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故乡——固江

老骥伏枥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当你老了累了,就回吉安固江。那里有童年的记忆,乡亲们呼唤乳名的声音;有十年寒窗下的老同学,布满皱纹的老乡亲;有老屋与祠堂,青山与绿水;有层层的梯田,春天是绿的海洋;秋天有金色的稻浪,有随风飘扬的桂香。吉安固江——魂牵梦绕的故乡,落叶归根的地方!</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font></h3><h3> ——曾 日 升</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font></h3><h3> 什么是故乡?就是你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囬去的地方就是故乡。</h3><h3><br></h3><h3> ——白 岩 松</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果有一天你累了 <br /><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br />我们就一起囬固江,<br />不为生活理想,<br />只为那并不拥挤的交通和没有污染的环境。<br /><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br />我们就一起囬固江,<br />白天种种蔬菜,喂喂小鸡,逗逗小狗;<br />晚上去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br />打会小麻将、拖拉机;<br />冬天围着一起烤烤火,一起喝喝茶。<br /><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br />我们就一起囬固江,<br />一起囬味儿时记忆中的村庄,<br />隔两天去街上赶圩,<br />买点水果油盐酱醋。<br /><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br />我们就一起囬固江,<br />那有我们温暖的小屋,<br />有我们陌生而又熟悉的乡村小路;<br />有你我的发小和伙伴,有叫着你乳名父老乡亲。<br /><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br />我们就一起囬固江,<br />一起钓钓鱼,一起喝着小酒,<br />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和原生态的鸡鸭鱼。<br /><br />囬忆儿时,泸水河边,<br />眺望我们曾经逺行的起点——固江。<br />也许此刻脚下的这片热土会叮嘱——累了就囬家好好休息吧,遠离家乡的游子!<br />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一起囬到我们的家乡——固江。<br /> <br /> 作者 黄志坚</font></h3> <p class="ql-block">  固江镇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泸水两岸,自古以来盛产固芷,因而得名为固江。全镇总体面积为111平方公里,圩镇区域面积为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4500亩。现辖固江居委会,西源、小富、坊下、长水、东风、田西、松山、红星、枫江、瑞溪、井溪、芦西、沿江、赛塘、南湖、岛潭、古巷等l7个村委会,全镇总人口数2万1千人,均为汉族江右民系。其中圩镇常住人口数为35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固江镇是江西省吉安县四大古镇之一,唐朝开埠成集市,镇域在明清时期地跨儒行、安平两乡。1930年至1956年7月为吉安县第三区,1956年8月撤区并乡设固江镇,1958年改名为固江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固江乡,1985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改为建制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固江镇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品种较多,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野兔、野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葵花、樟树、杉树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花生、豆类、干薯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除地方建材砂石,黏土外,还储藏着具有开发价值的腐蚀酸矿及陶土矿(白泥矿)。地方特产丰富,主要有黄牛,全镇养牛大户100余户,每年销往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的黄牛达1万多头,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牛圩市场;其次还有享誉县内外的吉固芷和吉固子酒。</p><p class="ql-block"> 2004年,全镇国民经济总值13784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4486万亩,民营企业、工业企业总产值9298万元,财税收入207.1万元,其中国税39.7万元,地税64.3万元,财政103.1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招商引资实际完成6000万元,占任务数的110%。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第一、2004年全镇修建通村水泥路10公里,新建沼气池210座,自来水498户,另外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和修复水利设施50多处,同时投资30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新建垃圾池2座。第二、文教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固江中学投资60万元新建固江中学学生公寓楼一栋,筹集18万元新建沿江小学和田西小学教学楼各一栋,固江医院筹集近百万元新建职工宿舍楼一栋,并获得了"全市十佳基层医院"称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固江人文荟萃,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王梓坤,男,汉族,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是中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Moscow)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副博士学位。 </p><p class="ql-block"> 刘招伟,男,汉族,1962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锚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协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现为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国家优质工程及鲁班奖现场复查专家组组长,现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与技术管理工作,擅长浅埋暗挖技术、监测量测与信息反馈技术、工程爆破技术。 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共和国少将欧阳家祥和郭延林。</p><p class="ql-block"> 固江的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也较丰富,有坐落在谷塘建于清代的凤凰塔,赛塘村100根木柱的崇本堂及26座祠堂颇有庐陵文化风韵,古候城书院还能见到文天祥手植的古柏,位于瑞洁清代两广总督黄赞汤的古坟墓和风景秀丽的银湾桥水库更是令人留恋忘返。迷人的鲤鱼灯曾走进人民大会堂为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并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表扬,而且出行莫斯科获得赞誉。</p><p class="ql-block"> 湯彪烈士固江镇瑞溪村委湯家村人。2021年6月23日15时06分,苏州昆山市鹿城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汤彪在井下救援被困群众时不幸牺牲,年仅32岁。</p><p class="ql-block"> 2006年創建的固江采茶戏在欧阳广安的领导下,办得红红火火。许多作品多次获得市、县的嘉奖,又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固江寻古</p><p class="ql-block">吉安县固江镇有记载的人文轨迹,为黄蒿于唐代中晚期从吉水迁至泸水河畔今固江一带开基。黄蒿的曾孙黄璠,于唐昭宗天祐甲子年(904年)任兵马司指挥副使,不久为指挥使。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政权建立后梁,黄璠辞官回到家乡。不久,流寇李义兴率乱兵到处烧杀抢掠,从宜春一带杀到吉安。眼看吉安一带老百姓将有灭顶之灾,黄璠在固江号召、率领老百姓修筑土城,亲率壮丁抵御,制定连保法,一方有警,八方响应,有效地保护了广大老百姓。老百姓为纪念黄璠的功绩,尊称他所筑的土城为“义城”。&nbsp;</p><p class="ql-block">宋初,宋大祖封黄璠为庐水侯。今固江一带多有黄璠后裔。最早的固江,应该叫“义城”。</p><p class="ql-block">固江地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固江街关帝庙后边一块面积约为0.2亩的土地上所产的固芷(药名补骨脂),颗粒饱满、色泽光亮、质地最佳。随后固芷种植幅射到周边村、周边乡镇,因而这个地方得名为固江。固江引种补骨脂获得成功,使得这种药材改名为“固芷”,说明固江这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p><p class="ql-block">另一说为固江街所在地的阳家自然村欧阳氏于南宋(一说明洪武)年间从安福迁来建村,村名故江。形成集镇后人们称此地还是按阳家村名称为“故江”。处于泸水河洲上的固江街常受洪水为患,河流经常改道,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为祈吉祥平安,人们将“故江”改称为“固江”,原来的故江被称为“阳家”。