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梓源民国村是南昌市安义县万埠镇桃二行政村鸭咀垅自然村的别称。它距省城南昌约40多公里,距县城安义约20多公里。它面朝南昌市郊西山长岭山脉,三面环山,山峦迭翠,怪石嶙峋;这里不仅山青水秀、风光秀美,而且民风淳朴,人文底蕴深厚。是原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陆军二级上将熊式辉故里。因村中保存有目前国内最完好的19栋中西合壁的民国建筑群而闻名;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这里被称为民国新乡村建设与新生活运动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中保存有熊式辉故居、长工房、夫人墓、熊氏祠堂、晒谷场、水库、私立仰公学校分校与梓源书院遗址,以及古樟、古井、古山道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熊式辉(1893--1974),字天翼,谱号西广,别号雪松主人。著有诗作《雪松岭草》打印本。熊式辉自小习武,6岁识读千字文,少年时熟读四书、唐诗、易经、左传等,15岁考入江西陆军小学,18岁毕业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5年22岁时从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先后任职滇军、赣军,1920年与国内一批青年才俊一道,被孙中山选派出洋留学,192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他先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即奋袂而起,在讨袁战争崭露头角,北伐时屡立奇功,先后历任团参谋、师长,淞沪警备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中央设计局局长、赴美军事代表团团长、东北九省行辕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1年12月至1942年2月任江西省国民政府主席,主政江西,实施赣人治赣十年,多有建树。任内大力发展交通、兴学办教、广纳人才、推行政教合一的各项改革,兴办各类民生营造厂、农村技能培训学校、努力扩宽财源、致力发展民生经济……任期内先后修通浙赣铁路、修建改造南昌市政设施,治理三湖(东湖、西湖、象湖),创办中正医学院、国立中正大学,全省工、农业及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提高,社会与经济建设取得可观成绩,一时政绩斐然、蜚声国内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熊式辉特别重视教育,先后为家乡捐资创办了仰公初级小学和中学、江西私立农村实用学校;他尊师重教、集思广义、广纳人才,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他率先在国内创办了江西省首个综合性高等学府: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也是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民国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可谓人材聚集、成果斐然,曾一度跃身国内著名大学前列,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办对江西的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熊式辉为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建亲笔撰文勉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熊式辉故居在抗战时期被侵华日军焚毁,它重建于1946年,每当他回乡省亲和祭祖时就会住上几日,每次回乡,都有许多达官贵人前来拜访,屋前总是车水马龙、宾客盈门、热闹非凡;熊式辉故居面对长岭山峰,背靠长岭分支,是座明二暗三层西式建筑。前有河溪临前而过,后有厢房,两侧有水井和长工房,上有阁楼,下有通风隔层,木地板、木楼梯、青砖、大理石相互搭配建造,中西结合,风格简朴而又不失新潮、洋气,在当年也说不上是一座“豪宅”!在当地,人们称它为“洋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熊式辉率全赣军民全力支援抗日,江西在抗战时期作为我国南方与西南的一道屏蔽,也是我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江西境内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马当之战、南昌会战、赣北战役、赣东会战等多场战役,抗日军民在江西境内先后取得庐山保卫战、万家岭大捷、上高会战等多次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嚣张的气焰;1939年,日军逼近南昌,形势紧迫,省政府被迫南迁,村民流离失所也随之南迁泰和、遂川等地。日军攻战安义、驻扎万埠后,来熊式辉老家放火烧村,村里被火烧后满目疮痍,毁于一旦!……1946年熊式辉在抗战胜利后,情系桑梓,回乡省亲,目睹惨状,号集族人长者商议,决心重建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他主动联络担保,与族人一起收集全村田地、山林权属证等向江西源源长银行抵押5亿元,聘请著名设计师禚继祖精心设计,安排名匠里人张传梁等4人负责施工;先后历时两年建筑完成了19栋独具风格,中西合壁式的楼房,分发给村中每家每户(当时村里共约有200多人)。到1949年,时逢民国政府经济危机,金圆券一跌千丈,日渐贬值,可谓天赐还贷良机,族人得到熊式辉提醒催促后,倾全村之力及时还清了贷款。前后折算仅花费很少的银两就建筑了一幢楼房,村民皆大欢喜一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里中西合壁式的楼房,设计新颖、风格独特。