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三夜肯尼亚山攀爬苦旅

古道西风蓝马

<p class="ql-block"><i>在方舟树顶酒店远眺肯尼亚山</i></p><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我刚刚到肯尼亚时给自己制定了两项登山计划:攀登赤道上的两座非洲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和肯尼亚山。</p><p class="ql-block">我常驻肯尼亚将近两年,但一直到离开我都没有办到当地的工作签证,所以我不太出门,出行也特别小心,没有实现去坦桑尼亚爬乞峰的计划。</p><p class="ql-block">2015年的复活节假期,我在一家印度人开的旅行社报了团,跟一众印度侨民一起向肯尼亚山进发。</p><p class="ql-block">出发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购买睡袋、登山杖(一只就够)、水壶、能量棒、威士忌(一瓶);</p><p class="ql-block">准备手套、毛衣、冲锋衣裤、帽子、登山鞋、洗漱用品、湿纸巾、头灯、充电宝(有几个带几个,一定要充满电)、太阳镜、相机(挂24-70,外带14L)、一块相机备用电池、登山包和随身背的双肩背(越轻越好);</p><p class="ql-block">在旅行社租了一副绑腿(绑住长裤和鞋,防止泥沙、雪和雨水漏入鞋内)。包括睡袋、登山杖等物品都是可以事先向旅行社订租,在上山前向导会带给你。</p> <p class="ql-block"><i>Sirimon线起始段的平坦大路</i></p><p class="ql-block">位于肯尼亚中部赤道上的肯尼亚山是东非大裂谷内最大的死火山,它位于内罗毕往北约230公里。肯尼亚山的最高峰是巴蒂安峰(Batian),海拔5199米,第二高峰涅里翁峰(Nelion)海拔高度5,188米,第三高峰莱纳纳峰(Point Lenana)海拔高度为4,985米。巴蒂安和涅里翁海拔高,地势复杂险峻,只对使用专业设备的专业登山队员开放。几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攀登巴蒂安峰时不小心坠落悬崖,没能生还。</p><p class="ql-block">肯尼亚山一年四季均适合攀爬,但出于安全,也能观看到更好的风光,攀登肯尼亚山最好能避开雨季,选择1-2月份或8-9月份。</p><p class="ql-block">在肯尼亚山,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也变得更加无常,就算是在旱季,在山上也有可能碰到雨雪天气。</p> <p class="ql-block"><i>徒步沿线高耸的树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计划用4天时间去攀登肯尼亚山。有人说过,攀登肯尼亚山比攀登乞峰更难。虽然乞峰的海拔更高,但攀登的时间更长,一般需要6-7天时间才能登顶,而且上升的坡度比较缓,地势相对平坦。</p><p class="ql-block">攀登肯尼亚山有三条线路可供选择:西坡的Naro Moru线、东坡的Chogoria线和北坡的Sirimon线。</p><p class="ql-block">走Naro Moru线登顶最省时,三天内可以往返,所以这条线也是最受热门的线路。Chogoria线会穿过几个小冰川湖泊,可以在高高的悬崖上俯视险峻壮观的峡谷,风光最好,爬起来也最有意思。走Sirimon 线的人不多,但它穿越丛林,能够有机会观赏各种野生动物和高山植物。</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的是Sirimon 线,途中有两个营房做营地,不用露宿帐篷,攀爬时间和体力分配合理,沿途风光也很美。</p> <p class="ql-block"><i>攀登肯尼亚山的三条线路</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徒步的队友和厨子</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肯尼亚山国家公园是收费公园,它与肯尼亚许多公园一样对不同游客收取不同的费用,类似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价格双规制,肯尼亚许多地方对外国游客收取高额的费用,对本国公民只是象征性收费。我已经忘了报名时在旅行社交了多少钱,但跟与我同行的另外一位拿肯尼亚工作签并有当地居住证的朋友相比,我花的钱要多得多。