</p><p class="ql-block">固江街作为一个集镇,由渡口和位置而兴。自古以来,人类都逐水而居。固江街也不例外。今天的固江街,早先紧靠泸水河边。河边先有村落,居住的人口因为物产丰富而增长较快。人口稍多后河道就会设渡口。有了渡口,来往的人加,就会有人在渡口摆摊设点,招待横渡及直渡的客人。直渡的客人有时还会在渡口歇夜,于 是招待驿馆就出现了。由此,集镇慢慢形成。固江街处于从水路到吉安县城大约一天路程的位置上,而且周边十公里范围内都没有集镇,由此固江街很快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固江街现在还有一条老街叫直街,后来被称作“胜利街”。这条街的起始就在泸水岸边,以一个渡口(码头)为中心向两边延伸。</p><p class="ql-block">后来泸水河水向西偏了大约300米,街西北形成一个河洲,但码头下仍有一条与街道平行的溪流,可供木船航运、停泊,继续发挥水运的作用,保持了街道的繁华。河道向西北改道,渡口也向西北偏移,人们在码头上建起一座石桥通往偏移的渡口,过渡的人来往大部经码头出入固江街。如今码头雏形还在,石桥还很稳固。</p><p class="ql-block">直街发展了以后,又形成与直街呈大约五十度角度排列的横街,后来被称为“和平路”。横、直街有一条巷道连接,因巷道内有一口水质极佳的水井,固江街人早先都喝此井的水。早上,来此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因而被称为“水巷”。如今水井不存,街道依旧。后来,街道向东边延伸,又形成一条街被称为后街,后被称为建设路。民国时期,街中设有广场,被称为“中山场”,建有戏台,也可作主席台用,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官方在固江街设立巡检司,为清朝在县城之外设立的第一个官方派出机构。1949年后,固江街一直是区、乡、公社机关驻地。1951年,设立固江客运站,有班车通吉安、宜春、安福、浒坑等地,成为人们出行的集中地。</p><p class="ql-block">固江街西边横渡泸水的渡口,被称为古巷渡口,曾设过义渡。开始为木船、木蒿撑、木桨摇为动力,继而装上铁质螺旋桨,以柴油机为动力,后木船改为铁船。</p><p class="ql-block">2009年,固江泸水大桥修通,古巷渡口停渡,同时停渡的还有旧居、凫潭等渡口。从此,横过泸水河道的人都从桥上过,渡口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远春</p> <p class="ql-block">固江的固芷</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 固江小镇</h3><h3><br /></h3><h3> 作者: 詹小灵</h3><h3>&nbsp;</h3><h3> 之所以对固江小镇一直念慈在心,缘于小时候留下的记忆太多。</h3><h3>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二姑嫁到了固江,由此,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到二姑家来拜年,喜欢来二姑家拜年有两个原因,一是固江这一带民风极其热情,有家乡土话说就是"客情好",来这做客,从进门就喝茶起,好吃好喝会一直延续到晚上的夜宵,而且,各种小碟腊味,各式精美茶点,都极美味。</h3><h3> 另一个原因就是古镇老街了。小时候的印象,相比于我生活的小镇,固江镇要大很多很多,如一个城市般存在。所以,每次来二姑家拜年,都会拿着压岁钱,在小镇上逛上许久,那时,小街真的是很热闹,各种小吃让人目不暇接,口水直喘。还有,就是它的青石板小街了。人们说到南方小镇,第一个就会想到青石板小巷,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的固江镇,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子的路面全都是用青石板铺就的。在北方几十年,很多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南方小镇会有那么多的青石板路,我常常半开玩笑地告诉他们,一是南方夏天热且时间长,夏天光着脚走在上面很舒服啊,二是为了培育诗意,南方多雨,看着雨滴掉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想不写诗都难。说实话,在我小时候,虽然不懂得诗意,但却是很天然地喜欢那些青石板路,喜欢青石板路旁的木板房铺子,更喜欢看铺子里工作的各种手工匠人。</h3><h3> 记忆里,固江镇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镇子边上泸水河的渡口了。因为我家那边没有渡口的缘故,所以,对那个半百壮汉拿一个长长竹竿,撑着一条很旧的小木船,来回地在河两岸摆渡的情景,看得是津津有味,常常坐那一看就是半天,最后,还要掏出五分钱坐上一个来回才肯离开。</h3><h3> 几十年过去了,这次特意来拍拍固江镇,看着它如今已是无人问津、破败不堪的样子,心里真的很感伤,一个昔日如此繁华的小镇,说凋落就凋落了。同时,也很出乎意料之外,这些年,如果不是因旅游需要,多少这样的地方不是被一推而光不留任何痕迹,从这点上来说,固江老街又有点幸运,但可惜的是,固江小镇又没有被开发成旅游小镇,所以,就造成如今这种没人管没人问的尴尬地位了。在我拍摄过程中,有好多老人以为我是记者,要我呼吁一下政府重视一下这里的危房改造,也有人认为我是政府的人,直接问我是不是在做重建规划,看着他们企盼的眼神,我也很是替他们感到委曲。</h3><h3> 固江老街,真如一们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果再没人去关怀它,很快就会逝去,虽然,我也明白,一个时代的结束无法阻挡,但心里却是极希望它能重生。</h3><h3> 但愿吧,但愿有一天,它能抓住一个机遇,重新活过来。</h3><h3><br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上的白铁皮老工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中心小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法庭。</font></h3> <h3>大广高速银湾桥服务区。</h3> <h3>银湾桥水庫</h3> <h3>银湾桥水庫大坝</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凤塔亦称凤凰塔,位于吉安县固江镇谷塘村。就在吉安市区前往安福的公路边田地中。塔始建于清代。塔高十八米,占地二十四平方米,六面九层,铁塔尖,塔顶有六只小石狮。砖石结构,坚固雄伟。一九八五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赛塘王氏宗祠。</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舞蹈,流传于固江镇棚下村的鲤鱼灯是优秀的、原生态的汉族民间灯彩艺术之一。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演出,历史上的"鲤鱼灯"以其精美的艺术,吸引着广大群众,为维系泸水河沿岸从赣南移民而来的各个"棚下村"人之间的友好亲情关系以及促进与当地人之间的交往并最终实现双方的融合作过积极有益的贡献。鲤鱼灯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棚下村的鲤魚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京表演过,演员受到周恩來总理的接见。还到苏联莫斯科表演过并获得荣誉勋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鲤鱼灯表演队在表演鲤鱼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鲤鱼灯表演队在表演鲤鱼灯。</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font></h3><h3><br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吉安县固江镇鲤鱼灯舞队队长邓建民在家中为表演用的金丝鲤鱼灯粘胶。鲤鱼灯舞以动作优美,内容丰富,场面欢快,栩栩如生,深受群众的喜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鲤鱼灯"已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2018年5月1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邓建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quot;鲤鱼灯舞&quot;传承人。</font></h3> <h3>  吉安鲤鱼灯,又名"五鲤跳龙门",是吉安县固江镇一种古老的民间灯彩艺术。</h3><h3>有学者对"鲤鱼灯"的历史作了考证,认为其起源可上朔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的"鱼族图腾舞"。据《吉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一批赣南移民沿赣江进入泸水河,分别在吉安县、安福县境内的泸水两岸定居下来,先后建立了数十个"棚下村"。固江镇棚下村就是其一。</h3><h3> 鲤鱼灯道具为鳌鱼灯1盏、虾公灯1盏、金丝鲤灯5盏、大红锦鲤数盏,分别与"龙女化鲤"传说中的七位龙女和众丫鬟对应。鳌鱼灯由竹篾片、铁丝、白纱布及木灯等制成,金丝鲤灯做法同鳌鱼灯,十只红色鲤鱼灯贴红色鳞片,五只金丝鲤鱼灯金色、红色鳞片各半,鱼头和鱼尾与身体间连结活络,舞时可稍摆动。虾灯尾部有弹性,可摆动、弯曲。骨架外绷一层青绿色薄纱或乔其纱,镶金纸边。虾须缠青绿皱纹纸。虾眼用小电珠。</h3><h3> 鲤鱼灯是一种表演性的民间灯彩舞蹈。由一只威武雄壮的鳌鱼作为龙头,一只活泼调皮的青虾为尾,五只金丝鲤、四只(或十只)红鲤居中,共十一只(或十七只)灯彩组成。每年正月初三晚,在泸水河边举行出灯仪式,艺人们持灯、禁声、依序一字排开立于河滩,然后鸣炮、燃香烛插于岸边,司仪高声朗诵八句祝词,意为祈祷来年鱼虾满舱、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等。随后,鼓乐鞭炮齐鸣,以鳌鱼为头,依次于河水表面掠过,称为"请水",然后进行表演。</h3><h3>传统表演形式总共有16个花节,最多能表演15分钟,环环紧扣、流畅连贯、一气呵成的四个不同章节和一个小尾声。第一章节为"鱼群出游",包括"鳌鱼巡场""鲤鱼出洞"两个花节。第二章节为"穿花戏耍",包括单扎篾搭、双扎篾搭、斜扎篾搭、双斜篾搭、飘带、五盏球、寻食、劈柴、上水翻潭等九个花节。"扎篾搭"是鱼灯在队伍(单排、双排、斜排)中分单数和复数上下、左右穿梭。"飘带"则是鱼灯斜立成飘带样的长圆形往复行进。"五盏球"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成五组作圆球形的旋转。"寻食"即鱼灯头朝下的舞动,擂花寻食。"劈柴"是每三只鱼灯为一组,一高二低,高者居中以头下劈。"上水翻潭"即成两列纵队,鱼灯由下而上作长圆形的行进,模仿鱼从深潭底向上翻跃。第三章节为"勇跳龙门",包括"穿龙门"、"积塔"、"跳龙门"三个花节。