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都认为进了六中的大门,就进了保险箱,老师能点石成金。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倘若孩子在学校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因此,许多老师也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到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激活家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呢? 一、把握首次相识机会,打好沟通基础
中国人的定势论告诉我:“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家长们的心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很想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新老师,以便确信是否能真正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因此,我历来非常重视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见面前必须精心准备和家长见面的内容:一是外在形象(包括服装色彩的搭配);二是隆重的欢迎仪式。班主任致欢迎辞;老师表现亲和力:摸摸孩子的头,亲自为孩子介绍卫生间的位置等,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依恋你,喜欢上你;三是找到和家长聊天话题的切入点。交流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甚至可以间接了解家长的爱好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可以掌握讲话的主动权,又能和家长产生语言共鸣。第一次见面,力求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家长信服我;二是让家长愿意接近我。这样,就让家长觉得我是个有工作能力、可信任、又很随和的细心的老师,即便以后工作中有少许闪失,他们也会谅解,为以后与家长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把握首次相识机会,打好沟通基础
中国人的定势论告诉我:“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个时候家长们的心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很想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新老师,以便确信是否能真正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因此,我历来非常重视与家长的第一次见面。见面前必须精心准备和家长见面的内容:一是外在形象(包括服装色彩的搭配);二是隆重的欢迎仪式。班主任致欢迎辞;老师表现亲和力:摸摸孩子的头,亲自为孩子介绍卫生间的位置等,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依恋你,喜欢上你;三是找到和家长聊天话题的切入点。交流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甚至可以间接了解家长的爱好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可以掌握讲话的主动权,又能和家长产生语言共鸣。第一次见面,力求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家长信服我;二是让家长愿意接近我。这样,就让家长觉得我是个有工作能力、可信任、又很随和的细心的老师,即便以后工作中有少许闪失,他们也会谅解,为以后与家长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交流中讲究艺术
1、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
成功的老师通常是最佳的倾听者。倾听不意味着不说话,但倾听绝对是少说话。在倾听时,要听明白家长反映的事情和此次谈话的真正用意。
2.坚持“六要五不要”原则
当教师和家长交流时,一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二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三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四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五要褒奖教师,教师之间应该互相配合,树立对方在家长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遇到麻烦时,千万不要相互推卸责任;六要“多报喜,巧报忧”.
3.讲究“进退”策略
当家长的意见与学校要求产生较大分歧而又难以协调时,采取“退一步”的策略,通过不断地沟通使家长逐步转变态度。
4.遵循“对症下药”规律
教师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是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5、结合家长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独特的价值。 与家长的沟通不亚于外交策略。因为“赢教师以爱为出发点,同时,也以爱为终点,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展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