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肯尼亚山国家公园外国游客三天的门票是150美元,而肯尼亚居民(有居住证)的才2000先令(好像是这个数,后来这个网页找不到了,相当于20美元左右),而对肯尼亚公民的收费则更低。</span></p> <p class="ql-block"><i>肯尼亚山国家公园北门Sirimon Gate,海拔高度为2650米</i></p><p class="ql-block"><b>Day 1 进山</b></p><p class="ql-block">当天天没亮我们各自抵达内罗毕市内的旅行社集合,搭乘小巴前往山脚下的纳纽基(Nanyuki)市,在这里吃午饭和休整,等待司机前往集市去招募向导、厨子和背夫,采购山上的食材。</p><p class="ql-block">办妥这一切后,司机回到饭店把我们拉到国家公园的Sirimon Gate,海拔2650米,在门口等待厨子、向导、背夫,领取租用的相关器材,把行李交给背夫。</p><p class="ql-block">我上面讲到不同游客要付不同的门票费用,公园会派人检查每一个游客的证件,整个团里,只有我最昂贵。</p><p class="ql-block">当天的行程是从公园大门徒步到老摩斯营地(Old Moses Camp),行程9公里,路面为土质公路,坡度平缓。公路两边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海拔慢慢上升到3300米。在向导的要求下,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节奏,缓缓上行,前后休整两次,补水并吃点能量食品,并不费劲地到达了当天的终点:老摩斯营地。</p><p class="ql-block">营地的左前方是一个气象站,所以这里建了条公路,特殊牌照(比如挂外交车牌)的汽车是可以直接开到营地的。下图就是一辆挂外交车牌的汽车,这位某国的外交人员,把家人安置在山下的肯尼亚山游猎俱乐部(Mt Kenya Safari Club,是非常好的一个休闲酒店),自己一个人爬山来了。</p> <p class="ql-block"><i>在肯尼亚红色CD牌是外交牌照,中国大使馆挂的是4CD</i></p> <p class="ql-block"><i>途中小歇,补水补食物。</i></p> <p class="ql-block"><i>公路穿过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在这一海拔较低的山坡上长着樟树、黄木、铅笔雪松等高大树种,树上长满苔藓,它们</i></p><p class="ql-block"><i>为大象、野牛、猴子、野猪、鹿、羚羊、豹和各种鸟类提供了遮蔽和食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从山坡向下远眺,蓝天白云下原始森林和人类的活动区域形成鲜明的层次和对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在途中穿过赤道,从北半球迈入南半球。</i></p> <h3><font color="#010101"><i>抵达老摩斯营地,在这里度过第一个夜晚。</i></font></h3> <div><i>老摩斯营房外的行李</i></div><div><br></div>复活节四天假期正好适合爬肯尼亚山,营地也因此人满为患,营地下面的一篇空地上也搭满了帐篷。我们到的时候,老摩斯营地已经有很多人了,好在先到的队友已占了两个房间,一个房间上下铺可以睡八人,我在门口的上铺占了个床位。<h3>到肯尼亚旅游,我向来推荐淡季,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假期。我不太主张在每年的7-9月的大迁徙旺季到肯尼亚来凑热闹,这个季节里,酒店的价格会翻倍上涨,到马赛马拉做Game Drive的人乌央乌央的,像Serena这样的好酒店很难能订到房间。一旦发现猎豹,几十到上百辆车会上去围堵。就算你在旺季去马赛马拉,能看到所谓的“天渡”,即角马斑马过马拉河,也得靠你的人品和运气。</h3><h3>我在旺季去过一次,三天里根本就没看到“天渡”。2016年春节,我带着家人去马赛马拉,整个草原没几辆Safari车,Serena就我们几个客人,我们曾单独静静地观看猎豹捕食。在淡季,你要看的那些动物都在,除了旺季时角马和斑马漫山遍野的数量外,其他动物一只也不少。我还有一次带我大学同学在圣诞节假期在马赛马拉做Game Drive,各种大型动物和猎食动物都很容易发现。</h3>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一名背夫背着行李来到老摩斯营地</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跑题了!咱还是回到肯尼亚山。在营地安顿好住宿以后,就等背夫送行李来。看天色还早,我在营地周围转转,反正也没别的事可以做。