以鳌鱼和青虾列于左右成门状,鲤鱼列队于龙门中成形穿梭,表现鲤鱼聚集在龙门边,试图跳过龙门。"积塔"是以鳌鱼居中,其余绕鳌鱼围成宝塔形,表现鱼类团结在一起,积蓄力量,以求一搏的内涵。然后,鳌鱼居中,青虾和一鲤鱼分列左右,设置龙门状,其余鲤鱼排二列斜队交叉跃过龙门。第四章节为"欢庆胜利",包括"团龙"、"咬尾"两个花节。"团龙"是以鳌鱼居中,其余围绕中心,前低后高作斜圆形的转圈。"咬尾巴"贯穿于许多花节之中。最后是小尾声"鱼群化龙退场"。</h3><h3> 鲤鱼灯一般用民间吹打乐大锣、大鼓、小堂鼓、水钗、小锣、汉锣和唢呐来伴奏。所选曲牌,是吉安民间流行最广的《大武队》《双如意》《风入松》《得胜令》《急急高》等套曲中的段子。</h3><h3> 传统鲤鱼灯表演主要是为庆贺佳节或为同乡聚会助兴。新中国成立后,鲤鱼灯一度中断演出十年。后经刘南亮等人挖掘、整理和抢救,鲤鱼灯重获生机。五六十年代多次在省内外演出,并曾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当时的中央文工团还将鲤鱼灯带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1984年,鲤鱼灯被拍成电影,辑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江南索密》,在海外放映。2010年春节期间,吉安鲤鱼灯应邀到澳门街头进行展演,新节目《神鱼赐福》,受到澳门民众的欢迎。</h3> <h3>  現如今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固江棚下村鲤鱼灯越办越红火。春节期间或喜庆日子都会串街走巷,进万家,逛超市,恭喜大家來年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深受大家的欢迎,许多超市老板拿來烟花爆竹燃放,图个喜庆,场景热闹非凡。</h3> <p class="ql-block">2017.11.在桐坪举行的亚洲跳伞锦标赛上,表演了固江鲤鱼灯,由固江鲤鱼灯表演队演出。</p> <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吉安县采茶剧团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男,1931年11月出生,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人,县采茶剧团退休干部。在吉安县,有一支草根剧团--固江镇农民采茶剧团人尽皆知,剧团成员平均年龄60多岁,全部是固江镇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它的创始人,竟是年近九旬的老人--欧阳广安。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为了农村采茶剧事业奋斗终生;他一腔热血,为农民剧团呕心沥血;他不忘初心,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他鞠躬尽瘁,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员。</p><p class="ql-block">自创建采茶剧团以来,他始终秉承“拓展生活空间,体现人生价值”的办团理念,立足“原汁原味的采茶戏、土生土长的演戏人、自编自导的新节目、不折不扣的业余班”特色,以坚持采茶剧为根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自己写剧本,自己当导演,精雕细琢每个动作,专业培训农民演员,排练排演节目,免费为县内外的群众表演节目。14年来,欧阳广安创作采茶戏剧大本13部,小戏剧本无数,在县内外演出500余场,将一支业余的农民采茶剧团发展成为全县唯一的一支五星级农民采茶戏剧团,为全县的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p><p class="ql-block">历经磨难,为采茶剧事业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他一生起伏,但乐观向善。早年曾在省歌舞团、省文化创作室、省画报社及《江西文艺》编辑部工作,后回到到吉安县固江镇务农。在家务农的岁月里,欧阳广安百折不挠,在生活中注重收集基层群众的好素材,同时坚持参加排演文艺节目,他排演的《智取威虎山》连续在安福、吉水等周边县进行演出。1979年,48岁的欧阳广安被分配到吉安县采茶剧团工作,他结合在农村生活劳动时收集到的素材,编写了《梁成辉打案》等一批具有吉安特色的采茶剧,在吉安市连演50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工作期间,他为了编写新戏收集素材,经常是在乡镇一待就是半月有余,和基层群众攀谈,了解群众喜爱的题材,所以他编写出的采茶剧戏都非常的接地气,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欧阳广安创作的剧本多次获国家、省、市大奖,其《枪声里的歌声》《漫漫风雨路》荣获第二、三届玉茗花戏剧节编剧二、三等奖,1991年成为国家二级编剧。</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欧阳广安在老家固江镇定居,他说,“我要把吉安的采茶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采茶剧、欣赏我们的采茶剧、喜欢我们的采茶剧”。他笔耕不辍,接连创作的《红颜命》、《魂兮归来》分荣获第四届、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编剧二、三等奖。</p><p class="ql-block">回顾过往,尽管遇到些挫折,但欧阳广安始终没有放弃对采茶剧的热爱,今年89岁的他,仍然在编写采茶剧,并且保持着每年4-5个小戏或者1-2个大戏的产量,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为吉安采茶剧留下一些种子,让吉安采茶剧文化发扬光大。为此,他经常感叹时光实在是太宝贵了,希望能再给他多一点时间,让他能尽量多的创作采茶剧。他说,“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自己拿不起笔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一腔热血,为农民采茶剧团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2006年冬,固江镇街道几位爱好采茶剧的老人想成立一个剧团,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退休在家欧阳广安,几个老人来到欧阳广安家中,刚说出心里的想法,就得到了他的积极响应。欧阳广安热泪盈眶地说,“我是搞采茶剧编导出身的,我来免费做编导,我们一定要把采茶剧这么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这个剧团就叫固江农民采茶剧团吧”。</p><p class="ql-block">剧团成立之初,幕布、灯光、音响、乐器、服装等硬件样样没有,欧阳广安就向当地的党委、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寻求帮助,联系固江镇在外知名人士、好心人募捐。就这样,才将剧团相关设备凑齐,剧团戏班子就这样搭建起来了。剧团要长久生存下去,经费又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外出演出时,演员们都是走路过去,那时已经80岁高龄的欧阳广安也坚持跟着队伍一起走路下村演出,场场不落,而演出结束后,大家都是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饭食。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欧阳广安和剧团的成员们凭借着对采茶剧的热爱咬牙坚持了过来,将一支草根剧团带成了一支全县五星级剧团。</p><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为了剧团的发展,坚持自己创作、自己编演,所有的作品都是由欧阳广安一人编写。最初欧阳广安将剧本写在纸上,然后坐一个小时的班车来到吉安市里,由打印店将剧本形成电子版再打印出来。每次,欧阳广安担心将剧本打错,都要在打印店守着打字员一天,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打字员打字,每个剧本打印费上千元不说,荒废了那么多的时间,于是决心自己学习打电脑。2015年,为了方便剧本的编写,欧阳广安自费买了一台1800元的笔记本电脑,84岁的老人自己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并在电脑上写剧本。剧团要给他报销买电脑的费用,欧阳广安坚决不肯,他说,“剧团经费紧张,没有必要,这个费用我自己出得起”。</p><p class="ql-block">每年剧本都要不一样,今年要想明年的戏,别人放假欧阳广安从不放假,为了表现采茶剧的特点,欧阳广安每隔一段时间会编写大戏,而一场大戏编写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戏中的人物、场景等极为复杂,台词、音乐都由他一人设计,为此他经常熬夜写剧本,晚上时常失眠,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同时为了剧团每年都有新的采茶剧表演,欧阳广安每年还要创作几个小戏,在深夜的村庄中,总能看见欧阳广安家的灯亮着,一位89岁的老人坐在电脑面前,眯着眼睛看着屏幕,一笔一画编写着新剧本。儿女们看到老父亲如此辛苦,纷纷劝说他放弃,八十多岁的人了,安心在家安享晚年,不要再折腾了。但欧阳广安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有时儿女们说多了,老人家都会和他们急眼。</p><p class="ql-block">剧团中没有专业的戏曲演员,没有专业的乐师,但都是“资深”的采茶剧爱好者,平日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表演的基础不好,一个戏经常是要排练几个星期才能熟练,欧阳广安每次排练都到现场陪着大家,自己亲自上场教学,耐心的帮助演员们提升演技,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这样,硬生生将一支业余的农民采茶剧团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演出队。每次表演,都是人头攒动,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每每到了演出结束,台下的群众就会高喊怎么就结束了,实在是太好看了。欧阳广安还时常接到各个村镇的电话,邀请他们过去演出,这让欧阳广安感觉到采茶剧在群众中是非常受欢迎的,自己创办采茶剧团是对的,无论多么困难,一定要坚持办下去。