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0px;">根深蒂固数王芳</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王芳(1920-2009),原温州地委第一书记(代理,浙江省副省长任上兼),山东省泰安新泰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建国前为“三野”七兵团保卫部部长,建国后曾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等职。文.革中被“旗.手”陷害关押七年,之前1967年</span>一度与时任温州市市长英宜之等被关押在温一中由红.卫.兵看管,王芳被看管一个多月,后神秘消失。</p> <p class="ql-block">今读《王芳回忆录》,才知晓王芳后来又被揪杭州省里又被揪回温州批.斗陪斗折腾多次,最后于1968年2月被北京来的专机押送至京,关押在北京德胜门外的交通部交通干校。“文.革"开始后,交通干校不办学了,被用来作为关押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临时监狱"。后经王芳夫人刘馨多次进京申诉,引起老人家关注批示,1974年王芳获释恢复自由,历任浙江宁波市委书记、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拨乱反正后被重用,历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兼省委政法委书记、“四.人帮”案预审组长、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浙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公安部部长兼武警部队第一政委、国务委员兼公安部党组书记、部长等职。</p> <p>王芳原名王春芳,后自己改为王芳。罗瑞卿:王芳王芳,像个女人名,你将"芳"字改为"方"吧。毛主席那天喝了点酒,谈笑风生:你们同意,我不同意!你王芳老家山东绿化这么差,到处荒山秃岭,山上不长树,有的连草都不长,你王芳头上刚刚长了一棵草,就要除掉它,我不同意!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你再改名字。</p> <p>晚年王芳由上海知青作家叶辛(电视连续剧《孽债》编剧,原同名小说作者)牵线,温籍作家叶永烈捉笔出版了20万字的《王芳回忆录》。</p> <p><b style="font-size: 15px;">【注:刘馨,王芳夫人,山东烟台师古庄刘氏家族人。刘氏为当地望族,刘馨父母、叔叔及两个姑姑均参加抗日干革命,刘馨11岁坐过日寇大牢,14岁即参加革命,不久即加入中共。1948年经李耀文(时任“华野”八纵政治部主任,开国少将,新时期海军上将)介绍王芳、刘馨结为夫妇。】【下图一右为王芳,图二、三为《王芳回忆录》书照、目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四平八稳李文辉</b></p> <p>李文辉(1918一2011),“文.革”时曾任温州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委副书记(“文.革”头几年地方党委改称“党的核心小组”,下同),之前为温州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公署专员。浙江丽水缙云县人,1940年9月加入中共。建国前为浙江丽水缙云县县长(丽水同温州1949年5月解放)。建国后曾任丽水地委秘书长及上述温州等职。</p> <p>李文辉“文.革”中似未受冲击,成立地区革委会时不久李作为当时温州地区的二号“走.资.派”居然能在不很长的时间里解脱,被作为“革命干部”的“三结合”代表进入班子,个中原因笔者揣测可能与李是本土派有关。</p> <p>“文.革”时温州两派原因复杂,大环境形势因素外,根源也有温州解放后长期存在的本土派或山头派和南下派矛盾影子,“联总”派背后实际有南下派势力,对立的群众组织实际是温州本土或山头派撑腰。</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李文辉文.革后任温州地委副书记,1984年5月离任休养。</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下图为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颁发的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文辉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温州专署专员的任命书旧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大难不死李铁锋</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李铁锋(1917-1984),原温州地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山东滨州博兴县人,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1937年加入中共。1940年5月,任山东桓台县长,1942年5月任山东临淄县长,被誉为“模范县长” ,后任渤海区第四专署副专员、专员。1949年初南下,是</span>进驻温州的山东南下即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三支队四大队的带队最高领导——大队长。“<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文.革</span>”开始李铁锋即遭诬陷迫害被惨斗,并被定为叛徒,开除党籍、政籍,全家到农村劳动达六年之久。1971年李铁锋恢复了党籍、政籍及原职工作。1974年2月,温州两派群众组织发生冲突,李铁锋被诬为黑后台,再次被开除党籍、政籍,受到无休止的揪斗迫害。<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文.革后任浙江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span></p> <p>李铁锋抗战中有一段传奇经历,历史事实细节如下:</p> <p><b style="font-size: 15px;">1944年1月7日上午8时许,一架日军飞机因机械故障,在山东解放区鲁北昌邑县东利渔村附近坠落,日军飞行员山田井马被我方俘虏。