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课徒稿

予觉学社

龚贤作画要求笔与墨融合统一,而取得一种“浑沦”的效果。所谓“无笔法墨气之分”,“笔墨互为表里”。这是龚贤对宋人传统技法的一大发展。 龚贤著有《画诀》一书,“言近旨远,精确不磨,初学最宜探讨。”这是一本为初学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的教材。他对画树、石、屋、桥、峰、泉、帆等等,均有阐述,一一指明绘画程序,应注意的地方以及易犯的毛病。这些教学方法既切实而有科学性,至今仍有参考、借鉴价值。 1、画山水先学画树(古人云,可观莫如树,古之人之一家画风,树的特征最为明显,大致经营从树开始画起,所谓十水五石)。 2、画树先画树身。然则从第一笔起,起手式: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转折也,转折不宜有棱。(运笔要一波三折) 3、第一笔即讲笔法,笔法要遒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脆。(这些钩的线条在画完之后有的也不会模糊去,所以书法用笔,要平时多练习, 黄先生的是用篆法来写枝干的。但物象取舍只在繁简耳) 1、一笔是画树身左边,二笔转上即为三笔,三笔之后随手添小枝,添小枝不在数内。(此是步骤) 2、每笔接处不宜结、不宜脱。(要笔断意连,也不可断气) 3、自左而下者宜楷, 自下而上者宜锐。楷不宜板,锐不宜单,弱也。(对用笔书法的要求,这个也符合树杆的生理,上小下大) 1、第四笔是画树身右边,树身内上点为节,下点为树根,添枝无一定法。(点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 2、要对枯树稿子临便得。全树树枝不宜对生,(对生为梧桐) 大约树无直立,不向左即向右, 直立者是变体。(树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形态千奇百怪,树直风必摧之) 1、画中树枝,向左者,左长右短,向右者,右长左短。(物理及审美裁剪) 2、向左树为顺手,向右树为逆手。(手法) 3、画向右树,向左后伸后枝,且先枝后身,起手之后,随手添小枝,一笔从左转上,二笔画右边,三笔再左。(单个树的画法,熟悉后可不按此顺序,我的看法) 1、三树为一林,又谓之一丛。其中画一树要象一树,合看成丛,分而观之其中有不象树者,由于画理不明也。 2、一丛之内,有主有宾,先画一株为主,二株以后皆为客矣。(这和山的龙脉讲的道理相同,突出一个主要的) 1、向左树必要另一树向前,右亦仿此。向左树以左为前,右为后。向右则反, 2、根在下者为主丛,在上者为客丛。 根在下者头不得高于客丛,(这个我不能同意) 主树不得太小,亦来可太大,大大小小方妙。(这句操作起来得看自己的本领) 1、一丛之内有向背,第一株向左,二株不得又向右。二株两向,谓之分向。 三株即同一株之向。 2、三株头与一株同向,枝或两向,谓之调停。一枝梢直上,旁宜两分,此谓之破式。(这个理解可看本楼图稿,株前如加上第字可能理解株的概念要晴晰些,原文我不动) 1、画树如画人: 有直立、有偏倚、有俯仰、有顾盼、有俯卧。大枝——如臂,顶——如头,根——如足。 稍有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所以画时上下左右都要兼顾,我们只喜欢盯住一个地方画,那样生发出来的东东往往不生动) 2、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先捡技法难度大的看,那个没问题,其它也相应好一些,任何一门艺术中都有它的堡垒,过了关,海阔天空,只要你从事它,必须掌握并通过,先分明,后融洽,琴曲《关山月》中大指不过关,此曲演奏失败。) 