</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为党做好宣传员</p><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常说,如今百姓丰衣足食,我要做好党的宣传员,让更多的群众感恩党、感谢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他会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作品之中,用基层群众爱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展现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的戏曲《哑汉背妻》《憨苟相亲》;有关注城乡卫生整治,讽刺乱倒垃圾的小戏《自食其果》;有以剧说法引导群众知法懂法的《拾儿记》《奇冤十五贯》;有反对家庭暴力的《家和万事兴》等等一大批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人从善从良的作品。欧阳广安的作品以小节目讲大道理,让群众在欣赏节目中形成价值共识,内化为传播新风尚、改变陋习、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2014年的一天,采茶剧团来到固江镇井溪村巡演,《赌汉借妻》赢得满堂彩,它讲述的是一个赌徒输得债台高筑,便想出找人假扮对象、向姐姐要钱结婚的法子。在台下,一位村民深受触动,第二天一早找到剧团,强烈表示要加入,此人便是井溪村的黄乾坤,他平时把大量时间花在了打麻将上,经常把赚的钱输得精光。加入剧团后,他辛苦排练、演出,把他的“麻友”抛之脑后,排练零报酬、演出一场仅得数十元,他却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剧团成员中都是农民,各有各的事业,有的还是家庭的顶梁柱。为稳住这支演员队伍,欧阳广安花了不少心血。他经常帮助剧团中有困难的演员。剧团中一部分演员家里经济不好,欧阳广安会经常去看望,有时还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一位女演员,家中房屋破败,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欧阳广安主动为她写危房改造申请书,向村里和镇里反映情况,帮助她申请到了危房改造资金。这样的帮助不胜枚举,剧团的演员们都非常感激欧阳广安,他们也在欧阳广安的影响下,个个都成了党的政策宣传员,在平时的演出中,尽心尽力演出,讴歌党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央广网吉安2020年9月24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殷姿 林桢)“原汗原味的采茶剧,土生土长的演艺人,自编自导的新节目,不折不扣的业余班”……秉持这一办团理念,年近90岁的欧阳广安带领固江镇农民采茶剧团已然走过了14个春秋。 历经磨难 为采茶剧事业奋斗终生</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出生于吉安县固江镇的欧阳广安一生坎坷,他早年曾在省歌舞团、省文化创作室、省画报社及《江西文艺》编辑部工作。但因历史原因,他被下放至九江赛城湖垦殖场劳动,后又回到吉安县固江镇务农。</p><p class="ql-block">放不下采茶剧的欧阳广安,在家务农的日子并没有闲着,他一面收集基层群众的好素材,一面坚持参加排演文艺节目。在1979年,48岁的欧阳广安被分配到吉安县采茶剧团工作,由于农村生活劳动时收集了大量素材,他陆续编写了《梁成辉打案》等一批具有吉安特色的采茶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工作的短短12年时间,他创作的剧本多次获国家、省、市大奖,其《枪声里的歌声》《漫漫风雨路》荣获第二、三届玉茗花戏剧节编剧二、三等奖,1991年成为国家二级编剧。</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欧阳广安重回老家固江镇,他笔耕不辍,接连创作的《红颜命》、《魂兮归来》分荣获第四届、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编剧二、三等奖。</p><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总是说,他要一直写下去,直到自己拿不起笔的那天,要拼尽全力把吉安的采茶剧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剧、欣赏采茶剧、喜欢采茶剧。透着一股坚定和执著劲头,欧阳广安依旧在不停地编写采茶剧,保持着每年4-5个小戏或者1-2个大戏的产量。</p><p class="ql-block">满腔热血 为农民采茶剧团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将时间倒回至2006年冬天,固江镇街道几位爱好采茶剧的老人冒着严寒跑到欧阳广安家中,惴惴不安地说道,“您能否带我们一起办一个采茶剧团”。</p><p class="ql-block">“好”!没有一丝犹豫,欧阳广安鼻子微微发酸,不自觉涌出的泪水在眼睛里来回打转,激动地说道,“我是搞采茶剧编导出身的,我来免费做编导,我们一定要把采茶剧发扬光大,这个剧团就叫固江农民采茶剧团吧”。</p><p class="ql-block">剧团成立之初,面对无资金、无专业戏曲演员,无专业乐师的窘境,欧阳广安多次向当地党委、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寻求帮助,联系固江镇在外知名人士、好心人进行募捐。在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剧团终于将幕布、灯光、音响、乐器、服装等硬件设施配齐。</p><p class="ql-block">节约经费开支是保障剧团持续运转的重中之重,欧阳广安始终要求大家过紧日子,他以身作则,坚持自己创作、自己编演,并与大家一起走路下村演出,场场不落。</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剧本排版和打印费用,2015年,欧阳广安在84岁的年纪,自费购买了笔记本电脑,自学进行电脑创作。白天排练,晚上编写,每年剧本都不一样,今年又想明年戏……</p><p class="ql-block">顾不得家人要他在家安享晚年的劝说,凭着一腔热忱,他硬生生将一支业余的农民采茶剧团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演出队,并且成为全县唯一一支五星级剧团。</p><p class="ql-block">坚守初心 为宣传党政方针不遗余力</p><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常说,在党的领导下,百姓丰衣足食,农村焕然一新,他要做好党的宣传员,让更多的群众感恩党、感谢党,让农民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足。</p><p class="ql-block">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以小节目蕴含大道理的创作思维,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人居环境整治等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欧阳广安善于运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传播社会新风尚,让群众在欣赏节目之余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展现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的戏曲《哑汉背妻》《憨苟相亲》;有关注城乡卫生整治,讽刺乱倒垃圾的小戏《自食其果》;有以剧说法引导群众知法懂法的《拾儿记》《奇冤十五贯》;有反对家庭暴力的《家和万事兴》等等一大批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人从善从良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剧团20余位成员都是农民,家庭琐事繁多,人员素质不高,为稳住这支演员队伍,他经常帮助剧团中有困难的演员,针对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成员,欧阳广安会经常去看望,有时还会拿出一部分退休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他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剧团中每一个人都被“共同的荣誉”所吸引,以体现人生价值为终极目标,尽心尽力演出,自觉成为党的政策宣传员。</p><p class="ql-block">群众看戏,政府买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固江镇农民采茶剧团这颗被点燃的火种正愈发闪亮!</p> <p class="ql-block">欧阳广安在进行采茶剧创作。</p> <p class="ql-block"> 固 江 酒 厂</p><p class="ql-block"> 吉安固江酒厂创办于一九八五年,位于人杰地灵、盛产绝好‘吉固子’的吉安固江镇。</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吉安固江酒厂是一家专业酿造黄酒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现有职工100人,技术人员25人,年产优质黄酒500多吨。</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公司地处风景秀丽,素有“江南望郡”、“金庐陵”和“文章节义之邦”的吉安,是全国的“灯彩之乡“,这里气候温和,丰富的地下水甘洌清醇,盛产优质吉固子、大米等农作物,酿酒条件得天独厚</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吉安固江酒厂始终坚持选用本地优质大米、清香甘美的井泉、以民间传统工艺酿制。在传承民族传统同时,通过QS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认证,遵从传统工艺流程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并积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与设备,不断研究开发黄酒新品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我们主要产品有:吉固子酒、红米封缸酒、固江村酒、固江冬酒、高粱酒等,所有产品在当地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生产的 ‘吉固子’酒始创于唐朝,因《本草纲目》记载而在民间代代相传,我厂生产的‘吉固子’牌系列酒在一九九二年就荣获江西省名酒称号;‘固江’酒也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采用井冈山红米为主要原料的红米封缸酒更以其绵甜的口感、独特的风格、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顾客的青睐,而远销各地。