这个山田身份特殊,他是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远房侄子。</b></p> <p><b style="font-size: 15px;">司令官侄子被俘,让日军驻山东济南第59师团长细川中康中将大吃一惊,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山田井马弄回来。他作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派出飞机到解放区撒下传单,宣称只要释放日军被俘的飞行员,日军愿以武器进行交换,同时也可以另提条件。</b></p> <p><b style="font-size: 15px;">针对日军提出的要求,渤海军区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用山田井马换回之前因战败被敌俘获的我县长李铁锋等10余人。并将此意见向山东军区请示,罗荣桓司令员鉴于日军急于要找回山田井马的心情,要求我方多提出被俘人员的名单,争取多换回一些同志。</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于是,一场双方战俘交换谈判秘密进行,我方通过中间人向日军提出交换的条件,并要日军先放人,在我方接到李铁锋等人后,再释放山田井马。此后,我方还提供了包括李铁锋在内的两批共计40余人的被俘名单,要求交换回来。日军后来全部同意,双方达成了协议。</b></p> <p><b style="font-size: 15px;">中日双方签好交换战俘协议后,已在日军战俘收容所被押、被审两个月的李铁锋受到日军最后一次审讯。这次审讯中,日军向李铁锋表示了准备释放他的意图。</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日军:送你到利津县,你们根据地边沿放你回去,你乐意吗?</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李铁锋:我那里不了解情况,不能做向导。</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日军:是真的送你到那里,放你回去的,不是做向导。就这样决定了,祝你身体健康,战场上再见!</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此后不久,李铁锋和其余几十位被俘同志得以释放。</b></p> <p><b style="font-size: 15px;">被交换回去后,山田井马发誓不再与八路军作战。日军指挥机关无奈之下,将他送回日本,不久,又把他派往东南亚战场与美军作战。后来,山田井马战死在马来西亚。</b></p> <p><b style="font-size: 15px;">李铁锋经历的这次战俘交换是中国抗战史上唯一的一次。</b></p> <p class="ql-block">李铁锋还有一段死里逃生的经历:1949年6月,那时丽水刚解放,社会秩序尚未安定。温州地委专员李铁峰在丽水蹬坑遭潜伏的土匪袭击,连中六枪,终至左上臂粉碎性重伤,辗转丽水、杭、沪救治,却无法保住手臂,生命垂危,杭州医生已准备为其截肢,后幸先后经丽水名医洪天遂、温州名医林镜平救治,才保留住了手臂。此事使李铁锋感触颇深,从此李铁锋和林镜平他们俩成为了挚友。<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李铁锋和其子旧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英年早逝崔振华</b></p> <p>崔振华(1921-1971),原温州巿委第一书记,山东淄博市高青县人。 崔振华积劳成疾,在文.革中的1971年即患病英年早逝,时年才50岁。</p> <p>崔振华193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年轻时精明强干,19岁即任区委书记,26岁任县长,领导抗敌反霸、大生产、灭蝗、支前等样样工作有声有色,是山东垦利县老解放区的一面“旗帜”。1948年3月年轻有为的垦利县县长崔振华指挥第四期黄河春修工程,带领万余名民工,历经48天,修堤坝32公里,动用土方1445000立方米,加固了黄河堤防,保证了垦利县广大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1949年初,遵照党中央“老区动员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的指示,崔振华发动垦利县广大干部踊跃报名“到前线去,到新解放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新胜利。”他和爱人孙秀华双双带头报名南下获准。2月13日,垦利县113名南下干部,在他的带领下,从垦利县陈庄出发,踏上南下的征程。经过151个日日夜夜,7月14日到达浙江丽水地区,历任中共丽水缙云县委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崔振华文.革初始即被“靠边站”,基本未受冲击。</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b><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崔振华旧照,下图二为位于温州市鹿城区的原温州市委、市府旧址(现温州墨池公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亲民市长英宜之 </b></p> <p>英宜之(1908-1985),原温州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山东临沂沂水县人。小时曾读过5年书,后在家务农,兼学中医、开药铺。抗战爆发在当地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1938年5月加入中共,历任解放区县委委员县公安局局长,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中队指导员进浙。建国后曾任宁波、温州专署副专员,地委常委等职。</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英宜之文.革中受冲击被批斗(一度与时任温州地委第一书记王芳被关押在温一中由红.卫.兵看管),后全家被下放农村五年。文.革后任宁波地委顾问等职。</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下图为“文.