</span></p>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i>傍晚营地里的游客</i></span></font></h3> <i>傍晚营地里的游客</i> <div><i>晚饭前在营地里喝茶</i></div><div>我们这个团除了我们两个中国人之外清一色都是在肯尼亚的印度裔。团员的年龄构成跨度较大,从15岁的少年到50多岁的一对夫妇,体力上的差距也比较大。年轻的都是一路跑在前头,把那对夫妇和那位印度女队员(看年龄也不大)和他男友留在最后。我们两位中国人在整个行程中都保持在中间位置。<br></div><h3>我没有透露年龄,其实比那位最年长的印度人小不了几岁。我们回到内罗毕之后组织了一次聚会,那时我告诉他们我也50多岁了,着实让那位印度“老同志”吃了一惊,因为一路上,我并没有像“老同志”那样拖大家的后腿。</h3><h3>厨子走的快,早早到了营地,在餐厅给我们占了一个长桌,等我们到齐后,他先让大家喝茶,然后吃饭。</h3><h3>大概是因为印度团的原因,也大概是旅行社为了省钱,我们一路上都吃素。我曾经给厨子开玩笑说,您能在我们的膳食里增加一些蛋白质吗?这些印度人也都吃肉,我的提议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呼应。但是,上山前采购的都是素食,你让厨子怎么变也变不出荤菜来。后来我跟几位上过肯尼亚山的当地华人聊天,他们就比较聪明,出发前买了几斤牛肉做成酱牛肉,带在路上吃,既方便又有营养。</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i>第二天离开营地前我们团在老摩斯营地的牌子前合影。左三和左四为“老者”夫妇。右一最厉害,据说他计划爬肯巴蒂安峰,不知道他的计划是否已经实现,右二是来自海边蒙巴萨的少年他父亲,少年站在他身后。</i></font></h3> <div><i>月光下的肯尼亚山</i></div>饭后我继续在营地附近消磨时光。开篇里我说过,我带了一瓶威士忌,海拔3300米不算高,也没高反,正好可以喝上几口解解乏,消消闷,说不定还有助于睡眠。<br>睡觉前,发生了个小悲剧。由于营房很少得到维护,使用频率又比较高,我睡的那张床有塌陷,床的两边到中间出现了坡度。上床前,我把手表、眼镜、手机等小物件放到了床的里边,没想到眼镜已经自动滚落到中间睡袋下面,我爬上床的时候,用右手支撑床板爬上铺位,不幸的是右手正好落在了眼镜上,当场咔嚓一声,眼镜在鼻梁夹处断开,变成了两片。<br>万幸的是我带了太阳镜,配墨镜时加了近视、散光度数,可以当近视镜带。比较尴尬的时,我一路上哪怕是大半夜都带着墨镜,印度队友们也不好意思问我,以为我在扮酷,后来聚会的时候,我才告诉他们为什么我要在半夜带墨镜的原因,他们才会心地哈哈大笑。 <i>月色下,游客、向导和背夫还在营房外活动</i> <div><i>晨曦中的肯尼亚山</i></div><b>Day 2 跋涉</b><div>夜里,我迷迷糊糊地睡了段时间。出门在外,尤其在这样的环境里,能睡着一会儿对我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所以就早早起床迎接新的一天了。<br>早饭吃了一半,我看天空中泛起了红光,赶紧回房间拿出相机往外跑,记录了肯尼亚山的朝霞。</div> <i>肯尼亚山的朝霞映红了老摩斯营地</i>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i>老摩斯营地前的一台挖掘机</i></span></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今天是极其具有挑战性的一天,我们要徒步14公里,翻过几座山头,海拔最终会上升到4800米,无论是对体力还是毅力都是巨大的考验。</font></h3> <div><i>肯尼亚山高海拔地段的植被风貌</i></div>从老摩斯营地出发,继续沿着大路抵达气象站后大路到头了,然后右转,进入徒步小道。一路上的景色和植被与昨天完全不同,主要的植被是一大棵一大棵的草,并夹杂着稀疏的灌木丛。<div>我叫不出这些植物的名字,网上找了下,这里的植物包括斗篷草、老鹳草、莲叶植物、半边莲、千里光、飞廉属等,我对应不上来。<br></div> <h3><font color="#010101"><i>山地上零零散散地开着野花,这些花长得比草还高,各种颜色的都有。</i></font></h3> <i>这种草长得很粗也很高,可能是因为风吹的关系,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倾倒,看起来挺好看的。</i> <h3><font color="#010101"><i>这样的植物也到处都是。</i></font></h3> <i>我喜欢这种油画滤镜的效果,用了Photoshop滤镜里的油画功能,后面有几张片子都同出一辙。</i><div>我们来到一条小溪,大家顾不得旅途的疲劳,都很兴奋,有到溪边戏水的,有拍照的,也有在溪边休息的。