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几乎所有走阿里北线的摄影人都是为了要探访一个仅几百人口却名气很大的小村—— 文部南村。这个小村庄位于那曲尼玛县文部乡,是藏北一个原生态村落。坐落在美丽的当惹雍措湖畔,面对绵延的达果雪山,就象个与世隔绝的世外祧源。<br> 文部南村在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br> 早在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前,西藏高原分布着几十个小王国,其中位于当惹雍措一带的象雄王国是最古老的东方文明之一,而文部南村附近就是象雄古国的王宫所在地。<br> 文部南村还是西藏神秘而古老的宗教、苯教的发祥地。苯教作为象雄文明的精髓,至今仍然对西藏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藏地仍保留着许多苯教的寺庙,而这里的村民几百年来始终是苯教的忠实信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村前面是美丽的当惹雍措。村民全部集中在湖畔那片坡地上建屋。房子都是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是黄昏前到达小村的。极其简陋的住宿,安顿下立即到村前观景,村前那几座历经几百年芲桑的佛塔,映衬着当惹雍措湛蓝的湖水和几乎伸手可採的白云,煞是一番好风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炊烟未起,村民们开始陆续出来转佛塔,各家各户的家长们多数都出来了,据说每天早晚都要转两次,每次转几圈随各人心愿,一年365天不间断,可谓心诚之至。可能是年轻人外出了,小孩们要上学的缘故吧?反正我们见到转塔都是老年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住过一宿,次日清晨,又见老人们转塔。这时我们注意到,他们转塔时与别处转的方向不同——藏区所有的转经转山等等,都是顺时钟方向转的,唯有苯教的信徒们是逆时钟转,这就是苯教最独特之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后正在扩建寺庙,但干活的看来都是些本村的老人和妇女。这里海拔4600米,虽距县城直线距离七八十公里,但中间是无人区,山路十弯八曲的,除我们这些到此专访者,平常几乎没外人来,也许正因此村里的活计主要靠村民自食其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普兰县在阿里、在西藏,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被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环抱在雪山底下,远距拉萨2200多公里,辖普兰镇、巴嘎乡和霍尔乡,全县人口一万余人。听起来不大,又好似是西藏很边远很闭塞的一个小地方。但其实不然:<br> 普兰境内有世界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措,每年经当地口岸进入转山转湖的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宗教信徒成千上万;它地处中印尼三国交界之处,从公元初始,三国居民的边贸和人员往来就很频繁,至今县城周边仍保存有七八百年前边贸交易场所的遗址,目前小小的县城里竟有一百多家印度、尼泊尔等外国企业或机构,它的开放程度和开放的悠久历史竟如此令人意想不到!<br>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形成普兰独特的人文风貌,深深吸引了无数摄影和旅游者。<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城被雪山环抱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出我们下榻的县迎宾馆门口,用长焦镜头就能拍到县城周围那圈据说巳有几百年历史的、类似悬空寺或窑洞的古建筑遗址,那就是古时边贸交易场所和商人住宿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这里,单有雪山不稀奇,包周村庄的还有土林,这种一层土林加一层雪山包着小村庄的景观,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更令人稀奇的是,在县城的南门口有一个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古朴的宗教形式的小小村庄——多油沟。你看,村前那堆玛尼石、那排转经筒,都是村民(不知是他们那一代前辈)就地取材,只要是圆简状的都可用,那羊皮缝制的圆筒,补过不知多少回。<br> 如此原始古朴的转经筒,在整个藏区绝对独一无二!这让多少摄影人为之倾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六月份在这里看着这土里土气的东西,我还嫌它不够壮观,但我还是拍下了它。没想到的是拍下的竟成了“遗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时隔三个月,当我再经过这小村庄时,发现村口己经旧貌换新颜了——原来新农村建设促使小村舍弃了他们固守几百年的传统,土里土气的经筒变成下面这排金光闪闪……<br> 看着似乎比原先的好看了、壮观了,却再也不是独一无二了!喜邪?悲邪?</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