革”时群众组织的宣传资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资深大校王福堂</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王福堂(1911-1996),原温州军分区司令员,河南陕县(现为三门峡市陕州区)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共。红军时任</span>军团供给部管理主任(参加长征),八路军团长(参加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三野”35军103师副师长兼浙江第三(衢州)军分区副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王福堂曾任浙江省金华军分区参谋长、建德军分区司令员。1973年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文.革在温州任职时被冲击游斗,景象异常惨烈。</p> <p>晚年王福堂著有《宁都起义片断》、《打开解放南京的大门》等文。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 style="font-size: 15px;">【图一、二王福堂旧照,图二前右3为王福堂】</b></p> <p><b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0px;">敌后骁勇关克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关克涛(生卒年月不详),原温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文.革时,“造反派”冲击军分区砸烂“王关张”的“关”即关克涛主任。“王关张”中王司令最可怜,时为分区政委的张序昭因兼任“文.革”初期温州军管会主任也很悲惨,关克涛不用说了,“关克涛”,“关敬陶”?一说关克涛,人们便联想到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里初期的反动人物关敬涛,正好这本“毒”书此时被热批,再说每次群众组织请愿多为关主任接待,言多必失,这老关大主任也沒少挨斗挨揍。</span></p> <p class="ql-block">关克涛资料几乎没有,仅知抗战时曾在新四军将领彭雪枫领导下的新四军第四师下属的淮北便衣大队工作,他晚年与人合作写了本《敌后便衣队》,还被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改编搬上了银幕。原来这位老军人当年是足智多谋的新四军敌后便衣战士,可亲可敬!关克涛开国军衔估计应为中校。<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一左3、图二前排左3分别为关克涛,图3、4原著与剧照】</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政工干将张序昭</b></p> <p class="ql-block">张序昭(生卒年月不详),原温州军分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由中共温州地委第一书记(王芳)兼任】,“文.革”初兼任温州军管会主任。温州“文.革”初军分区惨遭冲击,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三位首长几乎每日被围攻,政委张序昭首当其冲虽竭力辩解,但群情激昂下仍狼狈不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张序昭资料很少,仅知1956-1961年为</span>南京军区守备第27团政委,“文.革”之前及初期温州任职如上,后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政委。估计开国军衔为上校。</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正气凛然陈作霖</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陈作霖(1923-2015),安徽芜湖无为人,文.革时曾任温州地委第一书记。陈作霖</span>17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战争年代当过新四军敌工科长、团政委,安徽芜湖地区南陵县委书记,在安徽、山东等地参加过抗日战争,足智多谋,忠诚勇敢,是电影《渡江侦察记》里渡江战役发起前夕在长江南岸秘密接应“三野”渡江先遣大队侦察兵的那位敌后县委书记的原型。解放后陈作霖从县委书记一直干到安庆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先后在安徽的九个地方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出色,雷厉风行。文革中曾经靠边站,复出后任安徽省委常委、滁县地委第一书记。<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改革开放后陈作霖任中纪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秘书长。</span></p> <p>文.革中期,陈作霖曾在温州铁腕治乱。针对温州社会治安的混乱局面,他先后在温州进行了五次大清查,抓获和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千方百计解决民众生活问题。他的工作很有成效,迅速打开了温州的工作局面,使温州在一段时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1975年8月份笔者北大荒旅行结婚返温,某日上午在府学巷大会堂会场门口的大道坛里,偶逢新来的陈书记正接见上访群众,陈书记声音宏亮,思路清晰,记性好,说话干脆有力,印象特棒!<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中为当年任职温州下乡视察的陈作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妇孺皆知毕庶璞</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毕庶璞(1924-),山东威海荣城人,“文.革”时任温州市革委会主任。毕庶璞是“文.革时”赴温支左部队的浙江独立一师的副政委。“老毕老毕”,温州无人不晓,威信蛮高,看样是个能干事的人,至于干了多少好事或者多少糊凃事,笔者当时还小,后来离开温州到北疆开荒了,不甚其详。