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莲华——龙门石窟之古阳洞造像艺术欣赏(二)

谷风

龙门石窟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它开凿于公元493年或此之前,考为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主佛高肉髻,面相长圆,身躯较为瘦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方座上。胁侍菩萨像头戴宝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静端庄,姿态优美。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佛龛琳琅满目,龛楣、背光等处的雕刻精细繁缛,所表现出的礼佛场面、建筑式样及龛楣装饰等图案纹样极富于变化,完美地展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古阳洞内碑刻题记近千品,是中国石窟保存造像铭最多的一座石窟,闻名宇内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堪称魏碑精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清代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认为它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予以极高的评价。 正壁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 (今面部已毁,为清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佛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体躯较瘦削,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双手叠压呈禅定印。主尊佛像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 ,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龙门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 古阳洞大小龛内的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像。各龛的龛楣和龛内佛像的背光及头光,是极富于变化的优美图案纹饰,表现了当时的雕刻和绘画技巧的高度水平。 古阳洞是个艺术宝库,其中大量精美佛像几乎都被盗掘,而交脚菩萨无一幸免。幸运的是绝大部分碑刻题记和龛眉保存较为完好,实乃不幸之中万幸。 欣赏古阳洞艺术,请结合后面“龙门石窟二十品”和“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品”两贴。 古阳洞基本面貌。 To be a complete human being you must embrace art. 从一些精美的拓片可以看出古阳洞石刻之精、等级之高! To be a complete human being you must embrace art. 古阳洞中“龙门二十品”的位置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