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 望》——阳光(网名)

阳光

一座小镇,一位老人,一门手艺,一份守望,一番人生…… 在老新镇红军街,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用半个世纪的清贫与执着,守望一份古老的技艺——篾编。 老人陈正和,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篾编,至今已有54个年头。老人住一处旧宅,泛黄的屋柱和覆满苔藓的青瓦,传递着年轮的印记。屋内陈设简单,从地面到房梁,堆满长短不一的竹子及形态各异的篾制品。床头一台彩色电视,传出吚吚呀呀的京剧唱腔,与老屋的气质相映成趣。 听老人讲,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一根完整的竹子,经过砍、锯、剖、削、磨等10多道工序,才能变成编织用的竹篾。 竹篾分青篾和黄篾,青篾是竹子的表皮,因有韧性,能劈成薄片和细丝,用来编织更精细的什物;黄篾是竹子的内层,因质地韧性不足,只能用来编织粗糙一些的用品。老人加工竹篾的工具极简单,一把刃带三角凹槽的篾刀是最主要的工具。篾刀可以劈开竹子,凹槽可以削刮竹片和竹丝。劈篾的程序、角度和力道,全凭手艺人的岁月沉淀和经验积累,来不得半点虚招。 老人手艺精熟。劈篾行云流水,劈出的篾柔韧均匀。编成的篾制品经纬分明、圆润精致、轻巧耐用,深受乡邻街坊欢迎。老人能编织的物品,大到竹床、桌椅、凉席,小到竹篮、筲箕、撮箕、背篓、筛子等近百种。每一件都有专门的用途,是几千年来,人们播种、收割、渔猎等农耕生活的缩影。在那个“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的年代,老人靠这门手艺,养育了4个儿女。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材料学和工艺学的快速发展,篾匠手艺和篾制用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那些饱含清香的器物,更多只是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令人高兴的是,老人身体尚好,子女都成家立业,老人与老伴平静的生活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近些年,老人开始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篾编创作,编创了一些精美绝仑的篾制工艺品,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研究部门及媒体的关注。借助各类文化展示平台,老人的篾制工艺品吸引了世人惊讶的目光,并远走他乡,登上了京城某高档酒店的大雅之堂。曾经普通的篾器用品,以其生态秉性和文化内涵,为看倦了五彩霓虹的都市男女捎去了一缕泥土的清香。 老人长子陈少波,从小接触篾编,耳濡目染,自然学会了一些技艺。迫于生计,他并没有走父辈的路。当篾编的艺术价值开始被发掘和推崇时,陈少波看到了希望。他表示会跟父亲潜心学习篾编技艺,争取成为陈家篾编的第三代传承人。 这或许是后辈对先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