但有三件事笔者记忆中有印象,一是“毕庶璞团”,支左部队渡梅岙时名气就传响了;二是将其女毕媛媛送到了北大荒,媛媛同学还改名“志江”,不言而喻意思是决心“志”在“黑龙江”,锣鼓敲起“风翻恁”(注:“风翻恁”为温州方言,意谓场面或气氛火爆),只是后来也随大流返城,下海从商“志”在了化妆品事业;三是偶看温州媒体报道,说温州半岛工程源起南口围垦工程,最早提出南口工程规划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即文.革时期,而领军人物就是当年乘小破船围着半屏山绕圈子的毕庶璞毕主任。</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笔者注:</b><b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5px;">温州</b><b style="font-size: 15px;">南口工程即封堵南口、治理河道、改善交通、促淤围垦,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b></p> <p>毕庶璞仍健在,现居杭州省第四干休所,2020年3月疫情,时年96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毕庶璞来到干休所政委办公室捐献10万元:“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让我学有所成,老有所养,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我不能冲在战疫一线,我把这节余的10万元捐献出来,尽一份老党员的职责。”</p> <p>毕庶璞1943年9月入党,至今已有77年党龄,曾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昌潍、兖州等战役,戎马一生,战功显赫,获三级解放勋章。退休后的毕庶璞关注国家发展,在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他均分别捐献过一个月离休生活费,当身边有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总是慷慨解囊。如今毕老已经高龄,生活简朴、省吃俭用,他说:“我退休后,党和国家给了我丰厚的待遇和保障,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把节余的钱捐献出来是应该的。”他还进一步强调说:“我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党,我是党的人,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一辈子牢记入党时的初心和使命。”</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毕庶璞开国军衔不详,参照当年来温支左时副师级干部,再参照时任副师长的毛张苗中校衔,估计与毛上下差不多。</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下二图毕庶璞近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英勇善战毛张苗</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毛张苗(1925一1985),浙江宁波奉化老蒋老乡,文.革时曾作为支左部队领导(副师长)参与温州地区革委会(先是温州支左部队联合指挥部)领导班子,任第三副主任。1944年加入中共,解放战争时“三野”连长。参加抗美援朝,个人荣立一等功</span>特等奖,并被授予<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所在五连立集体一等功特等奖,获“尖刀连”光荣称号。1953年获朝鲜二级、三级国旗勋章。1954年8月,任解放军步兵第一七八团副团长,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翌年1月率领第二营强登北一江山岛,将红旗插上203高地主峰。1956年,获独立自由奖章和独立解放奖章。</span></p> <p>毛张苗1962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以后,历任第二十军第六十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75年被选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一、二为毛张苗旧影,图三为毛张苗手迹,图四为毛张苗朝鲜战场一等功特等奖奖状,图五为志愿军“一级英雄”名单,毛张苗、邱少云、张积慧、杨育才、杨连弟、王海、赵宝桐等英雄人物榜上有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冲锋陷阵戚庆连</b></p> <p>戚庆连(生卒年月不详),“文.革”时任温州地区革委会主任兼温州军分区司令员,在此之前为赴温支左部队“联指”第一副主任。戚庆连为温州支左部队省军区独立一师师长。因“文.革”动.乱原因,时温州地委专署、市委市政府已瘫痪,此时的戚庆连和市革委会主任毕庶璞一样,实际分别为温州地市党政军一把手。</p> <p>戚庆连,1955年开国上校军衔。1955年解放一江山战役时戚任“三野”20军60师178团的团长。战斗打响后的一日下午15时10分,由戚团长亲率二梯队1000多人投入了纵深战斗,178团2营5连向203主峰敌阵地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经过白刃格斗,通讯员陈寿南将红旗插上203高地。高地山崖下边正是一江山岛守军司令部,事后搜索发现,国民党守岛司令、所谓台湾“克难英雄”王生明,在暗堡里负隅顽抗,被戚庆连手下的战士,用火焰喷射器“烧焦”。<b style="font-size: 15px;">【下二图戚庆连旧照】</b></p> <p><b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0px;">有名无声吕允钧</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文.革时温州市区共有</span>6297、6299、6541、6515、6517五支番号<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部队开进,但名声较响的则是其中番号分别为6517和6299的两支部队。