1、只画一丛谓之单丛,或画两丛谓之双丛,二丛者不可相对一样。 2、不妨或多或少,树身不宜太直,直则板,不宜太曲,太曲则俗矣,树直立者,身宜瘦宜高,欹斜者不妨。 (单丛与多丛,在画面匀衡上要掌握好比重,齐先生画一幅“自称”,关于老鼠的题材,那个称铊在称杆的位置可以想象画面匀衡的问题。此图中树求左右匀衡,舟求远近协调,这样画面前后左右空间立即体现出来。) 1、枝枯脆者为寒林; 2、枝柔弱而泽润者为春林,稍着点为新绿,新绿为一色点。(白雪石先生有此点法比较明显) 3、分各样点者为疏林,枝上留白而用淡墨染其枝外为雪树,必先画好枝后加点,枝枝有势, 一点要圆,即千万点俱要圆。 (寒林、雪树,冷清孤寂,脱尽繁华,是为写树,也为写人,因为写骨,故写比置叶之树要难,故画树必先画寒林,写生亦须秋叶落尽之时方妙。) 1、叶总数甚多,可用者止四五种,(多则烦)余俱外道,然作奇画又不得不变。 2、凡双钩皆谓之秋叶,树种亦多,有一种墨叶即有一种双钩。(不可用笔太实) 3、小攒三四五点,大攒十数点,三四十点亦可。点愈少而愈大,大而少始疏。(点的组合) 1、扁点又谓之豆瓣,起往皆宜藏锋。 2、起手不宜重叠,重叠俟二遍三遍,一遍点,二遍淡加,三遍皴染。此后若墨气犹淡,再加淡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 (加亦好解,只是视前一遍干湿程度加,视画面情况方作。) 1、六笔全谓之一叶,中心不宜结,不宜散,七个为一攒,俱用写竹法,奇偶堆去亦有大小出入八。 2、秋深树少叶,叶宜抱身,而生不可离,虽不画枝,其中若有枝然,叶宜盖小枝,不可掩大杆。(叶子的方向是随着枝而生的,不全画枝,反而意趣盎然,令人回味。) 1、画叶无名,俯、仰、平三种而已,不可因浓墨其中枝朵不分。 2、淡墨每多于浓墨。一遍浓,二遍淡,三遍又淡。先淡后浓乃是大病。 3、垂叶亦淡在下,仰叶宜淡下上,横叶宜淡墨四出。淡墨种种愈淡愈鲜若五色。 (画叶用笔关键在趋向,用墨关键在层次,层层积染方浑厚。) 1、树直者宜点横叶,欹者俯者宜点直叶, 2、矫然于林外者宜点松针叶,松针叶,细瘦而稀,生在枝梢。 3、丛中树宜整立。 4、近边树宜蹁跹。 5、双钩树前以便用它树衬出,大约以横点为主树者多。 (树的组合要经常抽出空来练习,多钩练用笔,多次叠加练习用墨,画不闷死,淡与浓对比相宜为上。) 1、点叶不宜太干,亦不可太湿。干则望之不润,湿则叶毛而枝朵不分。 2、叶常中淡而四边墨渍者,谓之墨气。此非墨非水,乃用墨浆。(宿墨醮水有此效果,醮水后吮墨,不要调和,落在纸上,即中淡周围浓,宾老称“渍墨法”) 3、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 (笔墨相和,除了技巧本身外,物理与对比也是作者最主要的绘画源泉。) 1、叶式唯有三:俯、仰 、平。梅花道人点空白皆算平式,增长改阔,加大均小,可变数十种。 2、叶式不可太多,多则奇,奇则未免小方矣。 3、叶亦有向,枝向前叶不得向后,风叶雨叶不在此例,雨叶俱下垂。 (叶式熟后可根据实际写生变出,古之人之叶式皆从自然中概括而来,除了个别有名姓者,树写意只归类耳。) 1、点叶:左大枝起,然后点树头,若向右树,则不妨点树头。 2、点浓树最难,近视之却一点是一点,远望之却亦混沦。 3、必干笔浓淡加点,而混沦处皴染之力有一遍叶不加者,必有浓淡活泼处。 (树有浓淡,三笔五笔意千树万树之茂盛,显于明处,须活泼,显于暗处,染之功。) 1、画柳宜先画成枯树,然后加长条,添下垂枝方是柳,不宜早钩下垂条。 2、柳有四季之别,画法亦各相异。 3、混树木之柳如人之中西子毛嫱,仙之中宓妃列子,其凌波御风之态,掩映于水边林下最不可少。(画柳于树木中难也。白石先生的柳条如画其虾须,可参考其画法。) 1、画树惟柳最难,惟荒柳枯柳可画。最忌婀娜娉婷如太湖石畔之物。 