</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瑞溪村委</p> <p class="ql-block">瑞溪村</p><p class="ql-block">xiaoliedong2014-12-04 19:28:02</p><p class="ql-block">話 説 麻 溪 村</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的家乡麻石村。麻溪即麻石自然村也。青山怀抱,绿水环绕,稻花飘香,桂香悠荡,莺歌燕舞,分外妖娆。不是我吹嘘,眼见为实。请到我的家乡麻石来做客,好客的麻石人欢迎您的到来。 </p><p class="ql-block"> 麻石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总共130余人。曾氏一脉,别无他姓。老祖宗的老祖宗就是孔老夫子的得意弟子曾子——曾参。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啰。西汉末期(公元九年)王莽篡夺了刘氏(刘邦)的江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公元23年刘玄从王莽手里夺回了政权,称更始帝。三年之后刘秀建立了东汉。扯远了言归正传。王莽专权后飞扬跋扈。当年山东武城莱抚侯曾氏据公(第十五派)不满王莽专权。王莽讨好据公,想把据公拉过来入伙,为其服务。据公拒之。王莽怀狠在心,有杀据公之意。无奈,据公举家千余人徒迁江南,落居吉阳(今吉水)繁衍生息。故江南曾氏都是据公的后裔。明· 万历年间曾氏孔淇(第六十派)从敛六(今吉安市吉州区)渉迁麻石创业发展,故视为麻石始祖。因无后代,曾氏孔圣又从敛六来到麻石,继承兄业,故视为基祖。经过近五百年的繁衍生息,直至今日麻石村。 </p><p class="ql-block"> 麻石在近五百年的历史中,虽然不曾出現过显赫的大人物,但也有过十多名值得麻石骄傲的人。请听我细细说来: </p><p class="ql-block"> 1.汝敬 (第六十二传,麻溪第三世)明· 太学生。 #1 </p><p class="ql-block"> 2.宏侵 (第六十三传,麻溪第四世) 汝敬之子。 清· 太学生。 &nbsp;</p><p class="ql-block"> 3.闻灜 (第六十四传,麻溪第五世) 清· 太学生。 </p><p class="ql-block"> 4.衍堂 (第六十七传,麻溪第八世) 清· 修职郎。 #2 </p><p class="ql-block"> 5.兴纯 (第六十八传,麻溪第九世) 清· 太学生。 </p><p class="ql-block"> 6.毓和 (第六十九传,麻溪第十世)兴纯之子。清· 太学生。 </p><p class="ql-block"> 7.毓镇 (第六十九传,麻溪第十世) 清· 国子监太学生,妻何氏封安人。 #3 </p><p class="ql-block"> 8.毓球 (第六十九传,麻溪第十世) 清· 国子监太学生,妻刘氏封安人。 &nbsp;</p><p class="ql-block"> 9.传琳 (第七十传,麻溪第十一世) 清· 登仕郎。 #4 &nbsp;</p><p class="ql-block"> 10 传绩 (第七十传,麻溪第十一世) 清· 国子监太学生,妻肖氏封安人。</p><p class="ql-block"> 11.传缮 (第七十传,麻溪第十一世) 清· 登仕郎。 </p><p class="ql-block"> 12 .传伦 (第七十传,麻溪第十一世) 清· 国子监太学生,妻欧阳氏封安人。</p><p class="ql-block"> 13.传纬 (第七十传,麻溪第十一世) 清· 国子监太学生,妻肖氏封安人。 </p><p class="ql-block"> 14.纪邦 (第七十一传,麻溪第十二世) 清·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邑武庠生册</p><p class="ql-block"> 名《赛虎》。 # 5 </p><p class="ql-block"> 15. 曾芙英 昭麒長女,1999年考入吉安井岡山大学化学教育系,现如今供职於浙江安吉天略外國语学校。 </p><p class="ql-block"> 16. 宪保 (第七十四传,麻溪第十五世) 昭麒長子,2005年考入江西外语外贸学院英</p><p class="ql-block"> 语系 ,2008年再度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外语英语系学习。</p><p class="ql-block"> 17. 宪斌 (第七十四传,麻溪第十五世) 昭麒之次子。2007年考入西安外事学院日语</p><p class="ql-block"> 系 ,2011年毕业后就职於上海某民营企业,2019年参与与創办上海谦守网络有限</p><p class="ql-block"> 公司。 </p><p class="ql-block"> 18. 宪岳 (第七十四传,麻溪第十五世) 培君之子。2009年考入黑龙江工程学院。 </p><p class="ql-block"> 19. 庆照 (第七十五传,麻溪第十六世) 强华之子。2015年考入南昌工程学院。現</p><p class="ql-block"> 就职於中铁三局。</p><p class="ql-block"> 20.曾梅兰 庆雲之女,2021年考入宁波工程学院。</p><p class="ql-block"> 21. 庆诚 (第七十五传,麻溪第十六世) 乾奇之子。2022年考入南昌工学院。</p><p class="ql-block"> 22. 庆杰 (第七十五传,麻溪第十六世) 卫华之長子。2022年考入南昌医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阅#1、2、3、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明·清时期太学就是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国子监虽号称国家最高学府,但在科举时代其毕业生地位却相对较低。其学生来源主要是全国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的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称"五贡"。他们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清代科举考试分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通过省一级考试,称为举人。举人就成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为贡生。贡生再参加殿试,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根据考生的成绩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也有一种说法,太学生差不多相当於现在的大学本科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修职郎:清代例授的修职郎地位不高,正八品,相当於現在的副县长或者乡镇长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 安人:在清代时期一、二品官员之妻册封为夫人;三品官员之妻册封为淑人;四品官员之妻册封为恭人;五品官员之妻册封为宜人;六品官员之妻册封为安人;七、八品官员之妻册封为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 登仕郎:清代例授的登仕郎属於文职官衔。登仕郎为正九品,登仕佐郎为从九品。相当於现在的"科员"或"办事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 邑武庠生:清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庠生是通过武科举选拔产生,作为将军的未来人选。武庠生严格说应该是武秀才。古代称学校为"庠",故在校就读的学生称"庠生"。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还有明·清时期称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生"。文章中的邑武庠生大概就是州、县级的武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話説麻溪就此告一段落,有机会再聊聊。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語不成章,不足之处敬请诸位读者扶正。雕虫小技,献丑啦!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日升(老骥伏枥 ) 於新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08 . 修正</p> <p class="ql-block">航拍: 麻石村 曾继华 摄</p> <p class="ql-block">麻石村虽小,只二十几户人家,但很美丽漂亮。80%的耕地得於银湾桥水库的南干渠灌溉,旱涝保收。红线是银湾桥南干渠,黑线左边是我家乡麻石村,黑线右边是社边村。</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麻溪曾氏宗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2014年大年初一,在家乡过年的男乡亲在宗祠门前合影。</font></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九点)麻石拜祖視频。</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麻石大团圆。</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麻石大团圆!</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麻石大团圆!</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麻石大团圆!</h3> <h3>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麻石村父老乡亲大团圆!</h3> <p class="ql-block">2021年大年初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曾伏华喜添孙子,2021年大年初一在麻溪曾氏宗祠举办红谱酒。</p> <p class="ql-block">摄於2022年大年初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2023年大年初一拍的照片。 曾继华 提供</p> <p class="ql-block">振威大哥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曾芙英 昭麒之長女。</p> <p class="ql-block">振威大哥的墨宝。 👍👍👍 摘自:振威大哥“美篇”,编幅有限,不能一一转发。请关注“美篇”曾振威。</p> <p class="ql-block">航拍固江镇社边古村 曾继华 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固江镇社上古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被列入第三批中國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社上古村</span>人杰地灵。