进驻温州后成立的支左部队联合指挥部主任是吕允钧,不久地区革委会成立时,吕允钧为第一副主任,但温州那时是市里比地区名气大,市民只晓得墨池坊的老毕老毕(市革委会主任毕庶璞),却忽略了道前桥老地委,时地区军管会里面还有位大首长吕允钧主任。</span></p> <p>查了很多资料,吕允钧生卒年月及简历不详,只有下面残缺资料提到了吕允钧,资历与王芳等无法比,更甭提王福堂,甚至还不如山头派的李文辉。</p> <p>“1942年的农历四月初二,龙廷、土门一带新成立了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日寇得到情报后意图偷袭围剿这里的八路军战士。恰巧八路军泰山军区派出一个排前来给司令部送电台,行至龙溪庄后中了日寇的埋伏。敌众我寡,这一场战役苦战了半个小时,42名八路军战士仅译电员吕允钧一人存活,其余战士全部牺牲,战况十分惨烈。幸存下来的吕允钧战士被徐勤学老人的叔叔徐志金救了下来,牺牲的战士们有二十多人便埋在了龙溪庄。”</p> <p>还查到一则资料,吕允钧支左温州6541或6299番号的部队名称为浙江省军区独立一师,吕为该师政委,文.革后吕允钧曾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政委。开国军衔不详,参照同一时期搭挡戚庆连师长为开国上校军衔,估计应为上校衔。<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吕允钧旧照】</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文.革”方知有赵星</b></p> <p>赵星(生卒年月不详),“文.革”时温州地区革委会副主任,“三结合”的革命干部代表,原温州地委副书记。河北省张家口鹿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曾任解放区地委宣传部长,建国后历任过浙江省多地县市书记,1965年5月调任温州地委副书记。</p> <p>一年后“文.革”爆发,由于赵星副书记在温任期时间极短,仅与温州人混了个脸熟,被选定为革命干部代表候选人结合进地革委会班子时,经群众组织内查外调审定赵星无叛变或变节行为,只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作报告说了句“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混话,但赵星已向革命人民呈交了多份深刻检讨,终于被光荣“解放”,官复原职,只是名称变了,光荣的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职称代替了原副书记职称。温州人从当时的传单小报上知道了赵星大名,也知道了原来道前桥地委里还有位和常山赵子龙大名差不多的地委副书记赵星,当年能进入革命委员会的老干部威信是很高的,至少说明不是“三.反分子”,再说又和赵云名字很像又敞亮。<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温州原地委前面的道前桥旧绘图,道前桥位于今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中段,原名惠民桥,今已拆除】</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温州“谷牧”伏庆祥</b></p> <p>伏庆祥,“文.革”首届温州市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也是市“文.革”动.乱初期主抓“促生产”的老干部领导,原温州市委常委兼副市长。伏庆祥“文.革”初因“丢失文件”案被揭露成热点新闻,因而成为受压的革命干部反因祸得福,市革委会成立时,伏副市长首先被“解放”,作为“三结合”的革命干部代表进入市革委会班子,而且还任第二把手兼生产办公室主任乱中力挽狂澜维持经济工作,类似于当年中央协助国务院和周总理主抓“促生产”的国家计委领导余秋里和谷牧。在当时极其动.乱的温州,伏庆祥为“抓革命促生产”尤其是“促生产”作出了不懈努力。</p> <p>所谓当年轰动一时的“伏庆祥丟失文件案”,笔者回忆约40多年后《温州日报》名记沈绍真一篇釆访伏书记报道,情况是这样,1965年,浙江省委决定时任省委城市工作组组长的伏庆祥为温州市委副书记、温州市市长,但发文后不久,组织上发现他丢失陈云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一份重要内部文件,伏庆祥因此受到处分,改任温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运.动开始混乱时期,干部受处分前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成为受压制受迫害事件被各方势力不同利用。</p> <p>伏庆祥(1925—2015),江苏徐州睢宁人,194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共。南下前曾任华东局土改工作团组长,建国后曾任浙江省委办公厅城市工作组负责人,温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台州地委政工组组长,天台县委副书记,温州市委副书记,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等职。<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老年伏庆祥】</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首任市长胡景瑊</b></p> <p>胡景瑊是温州和平解放后的首任市长,“文.革”时在杭州市委副书记任上靠边站,1972年温州动乱时临危受命任温州地委副书记兼市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p> <p>胡景瑊(1917-1987),温州市区人。温州中学毕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副政委。1949年春,为浙南游击纵队代表团首席代表,与国民党温州专员兼保安司令叶芳代表进行谈判,达成和平解放温州协议。1949年8月任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胡景瑊</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旧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临危受命张冰痕</b></p> <p>1975年陈作霖任温州地委第一书记,张冰痕奉命同时任温州市委第一书记,协助陈书记温州治乱。