</div><div>休整后,我们继续前行,进入今天旅程中第一个挑战:爬坡并迅速提升海拔。我好像每往上爬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div><div>团里那个少年,一直跟着那帮年轻小伙子,一开始就走的急,上坡时出现了高反,嘴唇发黑,喘不上气,让他父亲搀着痛苦地慢慢往上爬。</div><div>我也慢慢地把自己往上倒腾,想着最高的坡也能有个尽头。还真别说,就这样,慢慢地就不觉得累了,很快也就到顶了。</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i>经过溪流,水清澈见底,从大大小小的石头中间流过。一座小桥仿佛给此地的狂野增添了不少人间温暖,让走累了的徒步客在此驻足留影。</i></font></h3> <i>野花、野草、小溪、小桥,原始的美丽。</i> <i>溪边的野花。过了小溪我们就要上坡了。</i> <i>在小溪边休整的徒步客。</i> <h3><font color="#010101"><i>指示牌,指示下个营地Shipton的方向。</i></font></h3> <div><i>山顶是布满大小不一乱石的平地,平地前头云雾妖娆,一看吓一大跳,前面是悬崖,下面是个深深山谷,一条小溪贯穿谷底。据说边上有个冰川湖,因为有雾,在云雾中没有找到那个小湖。<br></i></div><div><br></div> <div><i>矗立在悬崖边的大石头。我顾不得疲劳爬到石头上往下看,双腿有点哆嗦。</i></div><div><br></div><br> <i>我不断变换角度眺望山谷。</i><div><i>在这里边赏风光,边休息,大家的疲劳劲儿没了,那少年高反来得快,休息好了恢复也快,一会儿又蹦蹦跳跳没事了。</i></div> <i>山里的野花,下面就是山谷</i> <div><i>在山洞里野餐</i></div>向导招呼大家到不远处的山洞里去吃饭。<br>说是山洞,其实不是个洞,是山壁从上到下缓缓地削了进去,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遮风挡雨的地方。厨子在那里烧好了饭,有水果、热汤和比萨饼,饭后还有热咖啡。大家坐地上踏踏实实地吃了一顿,体力很开得到了恢复。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i>溪边的植被面貌,长长的野草以及长得高高的似树非树似草非草的植物。图片用了油画滤镜。</i></span></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吃饱喝足后继续向前。后面的路是平路,而且是下坡。小伙子们一溜烟儿地跑了。我混在“年迈体弱”群体中,也不急着赶路,一路顺着崖顶上看到的那条小溪,风景挺吸引我的,边走边拍,也没有人催我赶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 1, 1);"><i>经过油画滤镜处理的小溪和周边的植被。</i></span></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的植物又发生了变化,植被不再像翻过山坡之前那么茂盛,地皮上稀稀拉拉的草丛间长着叶似棕榈树叶版非树非草的植物,长的高高的,好像还会开花结果。雾气朦胧着山峰,给人神秘的感觉。听说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带生活着不少动物和鸟类。我啥也没看到。</font></h3> <i>未经过滤镜处理的照片,可以把这种非树非草植物看得更加清楚,左下方的一支好像还开着花。</i> <i>大雾笼罩的肯尼亚山和山脚下的植被。图片经过了油画滤镜处理。</i> <i>肯尼亚山下的溪流和植被。图片经过了油画滤镜处理。</i> <div><i>徒步路上经过的一条小溪和一座小桥。</i></div><div>我就这样轻松自如地前行,到达这座小桥时,我觉得这里的景还不错,变换着机位拍摄了一段时间。突然间,我脑中闪现过一丝念头:我累了!</div><div>我的意志特别脆弱,比如累了、饿了这样的念头都能轻松战胜我的意志。跑步的时候,本来计划要跑10公里的,跑到5公里的时候,我会想我今天是不是跑够了?我是不是跑的太累啊?只要脑子里一出现这种念头,双脚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再也跑不动了。<br></div><div>在这座小桥边有这种想法的我此刻感觉到真的走不动了,一步也不想走了!这个时候只要身上多压一根稻草就能把我压垮!</div><div>我看到向导(他是向导头,也算是领队。一路上的向导比较多,在冲顶时需要确保每两个游客就有一个向导带路并确保游客的安全)在不远处等我,挣扎着向前挪动到他的位置。</div><div>向导说,你先休息一下,我们马上就到营地了。