能回忆起,如果它也有一个好的策划,把它打造成重庆的江小白,那一定比江津老白干好喝。 水土这里也是一座典型的山城,现在想想,当时的确是每天都在爬坡上坎,还好当年有的是体力。 这栋房子,它还在呀。我应该从出生到小学都生活在这里。 一层楼住了7、8家人,房子小,只有一间卧室,一间厨房,我姥姥带着我表妹来住了1年,那时一间房住了6人。只有公共厕所,洗手池都在走廊上,但是相当的热闹!不像现在电梯房,邻居很少打照面。 以前,这下面是菜地,我在下面放养过小鸡。 这是那栋楼的全貌。 手指有雨棚的位置是我曾经生活了好多年的家,我快乐的童年时光便是从这里起步的。 是不是现在长大了,以前觉得很远的路,很高的坡,怎么不远,也不高了,水土好小啊! 这里现在更像乡野,鸡鸭成群。 猫咪也在这里消磨着时光。 我经常提起我小时候很勤快,经常提开水、打早饭。 所以我老公提出要去看看我当时打水的地方,哈哈。
这里当年叫武装部。食堂、洗澡堂、 开水房、幼儿园都在这里集中。我妈说我就是在这里读的幼儿园。 这里就是我打开水的地方,我要穿过几个小巷,经过一个面粉厂,爬几坡长长的石梯,才能提一壶开水和两暖瓶水回家。
今天再看,那条必经之路,现在已经堵住,不复存在了。 老爸主动要求在这里照一张,因为这是老爸曾经工作的金工车间。
这是当时厂里食堂。因为当时没有天然气,每天生火煮饭太麻烦。所以特别是早饭经常吃食堂。 我记得我经常打早饭,吃我喜欢的稀饭,咸菜,碱性馒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酸性体质,我特别喜欢吃带碱性的馒头。 这里之前就是我读过的幼儿园。 沿着这些破败的房子,我们恍惚像到了鲁迅的三味书屋。 这里是之前厂里的单身宿舍。 转出小巷,往右拐就是当年我读的水土完小。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便没去,加上我的小学同学聚会,就是在水土完小开的。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陪父母。 往左拐就是我读初中、高中时的家。那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物质生活相当匮乏。精神生活还是多姿多彩的。
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需要花钱的玩具,但有太多不值钱,却很好玩的,比如: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踢毽子、跳绳,弹珠子,修房子,收藏糖纸,看小人书,打乒乓球,捉泥鳅。
可惜了,搬了几次家,以前收藏的,放在手心就能卷起的漂亮糖纸没有了,这么多好看的小人书也一本没留下来。
记得周末的晚上,我们端起小板凳,跑去江机厂看露天电影。夏天则在楼下听大人既怕听又想听的鬼故事。
放学回家的路上,时间来不及了,便驻足在小巷门口,听完评书才跑回家,像杨门女将、岳飞传,收音机里播出来,讲得是抑扬顿挫,荡气回肠,很有画面感,相当的精彩,我特别喜欢听。每次说到且听下回分解,都让人意犹未尽,期盼着第二天快点到来。 到了,到了,就是这啦。 上完这坡石阶,右手边4楼最高的一层便是我的家。 我和小洁一家,也是三代都是好友。
我和小洁是同学。我们俩的女儿也是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我们的父母是同事,是朋友,是住在共用一套厨房的邻居,更是49年前,不约而同一起结婚的好友,而且选的日子也很巧,1967年11.11,意为一心一意一辈子。马上的11.11又要到了,预祝他们两对老人,健康长寿!结婚纪念日快乐!
明年的金婚纪念,我们俩家准备一起庆祝。 这是他们在指认49年前,他们曾经共同住过的那个家。 两排楼房的背后有一个山坡,那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 这是我人生第二次搬家。条件稍有改善,我们从一间卧室,变成了两间。还是只有公共厕所。
这张照片大概就是17、8岁,在我家4楼走廊上照的。
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太好,更显得春节的特别。尤其是小朋友天天盼望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炒瓜子,排队等候买爆米花,自己用石磨碾糯米包汤圆,那才是年味十足呀!
夏天自己用青菜做榨菜。我爸回忆到,那时猪肉虽然限量,我们住在嘉陵江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鱼吃了不少。我爸经常去江边买鱼,那时鱼的鲜美,是现在的鱼无法比拟的。买来的鸡、鸭,连黄鳝都是我爸自己杀。我姥姥带我养鸡,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每天去看鸡生蛋了吗?哈哈。
雨后的下午,我在江一中背后的大梁坡采的地木耳,也敢带回家炒起吃。
那时大家都好能干。贫乏的日子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的。
这一晃三十年过去了。 当时夏天没有空调,风扇,又是顶楼,为了能让风吹进家,我爸就把窗户拆了一扇,两个窗连在一起,好让更多的风进家里。有一次,刮大风,直接把窗户吹跑了,万幸,当时楼下没人。 这条小路感觉几十年过来,却变化不大。 这是我打饭、提开水的必经之路,阶梯下方的房子以前是面条厂,天气晴朗的日子,我提水在那里歇息,坝子上挂满了等着晒干的一丝丝面条,就像一道风景线。 当时没有天然气,我记得我还帮家里担过煤炭。是不是我现在这么能干和当时吃苦耐劳有关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根本没有吃过我们那时候的苦。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生活在当下真是太幸福了! 这是跃进桥。水土的交通要道,标志性建筑。 我们在那里回忆过去,找寻往日的记忆。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吃跃进桥旁边的三角糕。这里的河水豆花也是相当的有名。 转眼间30年,这里的黄葛树已经遮天蔽日了。 碰到镇上很多老人在小镇街边或聊天,或打牌,或跳舞,感觉他们的子女应该都在外面打拼,剩下的老人们,舍不得离开。在这里悠闲地生活着,颐养天年。 最后我们来到老厂当年的仪专大院。这里的前身是江北县县委礼堂,因为县委搬迁到两路,这里变成我们六厂的地盘。当时可以表演节目,甚至演话剧,看电影。生活丰富多彩的。 这次开车途经水土新区,新区很漂亮!已经想不起来原来的模样了。这里现在已经吸引了很多像京东方这样的大公司在水土扎根。也吸引习近平总书记来重庆前去参观。
水土现在已经属于两江新区。马上开建的水土大桥,将会让水土便得更加美好!将来,往来于嘉陵江两岸的渡船便只会成为历史,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美好回忆。 听说水土老街以后也有可能要拆迁,不知道下次再见,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只是希望我的故乡会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