仅黄赞汤一家就有进士8人,举人16人。黄赞汤本人官至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社上古村古迹遗址众多,有始建于宋朝时期的“文峰塔”、明朝时期7座地界警示牌,2座御赐牌坊,进士第、大夫阁、黄赞汤父兄三公祠。這些古迹都被文化大革命时期推毁,仅存留黄赞汤父兄三公祠。</p> <p class="ql-block">這是黄赞汤父兄三公祠,前些年社上古村耗资一百多万元将中间的乾斋公祠修葺一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吉安县固江镇赛塘村、吉安县固江镇社边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這是固江镇社上古村(挂有灯笼的建筑就是黄贊汤家族的私祠·吉安市级文物保护建筑)。</span></p> <h3>印象中的社边<br></h3><h3> 社边,瑞溪村委的中心自然村,也是瑞溪村委最大的自然村。是一块宝地,人杰地灵。清·道光进士及清·翰林殿阁大学士黄赞汤就出自社边。其兄黄赞禹也是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恩科举人;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三甲进士。黄赞汤之长子黄祖缨清·道光已酉年科举人。中举人之人大有人在。</h3><h3> 我是瑞溪村委麻石自然村人。咱村距社边只有百米之遥。社边的一草一木都在我的记忆之中,社边家家户户的门坎儿都跨进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父輩和同龄人无人不熟悉。离开家乡四十多年,社边变化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建设新农村的带动下,社边的面貌焕然一新。<br></h3><h3> 社边村何时开基未曾考证。現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其风格十分奢华。肖烈冬先生在《走进瑞溪一一社边篇》一文中的描述,真是维妙维肖。在我的记忆中昔日的社边真是很美。先从黄氏公祠说起吧。我没有見到过黄氏公祠的全貌,但黃氏公祠留下的颓垣断壁是目睹过。它大约150米长,50米宽三进式庞大的建筑。現保留下来旳是黄氏公祠的正大门和旁边一间当时是火房(厨房)的小屋。公祠正大门两边各有一棵百年古柏。正大门前有一块200平米的空地,空地前方是一口几百平米水面,用青砖磊成的半圆形水塘,名曰泰塘(方言,大塘之意)。先人建祠堂时,祠堂前方一定有口水塘,一是美覌,二是防火灾便于施救。空地上和泰塘对岸整齐地竖立着许多旗杆石。旗杆石是用又大又厚长方体青石板制成,上方有一棱形洞,青石板厚度两边刻有某年某月何人在科考中中举(中榜)的文字记载。大概只有考中举人资格的人才可以竖立旗杆石。黄赞禹、黄赞汤!黄祖缨……竖立的旗杆石我是亲眼目睹。可惜十年浩刧,毁於一旦。現重新竖好的旗杆石,都是从散落在外找回来的,只是一小部分。黄氏公祠毁於火灾。关于火灾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曰由於乞丐失火造成;二曰被太平军烧毁。清·咸丰二年,曾国藩奉朝廷之命,组建湘军,平定大平天国。曾国藩在江西与大平军鏖战三年,其间湘军经费十分拮据,黄赞汤酬集80万兩响银,援助湘军。曾国藩感动得泣涕如颓。大平军得知后,报复黄赞汤,一把火将黄氏公祠烧了。雄伟壮观的黄氏公祠就这样没了。<br></h3><h3> 当你走进社边第一眼看见的是两棵百年香樟和黄赞汤家族建造的一组私祠。其中间是乾斋公祠,乾斋公即黄赞禹、黄赞汤之父;左边是都廷公祠,黄赞禹字 襄臣,号 都廷,故曰都廷公;右边是莘农公祠,黄赞汤字 莘农,号 徵三,故曰莘农公。上世纪90年代之前,亁斋公祠是瑞溪小学所在地,都廷公祠是瑞溪大队办公的地方,莘农公祠是第四生产队办公的地方。我一至四年级就是在乾斋公祠完成的。乾斋公祠前面有一口面积不大的池塘,池塘对岸有彩色屏墙,建设新农村时填了,現成为大家休闲的广場。乾斋公祠前左右各一尊1.5米高的大石狮,石狮的嘴里含着一个比足球小一点的石球,无论你怎样搬弄是掏不出来的。大石狮斗不过文化大革命,毁了,头都掉落下来了。都廷公祠左边和莘农公祠右边都有围墙和石拱门。两边的石拱门由一条50公分宽,青石板铺设成的路,从三座祠堂前通过而连接。其余的地面全是用鹅卵石铺成。百年香樟旁边有一座许斜不许倒的宝塔。还怕你不倒,文化大革命的炸药包你吃得消吗,倒啦。大家联想一下,当年黄赞汤家族是多么的富有和气派。如今这组祠堂按政策归还给黄赞汤的后代。江西省吉安市把它作为市级文物保护。<br></h3><h3> 社边前面是一片平坦肥沃的稻田。一条由黄氏公祠开始直至霞庄(属社边),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贯穿整个田垅。中途还有一条也是用青石板铺设成的小路直达钓源。田垅当中有数座三层楼高的漂亮牌坊,牌坊四边的翘角上吊着銅鈴,老人们叫它风铃。每当微风吹来铜铃发出悦耳的铃声,数里之外都听見。从霞庄往固江方向不远还有好几座贞节牌坊。这牌坊都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浩刧对国家,对人民是一場灾难,同样社边也未曾逃过这一刧。<br></h3><h3> 亲爱的读者,通过我对社边昔日的回忆,你也许可以想象那时的社边是多么美丽。</h3><h3>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社边。</h3><h3> 如今社边人在黄汉武的带领下,正筹划将黄氏公祠重新建起来。社边人,加油!<br></h3><h3> 社边明天会更好。<br></h3><h3><br></h3><h3> 老骥伏枥 於新余<br></h3><h3><br></h3><h3> 2014.9.</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社边古村黄氏宗祠遭火灾后留下的正大门。2016年社边黄氏宗祠重建竣工,文物管理部门不允许破坏原正大门,故保留下來仍为宗祠正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竣工后的社上黄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竣工后黄氏宗祠室内。</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社边古村巷道。</font></h3> <p>作者简介:</p><p>&nbsp;&nbsp;&nbsp;&nbsp;黄启元,固江镇社边古村人。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好学习、爱写作,喜欢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写成小文,在军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新闻、诗歌、散文、业务论文等。著有从军诗歌集。 </p><p><br></p><p> 欧阳修为义城作“序”的家乡情怀&nbsp;</p><p> 作者:黄启元</p><p> &nbsp;欧阳修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自豪,有他写《醉翁亭记》自我介绍时,告白天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为证,他为义城族谱作“序”的家乡情怀就鲜为人知。</p><p>欧阳修为义城黄氏族谱作《序》全文如下(分段、断句、标点符号为作者添加):</p><p> 义城黄氏族谱序</p><p> 庐陵多大族,而传世之久者有黄氏焉。黄氏初居庐陵城北,见于郡国志。其族散处邑中,非一邑中之族,有曰宽,徙于城西一舍许儒行乡,三世孙曰嵩,复徙今之义城,为黄氏之最繁者。考其谱图,系出金天氏之裔,历汉魏晋宋,累有显人,不暇远引。自嵩为义城之初祖,子整孙璠,当乾符间,李义兴掠虏吉饶信之秋,始率乡兵筑土城以为保障,乡民咸赖更生之德。当是之时,昭宗敕命,授本州团练防御使,历五季之世。僭乱既平,大宋受命,既一海宇,嘉其保民之功,锡以玺书,特封为庐水郡公。门第遂有义城之称。嵩之六世孙德载,有声于时。</p><p>谱牒之述,亦尝修辑。会予归自颖川。其八世孙子充,谒余以其谱图请序。始知德载为余族祖姑之婿,实子充之祖母也,则余于黄氏固姻家也。谊不得辞,乃以黄氏得姓之由,始徙传绪之详,列于谱图,以示黄氏之子孙。</p><p> 嗟乎,古有大宗小宗之法,自宗法废,而有谱牒以维持氏族,盖俾夫为之后者,知其本之所自出,而有尊尊之义焉;详其支之所由分,而有亲亲之道焉。尊尊亲亲之义尽,而谱牒之备矣。今观黄氏之族谱图所载,干支疏畅,纲纲联络,昭穆次序,秩然而不紊;亲疏远近,昭然而可考。德载聿修于前,子充维新于后,可谓知所务矣。为黄氏之子孙者,观是谱牒,则家世源流。思祖宗之盛烈,以嗣为绩,绵绵延延,引而弗替矣。</p><p><br></p><p> 熙宁四年辛亥九月&nbsp;吉日</p><p><br></p><p> 六一居士欧阳修撰</p><p><br></p><p>附:</p><p> 祭故大宋上柱国大将军泸水侯黄公讳璠</p><p><br></p><p> 时当五季</p><p> 义倡庐陵</p><p> 国用永奠</p><p> 民以攸宁</p><p><br></p><p> 邑人欧阳修题</p><p><br></p><p> 《序》文仅529字,条理分明,重点突岀,层层叠进,言简意赅,陈事详实,叙情清晰,字字金玉,句句珠玑,不愧出自文学泰斗之手,充分展现了欧阳修行文风范。《序》文尤其充满浓浓乡情、亲情,十分感人。他的诸多文章光彩夺目, 成为千古绝唱,这篇《序》文同样是他不可多得的一篇精典范文。</p><p> 义城在儒行,既现在的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一黄氏家族.清康熙九年版《庐陵县志》记载∶欧阳修为庐陵县欧桂里人(即现在的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石边村附近),据说欧阳修四岁丧父,母子俩随叔父欧阳晔去湖北随州官邸。欧桂里距固江义城近与黄氏有族姑亲,义城黄姓从唐至今为当地一大姓。《序》中∶“始知德载”、“其八世孙子充”,德载即当地一绅士,为欧阳修族姑夫.子充为德载孙,亦欧阳修族姑“实子充之祖母也”。子充(名勉)进士,任工部尚书,与欧阳修同朝为官。</p><p> 欧阳修一代文豪公务繁忙,有限空闲多用于治学,极少为他人作《序》之类事,即使金重聘请也拒之。为什么会为义城黄氏谱牒作《序》?这只能从他热爱家乡,重家乡的亲情、乡情解释了(欧阳修自称“邑人”并申明“则余于黄氏固姻家也”),正如他在《序》中叙述的:子充为了会见我追到颖川我的家(“会予归自颖川”),我才知道是家乡人(“始知德载为余族祖姑之婿”),而且他的祖母是我族姑(“实子充之祖母也”),咱们是亲戚关系(“则余于黄氏固姻家也”),凭这几层乡情、亲情,我怎么能推辞呢(“谊不得辞”)!从上述叙述中可见欧阳修对家乡人、故乡事极为热心,凡是家乡的人、故乡的大小事情我都应该满腔热情去对待,凡能做到的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尤其感人的是,撰写完《序》文后,似乎言尤未尽,还附诗一首凭吊已过世82年的同乡,宋朝开国功臣黄氏先祖黄璠。人们不会忘记欧阳修他主编的《五季》和宋史中,曾着墨浓厚阐述了这位同乡功绩。由此可见他心目中的乡情、亲情多么强烈,他对故乡的感情多么深厚,难怪他常以家乡为自豪!