</p> <p>张冰痕(1920-2018),江苏省镇江丹阳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共。建国前曾任解放军营教导员,解放后历任浙江多地县委书记,温州市委常委、第一书记,温州地委常委、副书记等职。</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伤痕累累杨绍庚</b></p> <p>杨绍庚(生卒年月简历不详),“文.革”时,温州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第一个被打得伤痕累累的人,“文.革”始为温州市公安局局长,原山东南下进驻温州即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三支队四大队六中队干部。</p> <p class="ql-block">1966年11月某日,时任温州市公安局长的杨绍庚被揪到市人民广场,开大会批.斗,并挨了群殴,鼻青脸肿惨不忍睹。次年同样为当年山东南下的市中层领导干部,市农委口的吴骏祥、张维森在府学巷市人民大会堂亦惨遭批.斗,和杨绍庚一样浑身血迹斑斑。笔者当年是孩子,住大会堂附近,会场看热闹亲眼目睹,非常同情挨.斗者<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当年错误批杨简报】</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初始蒙难段克杰</b></p> <p>段克杰,“文.革”时任温州地委常委兼温州化工总厂党委书记,在文.革初期和另一山东南下干部的地委常委(兼地委秘书长)沈德甫同时即惨遭批斗迫害不幸去世,段克杰书记去世时年仅46岁,才相当于如今很多“老三届”老知青“知二代”(子女)的年龄,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正是干事业好年纪(温州人讲“正当世”),真是可惜痛心!</p> <p>段克杰(1920—1966),山东省莱芜县(今济南市莱芜区)人。1938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南北,身经百战,曾多次获得嘉奖,荣立过一等功。1947年12月至1949年4月,任中共博山县委书记。南下后,先后担任浙江省委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浙江麻纺厂党委书记、省委工交部副部长、省煤炭厅厅长等职。</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i>【注:“文革”几位被“三结合”进温州地市班子的常委级以上群众代表名人戴光荣、董银娣、李锦辉、唐维敏、陈时松、杜步进等资料略】</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附一、几名文革时的省政坛要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声叹息熊应堂</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熊应堂(1911一1996),文.革时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兼省委书记兼省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span>熊应堂少时家境极其悲惨,家无寸土,6岁丧失丧兄携妹随母讨饭,7岁给人帮长工。16岁参加革命,17岁<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入党,参加了长征。红军时期任团长,八路军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为“三野”25军副军长。建国后任空四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span>。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文.革中熊应堂因涉嫌“上贼船”奉调携妻到四川三线工作。留在杭州的两个同为27岁的孪生儿子熊紫平、熊北平即“二熊”因强奸、猥亵女青年多人引起强烈民愤,后被分别依法判处死刑和死缓(被判死缓的熊北平不久在监期间因闹狱自尽身亡)。</p> <p>熊应堂从此销声匿迹。但1988年,解放军实行第二次军衔制,由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发授予100多位老将军以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熊应堂的大名赫然在列。这也等于在政治上肯定了熊过去的战功,为他作了一定程度的平反。<b style="font-size: 15px;">【下二图为熊应堂和其百年诞辰纪念会旧照。熊应堂熊应堂,将军生前不愧一表人才,相貌堂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昙花一现说南萍</b></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南萍(1918—1989),“文.革”始任浙江省委革委会主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山东省淄博长山县人。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共。建国前夕任三野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为20军政委。开国大校(64年晋升少将)。</span></p> <p>文.革中的1967年7月25日,温州市发生“火烧五马街”事件,全国震惊。这次事件,共烧毁房屋2000多间。事件发生后,省军管会调集两个主力团进驻温州。1969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解决浙江问题会议,会后南萍、陈励耘得宠,控制了浙江局势。</p> <p>1972年3月21日至4月26日,由周恩来主持,中央再次召开解决浙江问题会议,会议认为南萍上了贼船,犯了严重错误,被免去职务,6月送北京审查交待问题。从此在政坛消失。