</div><div>我问:营地在哪儿?还远吗?</div><div>向导答:不远了,拐个弯就看见。</div><div>也许是休息了,喝了点水,吃了点东西,更也许是得到了向导的鼓励,我觉得有劲了,拖着稍微轻松一点的步伐走到了向导说的拐弯处。</div><div>Oh My God! 这回我的心是凉透了:营地在山上,我还要再爬两个坡才能到!</div><div>此刻,真的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心中奔腾。你们为什么不把营地建在山下啊!</div><div>不管心里想啥,我还是呼哒呼地喘着粗气,一小步一小步地把自己挪上去,正好碰到那个高反的少年他父亲,也在边上呼呼地喘,艰难地往上挪着他那发胖的身体。</div><div>有了同病相怜的就好办了。跟他比,我觉得还是我更轻松一点。还真奇怪了,就这么一想,我觉得腿脚比之前轻松了,爬坡也不那么累了,抵达今天的目的地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艰难了。</div> <div><i>营地前被大雾笼罩的肯尼亚山</i></div><div>希普顿(Shipton)营地,海拔4800米。我好不容易到了营地,却发现里面一片混乱。跟老摩斯营地不同的是这里是大房间,因为是假期,进来住的人很多,床位又不够,有人要求后到的两个人挤一张床。</div><div>我坚决不干,费了半天劲在上铺抢到一张床位。<br></div><div>好不容易搞定了床位,但室内的嘈杂声实在没法让人待,只好外出走走。</div><div>外面是阴天,大雾给肯尼亚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突然间,云雾散开,山顶露出来了尖。我赶紧跑到屋里取相机,并告诉同伴们山尖露出来了。</div><div>我紧赶慢赶跑到外面,山尖还是被云雾罩了回去,只露出部分山体。</div><div>向导通知大家,鉴于我们团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考虑到身体弱的队员,决定次日凌晨12.30出发去冲顶,比别的团队提前一个小时。</div><div>大家要求厨子在出发前给我们准备点热茶和饼干,让我们暖暖身子,也让肚子里有点食物。</div> <div><i>云雾中的肯尼亚山</i></div><b>Day 3 冲顶</b><div>虽然夜里吃完饭就上床,但我一丝睡意都没有,加上屋子里各种噪音和各种味道,我一夜都没有合眼。</div><div>半夜起来后,尽量轻装。我连包都没背,把相机挂在脖子上,藏在冲锋衣里面,戴好头灯和手套,口袋里装了水壶和几块能量棒。</div><div>天在下大雨。防水的冲锋衣裤当雨衣,徒步鞋也防水,绑了绑腿,雨水就不会漏进鞋子里面。</div><div>喝过茶,吃了几块饼干后,我们出发了。外面一片漆黑,我从墨镜里看外面的世界更黑了。</div><div>黑暗中,我们排着队,由多名向导带着,沿着头灯照亮的山路慢慢地往上爬。向导/领队一直在告诉我们,要放慢步伐,保持节奏。我们也一直在问,我们离山顶还有多远啊。</div><div>从营地到山顶只有4公里,但这4公里特别的漫长,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头,而向导们一直在告诉你:快到了。这个快到了显得特别的遥远。</div><div>雨转成了雪。我记得我们踏着雪拐了几个弯,隐隐略略地听到后面赶上来的队伍。比我们出发晚的团队的行进速度比较快,他们离我们越来越近了。</div><div>路越来越陡了,突然间,向导叫停了队伍。团里的那位印度女孩出现高反。我们决定休息一下,喝水补充能量。印度朋友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留下一名向导和女孩的男朋友,让他们在后面慢慢地赶路,能登顶就登,但也别勉强。其他的人按照刚才的速度继续冲顶。</div><div><br></div> <div><i>云开雾散后的肯尼亚山</i></div><div>在雪的反光下,路越来越亮,天色也开始放明了。我们又转过一个弯,在一旁的向导告诉我,这次真的快了。<br></div><div>是的,路没有了,我们需要靠四肢在岩石间攀爬。</div><div>我尽量不说话,给自己留点气力吧,集中精力和思想往上爬,这样倒也不觉得累,只是不断告诉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div><div>不知道爬过了多少块陡峭的岩石,最后看到了攀爬的铁链子。我知道,这回是真的到了!</div> <div><i>云雾中的肯尼亚山</i></div>我真的是瘫了。到了山顶我一屁股就坐下了,动都不想动一下。小伙子们比我先登顶,早在那里拍照片留念。<div>到了山顶,正好是赶上日出时分,但今天大雾,在山顶望出去,除了一篇白雾,啥也看不见。