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发现,有的人通体散发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感到活力增长,轻松愉悦;而有的人则浑身散发阴冷潮湿的衰败气息,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一种欣欣向荣,一种枯萎凋零。欣欣向荣展现的是一个强大的气场,能感染和带动人的情绪向上提升;枯萎凋零则透着暮气沉沉的阴郁,会带动人的情绪向下沉沦。在我们的情绪世界里,总会有积极与消极两股情绪力量在纠缠。“人有悲欢离合”就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情绪两极的消长变化和辩证统一,它们方向相反,目标相背,谁占了上风,我们的整体就会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的那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坏事总是比好事给人的感觉更强烈。失去一头牛的痛苦会让我们很长时间耿耿于怀,得到了十匹马的愉悦则可能只保持了很短时间就是这个道理。研究表明,总的来说,人们在生活中多数时候是感觉良好的,积极情绪大多时候抵消了消极情绪并略占上风,两者之间的比值差不多达到2:1。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涉及全球45个国家100多万名被试的幸福感调查,他们将调查数据转换成十分制计算,其中,0表示非常不幸福,5表示中间状态,10表示非常幸福。结果发现,人们的幸福平均分是6.75分,这也说明人类总体上还是积极的。但人类这个总体状态有点不温不火,只是过了中间线而已。心理学家把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比值称作积极率,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人的积极率要达到3:1以上,个体才会展现出强劲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说,假如你承受了一次彻底的消极情绪,就需要体验至少三次以上程度相同的积极情绪,才能滋养和催生出欣欣向荣的你,而这样的你最多只占群体的五分之一。一位数学家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算,得出了用数学方式表达的积极率比值应该是2.9013:1。在这里,心理学与数学有了高度的吻合。在数学上,微小的差距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事物并不需要那么纯粹和精确。比如,水的沸点是一百摄氏度,但由于受大气压等因素的影响,超过或不足一百度都可能是沸点。出于实用的目的,2.9013:1与3:1并没有什么差异,因此积极心理学的这个假设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完全抛弃消极情绪,保持和体验到百分之百的积极情绪呢?答案是绝不可能。消极情绪是物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在人类的演进中起着保护器的作用。这很好理解。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很多时间都处于劣势,特别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当我们的祖先面临危险的时候,会产生恐惧心理,恐惧心理会激起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触发了逃跑的避险行为,从而使物种得以保全。如果我们的祖先身处危险境地面对豺狼虎豹而不会产生恐惧、害怕等消极情绪,人类这个物种就不可能延续下来。现实生活中,适当的消极情绪是必要的,它会让我们有足够理由去感到害怕、愤怒、悲哀、内疚、痛苦……从而促使我们自我保护、反思警醒。当然,也有人从来没有消极情绪,那就是傻子,他们需要我们保护才能生存。 人们常常有一种感觉,要么好运连连,要么诸事不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和建构功能,会改变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带来人与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让我们回忆一个幸福的时刻,比如,在一个夏日的早晨,你推开窗户,窗外是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早起的鸟儿在林间嬉戏,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床头,你的妻儿还在安详地入睡……这一切让你心怀感恩和满足。以这样一种心境去处理工作与生活,你会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得到拓展,比如更健康的身体、更乐观的心态、更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样的话,自然也就更容易成功。消极情绪则会让人走向闭锁,容易造成心理对抗,难以得到外界的认同与包容。“踢猫效应”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位父亲在公司挨了老板批评,回家把儿子狠狠地臭骂了一顿;儿子无处发泄,狠狠地踢了一脚身边的猫;猫儿受了委屈,愤怒地逃出家门,跑到大街上;一位司机为了避让猫儿,不小心撞上了孩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坏情绪传递链条,它造成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伤害,以这样的心境应对工作与生活,不遇到挫折才是怪事! 打个比方,积极与消极情绪就如同重力与浮力的关系,重力让我们脚踏实地,浮力让我们轻松愉悦。重力太大会压垮我们,比如抑郁;浮力太大会失去自我,比如傻子。享受美好人生,我们就要认领消极情绪,扩大积极情绪,努力建构自己的3:1,催生和滋养欣欣向荣的自己。
【佳双,男,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