它内设厅堂、卧室、厨房、农具间、楼梯、阳台、木窗等,功能齐全,简洁实用;村中整齐美观的一幢幢二层楼房,排列有序、蔚为壮观;一条条幽静的小街小巷,独具特色;整个建筑既质朴典雅,又有种超前意识;即古朴而又显洋气,有着浓郁的民国建筑风格!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十分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幽深的巷子是人们夏季纳凉的好地方,村中的老人们喜欢聚齐在这里聊天、拉家常。孩子们喜欢在这里玩游戏、捉迷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条条长长的麻石路,铺设在巷道中间,连通着每家每户。村里的前山、后山盛产这种麻石,这种花岗岩大理石成片成片地散布在山间。小时候上山砍柴的空隙,总是喜欢与伙伴们钻入石堆中躲阴、纳凉、捉迷藏;开釆麻石可做成各种建筑用石材,曾经是村中年青人劳动致富的一项重要副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房前屋后的排水沟明暗结合,相互贯通。设计十分科学合理,很好地解决了下雨时农村房前屋后积水的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厢房内厨房烟灶的烟筒直通屋顶,排烟十分通畅,解决了农村厨房烟熏火烤的窘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口的古樟,树冠宠大,遮云盖日,彰显灵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些郁郁葱葱的古樟、根深叶茂、高大巍峨,像威武的卫士守护在村口,庇佑着这方水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中水井里涌出的涓涓泉水,源源不断,尝一口清洌甘甜、沁人心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山中峡谷流下的溪水汇集在村西头水库,水库的水质碧绿清澈,潺潺流水绕村前而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口、村后山四块巨石上分别刻着:礼、义、廉、耻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彰示着民国文化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 村后山长有许多硕大的苦槠树,苦槠果摘来不仅可做苦槠豆腐,经一番炒、煮后的苦槠果,吃起来更是香喷喷,是留在记忆中的一道乡村美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熊氐祠堂威峨耸立村中央,是村里重要活动场所,里面设有一个大舞台,舞台下也十分宽敞。能容纳的七、八百人,村里人也称为礼堂。祠堂1932年重建时,熊式辉亲笔题写了“梓源荆派”石匾悬挂正中。“梓源荆派”的意思是告诉人们,居住在梓源的熊氏一脉的先祖是从湖北迁居而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礼堂前的中心广场,是全村的娱乐中心,小时候在这里或礼堂里时常看放映的露天电影,那时候一块电影幕布高挂在屋墙上,放映机一卷接一卷地放映着精彩影片,广场总是坐满着津津有味看电影的村里人,当年许多邻村的人听到消息后,打着手电筒、赶着夜路都要来这里看上一场精彩的电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口现今建了许多村民新居,整齐化一、崭新气派。它们展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子对面的长岭主峰,云雾缭绕,一条盘山公路蜿蜒盘旋,通向山里的太平、梅岭、湾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村里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家族脉络源源流长;据资料记载,熊氏先祖在河南新郑、滑县一带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后不断南迁到汉水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在湖北荆山、睢山建立强大的楚国。到战国时期,楚文王熊赀将弟熊瑕改姓屈,屈瑕有个后代名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著有《离骚》、《九章》等千古诗篇。屈原死后,其后人遵嘱改宗回姓熊氏。屈原的三十一世孙熊世昌,在唐元和辛卯年(公元811年)中进士,于唐宝历乙巳年(公元825年)入赣任职豫章郡守,后携子孙世居在豫章,成为熊氏入赣始祖。而梓源(鸭咀垅村)的熊氏一脉则由熊世昌八世孙熊恭,于宋嘉祜庚子年(公元1060年)从丰城徒来建昌(现安义)依仁乡鹏抟村,公元1157年又迁到宅前,公元1373年再迁至礼沅(现孔合),最后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由礼沅迁居至隔壁临近的梓源(鸭咀垅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谱中记载了四十个字的辈份排名是: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现有多处山塘水库,不仅保留有完好的民国民居建筑,还有秀美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是个集文化探源、名人追踪、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地方!还被评为南昌市最具潜力的乡村旅游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现今,村里已建好了登山观光道,吊桥,凉亭,观景台,祀庙等旅游设施,正加快民国村落的建设步阀,大力发展乡村体闲观光旅游、体验农业旅游,不久的将来将要建成国内首个4A级的具有浓郁民国风情的民国村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