2、画柳起先勿作画柳想,只作画树枝杆已成,随钩数笔,便苍老有致。非美人家之点缀也。 3、松宜俗,柳忌嫩,画柳画松俱不宜全。(柳梢于画柳中难点) 画柳树:身宜阔,枝宜长,条下垂宜直,转折宜有力,宜欹斜不宜特立,宜交加不宜远背,根宜现,节宜密,杆宜挺上,丝宜疏少,皮宜皴黑,枝不宜条,条宜长短有致,枝长于身 条长者可以致地。(讲了几个点:身——枝——条——节——杆——皮) 1、松下山,柳近水。 2、柳下但宜芦苇: 秋尽春初,当画髡柳于竹篱宇间。(置景,与诗配当妙)诸柳之中,以乱生于野田僻壤中至妙,画时向或条宜上而下,向左条自下逆上,左多则右少,右长则左短,不得左右一致。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虽要古,然须秀,秀而不古则雅,古而不秀则俗。松身宜老,枝宜拙,松枝在上不宜多。松高且直,枝宜转折,如人手臂。松宜秃,针在枝梢,勿附身顶,叶宜少,根在土。    画石: 画石起手:一笔画左,二笔画右,合为一石。(笔顺) 石有直立,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石要大小相间,一丛几块。(石的形态) 然须联络。(石与石之间要呼应) 面宜一向,即不一向,宜大小顾盼。石下宜平,或在水中,或从土出,要有着落。(与周围环境相谐) 1、学画先画树,后画石。 2、画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用皴法。 3、小石为石,大石为山,直立而长者为壁,圆而厚者为岭,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石之名称) 4、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要有虚的东西来破) 1、画树宜,画石难。树有体段,石无端倪 2、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 3、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物理如此) 4、山倒去半边即成平台,又称破山,若作色也,平台面染绿,旁染云赭色。 1、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庶识古人立法不苟。(入造化) 2、皴法多种,皆由山石纹理而来, 半千皴法,以中锋笔写出,圆润浑厚,此种画法笔笔相接,层层相加,皴后复染,则毕其功矣。(得心源) 1、山石之形,或先定轮廓后加皴,或连轮廓带皴一气呵成。或先皴而后包廓,胸有成见而后落笔。(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发挥) 2、轮廓者,皴中大凸凹。皴者,轮廓中之小凸凹。虽大小不同,而为山石之凸凹则一也。 故两者要浑然相接。 1、画石须大小磊叠,画山要脉络分支,(外形) 2、叠石分山,在周边一笔,谓之钩勒,钩勒之则一石一山势定,其妍 亦随势而定。钩勒之法,一顿一挫,一转一折,而方圆椭角之势,纵横离合之法,尽可得之。(用笔要活) 1、古人于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地,用苔以醒之,或皴法稍乱,用以掩其迹,故苔以少为贵。(苔的作用) 2、苔点笔法多种,位置十分重要,不可均匀分布,亦不可密集浑沦。苔点用墨浓于钩勒,然不能脱离整体。(点苔时的要求) 1、山水中有房屋,如人之有眉目。 2、画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势,虽极为写意,也须端正,不然令人见之危殆而不安。 3、屋有正有旁,正为堂,旁为舍,不得倒置,画屋要以设身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屋与树、与山之比例常人比例一般大失。) 