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康大姐去了房山南窖乡水峪村,拍了照片发在群里。大家伙儿一看纷纷叫嚷要康大姐带我们再去一次。这不,10月11日我们九人两辆车开去了。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 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距108 国道8公里。是京西一座古村落。看百度百科介绍说它那里尚有百余套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的院落。不知道这介绍词儿是啥时候写啥时候发的,😞唉~:-(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呀! 百度百科: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东瓮桥。
这座瓮桥位于穿村道路的南侧巷子里,是经过修缮的。北边的那座就不行了。瓮门指的是翁桥的桥洞。它实际是个镇水用的旱石桥。瓮门上嵌有一块白石,石上刻写“宁水”二字,意在抚水安洪。
北瓮门。
一眼就看见了“合作社”三个大字,心里立马暖暖的。 在村子的南片到处都能看到碾子。当时还纳闷儿,难道他们每家每户都有碾子?!看了解说才知道,有很多碾子都是收集来的,放在村里作为民俗摆设。据说有128个,为此还申请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呢。 这些碾子基本都是坏的,还能推动的我只见到两个。所以这里推荐的民俗游戏中有个“推乾隆碾子”,说明这碾盘的历史久远。 碾子的花纹还很深刻,我想应该是后来复凿铲过的,老碾子不会有这样深刻的花纹。花纹很像过去老戏里大官穿的蟒袍下摆的立水纹。 这个是石磨,不是碾子。 水峪村是建在石头窝里的石头村。墙是石头垒的,路是大大小小石块铺的,房上的瓦片也是石片充的。 我站在高处,偷窥人家的院子。是房顶那片金黄色的老玉米把我吸引过来的。自以为自己是静悄悄的,可是马上就被院子里的小破狗发现了,朝着我狂吠。我假装若无其事地离开,可是往下走必须得经过它家门口。它看到我居然敢得寸进尺走到门口了,叫得愈发厉害,任主人如何呵斥也不停嘴。但它也不敢真的扑过来,毕竟是小狗嘛。只要我停下看它,它就立刻站定,继续大叫,我走它就再跟进几步,很贱是不是😌直到看不见我才住嘴了。 这样的石板瓦在房山老房子上很常见,只是老房子越来越少了。记得八十年代因为工作或者单位植树我经常跑房山。那时路边的民居各式各样的木头窗棱没有重样的特别好看。慢慢的,木头窗棱被换成了“时髦”的铝合金的;慢慢的民居也消失了。很可惜啊!
慢慢消失的东西太多了,都是在人们司空见惯中、在人们不经意中、在人们追赶新生活中…没有了。没了就没了,再做出来也不是原来的了。 他家的院墙和房子是红砖的,这在它的周围并不多见。我也是看照片时才发现的。 这样的路和石阶都是用洋灰抹过的。而更深入的地方还是原来的路,是用大大小小不规则石条铺的,出出进进高高低低的一点都不平整,踩着硌脚。这样的路我都是小心翼翼盯着脚底下走,不是因为硌脚,而是怕崴了脚。 走在这样的路上,我联想到我们在西班牙走过的古镇。欧洲的古镇基本都保持着原有的道路原有的房屋建筑。他们的道路都是用石条一个挨一个竖着栽进土里铺平踩实,又用类似我们三合土样的灰膏填缝勾边,所以他们的路石很结实,很平整。经久踩踏,磨得锃亮,雨天会很滑。相对比我们的路就太粗放了。 杨家大院。
据介绍,这杨家大院是清乾隆年间一杨姓煤老板历时三年盖起来的。可见无论什么朝代,靠煤矿总是能发家致富的。不知道这杨姓煤老板的矿是在门头沟呢还是在山西大同。在那个年代能拥有八个矿也真是够厉害呢。 杨家大院是四进院子,正房在最后一进。大院并不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子,而是坐西朝东。如果我的方位感没错的话。据说有36间房。嗐,无论多少间,现在都破败了。而且真不是一般的破败,我都纳闷儿,这么破的院子房子他们怎么好意思立牌子展览?! 院子最破的地方我都没拍照,因为对于我没有意义。我总想着,政府搭台唱戏,可这事办的也太半半拉拉了。当然政府也不易,很矛盾的。修缮古建,那可不是小数目,杨家自己掏不起,当地政府同样掏不起。贷款的话,拿什么还?也学着爨底下村收门票?有人来么?再说,人家爨底下有多少户多少人啊,这水峪人走的剩不下多少了。到处都是破败的院落。怎么没有城里人到这儿来租宅基地盖房子呀? 我记得去爨底下参观时,导游说按过去的规距,什么级别的官员建多大的宅子,门前的台阶三级五级都是有规定的,不能僭越。但在水峪村看不出有规矩。好几家都是五级甚至更高的台阶。我就不信他们村出了那么多大官。杨家大院门口的介绍倒是说这个大院出了不少显俊,有抗日英烈,有共和国将军,有政府各级官员,但没有点名。 这是另一处高台阶家的大门。那个院子还有人住,保存的相对好一些。没进去看。 这个石板画是王家大院的门楣上面的装饰画。那个院子已经破得进不去人了。门口的介绍板子上介绍的是这块石板画,他们叫它“水峪岩画”,说这是石板画的发祥地,可远溯到明朝之前。我看那介绍不伦不类,啥都没说清楚。 看到路边立着好些石板,上面都写着字。近前细看,哇欧!是诗诶!
《腐败》
牛郎养小三,
织女肺冒烟。
忘了过去苦,
只因当了官。
(列位看官,默念时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请自觉加儿化音)
我挨排儿看了所有的诗,也跟着诗板走进了他家的院子。 院门口不仅有诗板,还有金盏花、大丽菊和西番莲。透过门,看见屋子窗户底下摞了好多金红色的南瓜,院子里铺了两块大板子,上面晒着不知道是什么瓜片。一个老妇人蹲在地上用枛滤从大盆里捞什么菜。
老人告诉我她捞的是芥菜丝+芥菜叶+花椒叶,洗净腌咸菜。我问她那些诗是谁写的,告诉我是她老伴儿,并说老伴儿在家,把他喊了出来。诗人今年68岁了,喜欢写诗,写了有好几年了,已经有不少作品。我的老娘也喜欢写顺口溜,也是离退休以后才开始学着写的。去年我们帮我妈妈整理印刷了她的诗集。下次我会带我老娘再来这里,让他们以诗会友的。 这位就是石板诗人。
哇!又有新发现诶!快看他家的窗棱!老的花窗棱!!!😃😃😃 这个圆台建筑叫“长岭坨”。据说是八卦图中的乾位阳鱼的眼睛。说整个水峪村实际是个八卦图。这得从高空看。 我分析,这木头围廊是后来修建的,是政府为了帮助做民俗村搭台唱戏时建起来的。 小伙伴知子特小资地搬出了她带来的茶具,铺开蓝印花布,一一摆上,可以饮茶,也可以拍小品。☺️😊 看见围廊开口处的那栋房子了吧?真想租下它,在这里过清闲日子。 我也装一把☺️。在这里我们还有各种的装扮各种的欢乐,编剧导演摄像剧务一应俱全。因为没有征求同意,我只能放一张我寄己的。 我还忘了介绍,水峪村有个特别上得了台面的人文项目——耍中幡!这个“幡”字绝对不允许加儿化的。
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由30人组成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水峪中幡队还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的演出活动,从此声名远播,专程邀请他们出山表演的组织络绎不绝。中幡表演也成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项目”。我们去的那天康大姐好像预约了下午2:00的表演,最后演没演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太感兴趣,脱离组织自己玩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