听说天气好的时候,这里都能眺望到南边的乞力马扎罗山。</div><div>我连相机都没有掏出来,Point Lenana的牌子都没有拍,心里觉得太没意思了:下了那么大的决心,一路上付出那么大的艰辛,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啥也没有看到!</div><div>等等,再等等,期待能等到拨云见日,期待能拍到美景。</div><div>风好大,天好冷。我觉得身子在发抖,也觉得云开的机会很渺茫,就决定下山了。叫上同伴,叫上一个向导,撤!</div><div>我戴的手套不防水。上山攀登时,手套湿透了,下山的时候,不带手套肯定不行。我咬着牙,把手伸进了冻得硬邦邦的手套里头,感觉到手指头发出钻心般的疼痛,一直到手适应了手套里的温度为止。</div><div><br></div> <div><i>被雪覆盖的肯尼亚山。此图经过了油画滤镜处理。</i></div>这个时候,刚才高反的和落在后面的一拨也终于登顶了。有人建议在山顶拍张集体照留念。我没有理会,给后到的打了招呼径直下山了。<div>这时候,天也亮了,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些地方出现了堵塞。岩石间的冰雪也开始融化,下去的路越来越陡,也越来越险。我乘着冰雪没融化,先找准下面的落脚点后,坐着屁股蹲呲溜下去,这样很省劲儿。</div><div>我问向导:我们是沿着这条道上来的吗?</div><div>向导说:当然是啊!</div><div>天哪!好在是我们摸黑上的山,看不见周围的险境。这要是大白天,打死我也不上去!太险了。</div><div>终于走完了陡险的岩石路,我甩开向导自己一个人大步下山回营地。这个时候,天开了!我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虽然不能反映肯尼亚山的美,但起码能给我一个安慰,带来一点美好的记忆。</div> <h3><font color="#010101"><i>这是一张接片,左下角绿色的房子就是营地。</i></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i>一路上带我们的两位向导。</i></font></h3> <i>肯尼亚山。图片经过了油画滤镜处理。</i><div>我们回到营地先吃早饭,然后收拾行李,并交给了背夫。厨子告诉我们说,你们不用等后面的人了,吃完收拾完了,就可以先下山去。</div><div>吃饭时,我们碰到了少年父子,告诉了他们我们所有上山的人都已成功冲顶。父子俩心动之后,叫了名向导上山了。</div><div>我们一行中,除了“老者夫妇”外,全部成功登顶。“老者”说他们能到4800米处的营地,也算是完成了心愿,也很赶到欣慰。</div><div>今天的行程除了冲顶加回程共8公里,还需要再步行14公里回到老摩斯营地。</div><div>回程比较轻松,路途以小坡为主,行进速度比较快。不像来程,回程在途中不做饭,厨子在营地里准备了三明治,让向导们带着,看谁饿了就给一个。我一路上没有感觉到饿,所以没有吃。</div><div>我们在下午3点多一点就下到了老摩斯营地。途中碰到一名华为的员工,他说不想再在营地待一宿了。我建议乘时间尚早,看看营地里有没有摩托车可以带他下山到市里。其实,如果有交通的话,如果背夫的行李能早到的话,真的没必要住在营地里,到纳纽基找个舒服的酒店,好好恢复身体。</div><div>既然早早就到了,我到处找我的行李,背我行李的小背负我认识,他早早就超过我们走在前头了。</div><div>早回来的人还真不少,大家都很轻松的样子,我看到跟我们行程相同的一位韩国女孩还拿个脸盆,在水龙头处洗上了头。</div><div>我的威士忌在行李里!我反正也不想到处转悠了。找到了行李,我还是把自己安顿在把眼镜一劈两半的那张铺位。然后,拿出威士忌,在门口悠哉悠哉地喝了几口,还被路过的厨子发现了。</div><div>肯尼亚人好酒,还特别好威士忌。厨子盯了我半天,我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您能帮我找个杯子吗?两个也行。他也明白了,说没问题。没过一会儿,他拿着两个杯子过来了,我先给他到了满满的一杯,然后自己索性就坐到餐厅上喝酒去了。</div><h3>后面的人回来的挺晚的,直到天黑我们才在等齐所有队员。晚饭期间,我把没喝完的威士忌拿出来请大家分享,庆祝本次行程的圆满成功。</h3><h3><br></h3> <h3><i>返程路上再一次跨过赤道,从南半球回到北半球。</i></h3><h3>Day 4返程</h3><h3>这是最轻松的一天。我们吃完早饭就出发,顺着公路轻松返回最后9公里,到公园门口集合上车。</h3><h3>司机接上我们后先把我们送到纳纽基的一个商业中心,我们在那里吃午饭,然后返回内罗毕,结束四天三夜的肯尼亚山徒步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