1、画屋固不宜板,然宜端正,若欹斜,使之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则画亦不静。 2、房屋中门户若眉,堂奥如目,眉宜修,故墙宜委曲环抱,目不宜过露。故内屋宜敛气含虚。(屋宇亦为全幅之眉目,下笔要准、稳、笔笔求力写意。) 1、亭子宜著高爽处,在下亭必矮而阔,中多柱。(位置) 2、亭子有三足者、四足者,其常也,亦有多至八九柱者。有四面、六面、八面者。(特征) 3、画亭必须端详山水之面目,亦须兼顾意境气韵。要安放天然,与山水浑然一体。(亭子常使人隐发幽情) 1、凡安寺观,大小亦视山之深浅、林之厚薄。设小桥亦然。小桥板桥,只可设于平滩沙水之际。深山大泽,须用石桥,桥头直从出在松楸林木之外,然亦须衬贴,大石桥边必有古寺。(有屋宜可) 1、绝壁陡崖,以桥接气,不可少。凡有桥处即有人迹,非荒山比。 2、然位置各有宜忌:江浙之桥,石薄而脊,凸隆如阜。闽粤之桥,桥上架屋压以重柱。 3、大石桥,上面见右,下空见左。小石桥,上面见左,则下空见右。 1、山水中之帆船,乃点睛之笔,虽体小笔简,亦不可轻视。(画眼,笔笔要力到) 2、凡画风帆,或其下有水草芦苇杨柳之属,皆宜顺风。若帆向东, 而草头树梢皆向西,谓之背戾,此画之大忌。(要合常理) 三船同行,一船独,二船稍近,不可均等。(布局) 1、大船著桅宜在中,小船着杆在前半,见有著于船头者,非是也。 2、蓬索远则不见,然不画出又无势,只得画一根。 3、远不见人手持之处,其人隐于梢蓬内,即不见也,远帆宜短,又是一法。 点苔: 1、有扁点者、有直点者,趁势也。(方向) 2、有单点、重点,有三五七遍点,以树叶之疏密为疏密,以树叶之深浅为深浅。(多少) 3、无论直点、扁点俱宜圆、厚,圆,气圆。厚,气厚。非谓梅花点也,要知圆厚处,只在笔中锋。(形状及用笔要求) 1、沙滩石块俱立水旁。 石宜轮囷(qun),沙宜委长,高沙为阜,高阜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名你) 2、山因云厚,水以滩长,岸薄水阔。云林画石多间土坡,望而可以坐卧,留于水边竹下, 以待幽人,非蛮山蛮石令人畏心也。(画景以造意) 1、平山之下脚为坡,坡有三等,在下者为沙,在中者为岸,在上者为远山。中坡下坡不宜太厚,远山不宜太薄,薄者为远岸。江景湖景方可用。 2、土山之脚,俱谓之坡,坡下横笔数道,即谓之沙,坡宜浅,沙宜长。 1、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声色不动。(山要厚,与云水之轻,水之畅相得益彰) 群山一丛,如列朝臣之像。 2、画山第一笔宜燥,燥则灵活。(用笔) 3、山有头、有面、有背、有脊、有肩、有腰、有足。 高出为头,向望为面,反面为背,联络为脊,傍起为肩,中路为腰,底为足。(名称要记熟,在作画或欣赏时概念要清) 1、山头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浅者。 2、深山大壑,纯用石山不妨。若浅水沙滩,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不妨用小石为脚,大山内宜用土山为肉,纯用石,恐无云烟缥缈之态。 1、加皴从干就湿,分筋墨与轮廓相似,分筋笔不宜阔,阔而淡而干,渐次淡淡加染,以树之浓淡而浓淡。 2、加皴法,先钩外框,后分纹路,皴在纹路之外,所以分阴阳也。 3、皴法先干后湿,先干始有骨,后湿始润。 加七遍墨,非七遍皆正点也。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墨一遍,连总染是为七遍。 浓树不染不润,然治标正难。厚不得、薄不得,厚有墨迹,薄与染同。(点上去与大面染效果出来感觉不同)