</p><p><br></p><p> 《 完 》</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文天祥为黃氏族谱作“序”的家国情怀</p><p> 作者: 黄启元</p><p> 提起文天祥世人都认知他是位一身正气,响当当的民族英雄&nbsp;,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证,他为黄氏族谱作“序”的家国情怀就鲜为人知。</p><p>文天祥为义城黄氏族谱作《序》全文如下(分段、断句、标点符号为作者添加):</p><p> 黄氏族谱序</p><p>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有史则国之兴废有所究;有谱则家之亲戚有所考。国不可无史,家不可无谱也。</p><p> 余同榜黄君梦荐,其族子应鼎,以其家谱示余。乃欧阳文忠公所缵谱牒,文墨煌煌而炜炜,金声而玉振。历代宦显载之,兹谱不可磨也。</p><p> 呜呼,黄氏之先,耿于汉、灼于晋、焕于唐、烂于宋,非一日者欤。梦荐、应鼎,拳拳之心在于修谱,可见尊祖敬宗而重族也,苟谱不作亲疏无以辨,尊卑无所分,虽古之贤哲亦未尝废也,后世世禄之家,以小史正宗法,至是宗法不讲。而小史之正废,士大夫家能不忘其所自出者,赖有谱牒存焉。谱牒是修而不废,宁不有赖于子孙之贤者乎?黄氏子孙何其多贤耶?累世相继而修辑之,故其世系之相续,丽丽如贯珠,井井然不乱。</p><p>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黄氏子孙慎而勉之,为后世龟鉴云耳。</p><p><br></p><p> 咸淳元年菊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吉日&nbsp;&nbsp;&nbsp;&nbsp;</p><p><br></p><p> 同邑文天祥书</p><p> 《序》文仅326字,叙述的情由、铺展的亊情、论叙的亊项精辟,言简意赅,如同他的诗词一样精到简洁。</p><p> 文天祥为黄氏族谱作“序”还有一段渊源,文天祥的姨妈嫁儒行乡(现在的吉安市吉安县固江镇),经姨妈介绍文天祥童年在儒行乡“侯城书院”就读,“侯城书院”为当地宋朝泸水侯黄璠私家书院,当时该书院较有名气,为宋朝培育了多名举人和进士人才,文天祥对“侯城书院”印象深刻,就读期间他为书院种植了五棵柏树,现仍有一棵存活(县志及文天祥纪念馆均有记载),他考中状元后还亲笔题写了“侯城书院”校名。</p><p> “淳元元年菊月”,即公元1265年9月,文天祥时年30岁,是他高中状元后的第9年,距他就义17年。这个时期,他担任江西提刑官(相当省级检察长,授秩正三品官阶)。这篇谱序言简意赅,却彰显出他的家国情怀。</p><p> 一是“爱国”,开头部分“有史,则国兴废有所究”,强调“国家有史料,便于用兴国的经验、亡国的教训治国;二是“贵友”,文天祥对“余同榜黄君梦荐、族子应鼎 (“请序”当年考中进土,入朝为官,年龄小于梦荐。),请其作序者仅仅只是“同榜”,且黄梦荐、应鼎并不是显赫之人,不象文天祥殿试“进士第一”,更没有被皇帝赞誉为“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只是“侯城书院”黄家的人或同学罢了,但他慨然应允;三是“崇贤”,当他见到160多年前的同乡欧阳修所作谱序时,称赞和推崇为“文墨煌煌而炜炜,金声而玉振”;四是“重法”,文中“以小史正宗法”就是“用家谱端正宗法”,旧时“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结合,成为古代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五是“孝亲”,谱序结尾,引用《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告诫“孝顺的子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p><p> 文天祥作此《序》,也将自己的家国情怀贯穿其中。为了拯救倾颓的宋朝,他多次向皇帝面呈治国方略;为了抗元保宋,他上书斩杀贪生怕死的投降分子;又因为起草诏书整顿朝纲,他不惧得罪权相贾似道而遭贬;为了抗击元军入侵者,他耗尽家资作军饷招募义兵;他忍痛置女儿被元朝人掳去为奴而不顾;就义时,他要向南跪拜——南方有他的家、国,并表示死后也要“化作啼鹃带血归”!</p><p>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天祥文武双全,可惜宋朝大厦将倾他“武功”独木难撑;“文治”的方略朝廷不会采纳施展不了。尽管如此,他的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占重要地位。这篇为黄氏家谱的所作的《序》文,除去应景的颂扬,也象是相当于一曲指导“爱国”、“贵友”、“崇贤”、“重法”、“孝亲”的《正气歌》。</p><p> 说到古代家国情怀,不得不说唐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最感人,词全文如下:&nbsp;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的家国情怀是消极、虚伪的。他在位不作为,招安不反抗,穷途末路时才哀鸣所谓“家国情怀”。文天祥与其相反,一生忠贞爱国、爱家,“大厦”将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被捕后“君降臣不降”、“社稷为重君为轻”,视死如归。以《过零丁洋》向入侵者表白∶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家国情怀才是积极的纯真的家国情怀!<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 完 》</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固江镇社边古村的媳妇和娃娃们。</font></h3> <p class="ql-block">湯彪烈士的老家固江镇瑞溪村委湯家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汤彪,1989年3月出生,江西省吉安县固江镇瑞洁村人,生前系江苏省苏州昆山市鹿城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2021年6月23日15时06分,汤彪在井下救援被困群众时不幸牺牲,年仅32岁。日前,应急管理部政治部已批准汤彪同志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千锤百炼成就救援精兵。</p><p class="ql-block">汤彪出生于红色故乡——江西省吉安县固江镇瑞洁村。由于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他的愿望始终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2007年12月,年仅18岁的汤彪怀揣梦想加入了消防救援队伍。当新兵时,汤彪就十分要强,处处争先,尽管身体条件并不突出,但训练起来却特别能吃苦,结业考核13项科目他有8项为“优秀”,被新训大队记嘉奖。下队以后,汤彪同志被分到了特勤三中队。特勤三中队是有着多年光荣传统、且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之前就涌现出“新时期消防勇士”孙茂珲等先进模范。在这样争先创优的环境里,汤彪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无论是工作训练,还是执勤战备,他都冲在第一个。一个动作如果别人做3组,他就一定要做6组。战友们仍记得,无数个日夜他独自加练的身影,因为表现突出,下队第一年他就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迅速成长为队站的业务骨干。2010年,汤彪被支队选拔参加江苏省大比武集训队,为了这次比赛,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刚开始,由于对技术要领不熟练,两腿磕得全是血。但汤彪没有气馁,光甩梯一个动作就练了成百上千遍,直到身上的伤痕渐渐消失,留下来一双双磨破的训练鞋。挂钩梯小组最初有十余人,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汤彪就是其中一个。在那次比赛中,他获得了全省挂钩梯比武第六名,并为支队荣获全省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作出突出贡献!此后,他又相继参加了总队和支队组织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深井、地震、车辆事故、水域和高角度救援等专业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灭火救援技战术经验。2014年,汤彪因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突出,被保送至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就读。兵勇将猛的战斗力背后是汤彪辛勤的付出。昆山大队有政府专职消防队15支,年出警约4000起,占全年公安总数的85%。为了提升政府专职队的灭火救援效率,汤彪从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毕业后,主动承担起大队政府专职队业务骨干的培训任务,注重把救援战斗的各项要求一丝不苟地落实在训练全过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救援业务骨干。他所在的大队专职队还代表支队多次在全省比武竞赛中取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危难时刻救民水火险难。</p><p class="ql-block">自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汤彪已经离乡服役十四载,面对生与死的一次次考验,每次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被困群众以生的希望,彰显了火焰蓝“竭诚为民”的忠诚本色!</p><p class="ql-block">“汤彪,汤彪”,一到大型灭火救援现场,大队主官都先在电台呼叫汤彪的名字,只要有他组织指挥,大队主官心中的底气都足了三分。站长助理杨秀峰回想起去年8月的一起火灾,仍对汤彪充满敬佩,当时,昆山市垌丘路宋乔实业发生火灾,汤彪作为增援力量带队到场后,面对熊熊大火和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他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沉着冷静,迅速布控,梯次进攻,搜救人员,及时开辟了救生通道,疏散救出了百余名群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火灾损失。汤彪在基层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有着3000多场灭火救援战斗经验,尤其是针对昆山地区高层建筑多、台资电子企业密集的实际情况,在每次灭火救援结束后,他都会及时总结复盘,研究各类火灾特点,创新探索战术战法和编程操法。他的业务学习笔记本记满了业务理论知识和学习心得,战友总说:“指导员,你是干政工的,学灭火业务还用得着这么拼吗?”。他说:“我是指导员更是指挥员,学好这些,才能在每次战斗后都能把大家安全带回来啊。”