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读经图"中的"伦勃朗光线"意境

cuiyubao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有人归纳,中国画的特点有三:一是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条与墨色交相辉映;二是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三是将书、画、印三者合一,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这样评价中国画,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比,则风格迥异。透视、比例等方法的使用,便是与中国画的不同。西方绘画,尤其是欧洲油画,无论是中世纪的宗教画,亦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画,都重视光影效果,使光影成为画面氛围、情绪变化和形式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尼斯画派更将光影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讲到绘画中的光影运用,自然绕不过荷兰画家伦勃朗。作为17世纪荷兰最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开创了欧洲绘画的新境界,为世界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伦勃朗吸收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方法并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伦勃朗光线"便是其一,此绘画方法在现代肖像摄影中也已成为经典。 所谓肖像摄影中的“伦勃朗光线”,是指摄影时在人物正前方,向上和向侧面各45°角的位置打光,依靠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阴影,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明暗的对比,既不会使照片显得平庸,还会让人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以上的拍摄方法,多为摆拍,需要专门的灯光器材对拍摄现场进行布置。其实,在随拍中,只要有心,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年9月,到访莫斯科,去了金环小镇谢尔盖耶夫。在参观教堂准备离开时,忽见门旁柜子内坐着一位正在看书的神父。神父所看之书,自然是与宗教有关的。古老的教堂内光线十分昏暗,神父仅隐约可见。然而,神父背后墙上的壁灯灯光,却将神父的轮廓、神态衬托得如此生动!来不及细想,赶紧将相机调好ISO,迫不及待地把这场景定格。 照片中,厚实的家具、亮丽的壁画,显出了教堂的沧桑和底蕴;神父衣着朴素,留着灰白色的络腮胡子,头发蓬松略显凌乱,而看书的神情十分专注;紧蹙的眉头,严肃的表情,似乎为书中描绘的圣人、圣物、圣事所萦绕,极为自然、传神;神父背后上方壁灯的灯光,照亮着神父右侧的头发、胡须、手指,而且,在教堂整体昏暗的色调中,这灯光极具象征意义,会给人很多的遐想。 照片,活脱脱的一幅中世纪宗教画再现。 当然,照片与典型的"伦勃朗光线"效果是有差距的。不过,由于是随拍,"神父读经图""伦勃朗光线"的意境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