<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南萍旧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倒霉书记陈励耘</b></p> <p>陈励耘(1919—2004),四川成都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共。1955年开国上校(1962年晋升空军大校)。“文.革”时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历任新四军营政委、“三野”团政委、空五军政委、浙江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等职。</p> <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文.革初期毛主席虽身居北京日理万机,但对浙江甚至温州市区形势洞若观火,看似老人家有时讲话漫无天际,听者事后再品味无不暗暗称奇。对陈励耘,毛主席一直将他看作是“林某死党”。毛主席对南萍说:“南萍,你们为什么要派独立一师师部到温州去?”,南萍:“温州军分区瘫痪了,派他们去主持温州。”毛主席:“为什么‘温联总’又分三路向温州城反攻?”南萍说:“‘温工总’控制温州城后,对‘温联总’政策上犯了错误,用报复对待‘温联总’。”毛主席说:“分区司令、政委不要在那里层层挨斗,可调到军区来。对龙潜和张秀龙不要这样搞,什么喷气式、罚跪。人家犯了错误就很难过,你又这么的层层斗,不好!不要这么搞。”而对当时的空五军政委陈励耘,毛主席却无话可说。</span></p> <p>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命逮捕陈励耘,执行人是许之副手肖永银(开国少将)和上海的王洪文。</p> <p>见到陈励耘,王洪文即递给陈一份中央正式通知林某出逃文件,让他自己阅看。</p> <p>王洪文嘲讽的口吻:“看完了吧?现正式宣布:根据毛主席指示,逮捕你。陈励耘同志,这是毛主席的指示,我王洪文是没有权力逮捕你的。”</p> <p>陈励耘后来虽免于起诉,但被退出现役。<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陈励耘和家人旧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晚节不保赖可可</b></p> <p>赖可可,“文.革”初始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省委书记李丰平被“打倒”后,原省委书记处书记赖可可作为革命干部结合进省革委会。</p> <p>赖可可(1911-1987),广东梅州大埔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共,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历任解放区胶东军区政委、首任青岛市委书记兼市长、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等职。1987年2月病故,一个月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赖可可“文.革”严重政治错误,决定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b style="font-size: 15px;">【下图为1954年时任山东省选举委员会主席赖可可颁发的证明书】</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i>【注:“文.革”被“三结合”进省革委会班子的翁森鹤、张永生、方剑文、贺贤春等群众代表名人资料从略】</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附二、山东南下即“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三支队四大队”部分进驻温州的干部名录</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带队人:李铁锋(四大队大队长)】</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笔者说明:以下仅是部分进驻温州山东南下干部名单,主要是四大队1949年5月上旬沪杭线中途兵分两路,除四大队政委彭瑞林率部分赴杭外,大队长李铁锋率领进驻温州的461名干部。实际进驻温州的山东南下干部远不止461名,如“文.革”前后时期温州人很熟悉的除上述提到的崔振华、英宜之等领导干部外,还有毕向荣、段克杰、沈德甫、刘毅、冒成志、尚兰堂、丁履甫、杨绍庚、陈立业等地市山东南下老干部领导,名单中没有。笔者分析原因应是山东南下纵队赴浙三支队其它赴杭及丽水、台州等市县大队队员以后陆续调进温州。</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进城接管,5月9日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一军进驻温州。8月26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泰顺、文成、青田和玉环(该两县不久即分别划归丽水和台州地区)8县),温州(旧称永嘉)城区及城郊、梧蜒、永强、三溪、藤桥、西岸区划出,设立温州市,直隶省人民政府。11月6日,改第五区专员公署为温州区专员公署,旋又改称温州专员公署。】</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附三、笔者原创的温州历届市委书记、市长名录,另一篇笔者转发编辑改标题(内容原创/温州.林洁)的《从鲁西北到瓯江之滨——山东干部南下温州纪实》的文章</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点击如下链接文章浏览)】</b></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ncruu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温州历届市委书记、市长名录</a></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m1rwo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鲁西北到瓯江之滨——山东干部南下温州纪实</a></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文/杨振东)</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