</p><p class="ql-block">在这十四年里,汤彪参加各类灭火救援战斗3000余起,营救被困群众120余人,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6次被记嘉奖。</p><p class="ql-block">意外来临之际以身许国。</p><p class="ql-block">此次救援发生在昆山市朝阳路与娄奥路交叉口赵厍垃圾中转站东围墙外垃圾渗滤液收集井内。井口为1米×1米正方形,井深约2.6米,液面至井口深约1.5米。井内贮存生活垃圾处置后的渗滤液,经过长期沉淀发酵,集聚了大量有毒气体。6月23日,管道疏通工张香官下井疏通时,因吸入有毒气体,直接晕倒在井下淤积物上。另一名工作人员陈正如身着简易防化服下井施救,也被困井中,竭力伸手呼救,情况万分危急。事发井距南侧马路约70米,且被树木环绕,消防车无法靠近。汤彪到场后,立即和通信员张本寅先行侦察,同时命令其他队员携带空呼、绳索、梯子等器材装备前往救援。汤彪与张本寅一到场就发现,陈正如在给张香官捆绑自备绳索,但很快陈正如也体力不支,竭力伸手呼救。情急之下,本可以做好全面防护的汤彪来不及多想,本能地趴在井口,多次尝试拉拽陈正如未果。调整姿势后,汤彪俯身探入井内,准备再次尝试。深陷恶臭油污淤泥中的陈正如,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得死死抓住汤彪的手,但因井口湿滑,导致汤彪不慎被拉拽滑入井中。汤彪随即呼叫井上队友实施营救,已佩戴好空呼的战斗员贺瑞瑞、李旺下井,准备先将指导员救出井外,可汤彪却毫不犹豫地说:“先救他们,别管我!”由于被困人员浑身沾满油污不便着力,汤彪与2名战斗员一起,将安全腰带绑在张香官腰间,用自己的身体作支撑,合力向上托举;井外救援人员利用安全绳吊升,于10时04分将张香官救出。此时,汤彪体力已明显不支,但仍然咬牙坚持。10时07分,救援小组在为陈正如捆绑救援绳时,汤彪突然晕倒;10时08分,陈正如被救出,2名被困群众被立即送往医院(经救治,张香官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陈正如抢救无效死亡);10时09分,汤彪被救出后送往医院救治,但由于在井下时间过长,吸入大量有毒气体,尽管奋力抢救,年轻的生命还是永远定格在了2021年6月23日15时06分。</p><p class="ql-block">深切缅怀我们戮力前行。</p><p class="ql-block">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汤彪同志毅然选择了舍己救人,以身为梯托举起被困群众生的希望,彰显了火焰蓝“竭诚为民”的忠诚本色!</p><p class="ql-block">汤彪的父母一直在老家务农,为体恤父母艰辛,汤彪和在部队服役的弟弟约定,“每年农忙时节,俩兄弟轮流请假回家帮忙”。来回乘火车需三十多个小时,回家后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背两三百筐的稻子,往来走上四五万步,沉甸甸的稻筐压在年轻儿子的肩头,只为让年迈父母的负担轻一点。现在,家乡的稻浪已开始翻起片片金黄,但田埂上那个敦实坚毅的身影,再也不能为爸妈尽孝分忧了。刚买到新房的汤彪,正与女朋友“谈婚论嫁”,即将翻开人生中更美好的新篇章,而那些掷地有声的“诺言”,却再也无法兑现。</p><p class="ql-block">赓续庐陵红色血脉的汤彪,在激情燃烧的昆山大地上奉献青春。32年的青春年华,14年的灭火救援生涯,他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守护了一座城,更守护了千家万户,用赤胆忠诚书写了壮丽人生。忠诚卫士临危不惧,不朽英灵巍峨丰碑。汤彪烈士的声音不会再响起,但他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缅怀英雄!致敬汤彪烈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者:邓玉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固江人民欢迎湯彪烈囬家。</p> <p class="ql-block">湯彪烈士追悼會在老家湯氏祠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瑞溪及固江湯彪烈士生前好朋进入湯氏祠堂悼念烈士。</p> <p class="ql-block">固江镇瑞溪村委曾家村。</p> <p class="ql-block">  曾繁泽,小名细老师哩,固江瑞溪曾家人,自幼先天性失明。同一村委,离我老家麻石自然村不足一公里。小时候每天去固江讀书路过其村口,总能看见他的身影。曾繁泽比我大一岁,可辈份比我小三辈。人很热情开朗,身着也蛮干净整洁,每每相遇总是"日升哥,日升哥"。其生存能力非常强,小时候要帮家里砍柴、扯猪草及家务。随着年龄增长,就外出漁鼓说唱,乞讨四方。说来也怪,他除了逢年过节时在瑞溪大队各家各户乞讨外,平时从不光顾。乡里乡亲看到他來了,十分同情他,给饭吃或给小钱,同他拉家常。后来我到江钢了,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也不知成家与否。听我哥说,后来他进了固江公社的福利院,院里组织了说唱团,为了生计下乡说唱,再后来就不知了。近日在麻石村群聊中,看到细老师哩说唱的两段视频,才囬想起他。据我大侄儿说他曾获得吉安市县的奖励,他的漁鼓说唱艺术纳入吉安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項目。</p> <h3>欧阳家祥的家乡——小富所在位置</h3> <h3>這是欧阳家祥、林萍夫妻1950年——1959年与家人的合影,其子女情况知之甚少。</h3> <h3>這是欧阳家祥、林萍夫妻1960年——1969年与家人的合影,其子女情况知之甚少。</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王梓坤,男,汉族,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固江镇枫江村委枫墅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是中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Moscow)大学数学力学系,获副博士学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王梓坤院士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期间,提出设教师节后被采纳,教师节的倡导者。</span></p><p class="ql-block">1984年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在一次座谈会上发出倡议:由國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國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将该月的某一天定为全國教师节。同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國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國务院,报告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國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是因为新学年刚开始,新生入学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有利于全國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於是中國第一个教师节就在1985年9月10日诞生了。</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刘招伟,男,汉族,1962年7月生,江西吉安固江凫潭南湖自然村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锚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协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现为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国家优质工程及鲁班奖现场复查专家组组长,现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与技术管理工作,擅长浅埋暗挖技术、监测量测与信息反馈技术、工程爆破技术。</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欧阳延生,江西吉安固江镇小富村人。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欧阳 家祥少将之子)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nbsp; &nbsp; &nbsp; &nbsp;退出军界的欧阳延生。</font></h3> <p class="ql-block"> 篾匠老肖师傅 </p><p class="ql-block"> 作者:詹小灵&nbsp;</p><p class="ql-block"> 篾匠,是我们小的时候最常见到的,也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看的手艺人,这里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篾匠那儿一般都有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小徒弟,我们喜欢看那里的小徒弟学徒时的情景,在小徒弟闲着的时候,他们还会用废旧的篾帮我们编个小鸟笼,或者是可以装蟋蟀的小竹笼。另一个就是夏天的时候,当师傅们编大席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爬在席子上尽情地玩耍,师傅们也不说我们。所以,小的时候,我们夏天时在篾业社玩,冬天时,就去铁匠铺玩,因为那里暖和。</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我家的隔壁再隔壁就是一个篾业社,所以,一直以来,对篾匠的记忆总是特别深刻,对他们的每一个工作技艺都记忆犹新,刻在童年的记忆,时间久了,就会发酵成一种情怀。很多年没见,这次,终于有时间去寻找童年的记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技艺真的一点没变,唯一变了的就是再也没有那些跑来跑去的小徒弟了,在固江小镇,像肖师傅这样的篾匠还有几个,但都六十以上,也许,当他们再也干不动的那天,这门手艺,就真的要失传了,所以,记录下他们,也算是记录下一个时代吧。</p><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次谢谢肖师傅的配合。</p> <p>固江镇丰城同乡會所</p> <p>刚刚成立的固江鎮乡䝨联谊會,就给固江小学、固江中学送去体育用品。并前往固江鎮敬老院看望并慰问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